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一中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至迟在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A.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
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2.读下图,以下符合此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生产关系开始调整
B.土地私有制开始瓦解C.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D.郡县制在全国实行3.“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种地不下粪,等于瞎胡混”。上述农谚主要反映了A.古代农业生产要掌握节气变化
B.小农经济存在脆弱性和落后性C.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4.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
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
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5.明后期的何良俊说:“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己六七分去农。”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①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
②官僚及豪强侵夺农人财产和土地
③农业立国之“本”地位发生改变
④农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低于商人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6.据宋朝《春明退朝录》记载:“(宋)太宗时,命张公洎制坊名,列牌楼上。按,唐马周始建议,置冬冬鼓(警夜鼓),惟两京有之。后北都亦有冬冬鼓,是则京都之制也。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这则材料可用来佐证宋朝A.商业不受官吏直接监管
B.“市”突破时间上的限制C.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D.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7.明人薛论道以十二首《题钱》诗讥讽当时世风:“人为你生烦惹恼,人为你梦扰魂劳,人为你易大节,人为你伤名教。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这反映了A.现实主义文风为士人所推崇
B.逐利思想取代了传统义利观C.社会风气败坏导致社会动荡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8.据唐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可知当时A.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地点限制
B.草市设施齐全C.市的时间限制逐渐被打破
D.早市商业繁荣9.1462—1530年间,中欧地区的白银产量增加了五倍多。在1526—1535年间达到最大,每年生产近300万盎司,这些白银大量流向西欧和东方。中欧白银这种流向A.是西欧出现价格革命的主因
B.刺激西欧走上黑奴贸易之路C.推动世界范围的商品大交换
D.导致东西方经济实力悬殊大10.自1820年开始,英国废除了殖民地港口征收大宗关税的权利,海关所用经费由政府发放,从而避免了海关通过进出口牟利。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放弃了对殖民地的垄断贸易。英国这些做法主要原因是A.垄断组织的发展
B.殖民地反英斗争激烈C.工业革命的推动
D.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11.18世纪,英国大众服饰追求色彩多样、质地优良、舒适美观、时尚得体,城乡服饰消费观念的差别进一步缩小。这一现象的出现A.助推了英国的社会变迁
B.标志着工业化的形成C.反映了阶级对立的弱化
D.意味着城市化的加快12.19世纪80年代,有学者呼吁英国集中精力增加生产力,并将生产转移到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中,但英国却选择了最为省事的措施———贸易,并提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B.专注于传统工业的升级C.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
D.缺乏工业生产社会条件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府鼓励“技术接收”,德国六家公司购买了948项英国专利。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银行向本国公司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地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并有效利用研究成果。这说明当时A.德国政府力量助推科技发展
B.国际贸易基本准则得以确立C.英国继续保持科技领先优势
D.垄断组织干预国家经济政策14.《申报》曾报道说:“武昌起义爆发后,普通一般人民未必个个赞成革命军,却无一人反对革命。”“民众闻革命军胜利则喜。闻官军大胜,官军克复则惨然以忧色。”该描述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C.《申报》的报道公正无私
D.《申报》同情革命军15.1906年《时报》载:“厦门一岛,中国商家挂洋牌者,指不胜屈……挂美商家十家,挂英商家五十三家,挂荷商家者九家……以上共计三百四十家”。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清末新政迎来民族工业春天
B.不平等条约下洋商所占优势较多C.厦门近代商业制度发展成熟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合理避税16.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开埠。据统计,芜湖海关1887年的土货输出是365669海关两,到1894年达到5156030海关两,增长了14.1倍。这折射出,当时芜湖A.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B.贸易顺差不断扩大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D.不断融入世界市场17.1912—1919年,中国新增民族工业资本13000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75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1625万元,其中仅上海在1919年各类工人就达50万,约占当时上海城市人口四分之一。这说明A.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不断壮大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绩斐然C.上海成为中国重工业发达城市
D.工业革命带动中国经济发展18.1922年,苏联全国公私零售商业(不包括小商贩)已达47万多家。为进一步恢复发展经济,1923年苏联诞生了零售商业信贷业务。但从20年代末苏联减少了对消费品生产的投资,零售商业贷款开始萎缩,1935年终止。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发展C.工业化迫切需求下的调整
D.战后经济体制改革19.1932年,苏联组建了2502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14.8万台拖拉机,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农庄则用农产品支付劳动报酬。这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农业机械化的完成
B.经济发展的计划性C.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0.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图1该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
A.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
B.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C.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
D.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21.观察下图,图中的曲线最可能是
