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学校: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2023年9月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声音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听听声音1.让小车运动起来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用气球驱动小车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4.弹簧测力计5.声音的强与弱5.运动与摩擦力6.声音的高与低6.运动的小车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7.设计与制作小车(一)8.制作我的小乐器8.设计与制作小车(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2.呼吸与健康生活3.测量肺活量4.一天的食物5.食物中的营养6.营养要均衡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教学目标】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标准进行分类。【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动物、自然界、人类生产生活中发出的声音资料,一段简单的乐曲。蒙蒙de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听听声音资料,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它们又有哪些相同呢?2.分类活动:我们可以按照声音的来源、声音听起来不同的感觉进行分类。3.表述结果:请用科学的方式,如版块图,括号图等表示分类结果。4.运用:听一段简单音乐,判断声音的高低。【板书设计】听听声音声音的描述→声音的分类: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教学反思】声音的分类应建立在让学生充分比较声音的相同与不同基础上。
第2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重难点】建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懂得“振动”现象的真正含义。【教学准备】面鼓一个、钢尺一把、皮筋两根、音叉一个、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做进一步地研究。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实验器材发声时情况不发声时情况结论鼓钢尺皮筋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形成结论: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而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讨论:物体发声时,用手轻轻地触摸,你有什么感觉?2.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3.当这种感觉消失后,你还能听到声音吗?4.思考:吹竖笛时是由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5.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发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阅读课本P5拓展资料)?【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要注意思维上的完整性与严密性,让学生意识到振动物体会发声,振动与声音产生有关,进一步,通过实验展示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归纳出振动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本质,要设置好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振动这一事实特征。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和传播物质。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的传播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教学重难点】1.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探索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玻璃钟罩、闹钟、水槽【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观察:玻璃钟罩中闹钟声是怎样传给我们的?抽掉空气后,闹钟声听不见了,是怎么回事?2.研讨:证明空气与声音的传播有关系,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之一。3.对比实验:(1)贴着桌子听与不贴着桌子听声音的区别。(2)听音叉在水中的发声情况。4.研讨:桌子、水能传播声音吗?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研讨:(1)声音在传播中是怎样的过程?(2)不同的物质传声本领一样吗?(3)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没有空气,怎样传播声音,需要借助什么设备?2.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声音在固、液、气体中都能传播,因为声音是通过在物体间以传递振动的方式传播的,有振动源,没有物体的存在,振动无法传递,声音也就无法传播。在真空中因为没有任何物体声音是无法传播的。【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通过在物体间以传递振动的方式传播的。声音可以在所有固、液、气体中传播。【教学反思】要注意在上一节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简单分析来归纳出声音传播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知道人耳由耳郭、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等部分组成。2.通过实验模拟鼓膜振动,深度认识鼓膜的主要作用。3.知道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教学重难点】1.实验探索鼓膜、耳郭的作用。2.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音叉、纸筒、橡皮膜、橡皮筋、听诊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2.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3.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4.研究鼓膜振动与发声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1)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远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2)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5.研究耳郭的作用。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交流反馈。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板书设计】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让学生认识到人耳各部分构造在人的听觉中起的作用是一个重点;此外掌握听觉产生的完整过程是重要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听到声音。
第5课时声音的强与弱【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2.学会用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规律。3.培养研究声音的兴趣,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幅决定的。2.通过实验建立声音的强弱与声音的振幅大小的关系。【教学准备】钢尺,橡皮筋,鼓【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像图中那样,将一把钢尺(或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左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先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再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2.同样,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3.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鼓面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我们这里所说的声音的强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量的大小,通过前面的实验可以发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有关,也就是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观察音叉旁边的泡沫球的振动情况。用力敲音叉,泡沫球被振动得远些;轻轻敲音叉,泡沫球被振动得近些。2.总结:声音强弱与振幅大小的关系。【板书设计】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教学反思】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归纳出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振幅大小间的关系,将学生对声音的直观感受深化到对振动的认识。
