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心得体会范文_第1页
(4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心得体会范文_第2页
(4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心得体会范文_第3页
(4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心得体会范文_第4页
(4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心得体会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心得体会范文目录TOC\o"1-5"\h\z\o"CurrentDocument"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心得体会1\o"CurrentDocument"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动员发言稿3\o"CurrentDocument"学习贯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心得体会9\o"CurrentDocument"学习宣贯《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心得体会发言11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心得全国多地公布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施工图”。北京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上海将启动崇明碳中和岛、长兴低碳岛、横沙零碳岛建设,积极打造碳中和示范区;浙江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各地正在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之年。节能降耗扎实推进,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清洁能源消费快速发展,我国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碳排放强度都在显著下降。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4.8%。究其原因,有关机构对2018年至2020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评估显示,工业提标改造、民用能源清洁化等措施功不可没。与此同时,污染防治三年行动也对二氧化碳减排产生显著效应,全国累计减碳4.9亿吨。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实践表明,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和排放时空一致性特征,化石能源消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均是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减污和降碳具有一致的控制对象,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协同推进。要做好一体谋划和部署、一体推进与考核的顶层设计。统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在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整体性基础上,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碳达峰,提升减污降碳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要构建起减污降碳一体推进的任务体系,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加强源头防控,包括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突出重点领域,围绕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化环境治理,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探索开展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动污染地块植树造林增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新能源项目等。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只有落地才能增效。因此,着力打造减污降碳一体实施的行动模式更是题中之义。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重点区域、城市、园区、企业从自身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控排潜力出发,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在多层次、多领域试点基础上,由点及面,推而广之,在全社会形成减污降碳高效协同新格局。学习宣贯《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心得体会发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中讲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见》还对2027年和2035年这两个时间节点的目标进行了细化,描绘了宏伟蓝图。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扎实抓好对照落实,让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资源更加精准地普惠民生。以均衡发展为目标,彰显公共属性。当前,由于地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意见》的出台,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旨在让更多的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要通过推动城乡整体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还要通过加快校际均衡发展,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精准帮扶为抓手,实现应助尽助。当前,全国各地义务教育的群体差距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在,推进教育关爱的制度化势在必行。《意见》的出台,有利于让义务教育对象都能受到良好教育,确保人人都能均等地享受到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进行摸排,坚持和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通过减免保教费等方式,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以应助尽助的有力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以统筹推进为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教育不仅是教书,更在于育人,在于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当前,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有的家长唯分数是举,眼里只有学习成绩,以为成绩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导致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动手”,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意见》的出台,就是强调要提升财政保障力度,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加强劳动实践、校外活动、研学实践等活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和科普资源重要育人作用,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代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娃娃抓起。《意见》的出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补齐教育设施短板,继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夯实责任、强化担当,坚持改革创新,健全保障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每一棵幼苗都成长为“参天大树工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消费比重达到25.3%,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达到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45.6%、42.1%……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才能更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难在“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难在“全面”,关键在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比如,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就要统筹能源保供稳价、能耗双控等。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7%,有效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和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现能源消费逐季回落。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需要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工作全过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各地来说,绿色低碳发展,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比如,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广东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新投产海上风电549万千瓦、光伏发电225万千瓦、抽水蓄能70万千瓦。在北京,为助力“绿色冬奥”提供具有低排放特点的天然气和氢能源,国家管网集团新建的4条线路去年底全部完成投产供气,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相继建成30多个加氢站投入使用。这背后,是北京冬奥会对绿色清洁能源的高度重视,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全部场馆100%绿色供电,预计共将消耗绿色电力约4亿千瓦时,可减少标煤燃烧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抓住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才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小到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建筑光伏一体化,大到环境托管服务的推行、绿色环保产业的壮大,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地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们一定能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动员发言稿同志们:开展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抓手。要深刻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高度来整体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减污降碳协同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已经令地球不堪重负。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大幅削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减污降碳协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碳中和,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需要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成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减污降碳协同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根本举措。积极采取降碳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努力防止和减缓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不利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不断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减污降碳协同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广泛深刻系统性变革的根本动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只有减污降碳协同,推动能源结构根本改变和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才能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减污降碳协同为新阶段深层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抓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应对气候变化摆在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并实现根本好转。减污降碳协同是推动能源革命的必然要求。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结构将由目前的化石能源为主转向非化石能源为主,石油统治时代将被完全打破甚至终结,必将推动全世界范围内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革命。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可以逐步摆脱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新能源领域的弯道超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降碳与减污之间可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首先,减污和降碳的目标具有高度的协同性。不断减少二氧化碳和各种污染物排放,都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都是为了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都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安全与健康。其次,减污和降碳的路径协同。二氧化碳与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治理和减排路径基本一致:推动能源结构根本调整,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费比例,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万元GDP能耗强度双控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淘汰,优化产业布局、升级生产工艺,提高排放标准等;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提升公转铁、公转水运输比例,淘汰黄标车和国三以下柴油货车,实施油品升级、提高排放标准,逐步实现电动化等。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减污降碳力度会更大、更彻底,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更快、幅度更大,将加快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拐点的到来。第三,减污和降碳管理手段协同。“十四五”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也将从污染物减排走向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将二氧化碳减排纳入现有环境管理体系,加快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减污降碳所产生的效果是协同的。比如,“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和污染物结构减排等措施,共减排470万吨二氧化硫、430万吨氮氧化物,研究测算表明,同步实现了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十三五”期间的燃煤治理体现了减污与降碳的协同防治、同向发力,全国煤炭消费量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由64%以上压减到56.8%,PM2.5浓度下降了28.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19.5%。第四,减污和降碳的责任主体高度协同。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火电、钢铁、煤炭、石化等高排放行业,同为减污和降碳的责任主体。必须共同谋划,协同相关部门制定减污降碳的系列法规政策规范指南,更好地推动环境治理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转变。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全社会的每个单元、每个个体,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减污降碳社会协同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形成全民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多措并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将近200年的工业化进程,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和产业出口国,特别是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低碳绿色发展转型面临巨大挑战,协同减排任务艰巨。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坚定不移走污染物减排与碳减排的协同治理和协同增效之路。一是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将降碳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倒逼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二是要做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顶层设计。按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原则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将应对气候变化逐步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现依法降碳和依法治污协同。完善碳排放相关标准规范和指南,研究制定碳基准及碳排放标准体系,尽快建立碳排放监测、评估、核算方法体系、核查指南等。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双控制度,将碳减排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加强污染物与碳减排的监管执法,建立健全与减污降碳相适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加强与减污降碳协同相适应的执法能力建设。三要抓住减污降碳协同的要害和关键,实现最大程度的增效。减污降碳的要害是减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