A.苏俄1918—1922年的国有企业比重B.德国1919—1923年的殖民地面积在全世界的占比C.美国1935—1939年的失业率D.中国1959—1963年的经济增长率22.麦当劳自1955年在美国创立至今,分布于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着美式生活方式对世界的影响力。进入21世纪后,麦当劳不仅保留经典款食品,还按照当地人的口味对餐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瑞典麦豆素汉堡、中国鸡汤通心粉等。上述现象说明A.全球化和多样性协调统一发展
B.各国家间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C.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
D.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载体23.英国脱欧后,欧盟领导层产生分歧,反对加强欧盟权力的理事会主席曾称:“若沉溺于即刻和全面一体化的主张,我们就会忽略普通民众的立场—欧洲公民们并不持有与我们相同的欧洲激情。”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A.加强了民众的认同
B.最终走向终结C.取决于民众的态度
D.进程曲折复杂24.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25.在科索沃危机期问,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表明A.欧洲已实现政治一体化
B.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2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现,开始思考“whoare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千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27.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B.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C.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
D.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28.中共的一次会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一定权利的义务的法人。改革计划体制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次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29.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中记录过:“1979年春,少数地方的农村社员开始自发隐蔽地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3月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七个省的农村工作部门和三个县的负责人座谈,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政府的该项规定A.成为复原底层历史全貌的直接依据B.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C.推动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说明在突破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30.1992年中国开放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开放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这种做法A.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B.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D.实现了价格体系的全面放开二、材料阅读(每小题20分,共40分)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材料二(荷兰)海上贸易十分发达,但本身存在致命的缺陷,其政治体制十分僵化,不能够灵活适时调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者们把大量的财富用于无休止的挥霍和个人消费,而不是推动本国的产业或者科技的发展……法国的科技发达,丝毫不亚于英国。但当时的法国缺乏工业革命所必须的土壤,路易十六认为科学家们只会高谈阔论,而不能为国家的税收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英国的重点并不在于税收和关税的水平,而在于怎么使用这些税收,在1688年以后,英国的银行已经可以确保税收不会被花费在宫廷、皇帝、皇后的娱乐之上,而被直接用于支付政府赤字和皇家海军的开支。——摘编自JohnU.Neson《IndustryandGovernmentinEngland1700—190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优势。(5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江南早期工业化没有促成社会转型的原因。(5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895—1930年各国对华贸易总量比重(单位:%)图2——据陈争平《1895—1930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等材料二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与新中国政府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965年的14.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33.4%,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升至41.0%。——摘编自彭波《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31年外国对华贸易的发展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至60年代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成因。(8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现代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主张早婚,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还欠发达的情况下,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力来支撑,故选C项;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项;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与早婚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排除B项;主张早婚会使人地矛盾更加激化,排除D项。2.【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生产关系开始调整,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开始形成,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材料谚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要注重时令、施肥、春耕等,体现了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破产,无法体现出其脆弱性和落后性,排除B项;材料谚语反映出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根据嘉兴的王江泾镇以织绸居多,百姓不务耕作,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追求绫绸之利等信息可知,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中丝织业从纺织业中逐渐分离出来,这表明明朝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织丝,而不是织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而不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是在近代时期,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后期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多,很大原因是因为小农经济难以抵御天灾人祸,容易破产,商业获利更大,故①正确;明清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离开土地,故②正确;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中国古代始终以农业作为立国根本,故③错误;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于农民,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6.