第6课时声音的高与低【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2.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建立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2.通过柱状图分析出不同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声音有高有低。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引入:(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2.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2)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3)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音高现象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4.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记录表格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预测)我听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音高振动的快慢音高振动的快慢5.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通过前面的实验可以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声音也越低,反之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得越快,声音也越高。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研究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音叉发声情况。2.研究粗细不同的空心铜管的发声情况。3.研究古代乐器的发声情况。【板书设计】声音的高与低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教学反思】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归纳出声音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间的关系,进一步将学生对声音的直观感受深化到对振动的认识,振动的特征量有振幅和频率,它们分别对应到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也就是音量和音高。
第7课时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学目标】知道弦的粗细、振动部分的长短、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教学重难点】寻找影响弦的音高变化的因素。【教学准备】吉他、二胡【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1.选定一种弦乐器,讨论要解决的问题。2.找一找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的规律。3.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预测。4.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使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识别音高的变化。调节这根弦的松紧程度,识别音高的变化。5.修正方案,并在弦上试弹,寻找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6.与同学交流,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研讨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原因。2.总结:(1)弦振动部分越短,发声越高;振动部分越长,发声越低。(2)弦越紧,发声越高;弦越松,发声越低。(3)弦越细,发声越高;弦越粗,发声越低。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还能将声源振动快慢影响音高的原理应用到其他弦乐器上吗?找一种弦乐器试一试。【板书设计】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弦发声的高低与弦振动部分长短、粗细、松紧有关。【教学反思】从乐器中试验发现规律,看是否与声源振动快慢对音高变化的影响一致。应多让学生体验,将科学原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第8课时制作我的小乐器【教学目标】利用声学原理,结合常见乐器制作小乐器。【教学重难点】选择合适素材,制作小乐器。【教学准备】管、弦、碗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我们研究了乐器发出声音的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道理,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个简单的小乐器吧。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设计制作方案,画出小乐器制作示意图。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怎样让这些材料方便地发出声音?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2.根据自己的设计,一边制作一边修改。制作完成后,试一试自己的小乐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在班级或小组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并提出小乐器的优点及改进建议。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将管、弦、碗按一定方式固定或排列起来,调整它们的长短、松紧、大小,结合声学原理和常见乐器试验并得出最佳组合形式的小乐器。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尝试运用声学原理解释得到的最佳组合形式的小乐器的发声原理。【板书设计】制作我的小乐器【教学反思】制作小乐器有一定难度,要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多做试验,不怕失败勤于探索,从试验中制作出合适的小乐器。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1课时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学目标】1.了解呼吸的过程。2.认识相应呼吸器官及作用。3.认识呼吸的实质和意义。【教学重难点】知道呼吸是各个器官相互协作的过程。【教学准备】用气球、塑料管模拟呼吸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这是为什么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感受呼吸的过程。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使用这个装置来模拟人体的呼吸。试试怎样操作模拟的是吸气,怎样是呼气?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事情?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都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人呼吸的结果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外呼吸的过程是空气中的氧气从口腔或者鼻腔通过气管进入肺,而体内的二氧化碳汇聚到肺后通过气管由口腔或鼻腔排出体外,这就完成了一次气体的交换,也就是一次呼吸。【板书设计】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
第2课时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目标】1.认识到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呼吸次数是不一样的。2.了解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不同的原因。【教学重难点】选取不同的运动状态,如实准确记录一定时间内的呼吸次数。【教学准备】记录卡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呼吸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活动,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呼吸是否呈现某种规律?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阅读资料。2.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1)测量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2)举出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3)做有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并测量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日期:活动安静状态慢走20步后跳动20次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通过分析数据,哪些活动会影响我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2.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3.伴随呼吸次数的改变,你注意到心跳速度的改变了吗?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做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板书设计】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反思】通过对不同状态下人的呼吸状况的体验记录,可以发现呼吸随着人的状态不同而有不同,正是从这种不同之中,从某种程度可以发现呼吸的意义——为人体提供氧气,不同状态下人体对氧气的需求不一样,所以呼吸次数不同。
