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2023程序文件汇编_第1页
ISO90012023程序文件汇编_第2页
ISO90012023程序文件汇编_第3页
ISO90012023程序文件汇编_第4页
ISO90012023程序文件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程序文献汇编(GB/T19001:/ISO9001:)版本号:A受控标识:发放编号:1持有人:文献修订及发放标识文献或修订表名称版本实行时间部门工作手册A/04月15日

目录TOC\o"1-1"\h\z\u1.设施/设备的管理与控制2.产品交付后服务控制程序3.交付和交付后活动控制程序4.知识管理控制程序5.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6.组织变更管理控制程序7.组织环境与有关方管理程序8.人力资源控制程序9.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控制程序10.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11.基础设施管理控制程序12.工作环境管理控制程序1-013.工作环境控制程序1-0114.持续改善控制程序

设施/设备的管理与控制程序1.0目的

通过对企业设施/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保证其可以满足产品生产的规定。

2.0范围

合用于企业所有设施/设备(测量与监控装置除外)的管理与控制。

3.0职责

3.1工程部负责并组织设施/设备的外购、安装、维修、定期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

3.2工程部负责生产所需动力管线及其辅助设施的设计、安装、验收、维护和管理工作。

3.3设施/设备使用部门负责并组织操作者对的合理地使用设施/设备,对设施/设备进行平常维护保养。

4.0工作程序

4.1设施/设备的申购、验收及建帐

4.1.1申购

4.1.1.1各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采购申请单”,经部门经理签字后交工程部经理复核,由副总经理或授权人同意后,送交工程部。工程部按照同意的“采购申请单”按《采购控制程序》组织实行采购。

4.1.1.2维修备件及材料的申购由设备维修人员根据维修需要提出,按4.1.1.1申购程序中规定措施组织实行采购。4.1.2验收

4.1.2.1新购的设施/设备抵达企业后,由工程部对照采购协议及阐明书的规定进行初步验收。

4.1.2.2工程部组织生产部(或设备使用部门)和技术部根据设施/设备的阐明书及协议规定的技术规定及验收方式进行测试,确定符合规定的规定,运行无异常方可验收,如不符合规定规定,应由工程部及时告知供应商联络办理退换或维修手续,直至测试合格为止。若新购设备为动力辅助设备,则由工程部按照设施/设备的阐明书及协议规定的技术规定及验收方式进行测试和验收。新购零配件抵达企业后,由仓管按请购单预验收入库,由维修人员领出实际安装,调试合格后为正式验收。对单价超过一千元的配件,需填写安装验收记录。

4.1.2.4

设施设备测试合格后,由工程部组织填写“设施/设备验收单”,由设备使用部门经理或其指派人员从其实际使用的角度进行验收;由工程部经理或指派人员从机械电气方面进行验收;由技术部经理从工艺角度验收。由三部门经理签字验收方为有效。动力辅助设备由工程部验收即可。4.1.3建帐

经正式验收后的设施/设备,由工程部建立“设备档案”,同步在该设备上按固定资产编

号做出标识。

4.2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

4.2.1安装使用

工程部负责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待运转正常验收后,交付使用部门使用并填写“固

定资产交付使用单”。工程部对投入使用的生产重要设施/设备在使用前负责制定《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使用人员遵照规程操作。

4.2.2维护保养

4.2.2.1对重要的设施/设备,由工程部负责制定“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明细表”,规定平常维护保养(例保)和一级保养,二级保养按每年年度设备保养计划规定执行。

4.2.2.2由设施/设备操作人员负责设备的平常维护和保养即“例行保养”,设施/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做到每天按《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及“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明细表”进行例行保养,到达整洁、润滑和安全的原则并将保养记录填入“设施/设备平常保养点检表”中,由工程部监督检查。重点关键设备每台一张登记表,小型简朴设备可共用一张,详细见表单。

4.2.2.3设备的“一级”保养由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共同完毕并由维修人员作好对应的记录,由工程部经理或主管进行验收,详细保养时间,按“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明细表”或实际状况来确定。

4.2.2.4“二级”保养计划应由工程部根据设备随机资料或实际使用状况提出,年初制定本年度保养计划,申报主管副总经理同意后,由维修人员按规定保养内容对设备进行保养,完毕后填写“设施/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并保留。

4.2.2.5重要设备及危险设备(涂布机、裁片机、辊压机、冲床、激光焊机)使用定人、定岗,经安全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准予上岗,非持证操作人员不得随意操作机器。

4.2.3设施/设备的维修、报废、标识4.2.3.1维修

4.2.3.1.1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发现设施/设备损坏或功能异常,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应立即停用,由使用部门填写“信息反馈单”送工程部,由工程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维修并将维修成果记入“信息反馈单”,由车间签收。

4.2.3.1.2对于突发性设备故障,维修人员应接到告知后迅速赶到现场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查明原因并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并将故障原因及处理成果及时汇报工程部,以便决定与否采用纠正措施防止反复发生。

4.2.3.1.3需要外委维修的设施/设备或加工件,由维修人员填写“维修(加工)单”交工程部经理审核,申报主管副总经理或授权人同意后,由工程部或有关部门专人实行。4.2.3.1.4维修后的设备需由生产部作现场使用验证并在“信息反馈单”上签字承认。4.2.3.2报废

4.2.3.2.1设施/设备的报废分自然报废和责任性报废,自然报废由使用部门提出、责任性报废由责任者提出,经工程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并填写“设施/设备报废申请单”,经生产副总经理同意后方可做报废处理,对于大、精、宝贵设备的报废应由生产副总经理参与鉴定,报总经理或其授权人同意。对责任性报废应有对责任者对应的处理意见。

4.2.3.2.2工程部应在“设备档案”中注明“已报废”,并封存该“设备档案”。

4.2.3.3标识

4.2.3.3.1对登记入帐的设施/设备进行编号,并贴标识牌予以标识;

4.2.3.3.2对停用的设施/设备做出“停用”标识;

4.2.3.3.3对报废的设施/设备做出“报废”标识;

4.2.3.3.4对正在维修或待修的设施/设备做出“维修”或“待修”标识。

4.3设施/设备的贮存、搬运

4.3.1贮存

对暂不使用或备用的设施/设备,应保持合适的贮存环境,应有防尘、防锈等措施。贮存的设施/设备重新启用时,应由工程部负责调试,按4.1.2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3.2搬运

设施/设备在搬运过程中,应采用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因碰撞或跌落而损坏或减少精度。