【答案】B【解析】从材料“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可知宋代打破了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故选B项;从材料“置冬冬鼓(警夜鼓),惟两京有之……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取消了用鼓声约束商品交易时间的管理措施,没有体现出商业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的管理,没有涉及商业区繁荣,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市”的管理,没有表述出现了娱乐场所,排除D项。7.【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题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膜拜金钱的疯狂及后果,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故选D项;材料只是讥讽当时的拜金风气,无从得知是否受到士人的推崇,排除A项;取代二字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非社会风气败坏,排除C项。8.【答案】C【解析】由材料“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打破了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空间信息,排除A项;草市是民间集市,排除B项;早市不符合“夜雨千灯照碧云”,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欧地区的白银产量增加了五倍多。……这些白银大量流向西欧和东方”可知,造成这一流向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推动了世界范围的商品大交换,故选C项;材料中中欧白银产量增多,但大量流向其他地区,不会带来价格上涨现象,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中欧白银的流向,与西欧的黑奴贸易无关,排除B项;东西方经济实力悬殊大是由殖民扩张造成的,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根据“英国废除了殖民地港口征收大宗关税的权利”“放弃了对殖民地的垄断贸易”,结合当时进行的工业革命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自身经济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英国政府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和对殖民地的垄断贸易,采取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选C项;垄断组织的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英国废除殖民地港口征收大宗关税的权利等做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殖民地反英斗争的激烈,排除B项;重商主义思想流行于15至17世纪,推行《航海条例》是其重要表现,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英国大众的服饰“城乡服饰消费观念的差别进一步缩小”等信息,结合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弱化了社会阶层等级和身份的界限,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预示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推动了英国的社会变迁,故选A项;英国工业化的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逐渐强化,排除C项;题干中城乡服饰消费观念差别的缩小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城市化的加快是在工业革命后期,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要么死亡,要么贸易”这一口号可知,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际,英国仍然把重心放在海外贸易上,故选C项;材料只强调贸易而没有体现自由贸易,排除A项;英国没有像学者呼吁的那样,把生产转移到优势工业中去,而是选择了贸易,排除B项;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英国工业生产的社会条件成熟,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根据“德国政府鼓励‘技术接收’,德国六家公司购买了948项英国专利”“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银行向本国公司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可知,德国政府鼓励购买先进技术,支持银行向企业提供科研资金,这说明当时德国政府力量帮助和推动了本国科技的发展,故选A项;19世纪中期,国际贸易基本准则就已经确立,排除B项;题干中仅反映了德国向英国购买了专利,并不能说明英国继续保持着科技领先的优势,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德国政府对发展科技的支持态度,没有反映垄断组织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干预,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材料“却无一人反对革命”“官军克复则惨然以忧色”,体现了普通百姓对官军不满,对革命军的同情,故选D项;材料反映出民众对革命的同情,并未体现对民主共和观念的态度,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缺乏群众基础,排除B项;C项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不能推断《申报》进行了客观的报道,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根据“中国商家挂洋牌者,指不胜屈”,结合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为洋人来华通商攫取了很多特权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不平等条约下洋商所占优势较多,故选B项;民族工业迎来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商家利用挂洋牌来发展贸易反映出厦门近代商业制度并不成熟,排除C项;中国商家挂洋牌的行为不是合理避税,且材料中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根据芜湖开埠后土货输出大幅度增长可知,中国的土特产品大量输往世界市场,这折射出当时芜湖不断融入世界市场,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土货的输出情况,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无关,排除A项;题干只反映了土货的输出情况,没有输入的内容,无法得出贸易的顺差状况,排除B项;近代中国土货的输出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体现,但近代社会中国经济结构没有发生质变,排除C项。17.【答案】A【解析】根据“中国新增民族工业资本13000万元”“其中仅上海在1919年各类工人就达50万”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义革命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故选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掌握政权之后,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上海的重工业并不发达,排除C项;近代中国并没有参与两次工业革命,未能直接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在苏联逐渐确立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及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中的转变就是这一模式和体制的体现,故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被废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以后被逐渐取消,而非发展,排除B项;苏联战后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二战后苏联领导人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根据“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可知,苏联组建的机器拖拉机站是为了落实国家在农庄的生产任务,以服务工业化建设,这说明当时苏联经济的发展具有计划性,故选B项;当时苏联只是完成农业的集体化,而苏联组建的机器拖拉机站仅是为了完成国家任务,并没有完成农业的机械化,排除A项;1928年新经济政策就已经被逐渐取消,排除C项;当时农庄执行的是国家生产计划,产业结构并不合理,排除D项。