第3课时测量肺活量【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测肺活量。2.了解肺活量及其意义。【教学重难点】测肺活量。【教学准备】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你还记得最近一次测量的肺活量数值吗?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我们来尝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展示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指导学生使用它来测量肺活量。2.这是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我们可以使用它测量我们自己的肺活量。3.使用方法:(1)展开测量袋。(2)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3)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为什么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肺活量?你打算今后怎么做?2.总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胸腹腔的容积量。【板书设计】测量肺活量肺活量是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可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测量。【教学反思】本节主要是了解肺活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学会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测肺活量,以此建立一些实际感受,在此基础上领会肺活量的实际意义。
第4课时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学会用多种标准化给食物分类。【教学重难点】能比较食物的相同与不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重要。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课时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板书:一天的食物)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以昨天为例:我们昨天都吃了些什么?学生汇报。(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按餐别、荤素等进行记录。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注意: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人都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小组汇报,老师记录(或统计)。(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2.给食物分类。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要求:(1)把认为是同一类食物的卡片摆成一竖行贴在展板上。(2)在这竖行的排头位置,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写上这一竖行食物的类别。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配合学生在黑板上贴纸条。)对于这样的分类,你们认同吗?(配合学生调整黑板上的卡片。)(3)你们还有什么划分类别的方法?(展示不同分类方法的贴板。)按喜欢吃的分类;按味道分类;按生活习惯分类;按食物结构分类;按食物来源分类。讲解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以及分类标准。整理卡片,把动物类和植物类食物分别贴在贴板的两侧。对照贴板数一数自己吃的食物是动物类多还是植物类多。(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在对一天食物的统计中会发现,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当我们吃下这样丰富的食物后,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什么营养呢?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解答这个问题。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我们每天吃的这些食物中,按不同类别划分时占比的分布是怎样的?【板书设计】一天的食物早餐午餐晚餐植物类动物类主食副食【教学反思】发现一天的食物的简单规律,并学会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本课更着重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对后续探究的兴趣,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尝试比较严肃的探究,磨灭学生的兴趣。执教本节课后,我自问:这节科学课,到底要让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我认真回想整个教学过程,仔细分析每一个教学细节,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这节科学课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在教学目标上落实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支配者,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参与者。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听之任之。课堂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教学只流于形式,而不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学生不仅要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懂得科学,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和欣赏科学的本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5课时食物中的营养【教学目标】1.知道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2.了解平衡膳食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馒头、米饭等)、食物包装盒上的标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1)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进行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2)汇报交流。2.用实验方法了解食物中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1)①用滴碘酒的方法,看到食物切面呈现蓝色,证明里面有淀粉。②用食物在白纸上涂擦,留下油迹,证明里面有脂肪。③把精肉放在火上烤,烤焦闻到焦臭味,证明里面有蛋白质。(2)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学习中的记录单支撑引导学生主动收集。(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前面我们已经对食物进行了简单分类,这里进一步通过实验确认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人取食正是为了满足身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做好记录。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统计。(1)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2)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3)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4)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5)含有丰富无机盐的食物。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4.