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_第1页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_第2页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_第3页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_第4页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选题依据: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公布,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给课程建设提供了标准,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其中一部分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让二者相互促进,优化发展,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在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不管是哪种方式的出现,现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由于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在国内,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江苏锡山中学、上海七宝中学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力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自此,全国各地各学校出现了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的热潮,我校在顺应潮流的影响下,也开发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化学校本课程,期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有所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建立在国家课程框架之下的,能用物质质量和能量守恒、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化学反应;(5)能依据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控制外界条件,通过化学反应(或进行化学反应实验)实现物质的转化、合成和能量的转化;素养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内涵: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表现:(1)初步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究等手段收集证据,基于事实和证据,论证、说明化学现象的本质或规律;(2)能运用事实证据,运用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规律,对有关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实际问题做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说明;(3)能依据事实,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和各要素的关系,建立实物模型、认识模型和数学模型,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规律;(4)能正确认识模型和事物原形的关系,能应用模型解释说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5)能依据新发现、新信息,分析、评价已有的认识模型,能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优化模型的意见。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内涵: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科学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表现:(1)能从自然界、生产、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确定探究目的,设计、优化、探究方案;(2)能依据探究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客观地收集、记录现象、数据;(3)能科学地加工、处理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现象、数据,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4)能对探究过程、探究的结果、结论做检查和反思,并和同伴交流、探讨,研究改进探究方案或提出进一步探究的设想;(5)在探究过程中能尊重客观事实,独立思考,善于和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不迷信权威,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素养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内涵: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表现:(1)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意识,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认识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全面认识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3)具有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理解和赞赏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观念;(4)能关心并积极参于和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能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社会责任感敢于参与力所能及的决策和实践活动。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共开发了以下几门课程: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内容选择:以高中化学知识为平台,阐述生活领域化学原理的应用与人们生活中认识的种种误区,力求将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于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关注且实用的问题。课程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贴近生活,改变化学基础学科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兴趣。报告、讲座类课程—《探索化学之美》内容选择:开展与化学实验(包括虚拟实验)相关的讲座,与学生一起感受化学文化之美。学科知识基础性、拓展性课程—《高中化学基础课堂》和《高中化学竞赛课堂》内容选择:以适合学生学情的自编导学案和竞赛辅导类书籍为载体,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让基础差的学生走进高中化学基础课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进高中化学竞赛课堂,各取所需。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对本校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即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靶心”、多样化的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提升。个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核心素养”的逻辑关系有待理清、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未能体系化地转化为具体学科素养,以及学校仍缺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与改革。思路方法:本课题在研究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个案分析法:对本校进行分析,分析本校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2)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目前有关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资料,在对文献资料深入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3)调查法:对本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对老师、学生进行访谈,探索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4)经验总结法:在化学校本课程的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