4.4文献和记录归档保管

4.4.1设施/设备的原始资料(使用及调校阐明书等)由工程部保管,使用部门使用时需填写“文献借阅、复制申请表”借阅或领用。

4.4.2所有有关设施/设备的质量记录均由工程部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归档保管,当顾客或其代表规定企业证明设施/设备的功能及其状态时,经总经理或授权人同意后,由工程部负责提供对应资料。

4.5模具、工装的管理

4.5.1制作

4.5.1.1各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维修(加工)单”以及对所需模具、工装的各项技术规定,书面呈报部门经理签字后交工程部经理复核、生产副总或授权人同意后,送交工程部或机电事业部进行加工。

4.5.1.2工程部或机电事业部按照同意的“维修(加工)单”组织实行采购或自行制作。4.5.2外购模具、工装的验收及保管

工程部根据外购模具、工装的加工协议或“维修(加工)单”所例之技术规定按4.1.2进行验收,合格的模具入库或投入使用,同步登记上帐、制卡、编号。入库模具需油封防锈处理后分类上架保管,保证帐、卡、物相符,不合格的由工程部及时告知加工单位进行处理。对于更换频繁的工装、模具,验收合格并登记上帐后可由使用部门指定专人保管,工程部对使用状态进行监控。

4.5.3自制或更改模具、工装的制作及保管

4.5.3.1技术部或生产部根据工艺文献的规定提出“维修(加工)单”,单中注明加工产品的技术规定,由工程部对其可加工性进行鉴定,然后交生产副总经理或授权人同意后由工程部实行。所需材料由采购部采购。

4.5.3.2自制模具、工装的验收由工程部安排,使用部门配合进行试模,加工的样品由品质部、技术部确认并填写样品《首件检查单》。合格后的模具、工装由工程部按4.5.2规定进行保管。

4.5.4模具、工装的使用、维护

4.5.4.1生产部根据生产计划及工艺文献开具“模具.工装(计量器具)领用单”到工程部办理生产所需模具、工装的领用手续,生产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到工程部。

4.5.4.2模具、工装临时不用,由使用部门将其交还工程部模具保管查验,并在“模具.工装(计量器具)领用单”上填写目前状态。

4.5.4.3模具、工装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平常维护,对磨损损坏的模具、工装应及时上报工程部以便处理。在使用中出现的损坏,使用部门应保持现场,由工程部组织查清原因,而后使用部门填写维修单,由工程部安排修模,属于人为损坏的由责任者填写维修单并附注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维修后的模具按4.5.3.2条进行验证。

4.5.5模具、工装的报废

模具、工装的报废按4.2.3中4.2.3.2的规定进行报废。

4.6设备安全管理

4.6.1工程部就设施/设备使用性能制定对应的安全注意事项,并列入《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4.6.2工程部就设施/设备的使用性能制定对应的安全保护装置,并加以维护和改善。

4.6.3在生产过程中,工程部从安全操作的角度对操作者予以监督和指导,负责并参与安全事故的处理。

4.7定义

4.7.1工装:为完毕特定工艺过程而制作安装的装置

4.7.1固定资产:元以上(含元)估计使用年限7年以上(含7年)的设施设备。5.0支持性文献

5.1《采购控制程序》5.2《文献控制程序》5.3《质量记录控制程序》5.4《设备安全操作规程》5.5《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明细表》

6.0记录6.1设备档案6.2采购申请单6.3固定资产卡片6.4设施/设备验收单6.5设施/设备维修.保养记录6.6固定资产移交使用单6.7设施/设备报废申请单6.8维修(加工)单6.9模具.工装(计量器具)领用单6.10设施/设备平常保养点检表

产品交付后服务控制程序1.0目的通过对产品交付后质量问题服务过程的控制,保证服务成果使顾客满意。2.0合用范围本程序合用于我司产品交付和交付后的服务控制。3.0职责3.1本程序由营销部归口管理,负责记录和传递顾客呼声。3.2技质部及时对顾客服务中的问题作出分析、处置和安排。3.3生产部等其他部门按规定配合做好服务工作。4.0过程程序4.1售前服务4.1.1市场调研:营销部组织综合市场调研及专题调研,并提交有关汇报,提供企业经营决策参照。4.1.24.2交付活动4.2.1营销部按照顾客规定的产品规格型号、数量、时间做好交付,对交付过程予以控制和记录,保证产品合格状态延续到顾客手中。4.2.2对顾客交付规定的变动,必须获得顾客同意。4.3交付后的服务4.3.1营销部汇同技质部可行时负责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服务网络。4.3.2信息管理a)信息来源及处理:营销部及时做好顾客服务的同步,做好质量信息的分析反馈。①.营销部有关人员对反馈的产品质量信息作出处理。②.社会服务质量信息由营销部处理和反馈。③.必要时填写《顾客意见处理单》,《顾客来电、来函、来访登记表》。b)对顾客提出的意见及时做好记录,填写《信息反馈单》。c)技质部组织质量信息的分析,并及时进行处理。4.3.3人员培训技质部根据产品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时,纳入对我司经营服务人员培训项目需求,内容包括:产品功能特性参数知识、服务规程、质量管理理念、包括顾客满意意识等。5.0记录5.1顾客意见分析处理单5.2顾客来电、来函、来访登记表

