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与主题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高二(3)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好,但是在史实基础、历史学习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初中已学习冷战相关知识,如冷战两极形成、发展、解体的过程,因此对冷战的概念有一定了解,这些是本课的授课基础之一。同时经过高中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思维有了很大提升,这是本课的又一授课基础。但是新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有着知识体量大、内容多等特点,所以相应的本课线索多、跨度大、格局视野广阔、因果关系复杂,因而学习难度大、强度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引导,通过典型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深入分析,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理解国际关系规律。教材分析教学定位与内容、结构分析:教学定位: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一课。本专题讲的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即二战后世界的新变化。本课主要讲述了冷战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已经此阶段呈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由此开启二战后的世界新变化,从两极到多极的发展趋势。(2)内容结构分析: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冷战与两极格局”,第二子目是“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第三字目是“两极格局的瓦解”。三个子目之间遵循历史发展顺序,围绕冷战发生、发展、终结,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结合国际格局在冷战进程中的演变,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历史思维。教材不仅讲述冷战格局的形成,而且讲述在半个世纪的冷战两极格局当中多极化趋势的孕育,从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两极格局形成——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70年代末到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等纵向的三个不同阶段,讲述冷战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体现很强的时空观念,时间跨度大,时空转换多,线索复杂。另外在冷战的表现方面教材除了讲述政治、经济、军事以外还增加了地理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较强的地缘政治色彩。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冷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多极力量的成长对两极格局的影响。(2)教学难点:冷战的发生、发展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素养与目标1.唯物史观以柏林墙为切入点,通过柏林墙的背景、建设、倒塌的史实看冷战的缘起、美苏争霸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引导学生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去分析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理解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2.时空观念结合历史地图,掌握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基本时间脉络,区分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明确冷战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在分析美苏两极对峙的表现中,结合相关地图,理解冷战体现出的全球化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特征。3.史料实证归纳、整理冷战过程中重大事件,了解冷战的形成、发展演变、终结的历程,提示学生整理历史事件、梳理历史脉络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解读探究战后美苏“冷战”的原因和影响,合作探究冷战发生、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教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学会解释“冷战”、“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含义,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变化是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在国际格局演变中的重要地位。5.家国情怀美苏“冷战”威胁了人类安全与和平,造成世界局势的局部紧张,但同时也推进了世界的整体进步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的不断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国际关系,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计:出示图片:1962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主题“柏林墙”。1961年8月的一个晚上,军队和工人带着大量的工具来到东西柏林的边界处开始封路。天亮之后,柏林人发现他们再也无法自由来往于东西柏林之间。柏林墙矗立了近三十年之久,也成为了二战后德国的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那么柏林墙为何缘起?它的修建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柏林墙的倒塌又预示着什么变局呢?让我们从柏林墙的历史看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设计意图】以《时代周刊》封面导入,图片直观形象,从柏林墙看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小见大,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二、讲授新课设计:一、柏林墙缘起——冷战与两极格局(一)什么是冷战——冷战的含义冷战: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形成、德国的分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多极力量的成长、苏联的解体等重多重大历史事件。两极格局:国际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两极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对抗的格局。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之间的联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设计意图】介绍必要历史概念,可以对本课的相关必要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二)为什么冷战——冷战的背景探究学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背景。出示材料:材料一: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沈志华《冷战五书》材料二: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材料三: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随着又一代青年人被战火吞噬,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二战胜利,美苏失去了战时的同盟基础;美苏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欧、日衰落,美苏崛起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雅尔塔体系形成(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存在核威慑;力量基本均衡;双方自我控制;世界人民渴望和平。【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分析时代变化引起的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的改变,美苏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导致二战后美国意图称霸世界,苏联意图扩张势力范围,由此得出美苏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美苏矛盾不可调和,势必会引起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过渡:美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犹如一堆干柴,随时会被点燃,点燃这堆干柴的火星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丘吉尔铁幕演说的主要内容符合美国在战后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因此丘吉尔铁幕演说也成为冷战开始的信号。(三)怎样冷战——冷战的发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0,找出冷战的表现,完成表格。【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内容初中已学且教材介绍完整,故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表格归纳,体现美苏在冷战过程中“非战非和”“对峙与竞争”的争霸形式。但是学生要理解地缘政治上的对抗就比较难,教师通过地缘政治概念的解释,且结合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出示材料: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设问:杜鲁门主义指的是什么?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其目的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杜鲁门的演说可以看出,杜鲁门的意识形态味道十分浓烈。因此杜鲁门主义也成为冷战开始的标志。出示材料: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从1948年到1952年,美国共拨款131.5亿美元。……欧洲的国民总产值……在马歇尔计划不到4年的援助时间内增加了25%,比它的战前水平增加了15%。——金海:《从马歇尔计划看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演变》“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丘吉尔评论马歇尔计划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法国政治家乔治·皮杜尔设问: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援助西欧吗?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表现;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应用。【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和影响,揭示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出示材料:“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每一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 《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华沙条约》第四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解释北约和华约内容,分析出美国和苏联双方互相敌对,慢慢的就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了下来。过渡:教师介绍第三次柏林危机史实:从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加剧,为防范来自西方的干扰和破坏,阻止东德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外流。1961年8月13日凌晨,2万多东德士兵仅用了6个小时,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54公里,通称“柏林墙”。据统计,从1961年到1989年,在柏林墙存在的长达28年03个月的时间里,其中有5043人成功逃到了西柏林,而3221人遭到逮捕,239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形的柏林墙把希望统一的一个民族分割成了两半,造成无数家庭妻离子散,骨肉分离,而冷战这堵无形的墙还在继续。二、柏林墙建立——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一)冷战的发展出示图片:古巴导弹危机设问:为什么美苏双方不敢爆发战争,行为谨慎?(1)存在核威慑;(2)力量基本均衡;(3)双方自我控制;(4)世界人民渴望和平。【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古巴导弹危机图片中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掰手腕的细节,从细节和设问入手,加深学生对美苏妥协与退让行为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冷战的基本特征。(二)多极力量的成长设问:冷战下的世界还有哪些新势力在发展?这些国际力量的崛起会给两极格局带来怎样的冲击?【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美苏争霸的同时,西欧、日本、中国及第三世界等国逐渐崛起,促进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紧扣主题“国际格局的演变”。过渡: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