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_第1页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_第2页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_第3页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马元娣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意。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多角度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3.绘声绘色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4.实践创作,为故事加议论性结尾。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多角度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1.绘声绘色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2.实践创作,为故事加议论性结尾。教学进程:一、从熟知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寓言故事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寓言,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总结寓言的特点。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一则寓言《穿井得一人》。二、一读课文,读准节奏:1.白板展示课文节奏,学生划分节奏;2.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3.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点评。三、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引导学生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然后逐句理解文意。预设:1.重点词语:穿、溉、汲、居、及、国人、道、于、令、对、若。2.一词多义:之、于、闻、若。3.古今异义:国。4.文言句式——倒装句:常

一人居外;问之

于丁氏;非得一人

于井中;求闻之若此。四、(一)理清情节,读懂内容:1.请一个学生讲故事,要求讲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师生讨论,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二)讨论交流,读懂关键: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预设:1.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2.关键是“得”,在丁氏看来是节省,而在他人看来则是“发现”的意思;五、(一)合作探究,读懂根源: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官员,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预设:丁氏:事件起因,表述不清,产生歧义。闻而传者:不辨真伪,随意传播,不负责任。国人:从众心理,以讹传讹,推波助澜。宋君:不失理智,调查研究,获得真相。(二)揣摩心理,读出情感:模拟本文中人物在传播谣言过程中说话的语气,并揣摩人物的心理。六、(一)深入思考,读出哲理: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预设: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二)联系现实,读出人生: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预设: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七、布置作业,拓展思维:1.请给本文写一个议论性的结尾。(文言、白话皆可)2.资料助读。该篇寓言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察:辨别;传:传闻。)(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2)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结语: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文言寓言《穿井得一人》,从中我们又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从这个寓言中我们也学习一个道理:当我们面对谣言的时候,应该不信谣,不传谣。引申到做学问即说明了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的道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