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它的血换药太行山精神代代传_第1页
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它的血换药太行山精神代代传_第2页
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它的血换药太行山精神代代传_第3页
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它的血换药太行山精神代代传_第4页
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它的血换药太行山精神代代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它的血换药太行山精神代代传

“……看,成千上万的峡谷、铜墙、铁墙和抗日的火焰烧毁着太行山……我们在太行山,我们在太行山。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我们来到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涉县。一曲《在太行山上》,把我们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进驻涉县,在这里度过了八年抗战中最艰苦的5年,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指挥了大小战役3万多次,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在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的大院里,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亲手栽种的丁香树和紫荆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霜,依然枝繁叶茂;如今,在西北处,当年一二九师官兵与当地群众共同修建的漳南大渠宛若长龙盘绕山间;如今,在将军岭上,安放着刘伯承、徐向前、李达、黄镇等将帅的灵骨,他们深情地注视着太行山的坡坡岭岭……在抗日战争中,涉县人民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这里有河北的“红嫂”———郭二嫂,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八路军50多名伤病员;这里有“杀敌英雄”樊四的;这里有送3个儿子参军的史维勋;这里有黄镇同志女儿黄文的奶妈樊果的,一位曾养育八路军的后代而自己的孩子却因饥饿而亡的母亲……“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自己的血换来的”,这是邓小平1943年为涉县抗日烈士纪念碑的题词。涉县———一块血染的土地,一块英魂永驻的土地!解放后,涉县人民发扬太行山精神,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在这块土地上向穷山恶水宣战,向苦日子宣战,同样感天动地。水土流失,来了出悬架的“个人”涉县的历史是一部干渴的历史。玉皇山很美,横空出世,刀切斧砍。只是玉皇大帝要考验一下这里人的胆量,故意出了道难题,把涉县惟一的水源漳河挡了个严实。1936年,山下郝家村人在后沟打了一眼5丈深的水井,但旱季无水,井口被封,郝家村人称这口井为“老井”。盼水想水,800口人的庄子就有百十号人的名字与水有关,党支部书记郝泉水就是其中的一个。“种田人吃皇粮(国家发放的救济粮)脸上挂不住啊。”1984年,他和老支书郝戌斗带领一拨年轻人要去戳透玉皇山,从山那边把漳河水引过来。引水过程中,资金困难,尘雾中毒事件不时发生。一次,东口发生塌方,10个人堵在里面,几个人重伤。郝泉水来到洞口,“我到前面探路……”1988年,玉皇山服了,大山那边的漳河水流进了郝家村干渴的土地。这项工程动土石方两万立方米,磨坏钢钎上万根。1975年,太行山大型引水工程———跃峰渠开挖。隆隆的炮声让峪里村村民卢考廷坐不住了。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你们的爷爷就是1956年在漳西渠工地劳动时牺牲的,现在咱们要承接爷爷手中的铁锨。大儿子玉堂争着前往。万没料到,玉堂竟也随爷爷去了。老二喜堂扛着安葬哥哥的铁锨又上了工地。在解放后的50多年中,为了水,涉县人民义无反顾,500多人负伤,近百人献出生命,使自己辛劳的血汗化成滔滔水流……现在,全县80%的村民已吃上了自来水。隧道探路,一呼百应险峰的无限风光因险而美,也因险而恶。战争年代因险阻止了侵略者的铁蹄;和平时期因险阻挡了外界的文明。真是成也高山,败也高山。后匡门,这个有597户人家的山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其形式就像“匡”字。祖祖辈辈被框在其中,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生活用品全靠人背马驮,山里的特产也很难运出去。1975年,江宋昌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决定带领大伙开辟一条通畅的出山路。