高校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构建_第1页
高校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构建_第2页
高校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构建_第3页
高校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构建_第4页
高校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构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风险”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与现代性相结合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始终与社会文明进程和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等学校,处在风险社会中已毋庸置疑。伴随着社会转型加快、竞争加剧、分化加速以及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组织常常面临着诸如财务负债、人才流失、教学质量下滑、突发事件频发等各类风险,自身复杂性程度以及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等多重压力与动因的驱使,高校风险管理应运而生。然而竞争与变革带来的风险也使得高校各利益相关者的心理压力陡然增大,焦虑、受挫情绪、利益诉求、复杂抉择等心理问题明显增多,这些问题,往往成为制约高校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瓶颈”,换言之,更可能成为高校风险预警管理的阻抗因素。因此,了解风险管理中的心理要素,构建风险心理预警系统,对高校风险管理的整体推进至关重要。一、构建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价值和意义高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是为了有效、科学、理智地预防和监控风险,那么构建风险心理预警系统这个命题的真实涵义是什么?其地位怎样?价值又何在?不妨从两方面作尝试探讨:1.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表现出一种风险倾向我们知道,需求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则实现目标。如若一个组织成员的需求能得到相对满足,则心理平衡、行为积极;反之,正因为风险的存在,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需求一定得到满足,而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可能导致心理失衡、行为消极甚至异常。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无论哪个利益相关者常常以理性人的身份按照符合自身最大效用期望值的心态来做出行为决策,所以在决策中,任何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都会表现出一种风险倾向,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品质。正如卡尼曼(Kahneman.D)和特沃斯基(Tversky.D)所指出的那样,“个人的行为除了受到利益的驱使,同样也受到自己的‘灵活偏好’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正因为各利益相关者心理的刺激或满足随着利益诉求的增大而不断增强,并且很多时候的确是心理收益远远大于心理代价,所以行为决策主体经常示以“风险承受范围之内”。但是,风险的心理收益并不总是正向的,一旦付出的心理代价与心理收益不成正比甚至是极度失调的状况下,行为决策的风险往往演变成危机,各种突发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这无形增加了高校风险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基于此,对高校各利益相关者心理表征的把握,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破解高校风险管理的关键一环。2.风险的心理机制近年来,高校频繁的突发事件不断将高校的风险推到了社会前台。高校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理应是应对风险过程中两个互有联系的社会生活主体,而高校管理者的应对决策始终是核心与指导的角色,其利益相关者的应对性行为是基础和执行的角色。因此,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应对行为和它背后的心理状态对于管理者来说,不仅涉及决策效果,而且是决策的心理基础,如果从风险管理机制的语境来看,甚至可以认为是“风险心理机制”。就是说,在风险的应对机制构成中,有心理系统在其中起作用,或者说,从上述应对机制的“心理基础”这一功能定论着眼,既然心理力量处于风险管理的潜层并介入其功能运作,那么,心理系统作为一种“机制”就合乎逻辑地成为机制构成总过程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也就有可能将应对风险的“机制系统”推到主流价值和人文关爱的更高层级上。事实上,高校的风险就是各利益相关者对利益诉求过程中所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但是人的这种非确定性思想情绪、行为心理状态会随着组织的主流价值观和共同利益主导下的思想行为而不断趋同和理性化,正如有的学者认为:“要保持思想行为的稳定有序,应致力于把组织建成精神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体系与和谐的利益关系”。反言之,高校实施风险管理的原始动机,就是要达到协调高校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组织、组织与社会的各类关系,挖掘其心理风险源,整合各种风险要素与力量,以利于预防、监控和规避各类风险,从而保持高校内部系统的有序、和谐与稳定。如果从这个逻辑来看,高校风险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正是高校和谐管理,而其各利益相关者心理的预警、调适与和谐便也成为高校风险管理的应然起点。二、大学风险心理应急路径与动力分析怎样构建科学、可行的高校风险心理预警系统,它既是一个方法和程序的问题,又必须合理权衡各种现实要素,笔者做出以下思考:1.高校组织成员心理的复杂性担责源于风险演变后果已是定论。但是,风险未转变前相关主体是否具备责任意识或责任心理呢?其实,我们从已存在的高校风险或发生的危机来看,高校组织并不是没有风险管理意识,而是很多时候这种风险意识还没有真正内化成责任心理。对此,有学者阐释:“任何特定的责任内容、类型结构与实现机制,都同责任主体所秉持的角色自我意识、关系体验及其潜在的本体论、人性论与价值论构想存在着直接相关”。这也就是说责任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与动力过程,通常成为其沟通客观价值构想与具体责任践行的桥梁,使得抽象责任理念的现实转化成为可能,但同时责任主体自我角色意识经常带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可能在不经意间埋下了风险的种子。很多情况下,高校组织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观念碰撞,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内在价值冲突,在改变了组织成员的心理与行为结构的同时,也影响到既有的责任信念,使得责任实践变得无所适从。譬如,近期频繁的高校火灾事件,单从管理者和学生这两对责任主体来看,充分证明了即便有风险忧患、但存在侥幸心理;有规则运行、但责任心理不明。高校作为由多重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组织,这种组织特性本身就决定了其复杂性,组织成员心理的复杂性可想而知。其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在做出利益诉求的同时,自然就成了责任主体。试想,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主体在做出行为决策时没有充分的责任心理准备或模糊、淡化甚至是责任心理缺失,那么,即使是强化了风险意识,又怎能阻止风险的演变?因此,像高校这样具备教育与规训理念的天然资源宝库,如果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始终把树立风险意识牢牢架构在责任心理的基础之上,不仅无形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恐怕还是风险预警系统中一种隐性但最具权力话语的控制力量。2.预警对象的选取如果说上述是从价值层面对高校风险心理预警路径做出可行论证的话,那么对预警对象心理效用的把握和预警信息的监控与评估,理应是从现实操作角度对其做出的最好诠释。因此,为了准确获取预警信息,需要科学考量、设置高校风险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以方便监测与控制,当然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高校组织成员特点以及影响当前高校稳定的主要因素。