20.【答案】D【解析】根据图1可分析得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稍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讲粮食产量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农业集体化的情况,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30年代基本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粮食产量的提高不能代表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排除B项;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为了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排除C项。21.【答案】C【解析】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挽救经济危机,1935年开始美国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失业率逐渐下降,但1939年世界大战爆发,影响到美国经济,导致失业率有所上升,随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美国经济继续发展,失业率又下降,故美国1935—1939年的失业率的变化趋势与材料曲线相符,故选C项;苏俄1918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全部国有化,1921年新经济政策规定大企业国有,故苏俄1918—1922年的国有企业比重发展曲线是先上再下,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一战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故德国1919—1923年的殖民地面积在全世界的占比应是持续下降的,与材料曲线不符,排除B项;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出现负增长,1960年开始实行“八字方针”,到1962经济恢复,经济增长率上升,与材料曲线不符,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麦当劳自1955年在美国创立至今,分布于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麦当劳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根据材料“还按照当地人的口味对餐点进行适当调整”可知,麦当劳又照顾到了不同地区的特色,反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不涉及各国之间的发展差距,排除B项;根据材料“还按照当地人的口味对餐点进行适当调整”可知,突出了麦当劳发展中照顾到不同地区的特色的做法,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不能体现跨国公司的作用,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根据“若沉溺于即刻和全面一体化的主张,我们就会忽略普通民众的立场—欧洲公民们并不持有与我们相同的欧洲激情”可知,普通民众与欧盟一些领导人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存在分歧,表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进程曲折复杂,故选D项;根据“欧盟领导层产生分歧”“欧洲公民们并不持有与我们相同的欧洲激情”可知,民众并不认同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A项;英国虽然脱欧,民众也不认同欧洲即刻和全面一体化,但区域集团化是历史的趋势,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不会走向终结,排除B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决于民众的态度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24.【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一个统一的欧洲”并结合所学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知识可知,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壮大,“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但联合的西欧只是当时世界逐渐崛起的几大力量中心之一,这些力量都在挑战美国的霸权,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故选C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只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之一,属于表层背景,A项并非最佳选项,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末尚处于美苏争霸时期,美国并未建立全球霸权,排除B项;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之一是摆脱美国的控制,因此其联合后与美国的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但这也只是材料呈现的现象,而非深层背景,D项并非最佳选项,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其主导下解决问题,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是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表现,故选D项;1993年欧盟成立,这是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表现,但是欧洲还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排除A项;材料表明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且多极格局并未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排除B项;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C项。26.【答案】C【解析】据材料“开始怀疑若千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人口流动,但也为欧洲人带来了认同焦虑,故选C项;材料强调欧洲民众的担忧,并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移民群体的不断增长,并不是民族融合,排除B项;欧洲民众不属于弱势群体,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根据“1962年国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的布置》课件
- 中介服务合同范本
- 《家族政策出生率》课件
- 2024版软件开发许可合同~仅供于参考2篇
- 医疗专家顾问聘用合同
- 货架合同模板
- 软件许可合同中甲方软件的使用范围与许可条件(2024版)
- 补缴社保改正报告范文
- 本科论文中期报告范文
- 二零二四年劳动合同with薪资待遇与福利规定2篇
- 初中音乐《器乐和欣赏课》课件
- CSD-819C校准说明
- 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第二版)答案全
- 施工单位进场通知书(项目部致施工单位)
- 常州市行政区划
- 特种工程塑料聚芳醚酮
-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专项练习有答案 ok
- 眼圆不圆绕口令:山前山后的严圆眼和严眼圆
- 小学123年级英语看图写话
- 管道保温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 小区宽带运营商业计划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