交付和交付后活动控制程序1.0目的为满足向顾客交付的产品及交付后活动的控制。2.0范围合用于企业向顾客交付的产品及交付后活动的内容控制规定。3.0职责3.1工程安装企业负责产品向顾客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组织与实行,并对售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3.2研发中心负责对产品交付后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3.3总经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对从事产品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评价。4.0工作程序4.1产品交付4.1.1向顾客交付的产品应按摄影应的产品制造与验收技术条件或检查规范经检查和试验合格后,方可提交顾客验收。4.1.2向顾客提交产品时,应按协议、协议或其他有关规定,提供有关产品合格质量证明文献。随产品装箱的有关文献和备件应包括:a)产品检查合格证、协议规定的必要的检查记录;b)产品技术阐明书、使用维护阐明书;c)按照产品阐明书、装箱单或订货协议与协议规定提供的与产品配套的备品、备件和工具等。4.1.3交付的产品需经顾客验收合格,应保证不合格的产品不交付出厂。4.1.4协议中规定向顾客交付的产品由企业负责运送的,由生产部按照《采购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首先对选择的运送方的能力和资质进行评价,评价合格后方能与运送企业签订运送协议。每次运送均应保留有关的记录(顾客自行提货的除外),所有的交接记录及评价记录由生产部负责保留。4.1.5协议有规定期,企业对产品的保护要延续到交付的目的地。4.2产品交付后的活动4.2.1产品交付后,工程安装企业负责向顾客提供售后服务,详细应做到:a)负责企业的产品向顾客交付后的售后服务工作;b)对售出的产品进行跟踪服务,理解顾客对企业产品的使用状况,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异常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用措施迅速处理。无论何种质量信息(包括顾客的埋怨),都要及时搜集并按月向有关部门传递,使问题早日得到处理。突发的比较重大的质量信息应在2小时内向企业主管副总经理和技术质量部反馈;c)对售出的产品进行跟踪服务,理解顾客对企业产品的使用状况,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异常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用措施迅速处理并填写“售后服务质量追踪卡”(表1);d)销售部负责对顾客满意程度进行监视和测量,理解顾客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详细执行《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e)走访顾客。每年应有计划地走访顾客,理解顾客的需求和对企业产品使用的意见及提议。在与顾客的交往中,积极地向顾客简介企业的产品,提供有关的产品宣传资料,解答顾客的提问和征询;4.2.2工程安装企业除向顾客提供上述服务外,还负责对顾客提供征询、产品维修和技术指导、培训等方面的服务:a)对顾客以信函、电话、传真等方式的征询,售后人员应认真负责地加以解答,临时不能解答的,应详细记录并会同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后予以答复;b)向顾客提供技术培训服务。根据协议、协议的规定或顾客的规定,组织有关单位为顾客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并作好培训记录;c)根据顾客的需要或协议的规定,为顾客提供技术指导、产品维修和征询服务;d)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顾客需求以及协议的规定,向顾客提供“三包”服务;e)负责对售后服务人员的服务工作质量进行考核,以保证售后服务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并符合规定的规定;f)负责制定年度售后服务工作计划。每六个月对售后服务工作开展的状况进行一次总结,查找工作中的局限性,在下六个月的售后服务工作进行改善;下一年度的元月份,要对整年的售后服务工作进行总结并验证采用的改善措施的贯彻状况。4.3工程安装企业负责按《记录控制程序》规定,搜集、整顿和保留交付及交付后活动中产生的多种记录。5.0文献5.1记录控制程序5.2采购控制程序5.3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6.0记录6.1售后服务质量追踪卡6.2产

表6.3售后服务记录

知识管理控制程序1.0目的

为了实现企业知识在内部的共享、积累、有序传递和有效应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制定本程序。

2.0合用范围

合用于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管理、外部知识管理、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与控制。

3.0定义

3.1知识管理:组织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搜集和整合、积累保留、有序传递、共享交流和提供应用的一系列规范的活动。

3.2内部知识: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通过归纳整顿、符合企业发展方向,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系列形成文献化的知识。

内部知识重要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案例、培训心得体会等。

3.3

外部知识:是企业从企业外部(国内/国外、各行/各业)搜集,通过归纳整顿,符合企业发展方向,有助于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系列形成文献化的知识。

外部知识重要包括,但不限于:外来技术资料、市场信息、学术交流、专业会议、从顾客或外部供方处搜集来的知识等。

4.0职责

4.1

管理部负责企业知识管理的协调工作。知识管理的总负责人为董事长。

4.2

管理部负责企业所有制度文献和资料的管理。

4.3

管理部负责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实物可放在总经办机要室保管)。

4.4

管理部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4.5

技术部负责技术文献、各级原则及专利的管理与控制。

4.6

营销部负责市场信息的搜集及顾客有关方信息的搜集与管理控制;4.7

各部门负责各自领域范围内的知识的搜集、整顿和公布。5.0作业程序

5.1内部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5.1.1建立内部信息网以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

5.1.2运用多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寄存和积累信息,从而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助于员工生成、交流和验证知识的环境,并规定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积累与交流

5.2内部知识的积累与交流

5.2.1内部知识可分为企业信息、专业技术知识、项目积累三大类。

(1)企业信息包括管理制度、程序文献与企业信息公告,管理制度规定了企业各项功能的运作和发展原则及规定;程序文献用于描述各部门为实现企业经营目的,开展各项工作的程序;企业信息公告是企业事件的宣传窗口,也是员工交流的园地。

(2)专业技术包括研发(前期研发措施、流程、技术、新技术的研究)、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工艺、APQP、FMEA等)与工程应用的经验教训积累。

(3)项目积累指各项目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积累,包括不符合项的关闭、顾客反馈、投诉处理等。

5.2.2企业信息由管理部负责搜集、整顿与公布

5.2.3专业技术知识分为研发、技术知识与工程应用知识两类:

(1)研发、技术知识由研发中心负责搜集、整顿与公布,每个技术人员均有责任积极完善该信息库。

(2)工程应用知识由经营管理部负责搜集、整顿与公布,每个项目参与工程师均有责任积极完善该信息库

5.2.4

项目积累由经营管理部负责搜集、整顿与公布,每个项目参与人员均有责任积极完善该信息库。5.3

外部知识的积累与交流

5.3.1外部知识可分为外来资料、市场信息两大类:

(1)外来资料包括供应商、顾客和竞争对手等利益有关者的动向汇报,专家、顾客意见的采集,技术动态的跟踪,行业领先者的最佳实践调查等。

(2)市场信息包括国家有关宏观信息、行业信息、市场动态、客户信息等

5.3.2

外来资料应与内部资料相融合,由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负责管理传递

5.3.3

外来资料由经营管理与战略发展部负责搜集、整顿与公布。但两部门应规定知识有关责任部门提供协助。有关部门有责任积极完善该信息库。

5.3.4外来引用资料为企业直接引用国际、国家或行业原则及其他有关法规性文献。引用资料需经管理部审核、总裁同意后方可公开与使用。其引用资料文字版应加盖“受控”章,列入受控范围。

5.3.5所有外来资料均需表明出处

5.4知识的搜集、提供、公布

5.4.1

知识的积累与保留分部门、分负责人按企业信息系统规范的格式进行保留。文字版本资料需按规定保留到对应的部门。

5.4.2

所有电子资料应注明保留人、保留日期、有效期等信息5.4.3

保密文档不得私自公布

5.4.4

组织可以公布的内外部知识,通过例会、培训、橱窗、板报、内部网络等方式进行公布和分享。

5.5知识的整顿、更改

5.5.1有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应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和修改,任何人均可提出知识文献更改的提议,由原保留人或管理者进行修改。

5.5.2有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应定期对知识(包括电子文档与文献)进行整顿

5.5.3一定期限后对文档要进行归档处理,保证公开资料的时间有效性。5.5.4重要文献应进行版本管理,更新后的旧版本应存档立案

5.6知识的公开、限制与保密

5.6.1有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应随时对知识(包括电子文档与文献)进行查看,并有权随时删除严禁公布或不适宜公布的信息,严禁公布与不易公布的原则由有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制定。