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2.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板书设计】食物中的营养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水等营养成分。【教学反思】这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组织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相关资料”“实验验证”“看标签”来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学生先预测一些食物可能含有哪种丰富的营养,再通过相关资料证实;2.实验验证:实验一:脂肪的辨别方法;实验二:淀粉的辨别方法。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根据提示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认真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单。3.看标签。了解食物标签,得到该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得到一定的信息。这节课以常态课教学为目的,力求简单、真实与高效。在科学课教学中,常态课的有效性表现在:“情、趣”的激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第6课时营养要均衡【教学目标】1.了解“平衡膳食宝塔”的主要内容。2.学会“平衡膳食”的方法,并根据标准调整饮食方案。【教学重难点】学会合理搭配膳食营养,建立健康生活意识。【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平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教师准备:“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板书课题:营养要均衡)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营养均衡的标准。(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平衡膳食宝塔”图,它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2)小组阅读探讨:“宝塔”中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是哪类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是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是哪类食物?“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3)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相互补充。(4)老师小结:“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①谷薯类:含淀粉、少量维生素B及植物性蛋白质;全麦食物:含纤维素,供应热能、补充消耗、保持体温。作为主食,自然总摄取量远高于其他类食物。②蔬菜、水果类:含丰富维生素A和C、各种矿物质及纤维素,增强抵抗能力,保持身体健康,防止便秘,宜多吃。③畜禽肉、水产品、蛋类:含丰富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脂肪;肉类中的铁质含量特别丰富,有助于发育,维持新陈代谢,应适量摄取。④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类: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奶类钙质含量特别丰富,有助于牙齿及骨骼健康,应适量摄取。⑤油脂类:提供人体生理运行及活动所需热能,在一定限度内对身体有利,但摄取过多有害,故应尽量避免多食。2.搭配膳食营养。(1)小组活动。将我们“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片)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与均衡膳食宝塔图对照,看看我们的食物搭配与食物均衡膳食宝塔有什么不同,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进。将改进后的食物搭配记录下来,完成下表。一天的食物早餐午餐晚餐(2)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改进后的“一天的食物”记录表,全班交流再改进。(3)探讨膳食搭配。过渡:为了让我们的身体长期保持营养均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膳食搭配原则,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更多的条件。比如,这几天手指脱皮了,是否要增加相关的维生素?这几天运动量比较大,是否要考虑增加富含糖类的食物……在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我的膳食营养原则”。参考示例:我的膳食营养原则:①荤素搭配。②粗细粮搭配。③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④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⑤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⑥喝一些水。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通过对“平衡膳食宝塔”的研究,我们应该知道日常饮食要保持膳食平衡。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记录自己日常饮食习惯,比对“平衡膳食宝塔”,分析自己日常膳食是否均衡,并做适当调整。【板书设计】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本课学习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辅以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平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学生对“平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学生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第7课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大类。2.了解口腔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其中牙齿研磨食物,舌头搅拌食物,唾液湿润、初步消化食物。【教学重难点】牙齿的分布及作用。【教学准备】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观察口腔。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根据体验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填表,全班交流。对馒头的观察短时间的咀嚼较长时间的咀嚼长时间的咀嚼食物原有形状完整的馒头被分成许多的小碎块,有一些湿碎块粘在一起,又湿了一些碎块已经变得稀烂了,很湿了我们的感觉馒头有点硬,舌头上感觉有许多馒头渣已经变得软软的,有一点甜味了跟开始的馒头完全不一样了,湿湿黏黏的,有甜味四人小组讨论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教师在小组中走动,并相机指导。教师提问:在上述的变化中,牙齿、舌和唾液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牙齿研磨、舌搅拌、唾液湿润,这三者相互协调工作。)2.观察牙齿。让学生拿出镜子观察自己牙齿的形状,并讨论交流。(1)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理解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①门齿:最中间的叫门齿,上下各4颗,是切食物用的。②犬齿:在门齿两边,上下各两颗,是撕食物用的。③臼齿:犬齿后面叫臼齿,上下分别是嚼食物用的。32颗牙齿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分工合作,帮助我们人类更好地吸收营养。(2)老人们常说的“细嚼慢咽”是什么道理?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嘴里后,要靠牙齿把它嚼碎。只有嚼碎了才容易吞咽、消化。舌头很灵活,它除了能伸缩、翻动食物并把食物送到咽部外,还能辨别食物的性质。对于身体不需要甚至有害的东西,如骨头渣、小沙粒、头发、小钉子等,通过舌头可把它清除出来。此外,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初步消化,使之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这也就是我们在细嚼饭粒和馒头时会觉得有甜味的原因。经过仔细咀嚼过的食物进入胃内,也容易与胃内的消化液混合,有助于食物进一步消化。因此,吃饭时一定要放慢速度,因为狼吞虎咽可能会引起胃疼、胃部灼烧感以及便秘。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善,胃蠕动能力较差,胃腺的数量较少,分泌胃液的质和量均不及成人。因此,儿童吃饭时更应该仔细咀嚼,即在口腔中让食物充分被研磨与初步消化,以便减轻胃肠道对食物消化的负担,提高儿童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以保护胃肠道。(3)画出牙齿分布图。同桌合作画出牙齿分布排列图,然后按照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明门齿、犬齿、臼齿。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简要说明一种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是怎样的?