鉴于高校组织特性,我们根据李福华教授对高校利益相关者四个层次的划分:“即第一层次,核心利益相关者: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第二层次,重要利益相关者:校友和财政拨款者;第三层次,间接利益相关者:与学校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如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贷款提供者等;第四层次,边缘利益相关者: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作为预警对象(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选取以四个层次划分高校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预警对象,其不但较为全面反映了高校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并且考虑了各层次间的重要程度,更有利于实施风险心理监控的针对性。限于篇幅,文中对指标选取的思路和原则不作详述,尝试的指标设计仅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按照挖掘警源、监测警兆、把握警情的思路,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包括10大类15个指标在内的高校风险心理预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的设置,基本反映了高校各利益相关者心理风险的根源、征兆或表现,进而可以采取相关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评估心理风险的程度,从而提出相关措施适时监控及应对。但有一部分指标没有现成的统计指标与之对应或换算,需要专门调查与评估,因而难于量化与操作。同时,正因为指标的选取或指标的合成都需要以历史样本数据为基础,然后借助计量分析方法来做出评价。此外,指标都是处于动态变化并且指标的取舍和权重或许会受到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出现偏差,所以这些指标需要在实证中不断检验和完善。3.社会风险管理高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其风险管理亦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依赖高校系统本身,在有限的风险心理预警框架范围内很难完全解决全部问题,一些高校无法全面驾驭的公共安全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是很好的例证。然而社会的风险管理则不同,其势必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考虑问题,显然其行为也必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比如政府在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权力,在权限范围内可以对公众施加重要影响,这既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和平衡公众心理,同时也可能对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心理产生相当共鸣,这本身就起到了一种无形的联动作用。因此,还必须考虑制度层面的因素,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促进高校风险心理预警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制度安排就是需要将高校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纳入到整个社会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范畴,以合理的法规框架和适当的组织体系加以确定,保证二者间的内在要素达到互动及资源共享。三、个多维域中的复杂问题风险经济学告诉我们,风险同利益具有对称性,这两种可能性对风险主体来说是必然同时存在的。因此,监控风险主体心理状况注定是一个多维视域中的复杂难题。根据上述对高校风险心理预警路径的探讨,借鉴某学者关于教育研究秉持“工具理性张扬与价值理性回归相结合”的思路,笔者尝试构建如图1所示的高校风险管理心理预警系统模式。我们所尝试设计的高校风险管理心理预警系统,力求彰显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效结合来解决风险心理预警问题。因此,系统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风险心理素质提升工程;二是心理预警操作流程。(一)做好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我们设想的高校风险心理素质提升工程,架构在与心理预警操作流程平行的位置,其重要性在上述部分已作详细探讨。事实上,这项工程是高校风险管理心理预警系统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软性”工程。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引起重视,需要将风险心理预警系统的建设列入工作计划,真正确保扎实、有效开展;其次,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保障,解决好各项硬件建设问题;再者,需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心理科研队伍,增强心理研究、调适工作的科学性;最后,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不断营造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来增强各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意识,努力将风险心理内化成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认识、道德规范与自觉行动,促进高校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二)建立风险心理预警机制从系统科学运行的角度出发,高校应构建“寻找警源——识别警兆——把握警情——预报警度——风险对策”风险心理预警机制,并分别以指标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分析处理系统、警情演示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做出响应。1.科学权集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警源是产生风险心理警报的根源,高校在进行预警警源分析时,要注意预警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监测预警对象、确定警源。所以,科学地勾勒出预警指标体系非常重要。当然,每个指标及权重是随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变动,必要时,还需对指标体系作适当修正并定期维护。2.构建高校风险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任何警情爆发前,一般都会出现警兆信号。警兆的确定源于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管理。高校风险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不易获得,有些指标可能还需要原始指标合成形成复合指标,因此需要围绕指标体系的内容,依靠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建立起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信息渠道,形成专用、畅通、可靠的数据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3.基于互联网的心理预警算法设计准确把握警情是预报警度的基础,这涉及到对各个指标的科学判定,高校本身就是先天性的知识库,应当聚合心理预警指标设计所涉及的资深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人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处理。4.重程度的对策预报警度是预警的根本目的,即参照警度的评价标准来预测实际警情的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对警情的分析可通过类似于交通信号灯的标识作为预警信号,并依据对指标进行赋值或设置权重来分类量化处理,将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那样分别以不同颜色信号代表警情严重程度反映出来。5.我国高校风险心理素质提升工程的实践和启示高校风险心理预控其实就是用最经济的方法把风险心理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应对策略。其包括存储于系统中的、根据警情不同程度和类别做出相应对策的案例及操作办法。上述的高校风险心理素质提升工程本身就是一项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