5.6.2

任何人均可提出知识公开、限制与保密的提议。

5.6.3知识的限制级别应由企业组织专门会议讨论不一样类型知识的不一样授权级别,并规定对应的使用人权限

6.0有关文献

6.1《文献控制程序》7.0记录

7.1

知识资产清单

知识资产清单序号知识名称知识编号版本号份数生效日期作废日期保留地点备注

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1.0目的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减少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规定,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2.0范围本程序合用于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及规定的控制提供操作根据,这些活动包括:a.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b.服务过程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c.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d.服务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e.过程检查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f.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g.不合格服务的处置及纠正防止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h.持续改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i.当合用时,也可合用于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3.0职责3.1综合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方针确实定,并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管理的评审。3.2运行部/运送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献所规定的周期组织实行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贯彻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用措施的完毕状况并跟进贯彻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汇报》,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筹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3.3各单位: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对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减少风险并贯彻执行。3.4销售部:负责搜集服务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对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减少风险并贯彻执行。4.0定义4.1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的实现的多种不确定性事件。4.2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4.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导致的影响和损失的也许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也许程度。4.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措施,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的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也许给我们导致的损失。一是要减少损失发生的机率,这重要是采用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减少损失程度,这重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4.5风险减少:通过采用措施以到达减少风险的效果。一般状况下,若采用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用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献进行归档,以便后期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根据。4.6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导致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合用于那些导致损失较小、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4.7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4.8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原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等。4.9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4.10风险发生频度: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4.11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估与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用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x风险发生频度。5.0作业内容5.1风险和机遇管理筹划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措施,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成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也许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的风险:a.对服务合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规定的变更导致的风险;b.存储、运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c.设备设施服务质量导致的风险;d.服务售后的风险;e.服务方案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失效风险①;f.过程失效的风险①。注①:设计失效和过程失效可参照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措施对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成果应按规定得到控制。5.2建立风险/机遇管理团体5.2.1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的,在此之前应建立一种“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综合管理部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如下的职责:a.组织实行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b.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贯彻执行;c.编制风险管理计划;d.组织实行风险应对措施的实行效果验证。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综合管理部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如下职责:e.筹划并实行风险和机遇的管理,并编制《风险和机遇应对计划》表。5.2.2风险管理团体人员的任职规定为保证参与风险和机遇识别和评估的人员,其人员资质符合规定,可以胜任并且参与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制定应对对应的应对措施,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人员应具有如下的能力:a.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b.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c.熟悉本原则的规定,并根据本原则内容筹划风险分析和评估。5.3风险管理计划评估小组组长应组织筹划风险管理计划并编制《风险管理计划》表,指导操作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规定,编制《风险管理计划》时,应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a.计划的范围,鉴定和描述合用于计划的设备寿命周期阶段;b.职责和权限的分派;c.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规定;d.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危害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准则;e.验证活动;f.有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搜集和评审的活动。5.4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规定应根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确实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用的措施。5.4.1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也许导致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计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如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a.法律法规、服务及客户规定;b.风险发生时导致的人身伤害;c.财产损失的多少;d.与否会影响正常运行;e.对企业形象的损害程度。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鉴定期,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用措施,以到达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辨别,风险严重度分为如下五类:a.非常严重b.严重c.较严重d.一般e.轻微下表为根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严重程度描述严重等级法律法规、服务及其他规定人身伤害财产损失

(万元)停工/停产企业形象非常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国际/国标、客户原则死亡、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等财产损失≥10不可恢复重大国际、国内影响5严重省内原则、行业原则受伤需要停工疗养,且停工时间≥3个月10<财产损失≥5需较长时间调整后才可恢复省内、行业影响4较严重地区原则受伤需要停工疗养,且停工时间<3个月5<财产损失≥0.5间歇性恢复地区性影响3一般企业原则轻微受伤,包扎即可财产损失<0.5可短时恢复企业及周围范围2轻微不违反无伤亡无损失没有停工不影响1严重度鉴定过程中,当多种原因的鉴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照从严原则进行鉴定,即当多种原因中仅其中一种或部分原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根据严重级别高的原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鉴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5.4.2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a.很少发生;b.很少发生;c.偶尔发生;d.有时发生;e.常常发生;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原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也许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发生频度定义等级很少发生发生概率≤0.001%1很少发生0.001%<发生概率≤0.1%2偶尔发生0.1%<发生概率≤1%3有时发生1%<发生概率≤10%4常常发生发生概率≥10%5发生频度鉴定过程中,当一种或多种原因在鉴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照从严原则进行鉴定,即当多种原因中仅其中一种或部分原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根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鉴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5.4.3风险的可接受准则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鉴定风险与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与否对风险采用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风险系数的大小决定与否对风险应采用的措施,如下表规定:发生频度严重度非常少发生很少发生偶尔发生有时发生常常发生非常严重510152025严重48121620较严重3691215一般246810轻微12345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照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到达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用的措施:风险系数风险等级及应采用的措施风险等级风险措施15-25高风险应立即采用措施规避或减少风险5-15一般风险需采用措施减少风险1-5低风险风险较低,当采用措施消除风险引起的成本比风险自身引起的损失较大时,接受风险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用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当尚无可行方案进行规避风险时,应采用有效的风险减少措施,减少潜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下表为识别风险系数后,对风险等级的鉴定应急应采用的风险应对措施对照表:发生频度严重度非常少发生很少发生偶尔发生有时发生常常发生非常严重一般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高风险高风险严重低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高风险较严重低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一般低风险低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轻微低风险低风险低风险低风险一般风险在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保持风险措施的方案和实行成果的跟进应记录,记录的保持根据《记录控制程序》文献执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详细内容应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跟进。5.4风险应对各实行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成果对风险采用措施,从而到达减少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措施包括:a.风险接受;b.风险减少;c.风险规避。对风险所采用的措施应考虑尽量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措施或者采用消除风险的措施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导致损失时,再选择采用减少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措施。5.4.1风险接受是指企业自身承担风险导致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合用于那些导致损失较小、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如下状况时可采用接受风险的措施:a.采用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过潜在风险所导致的损失时;b.导致的损失较小且反复性较高的风险;c.既无有效的风险减少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措施时;d.按本文献规定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5的低风险。5.4.2风险减少风险减少即采用措施减少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失,风险评估实行单位应制定的详细的风险减少措施减少风险,当出现如下状况时,可采用风险减少措施:a.采用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过潜在风险所导致的损失时;b.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c.按本文献规定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5至15之间的一般性风险。5.4.3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的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也许给我们导致的损失。一是要减少损失发生的机率,这重要是采用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减少损失程度,这重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5.4.4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善风险识别和评估活动是用于识别风险并综合考虑对风险应采用的有效措施,当风险系数过高时应采用风险进行规避或者减少风险,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或损失。风险评估实行部门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措施并予以执行,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如下方面的内容:a.制定的措施应是在既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贯彻的;b.制定的措施应贯彻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毕的内容应得到明确;c.应指派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保证采用的措施被有效的贯彻。5.5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运行部应按制定的周期组织实行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a.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否有效且完善;b.风险应对措施的完毕状况和进度;d.对服务和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5.5.1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筹划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行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如下状况是,应当合适增长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a.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原则及其他规定有变化时;b.组织机构、服务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c.发生重大品质事故或有关方投诉持续发生时;d.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e.其他状况需要时。5.5.2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行5.5.2.1实行前的准备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顿本部门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资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用措施的成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5.5.2.2风险和机遇应是的实行运行部按筹划的规定组织个部门实行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运行部应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策,包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形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的内容:a.风险评估汇报;b.持续改善的机会;c.剩余风险分析及改善措施。5.6记录保留6.0引用文献6.1《记录控制程序》7.0引用表单7.1《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7.2《风险管理计划》7.3《风险评估汇报》8.0附件8.1风险控制流程图