能用来支撑或解释本节课所学内容吗?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讨论对牙齿的保护(1)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观察蛀牙图片。使学生了解,从外部观察,整个牙齿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平时在口腔里能看到的部分就是牙冠,它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其形态因功能而各异。牙根固定在牙槽窝内,是牙齿的支持部分,有单根牙和多根牙。牙冠和牙根交界处叫牙颈。(2)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觉得,哪些坏习惯会影响牙齿生长?2.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应该用什么方法护牙?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板书设计】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学习本节内容首先要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注意到牙齿在食物消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康用牙保持口腔清洁的习惯,此外要引导学生完整地看待食物的初步消化过程,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意义。
第8课时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学目标】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其消化过程。【教学重难点】知道消化器官中食道、胃、小肠的主要作用及特点。【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人体消化器官记录单,模拟胃的蠕动实验用的塑料口袋,水、馒头,模拟食道输送食物实验用的透明塑料软管,熟米饭粒。教师准备:人体消化器官图、饼干。【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我们大家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那同学们知道我们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的吗?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可以给我们补充能量的朋友(出示饼干)。不过这不是普通的饼干,它是鼎鼎有名的旅行家,它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各地,也跨出过国门。今天,看腻了外面世界的它,突发奇想:“我想到你们的身体里面去看一看,你们同意吗?”3.这么干脆,那么你们喜欢饼干到哪些地方旅游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猜测。(1)那么,饼干在体内是怎样“旅行”的?经过哪些器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学生进一步猜测。用文字和图画或符号将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教师分发印有人体轮廓的记录纸,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测在记录纸上表示出来。2.器官作用研究,证实证伪想法。(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饼干在我们身体内的旅行路线了,你们做好给饼干旅行的准备了吗?(2)在开始之前,希望大家明白注意事项。第一,保持安静。第二,体会饼干在口腔内的变化以及你自己的感受。(3)请大家拿出饼干,让他进入第一站——口腔。谁能根据刚才的品尝,说一说饼干的变化。自己又有什么感受?现在知道口腔的作用了吗?(板书:咬碎食物,初步消化)(4)现在饼干到哪里去了?食物在食道里停留的时间长吗?谁能说说食道的作用?(板书:输送食物)(5)那么食物经过食道进入胃、小肠、大肠之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谁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6)好,谁来说一说你的认识?(7)不知道大家说的到底对不对?还是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吧。希望大家能仔细看,认真听。(8)短片看完了,大家能正确地说说胃的作用吗?(板书:磨碾食物,进一步消化)(9)那么小肠呢?(板书:吸收营养、充分消化)(10)大肠又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收集食物残渣)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讨论: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了哪些器官?它们有什么作用?2.请根据研究修改、评价自己的食物旅行线路图是否正确。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大家可以在日常的就餐中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和感受。【板书设计】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学反思】人体消化过程只能粗略感知,不易直接了解,这可以通过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看人体消化系统图以及吃饼干的现场体验来间接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人体消化食物过程的理解。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第1课时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2.明白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3.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4.注重获取数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教学重难点】1.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2.学会基于实验数据做出科学推测。【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让小车运动起来)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人)(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圈,让学生安装小车。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差别。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讨论: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2.看到什么现象能证明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板书设计】让小车运动起来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教学反思】《让小车运动起来》是“力”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知识点:一是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知道什么是重力;二是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本课我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小车导入,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缆车的运动原理,增强学生制作小缆车的欲望。接着安排的是设计并安装小缆车的活动。在调试小缆车的过程中,同时安排了挑战性的任务:研究挂几个垫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在研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关系的活动中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根据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特别是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说的教师绝不包办,教师只有“无言”或“少言”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实验后的“多言”,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课前教学的语气比较生硬,不够活泼,这样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另外在教学评价语方面可以更加丰富一点。学校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摇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是锻炼学生生存本领的阵地,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效率,更好地教书育人。
