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课时安排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时1生于南北两宋,为何同归“豪放”?课时2同为怀古词,豪放中亦有大不同声声慢课时3

分析音、景、人之韵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知识作者知识背景知识乌台诗案

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产生分歧,于是请求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他“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并送交至御史台治罪。

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还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背景知识《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贬至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他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矶;1082年,他再次游览赤壁山水时,面对赤壁遗迹,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吟唱出了这首千古绝唱。背景知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42岁到60岁,辛弃疾一直过着不被朝廷重用的“隐居”生活。

1203年,他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起用,而韩起用他无非也只是想利用辛弃疾主战派的身份,为自己北伐造势。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地位,草草北伐,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后,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当时他已经66岁。知识链接豪放派宋词流派:豪放派、婉约派特点: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于音律。不仅描写花前月下,而且摄取军情国事这样重大的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怀古诗题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目的: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诵读词韵基础知识读准字音①故垒(lěi)

②纶巾(ɡuān)③樯橹(qiánɡlǔ) ④早生华发(fà)⑤初嫁了(liǎo) ⑥还酹(huánlèi)⑦佛狸祠下(bì) ⑧舞榭(xiè)⑨巷陌(xiànɡmò) ⑩金戈(ɡē)⑪元嘉(jiā)学习内容课时1生于南北两宋,为何同归“豪放”?学习目标赏析“苏辛”豪放之表现。活动一词中“景”和“人”的豪放体现活动二词中“事”和“情”的豪放体现课时2同为怀古词,豪放中亦有大不同活动一“乱石穿空”和“斜阳草树”之不同活动二“樯橹灰飞烟灭”和“元嘉草草”之不同活动三语言、手法、抒情方式之不同课时1生于南北两宋,为何同归“豪放”?分组学习1.苏轼兀立赤壁,辛弃疾登临北固亭,分别看到了哪些景物?请找出你认为“豪放”的景色描写,并说明理由。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除教材中的版本外,还有另一版本,二者有三处不同,究竟哪个版本更好呢?请说说你的见解。3.《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各自怀想的是哪些古人?这些人“豪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刻画出来的?请结合作品内容,填写下表。4.阅读两首词,思考:作为豪放词,它们在事件选用上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阅读两首词,思考:作为豪放词,它们在情感上有何共同点?活动一词中“景”和“人”的豪放体现合作学习活动一词中“景”和“人”的豪放体现合作学习活动一词中“景”和“人”的豪放体现合作学习活动二词中“事”和“情”的豪放体现合作学习活动二词中“事”和“情”的豪放体现合作学习课时2同为怀古词,豪放中亦有大不同活动一“乱石穿空”和“斜阳草树”之不同合作学习活动二“樯橹灰飞烟灭”和“元嘉草草”之不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活动二“樯橹灰飞烟灭”和“元嘉草草”之不同合作学习活动二“樯橹灰飞烟灭”和“元嘉草草”之不同活动三语言、手法、抒情方式之不同合作学习分组学习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梦游天姥的原因是什么?2.跟随诗人足迹的变化,找到梦境中风景的变化。诗人在梦中的景色可以分为哪几部分?给每一部分景象取一个名字,并概括其意境特点,填写下表。3.梦中神游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知人论梦,思考现实和梦境的对应之处,以及入梦目的,判别美梦、噩梦还是其他。4.结尾是李白在梦醒后留给来送别的朋友的心里话,这三句话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5.《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主义诗风:“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本诗是如何达到或者体现这种效果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回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学习目标1.感受词作的意象、意境之美。2.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3.赏析叠音字的写作艺术,体活动一在诵读中赏析音乐美、画面美活动二分析叠字之法、“加一倍法”活动三赏析本词的炼字炼句艺术作者知识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时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1129年,丈夫赵明诚去世。金兵南犯,李清照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绍兴二年(1132)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她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金兵入侵,她遭遇国家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寄托亡国之思,其作品变得凄凉悲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在诗方面,表现爱国之情,具有现实性,如《夏日绝句》。在散文方面,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著有文艺批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知识链接婉约派由来: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代表词人: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柳永等。语言风格: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选材特点:题材比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易安体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中的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背景知识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这首《声声慢》。诵读词韵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诵读词韵基础知识分组学习1.清代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评价《声声慢》的音乐之美:“一片神行,愈唱愈妙。”诵读这首词,结合下面的补充知识,分析其在音律方面的特点。2.下面这幅画是著名画师郑慕康画的李清照小像。有同学认为画技虽佳,但并不与这首词相配,因为看不到这首词的内容痕迹,画中没有词中应有的景,也不是词中人的状态。那“词中景”“画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结合全词内容,填写下表。3.清代陆蓥《问花楼词话·叠字》云:叠字之法最古……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词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两阕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仔细品味《声声慢》的意境,说明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感情的不同层次及作用。4.《声声慢》中“淡酒”“雁过”“黄花”“梧桐细雨”是如何通过“加一倍法”将愁情越写越浓的?5.李清照《声声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很多学者认为“晚”字应改为“晓”字。如近代著名文献学家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就是用的“晓”字;再有明代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新集》中也认为,应当改为“晓”字。请解析其合理性。6.本词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收束,试对这两句进行简要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作学习活动一在诵读中赏析音乐美、画面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作学习活动一在诵读中赏析音乐美、画面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作学习活动一在诵读中赏析音乐美、画面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作学习活动一在诵读中赏析音乐美、画面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作学习活动二分析叠字之法、“加一倍法”①开头三句,用十四个字构成七组叠词。这个开端很好地统领全词内容,展示了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②“寻寻觅觅”表现了词人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途渺茫、孤立无援的失落感。③“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④“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她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她此时已是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祛寒解愁,就只有苦挨着来打发这残年余岁了。在这种情况下,词人的心情当然是极度凄惨、悲戚的。⑤词人用这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个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出在“靖康之难”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作学习活动二分析叠字之法、“加一倍法”①本可借“淡酒”消愁,但没想到“晚来风急”,愁情再加天寒。②“雁过”这一意象本能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更何况,这雁在北方故国已认识,又或许在去年、前年雁已飞过,言滞留南方之久;再次见雁,自己依旧颠沛流离,晚年凄凉;再者,雁总有回到北方家乡之日,而自己却遥遥无期。③“黄花”繁盛,本应有人摘取,或许曾经,词人与丈夫曾一同采菊花,可如今却无人采摘;以花之繁盛与自己年华老去形成对比。自言自语道:“如今有谁堪摘?”④“梧桐”值清秋,本已枯黄,让词人愁情满怀;又遇“细雨”绵绵,愁情更生,冷冷的雨,点点滴滴,仿佛滴落在词人心中,悲凉万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作学习活动三赏析本词的炼字炼句艺术①因为全篇写词人从早至晚的愁苦之状,若作“晚来”,与下片的“黄昏”重复。②在“风急”的情况下,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