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过程团体日期序

号风险描述严重度频度风险等级风险应对措施实行负责人进度跟进备注控制措施风险规避措施1低风险2低风险3低风险4低风险5低风险6低风险7低风险8低风险9低风险10低风险11低风险12低风险13低风险14低风险15低风险16低风险17低风险18低风险19低风险20低风险核准:审核:制表:风险管理计划目的范围职责和权限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验证综合剩余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汇报核准:审核:制表:组织变更管理控制程序1.0目的为了对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永久性或临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从源头控制和削减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变更对企业管理体系的有害影响,对各类变更状况采用对应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变更过程符合管理体系规定。2.0合用范围合用于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对变更的管理,包括:管理、新扩改基建、新增环境安全设施、新作业环境、新人员、新设备设施、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设备用途更改等。3.0定义3.1新扩改基建:指用于生产、储存、生活、办公等,新增长建筑,或对原有建筑扩建、改造构造或规模的项目。3.2新设备设施、安全设施:指新增机械设备或安全设施、消耗一定能资源,产生一定废物、带来一定的作业风险,或需定期维护点检、更换零部件、追加安全防护的机器。3.3新材料:指新增原材料,包装材料中也许具有新的化学成分,并具有一定职业危害的材料。3.4新产品:指新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增长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作业环境、作业场所、作业人员、作业操作规程、体系管理或包装材料等。3.5设备更改:是指对设备、工具等进行改造,例:生产线设备改造、手动工具等改造。3.6用途更改:是指由一般用途该做特殊用途,例:储备室改为易燃化学品库或油库等。3.7管理变更:政策法规和原则的变更,企业机构和人员的变更、管理体系的变更等4.0职责4.1管理部(1)负责协助各部门对变更过程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调查、筹划、实行控制、验证、文献建立和完善、人员的培训等。(2)负责办理新改扩建项目的申报手续。(3)负责管理体系变更时的文献建立及修订,并将变更内容传到达各部门人员。(4)负责法律、法规、原则变更时的及时更新,并将最新法规、原则传到达各部门人员。(5)组织对应急计划变更的沟通,协助各部门将应急修订内容传达与员工。(6)对新扩改建中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控制、办理竣工验收、三同步验收、消防验收等工作;4.2设备科(1)负责对作业场所合理布局,选择低能、高效、安全、噪音低的设备设施,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原因,改善作业环境;(2)负责设备更改前后的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减少设备更改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4.3采购部(1)负责获取新材料的信息、MSDS、运行时有关数据等资料。(2)负责供应商变更的重要管理工作。4.4工艺组(1)负责对工艺变更需要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材料等调查,控制环境负荷物质、职业危害原因;(2)负责设计变更的接受,并及时传达设计变更的内容;(3)负责顾客规定的变更时与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作管理及控制。4.5管理部(1)负责人员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的变更;(2)负责组织对新进人员、调岗人员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育;(3)负责新进人员、调岗人员职责确实定、改正及传达、并修订有关文献。4.6生产部(1)负责设备、工具等用途更改前后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控制由于设备、工具等用途变更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2)配合上述部门进行变更需求,并在生产过程中遵守、执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面的规定,从源头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5.0作业程序5.1任何变更均应加以识别、评审、实行、验证、确认和控制,并在实行前得到同意;企业根据对健康、安全、环境导致影响的原因,确定变更范围。5.2变更的级别划分:变更管理可分为重大变更、一般变更、临时变更管理。5.2.1重大变更指对企业综合管理体既有重大影响的变更,变更前的潜在危险也许会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或也许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变更。5.2.2一般变更指工作程序、设备、人员、承包商的变化,也包括管理体系风险评价过程中和管理体系各要素运行过程中的局部调整变更。5.2.3临时变更指作业场所在不变化风险评价成果的前提下,进行的临时性变更以及本程序范围内个别条款的变更。5.3组织机构变更5.3.1企业组织机构变更必须经企业董事会同意,原则上不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构变更后,对应的管理职责、权限应重新分派,波及到有关部门的质量目的应重新分解。5.3.2组织机构变更后,人事部应组织进行风险评估,并填写对应的记录。5.4重要人员变更5.4.1重要人员包括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副总、部门经理、车间主管等;5.4.2重要人员在聘任配置和变更时,应按《岗位职责和任职规定》规定的教育、学历、经验、培训等符合条件的人群中选拔。在变更前,应由人事部填写变更人信息和有关资质复印件和培训记录,经总经理审核后,由有关上一级领导同意,实行变更。5.5新改扩建项目管理5.5.1新、扩、改建项目必须筹划,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采用改善措施。5.5.2新、扩、改建项目应进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预评价。5.5.3危险源登记和风险评价按《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执行。5.5.4新、扩、改建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必须执行“三同步”制度。5.6新设备、新工具、新材料导入管理5.6.1设备科在采购新设备前,要对安全、能耗、排污、职业危害、报废回收性等进行评估。5.6.2生产部在新材料购置前,要考虑产品的环境保护性质、职业危害。5.7管理体系变更5.7.1企业承诺、方针和目的的变更,由安环科提出,管理者代表同意后公布实行;5.7.2各部门负责分管业务活动范围内各类变更的控制管理,变更管理的内容要在所波及到的要素中体现。5.8法律、法规变更5.8.1当与HSE管理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原则被修订,或上级颁布了新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原则时,安环科及有关部门HSE管理体系做出对应的变更。5.8.2法律、法规和原则变更后的评审、确认和更新的工作程序按《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管理程序》执行。5.9设备、用途更改的管理5.9.1设备、用途更改筹划时,要考虑更改带来的危险源及重大风险,要对风险进行控制,保证更改前后不会带来职业健康安全危害。5.9.2设备、用途更改筹划时,要与安环科、设备科一同对更改善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执行《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实行成果,报厂长同意。改造后,要向作业人员调查操作的合适性及进行使用措施的教育、作业指导书的修订。5.10重要供应商的变更当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辅料等关键供应商发生变更时,由采购部负责组织质量部、设备部按规定对供应商资质和质量体系进行评审其满足我司规定提供的产品或活动的能力。5.11工艺变更管理5.11.1变更生产工艺,包括变更生产设备,变更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措施、工艺技术参数以及质量原则等,其变更也许只波及上述某一环节,也也许波及上述多种环节,同步在工艺中增长或删除工序或某环节,也属于生产工艺的变更。5.11.2生产工艺变更分为三类:(1)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产品质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变化,对产品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2)中度变更:其变更对产品质量有影响但变化不大,不会产生明显影响,需要通过对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产品质量不产生影响;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产品质量的明显变化,也许对产品质量产生明显影响,需要进行全面研究工作证明其变更对产品质量没有产生负面影响。5.11.3工艺控制参数等,应对产品需要变更的工艺措施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评估,确认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无明显影响,对产品进行小批量试生产,搜集数据,进行稳定性研究,按规定进行现场检查,原始数据资料审核,经同意后,按规定修订质量原则和产品工艺规程,经同意后进行变更。6.0变更管理控制6.1申请部门必须提供详细的变更方案及变更根据。对于重大变更应提供可行性汇报。负责确认变更将波及到的部门,并在变更审批表中注明。6.2变更完毕后,申请部门变更协调员填写变更执行汇报,只有完毕变更进行追踪同意之后,才能认为变更已经完毕并容许执行。波及变更的产品只有在变更成果得到完全确认后,方能放行。6.3变更控制:由变更申请部门负责指定变更协调员,变更协调员负责已获的同意的变更的内部的实行与协调,掌握进度,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毕。若未能准期实行变更,则须以书面形式汇报,以阐明原因,并再次确认完毕日期。变更协调员负责通告变更实行的进展状况。6.4变更波及的有关部门:充足考虑变更的影响原因,对变更方案提出提议或意见,积极配合、支持变更的实行。6.5变更评估小组:是变更的专业评审组织。负责变更的预审批,确认变更的影响原因,对有关变更内容及措施到达共识,保证各项变更是符合有关法规规定的。6.6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变更评估小组”会议,讨论变更申请,变更内容及变更的支持根据。负责及时地对已完毕的变更执行汇报进行确认跟踪,并将已同意的变更的开始执行日以文献形式告知变更有关人员和有关方。质量部负责变更文献的归档。6.7所有的变更在变更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变更的实行部门对变更实行过程进行风险分析,评估成果为可接受风险时方可执行变更,应及时将遗留风险和新带来的风险告知有关方。当协议有规定期,由销售/客服部门告知客户。6.8当发生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后,管理部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对导致事故发生的有关原因进行识别预评价,并组织有关变更程序。6.9其他变更管理,以变更前后变化的大小鉴定与否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进行筹划、实行、同意。6.10变更的全过程要留有记录并归档保留,记录的管理执行《记录控制程序》。7.0有关文献7.1《文献管理控制程序》7.2《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7.3《记录管理控制程序》8.0记录8.1《变更申请表》8.2《变更验收单》8.3《风险评价登记表》