经过全村人一年多的奋斗,后匡门村于1977年修通了有史以来第一条能走车的路。这条路避开大山,顺着山沟,向漳河延伸。虽然弯弯曲曲,狭窄不平,但毕竟能通小型机动车了。江宋昌一开始得意了几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对这条山路越来越不满意了:路面太窄,仅容一车;路况太差,坎坷难行;特别是河上不能架桥,每年一到雨季,有三四个月不能通行。江宋昌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他把目光投向了后沟,投向了白草岭。白草岭海拔1100多米,阻挡了出山的脚步,而岭那边就是全县最富的更乐镇,穷与富,一岭之隔,直线距离不过千米。1996年8月,后匡门村遭遇一场特大洪灾,冲走了700多间房屋,夺走了21条生命。因为道路被毁,救灾物资20天后才靠人力扛进村。“挖一条隧道穿越白草岭!”这一大胆方案,经全村52名党员和80名村民代表集体讨论,最后举手表决,全票通过。按照设计,隧道挖在海拔700多米的山腰上,高5米、宽6米、总长886米。这是后匡门村空前的壮举,是目前涉县最长的一条隧道。全村人心齐、士气高,出钱出工一呼百应。20多名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也自愿回村。石质坚硬、施工设备落后、塌方、资金紧张,困难比预计的要大得多。村里能借的钱都借了,县、镇能给的钱都给了,很多部门、很多人捐款捐物,可是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为了不使工程半途而废,1999年,江宋昌决定用自己的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在他的带动下,村支部、村委会全体干部和施工队两名队长,都将自家的房子做了抵押。2003年1月26日,隧道终于打通了,看见了白草岭那边的光亮。桑栈村坐落在偏城北部距县城45公里的一个深山坳里,全村有670口人。想走进这个村要翻海拔千米左右的大山7座,跃沟9道,道路崎岖蜿蜒,陡峭难行。村民王怀的就是因为没有下山的路,才失去了性命。上任不久的偏城镇党委书记付学亮望着大山落泪了。“一定要把路修通!”修路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为节约开支,镇上48名干部,自带被褥、生活用品、粮食蔬菜和筑路工具,全部进驻桑栈村,创下了一天铺路220米的记录。镇干部的无声行动深深感动了老百姓,女的来做饭,男的来推车。经过18天的奋战,7.5公里的公路全线贯通。老支书慷慨地从地窖里拿出藏了15年的陈酿,为镇干部送行。镇干部准备在小雨中悄悄撤离,但回头一看,身后却涌来了一片送行的乡亲……50多年来,涉县人民修公路1000多公里,308个村真正实现了村村通。绿化山与景,党建引领家园山色青青。车驶入王金庄。这哪里是梯田,分明是上山的台阶。70度以上的坡,村民们正赶着毛驴往台阶田送肥。1965年春,身为党总支书记的王全有带领200人的治山专业队开进千年未垦过的岩凹沟,石厚土少坡陡的荒山热闹了。他们把这里的石土坡重新组合一番,大石头垒成双层地堰,小石头填在下面,上边是从石缝中抠出来的土、从山脑上刨出来的土。收工时,王全有还告诉大家把灌到鞋里的土也倒出来。随后治山队开进“南天门”,王全有脱掉鞋子第一个爬上崖头开出一条能放下脚的小道,让40多人手拉手攀上去,传石运土。8天后,一块“天门悬田”修成了;7年后,57条大小山岭上垒起了250公里长的双层石堰。500亩地4000多块,这是王全有的治山队用手托着的田呵。坡治了,沟呢?怎么也不能不让山上的水不从这儿流过呀。“拱个桥洞,下边流水上边垫土。”这样,沟底又出了244亩良田。不能造田的山呢,王全有另有安排,种上了30万棵花椒树,一年收入50万。王全有太累了,他带着自己未尽事业的遗憾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留下了什么呢?这就是奉献了一生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有的家?低矮的大门,大约四五平方米的小院,矮小的房屋里有一道矮小的土炕。王老太太说:“全有在世时说等乡亲们都住上好房他就盖新房,可他没这福分,没等到这一天。”石岗村地处漳河西岸。1996年,一场特大洪水将村民仅有的一点河滩地一扫而光。眼前是一堆堆泛着白光的河卵石。刚进腊月,村党支部书记张铁旦带着乡亲们,顶着刺骨寒风开进河滩,垒坝筑堤,重建家园。为分流河水,给施工让路,张铁旦一咕咚喝下半碗白酒,喊了一嗓子:“党员跟我下!”说着脱光衣服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里,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5个月下来,他家里的墙角竟堆了16双穿烂的鞋。这一年,石岗村村民在河滩上修起了500多亩高产田。为调整产业结构,使有限的土地产生可观的效益,全村已实现了“一户一棚”,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菜专业村”。土的文章做足了,水的文章如何做?他们投资75万元,建起了一座75千瓦发电机组的水电站。投资800万元在村东200多亩的沼泽地上建起了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