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sci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分析_第1页
基于cssci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分析_第2页
基于cssci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分析_第3页
基于cssci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cssci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分析

0文献文献者之间的变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文件传输是向用户提供必要文件的服务,具有经济、便捷、资源共享等优点。到信息技术时代,文献传递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它主要是指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把用户所需的文献(如电子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专业学术性资源等)通过诸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系统平台传递给用户的一种服务。本文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Ⅱ绘制文献传递服务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对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作者及机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1文献检索的情况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时间范围为1998-2012年,数据下载日期为2013年7月26日。以“文献传递”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得论文174篇,包括CSSCI来源期刊173篇及2008年CSSCI扩展来源版期刊1篇。研究工具采用CiteSpaceⅡ软件V3.0R5版本,该软件主要具备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机构合作、作者共被引、作者合作、共引时间等可视化分析功能,为科学计量学研究提供了直观途径。操作步骤如下:(1)在CiteSpaceⅡ中导入所检索的174篇论文的题录数据(主要包括篇名、作者、来源期刊、机构、标引词与参考文献等字段),主题词来源选择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标识符。(2)将时间段设为2年,其他设置依据导入数据形成的图谱进行手工调整。2以是施引论文所需的高频CiteSpace中突现(Burst)的基本意思是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期内有很大变化,这个变量可以是施引论文所用的单词或短语的频次,也可以是施引论文本身(如文献名、作者)的频次。在CiteSpace论文共引网络关系中,不同聚类之间通过关键节点相互连接,关键节点是具有较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是一个研究方向到另外一个研究方向转变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在聚类网络中他们起到链接和过渡作用。2.1代表作者和组织分析2.1.1文献传递作者和机构参数设置:术语类型选择突现词(BurstTerms),网络构造(NetworkConfiguration)中的节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与机构(Institution),阈值为系统默认值,其他选项保持不变,绘制出有关研究文献传递作者和机构的综合性分析图谱,共包含了182个结点、151条连线。其中,大小彩色圆形节点分别代表作者和机构,如图1所示。图1显示,文献传递研究在我国的研究分布比较集中。研究成果最突出的8位作者及8家机构如表1所示。2.1.2共被引图谱的建立节点类型选择被引作者(Citedauthor),得到突现率>=0.05的共被引图谱,如图2所示。以被引频次为基础,综合考虑突现和中心性,列出前10位代表作者,如表2所示。2.2科学文献共引网络生成图关键词在一篇论文中虽然只有3~5个,但这几个关键词却是论文主题的核心词或词组。另外,主题词所占论文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却是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和提练,因此对论文题录中的关键词和论文的主题词进行分析,频次高的关键词和主题词都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全面地把握研究主题传递的研究热点,笔者选用了关键字(keywords)和主题词(nounphrases)作为科学文献共引网络生成图的依据。在CiteSpaceⅡ中可以选择使用关键路径(Pathfinder)算法,在其他选项设置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成由两个网络共同构成的关键字与主题词混合的网络图,图中共有345个结点,823条连线,见图3。在图3中,每个正方形的节点都代表文献传递研究的热点,它指示的是引文文献中出现的高频主题词短语(用红色字体显示),节点的大小代表主题词出现的频次,即该节点的受关注度。图中的圆形结点表示引文中出现的高频关键字(用黑色字体显示),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字出现的频次;每个结点都代表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论文高频主题词和高频关键字共现的可视化网络图谱,可以对论文中的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频次排序和中心度排序,得出按主题词和关键词的被引频次降序表,见表3。2.3知识图谱的建立陈超美博士在2009年发表的《CiteSpaceII: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论文中,把研究前沿定义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而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则是它在科学文献中(即由引用研究前沿术语的科学文献所形成的演化网络)的引文和共引轨迹。CitespaceⅡ软件利用文献的题目、摘要、标引词和记录标识符中抽取出来的突变术语来绘制研究前沿网络知识图谱。在使用CiteSpaceⅡ绘制知识图谱前,阈值选择为(3,3,20)(4,3,20)(3,3,20),TopNperslice=12,术语类型选择“BurstTerms”,网络节点选择“CitedReference”,其他选择策略不变,运行后得到有效参考文献1854条,无效参考文献40条,获取timeline图,如图4所示。图4中有50个结点,89条连线,11个膨胀词。这种类型的文献共被引图谱,能使用户对“知识域”进行“光谱分析”,展示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间的递进演化关系。进一步使用CiteSpaceⅡ的“LinkWalkthrough”功能展示分析文献传递研究演化的渐变路径。CiteSpaceⅡ在可视化知识网络图谱中用彩色圆圈突出显示具有较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即用中心度大小来度量显示研究前沿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的大小。中心度测量为发现不同学科的连接点或进化网络中的支点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中心度越高,关键节点文献所起的过渡作用越大。中心度>=0.05的8篇关键节点论文的详细信息如表4所示。综合图4和表4,按时间顺序分析这8篇关键节点论文,可以将文献传递的研究历程大致划分为开始阶段和发展阶段。(1)文献传递现状考察2001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刘霞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了《高校地区性文献传递系统的构建与运行》(被引频次为7次,中心性为0.05);2002年浙江图书馆陈海珠在《江苏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主要发达国家馆际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的特点》(被引频次为8次,中心性为0.06);同年,浙江大学图书馆的陈益君和谢敏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被引频次为14次,排名第二,中心度为0.17,居第一)。这2篇论文均是对文献传递现状进行调查,前一篇考察的范围是国外发达国家,后一篇是对国内各类图书馆。2004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网络资讯部郭颖在《图书馆论坛》上发表了《对建立广东省数字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系统的思考》(被引频次为4次,中心度为0.09)。上述论文对高校文献传递服务系统需求、功能设计、运行现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宏观阐述。(2)国内文献传递服务发展历程2004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范丽莉硕士论文《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被引频次为6次,中心度为0.15,排名第二)对当时我国的文献传递服务进行调研、考察,阐述了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在基础平台建设、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业务流程、服务合作规模、技术利用、资源开发、服务收费、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现状。200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李军凯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从CASHL和NSTL看我国文献传递服务的模式和发展趋势》(被引频次为25次,最高,中心度为0.06);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贾苹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了《CSDL文献传递服务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被引频次为6次,其中心度为0.07);以及2007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的韩红和四川教育学院图书馆的朱江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上发表了《CALISCSDLNSTL系统文献传递服务比较分析》(被引频次为6次,中心度为0.1)。这3篇论文都是从我国现实的文献传递系统出发,对其服务规模、服务效率、改进措施及系统间的对比分析等进行阐述。从以上经典论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历程。文献传递服务并不是一项新的服务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部门在传统的馆际互借业务中即开展了非返还式的提供文献副本的文献传递服务。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的迅速增长以及用户对快速、便捷的文献服务需求的增长,文献传递服务在传统馆际互借服务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从而有关文献传递服务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3文献传递服务领域从文献传递服务领域的作者与机构聚类分析得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贾苹是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范丽莉和陈清文是该领域频次变化率高且增长最快的作者;机构武汉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和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文献传递领域的研究是频次变化率高且增长最快的机构。而从被引频次排名得出最具影响力的3位作者是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的范丽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李军凯和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