变更申请表变更名称申请人所在部门申请人职务日期变更原因:变更风险分析:部门领导意见:安全意见:管理者代表意见:

变更验收表验收变更的项目变更所在单位组织验收单位日期验收组组员姓名所属单位职务验收意见:验收负责人签名:主管科室审查意见:签字:需要沟通的科室(变更成果)单位或科室签字单位或科室签字

组织环境与有关方管理程序目的:为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筹划能实现预期的成果,用于指导:1.1识别、监视并评审与企业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的内外部环境原因;1.2识别、监视并评审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有关方期望或规定;1.3根据内外部原因与有关方期望或规定,结合我司已经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1.4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筹划应对措施。范围:质量管理体系所有有关的部门与过程。定义:3.1总经理:确定内外部环境原因和有关方期望或规定,同意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3.2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原因和有关方期望或规定的识别评价、并确定应对措施,对成果进行审核整顿。3.3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原因和有关方期望或规定的识别评价、并确定应对措施。定义4.1环境原因: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也许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因。4.2有关方:对企业的决定或行为可以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或者自身感觉到受其影响的个人或者组织。工作程序:5.1组织环境管理在建立与改善质量管理体系时,企业将充足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企业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并影响企业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成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5.1.1环境原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合用性,详细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a)总经理:内部(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业绩体现等),外部(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b)综合部:内部(知识、业绩体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c)工程部:内部(知识、业绩体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d)项目部:内部(知识、业绩体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e)市场部:内部(知识、业绩体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f)采购部:内部(知识、业绩体现等),外部(材料市场、社会和经济环境等)。5.1.2各部门将识别成果登记在《组织环境原因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顿。5.1.3环境原因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原因识别与评审。此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原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对《组织环境原因识别表》进行修订。5.2有关方期望或规定管理5.2.1有关方期望或规定识别与评估:有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组员、供应商、银行、工会、合作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合用性,详细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总经理:所有者、银行、合作人、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综合部:政府、协会、竞争对手、组织中的组员、工会或其他社会团体。市场部:顾客、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采购部:供应商、社会团体。工程部: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项目部: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5.2.2各部门将识别成果登记在《有关方期望或规定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顿。5.2.3有关方期望或规定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原因识别与评审。此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原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对《有关方期望或规定识别表》进行修订。5.3风险和机会的应对5.3.1风险和机会识别:企业各部门应针对所负责的过程,根据内外部原因与有关方期望或规定,结合已经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过程有关的风险和机会。5.3.2风险和机会评估:各部门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评估确定其级别,然后确定应对措施。a)风险评价:根据“问题影响的严重程度、问题出现的也许性、问题出现后处理的难易程度”三方面综合评价。b)机会的评价:根据“错过机会的严重程度、抓住机会的收益大小、应对机会的难易程度”三方面综合评价。5.3.3针对不一样级别的风险与机会,应对原则:高风险:应设置目的、筹划运行控制措施、考虑筹划应急预案。中风险:考虑设置目的、筹划运行控制措施。低风险:临时维持现实状况,考虑筹划新的运行控制措施。5.3.4风险和机会应对措施筹划:筹划的应对措施应整合到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并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产生预期成果、防止或者减少不良影响、实现持续改善。a)处理风险的选项包括:风险规避、冒险以寻求机会、消除风险源、变化也许性或者后果、风险共担、或基于合理的决策承受风险。b)机会可以导向:采用新措施,开发新产品,打开新市场,获得新顾客,构建伙伴关系,使用新工艺、其他合适的或可行的也许性,以处理组织及其顾客的需求。5.3.5以上识别评价成果及确定的应对措施,由各部门登记在《风险与机会评价与应对筹划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汇总整顿。当内外部环境原因和有关方期望或规定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订《风险与机会评价与应对筹划表》。5.3.6应对措施有效性评价:每次管理评审前,各部门负责人评估应对措施的实行有效性,并提交管理评审。有关文献:无表单:7.1《组织环境原因识别表》7.2《有关方期望或规定识别表》7.3《风险与机会评价与应对筹划表》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1.0目的1.1对从事质量活动的职工规定必要的能力规定,通过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能力,使职工可以胜任各自岗位的规定。1.2使职工理解并贯彻质量方针和质量目的;1.3使职工具有各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1.4对从事与质量有关的管理、执行和验证人员都要进行培训,保证受训人员符合有关规定规定。2.0合用范围合用于对我企业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关的人员,包括临时雇用人员,必要时还包括供方的人员进行培训的控制。3.0职责3.1总经理负责人力资源控制与管理工作。