第2课时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感受气球的喷气与运动,形成推力和反冲力的科学概念。2.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教学重难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并对小车反冲运动做出解释。【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试验套材、小车安装示意图、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2.学生实验、解释。(1)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2)把手放在气球口,喷出的气朝什么方向?(3)把手放在气球上方,气球上升的力朝什么方向?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用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气球驱动小车。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交流讨论安装方法。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1)讨论测量方法。(2)实地测量。(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学生汇报。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提问:气球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行驶得更远?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等图片。【板书设计】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反思】《用气球驱动小车》这一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反冲力,为什么气球能向上运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反冲力的例子?课中安排了生活中孩子们常玩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一定的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动力。
第3课时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动力、弹力的概念。明白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产生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2.给小车安装橡皮筋作动力,做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3.认识到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做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小车一辆、小车安装示意图、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板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提问:那么我们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3)调试橡皮筋动力小车。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发现问题。引导:各小组的橡皮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得最远。(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①起点、终点不固定。②橡皮筋绕断了。③橡皮筋缠绕圈数多的跑得远。(3)实验验证。指导学生看课本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2)实验: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讨论:橡皮筋的弹力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2.思考:弹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课下尝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板书设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弹力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改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构建“弹力”这个概念,通过活动知道“弹力”有大小和方向。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使小车前进和后退”;二是“使小车前进更远”。在活动完成后提出促使小车运动的动力是怎么产生的,将拉开的橡皮筋与原来的橡皮筋进行对比,初步建构“弹力”的概念。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使小车前进更远”的活动,知道动力大小是不一样的,最后结合课本47页橡皮筋挂钩码实验认识弹力,再结合生活利用弹力。
第4课时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教学重难点】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和本单元弟一课时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出示本单元第一课时实验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牛=100克力)2.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吗?(2)学生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3)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②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③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测量数据,交流汇报。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讨论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示数也越大,跟橡皮筋的特点很像。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调查、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板书设计】弹簧测力计受力大,伸长长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带着同学们好好认识弹簧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通过大量的估计、测量活动,让他们充分建立“牛顿”这个单位的概念。所以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别准备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以利于比较观察并认识其原理、结构。然后把课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感受1牛顿的力的大小,及预测、实测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上。整个活动,从感知力的大小——认识弹簧测力计——使用弹簧测力计——制作弹簧测力计一步步推进,使同学们兴趣高涨。
第5课时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2.知道物体滚动时比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要小得多。3.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摩擦运动方式的关系。2.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硬纸盒、橡皮胶棒等重物、细绳、垫圈、托盘、粗糙的平面。【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出示课本图片,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古代建筑时可曾想过,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呢?(揭题:摩擦力)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我们来模拟搬运重物的过程。(2)硬纸盒内放入物体模拟“重物”,通过垫圈拉动它运动。怎么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回答:通过纸盒开始运动时的垫圈个数表示)(3)我们怎么创造不同的摩擦运动方式?对比实验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条件:控制重物不变)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纸盒开始运动时,垫圈的数量代表什么?(2)纸盒直接在平面上运动、“滚木”放在纸盒下、给纸盒安上轮子的运动摩擦力大小关系是怎样的?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学生实验,交流汇报。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用纸盒开始运动时,垫圈的数量代表摩擦力大小。2.轮子可以看作滚木,用滚动的方式前进,可以减小摩擦力。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板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1.物体运动方式:滑动、滚动2.物体滚动比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小。3.摩擦力大小:①需要增大的地方有鞋底的花纹、轮胎的花纹等。②需要减小的地方有自行车轴承、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通过引导、观察、讨论、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摩擦力是有大小的,并猜测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再完善方案,后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