3.2综合管理部3.2.1组织编制各部门的《各岗位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3.2.2编制我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并监督实行;3.2.3负责上岗基础教育;3.2.4负责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3.3业务部协助综合管理部对职工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3.4各部门3.4.1编制本部门培训需求计划;3.4.2负责本部门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3.5总经理负责审批我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和《各岗位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4.0工作程序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原因,培训则是提高人员素质,实现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到达质量目的的重要手段,进行必要的培训投资是我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战略。4.1对人员规定4.1.1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有能力的,对能力的判断应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等方面综合考虑。4.1.2综合管理部组织编制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报总经理同意。部门负责人至少满足下列条件:a.接受过有关专业的技术培训;b.大专以上学历;c.具有三年以上有关的工作经验。4.1.3《各岗位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经审批后,作为综合管理部选择、招聘、安排人员的重要根据。4.2培训、意识和能力4.2.1应识别从事影响质量活动的人员的能力需求,制定并实行培训,包括对新职工、在岗职工、各类专业人员、内审员等。4.2.2新职工培训企业的基础教育:包括企业的简介、职工纪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的、质量意识、安全环境保护意识、有关的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等。在进入我企业的一种月内,由综合管理部组织进行。部门基础教育:学习本部门工作手册的重要内容,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学习生产作业指导书(工艺卡、操作规程)、所用设备的性能、生产环节、安全事项及紧急状况的应变措施等,有所在岗位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并进行书面和生产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4.2.3在岗人员培训按培训计划,每年应对在岗职工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岗位技能培训考核。4.2.4特殊工种培训对特殊工种包括:电工、司机等风险较大的工种;他们的培训,按4.3.9实行。4.2.5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生产、监督、测量、管理的主力军,应发明条件使他们的知识不停更新,综合管理部负责安排教师,组织培训或外送培训。4.2.6转岗人员培训a.部门基础教育:学习本部门工作手册的重要内容,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b.岗位技能培训:学习生产作业指导书、所用设备的性能、生产环节、安全事项及紧急状况的应变措施等,由所在岗位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并进行书面和实际的生产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4.2.7通过教育和培训,使职工意识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规定的重要性;违反这些规定所导致的后果;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与我企业发展的有关性。我企业鼓励职工参与质量管理,为实现质量目的做出奉献。4.2.8评价培训的有效性a.通过理论考核、生产考核、业绩评估和观测等措施,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评价被培训人员与否具有了所需的能力;b.每年第四季度,综合管理部组织各部门培训负责人及职工代表,召开年度培训工作会议,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征求意见,以便更好制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c.综合管理部加强对职工平常工作业绩的评价,可随时对各部门职工进行现场抽查,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职工,应及时暂停工作,安排培训、考核或转岗,使职工的能力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适应。4.2.9综合管理部负责建立、保留职工的培训档案。4.3培训计划及实行4.3.1我企业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岗位需要,以书面形式向综合管理部提出培训需求计划,并填写培训需求申请表。4.3.2综合管理部根据我司的实际状况和各部门的培训需求计划,制定我企业“年度培训计划”。4.3.3年度培训计划经总经理同意后,综合管理部在明年的元月30日前下达。4.3.4年度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培训目的、时间、内容、参与培训人员、培训的详细实行和承接部门。4.3.5我企业综合管理部根据同意计划,贯彻培训人员、联络讲课老师、选购培训教材、布置培训场地、控制培训经费、制定考核规定,并在培训前及时以书面形式发放培训告知(以文献形式)。4.3.6我企业综合管理部负责培训的控制和结束的考试,确定培训人员与否合格。4.3.7对培训考核不合格人员,从新安排或进行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不准上岗。4.3.8对新职工上岗前的培训,建立“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a.综合管理部负责提供新职工名单、师资及爱我企业、爱岗位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组织培训考核,将成绩记入“职工个人教育档案”,并妥善保留试卷。b.管理者代表负责对培训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责成综合管理部组织对试用期满的新职工考核鉴定,合格者方可正式上岗。4.3.9对持证上岗人员的培训a.持证上岗位人员范围包括:电工、司机、内审员以及需要持证上岗的人员;b.司机等特殊工种的培训,要到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c.对技术工人等级(即:初、中、高级工)的培训,要到市、区人事、劳动部门指定或认定的机构进行专业培训。d.对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的培训,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承认、有授权资格的培训机构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并经管理者代表聘任。4.3.10培训形式根据我企业不一样工种、不一样岗位的规定,针对本行业的特点,进行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并采用我企业内培、外培、师傅传、帮、带以及其他形式培训。a.我企业内培由部门负责人,根据我企业年度培训计划或临时计划,事先提出书面申请,送交综合管理部审查,经总经理同意后,即可组织实行。综合管理部负责监督各部门培训计划的贯彻状况。b.外培由综合管理部根据我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及时做出安排。培训结束后,外培人员应到综合管理部报到,综合管理部将培训时间、内容(包括获得的毕业证、结业证、合格证等)记入职工个人教育档案。4.4考核4.4.1由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及教育,其成果用书面形式告知综合管理部,并由综合管理部将成绩记入职工个人档案。4.4.2综合管理部组织的培训结束后,应对受训人员考核,试题要通过综合管理部部长同意。4.5培训记录4.5.1综合管理部负责做好各类培训记录,并建立“职工培训档案”。4.5.2综合管理部搜集所有培训记录,并存档予以保留。5.0有关文献:《质量记录控制程序》6.0记录a.《年度培训计划表》b.《职工培训档案》c.《职工能力考核表》d.《培训申请表》e.《新(或转岗)职工培训表》f.《培训记录》年度培训计划表序号办班名称培训对象人数培训内容承接部门培训时间培训费用规定获得成绩(或证书)123456789填表人:日期:同意人:日期:职工培训档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原学历后续学历技术职称培训记录时间培训内容培训部门成绩获得证件职工能力考核表_______年职工姓名出生年月任职岗位技术等级技术职称所获得的证书本人填写本考核期内担任的重要工作年月日工作完毕状况及能力评价年月日部门评价工作能力:胜任基本胜任需要提高不胜任领导签字年月日工作体现领导签字年月日企业评价综合评价:企业领导签字年月日

培训申请表申请部门申请日期培训内容及规定:培训地点(或单位)培训费用培训日期需要参与培训的人员:姓名所在岗位姓名所在岗位审批意见部门意见:签名:日期审批意见:同意人:日期新(或换岗)职工培训表姓名性别年龄原岗位名称新岗位名称企业级培训:培训人:日期:被培训人日期部门培训:培训人:日期:被培训人日期班组培训:培训人:日期:被培训人日期

_____培训记录日期:学习内容:讲课人(或主持人):部门或职务姓名部门或职务姓名培训有效性鉴定检查培训文献或讲演稿与否对的、规范□与否结合实际□项目考核检查问题抽查被培训人数量抽查问题数量/人对的数量与否合格抽查回答问题考核算际操作抽查试卷鉴定结论:鉴定负责人:年月日职工名册序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学历所在岗位所持有证书(包括上岗证书)家庭住址联络电话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控制程序1.0目的本程序规定了对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的控制,以妥善保管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符合我司与顾客或外部供方之间协议规定的规定。2.0合用范围合用于我司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的控制过程。

3.0定义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是归顾客或外部供方所有的免费提供应供方的财产,它包括:提供应供方作深入加工的材料、零部件、工装和设备,顾客的场所,知识产权(图样、实样、规范)、个人资料等。4.0职责4.1

品质部:当顾客有规定期,应与顾客或外部供方明确技术规定,组织对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中作深入加工的材料、零部件、知识产权(图样、实样、规范)等进行验收。4.2

设备开发部:组织对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中工装和设备进行验收。4.3

生产部:对顾客或外部供方提供的财产实行控制(确定标识等),按类别进行验证、贮存、使用和维护保养。4.4

生产分厂:负责按照我企业的管理制度规定对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的使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过程质量控制、标识管理、产品防护等过程。4.5

销售企业:负责顾客个人资料的验收及验证,负责对顾客提供财产与顾客联络,并组织顾客所有的财产的交接。

4.6原料采购部:负责原材料外部供方个人资料的验收及验证;负责对原材料外部供方提供财产与外部供方联络,并组织财产的交接。物资部:负责辅助材料外部供方个人资料的验收及验证,负责对辅助材料外部供方提供财产与外部供方联络,并组织财产的交接。销售企业:负责工序委外外部供方个人资料的验收及验证,负责对工序委外外部供方提供财产与外部供方联络,并组织财产的交接。生产部:负责运送外部供方个人资料的验收及验证,负责对运送外部供方提供财产与外部供方联络,并组织财产的交接。

4.7

对于顾客或外部供方所提供的财产,顾客或外部供方负有所有的质量责任。

5.0程序内容5.1

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控制当协议执行过程中我司如有顾客或外部供方提供的财产,应对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实行有效控制,以保证遵守协议规定的规定。

5.2

签订协议5.2.1

由销售企业负责与顾客签订有关顾客财产的协议。由采购部门负责与外部供方签订有关外部供方财产的协议。

5.2.2

假如与顾客没有签订有关协议,我司只对制造部分承担质量责任。

5.2.3

品质部或研发中心负责与顾客或外部供方签订技术协议(含接受准则)。明确技术规定,如有问题需与顾客或外部供方联络获得一致方案。5.3

进厂验收5.3.1

作深入加工的产品进厂验收5.3.1.1接受部门按供货协议执行进厂验收,接受部门在接受时按送货清单检查数量、标识、货品种类,应与供货清单一致。如发生数量差错、发错料等状况,应在供货清单上注明,通过销售企业与顾客或外部供方协商处理。验收完毕后由对应接受部门登记“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清单”。

5.3.1.2

品质部实行进货检查,按《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规定进行验证/检查,并保留记录。5.3.1.3

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构成产品的部件和组件在深入加工过程中发既有质量问题(如外观缺陷、功能缺陷、加工中的报废、返工等)。有关部门应先进行隔离,并告知品质部进行鉴定,如确定是质量问题,应做好记录,以书面形式及时与销售企业联络,告知顾客,共同处理。5.3.2

顾客财产中属于知识产权的图纸、规范由销售企业按照《文献控制程序》实行控制,并作好对应的记录。外部供方财产中属于知识产权的图纸、规范由采购部门按照《文献控制程序》实行控制,并作好对应的记录。

5.3.3

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中属于设备和工装的,由设备开发部按照图纸、阐明书或协议实行验收,并作好对应的记录。

5.3.4

顾客财产中属于顾客个人资料的,由销售企业按照顾客档案进行管理。外部供方财产中属于外部供方个人资料的,由采购部门按照外部供方档案进行管理。

5.3.5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中属于监视测量设备的,由品质部按照《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实行控制,并作好对应的记录。5.4

与顾客的联络销售企业负责对顾客财产与顾客的联络,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合格,或使用过程中有丢失、损坏或不合用等状况。有关部门应做好有关状况和处理的记录,并及时告知销售企业,由销售企业向顾客提交“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异常状况汇报单”。5.5

与外部供方的联络采购部门负责对外部供方提供财产与外部供方的联络,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合格,或使用过程中有丢失、损坏或不合用等状况。有关部门应做好有关状况和处理的记录,并及时告知采购部门,由采购部门向顾客提交“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异常状况汇报单”。

5.6

贮存和标识各有关部门分别按各自的职责,对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