第6课时运动的小车【教学目标】1.通过物体的运动现象感受能量的概念。2.通过敲击音叉实验、小车撞击实验分析能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明白能量与自然的运动和变化的紧密联系,学会发现生活中能量的各种形式。【教学重难点】能量概念的建立、运动物体能量与速度的关系。【教学准备】橡皮槌、音叉、小车、木块、斜坡、木板、小旗(或其他标记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阐述: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它们都具有能量。(引入概念)2.教师提问:能量来自于运动和变化,那么能量的大小怎么表示呢?能量的大小与运动的速度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思考讨论。4.教师引导: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2)敲击音叉试验中,明晰怎样比较敲击能量的大小;撞击实验中,明晰怎样比较小车撞击能量的大小。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教师提问:(1)橡皮槌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2)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学生汇报:通过音叉振动和木块被撞动感知能量。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橡皮槌敲击音叉越迅速,发声越强,能量越大;小车撞击木块速度越快,木块滑动越远,能量越大。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板书设计】运动的小车2.运动快慢与能量的关系:运动快,能量大;运动慢,能量小。【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自然与生活运动和变化的现象构建能量的概念,通过变化的现象大小来比较能量的大小,进而通过实验的控制变量的观察比较探究运动物体能量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的关联转化以及在实验中用等效转化的方法测量目标。最后结合实验中的充分认知,联系自然界和生活,感受能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
第7课时设计制作小车(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前面课时关于小车动力和摩擦力的了解,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2.知道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3.在本课时中,了解设计制作小车的具体要求和怎样制订细致的设计方案。【教学重难点】设计制作的流程的了解;小车设计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准备】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人们根据需要会设计各种动力的车辆来执行不同的任务,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车运动的知识,让我们自己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吧!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明确任务要求。(1)教师强调,我们这是设计实验,研究的对象是实验的设计过程。(2)本课时通过小车设计实验了解设计制作过程中明确问题和制订方案的具体意义。2.设计制作图纸。(1)小车设计的要求是什么?课本提供的动力方式有哪些?(2)了解小车的结构,结构可大致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小车的设计图如何绘制会比较全面和细致?3.开展实践制作。学生自己摸索、思考、提问,师生一起设计及制作小车。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怎样才能更详细、细致、全面地展现出我做的小车结构?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我们平时所知的卡丁车、太阳能汽车、月球车动力方式各有不同。【板书设计】设计制作小车(一)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教学反思】本课时为设计制作实验,通过小车制作,涉及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中的明确问题、制订方案等部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锻炼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第8课时设计制作小车(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前面课时关于小车动力和摩擦力的了解,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2.在本课时中,了解设计制作小车实施方案中的分工合作、测试汇报的注意事项,尝试评估和改进设计过程。【教学重难点】设计制作的流程的了解;小车设计实施中的分工合作、测试和改进;学会从多角度评估设计过程,并加以改进。【教学准备】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上一课时我们已经明确了设计小车的要求,并制订了细致的设计方案,同学们有了自己的设计图。现在我们尝试根据设计图制作小车,这需要自己与周围同学的配合。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分工合作,制作小车。(1)确定组装步骤。(2)做好成员分工合作。2.汇报制作过程,开展测评。(1)怎样分工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车轴怎么安装在车架上?(2)测试小车中我们发现了哪些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3)与同学交流设计制作小车整个实验的流程,相互探讨学习,各环节的操作优劣怎么评估比较?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如果小车不能走直线,可能是车轴不正,需调正。2.橡皮筋小车动力不足,可能是橡皮筋不够多,可以加橡皮筋。3.制作工艺对小车的稳定性影响很大,要注意各部件连接合理。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模型视为失败,而是将它看成一个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并能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板书设计】设计制作小车(二)1.实施方案2.评估与改进【教学反思】本课时为设计制作实验,通过小车制作,涉及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中的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部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锻炼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16.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2.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科学思维]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3.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4.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探究实践]1.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探究结论。3.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卡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态度责任]1.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3.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一些化肥的知识,意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一些化肥的知识,意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了解液体肥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培养做好对比实验和观测记录的能力。了解液体肥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培养做好对比实验和观测记录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图片资料和视频。[学生小组准备]高浓度营养液一份,烧杯、量筒等,阳台无土栽培材料每组一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传统农业的问题1.(展示学生体验活动的照片)昨天我们大家都去体验了一下农民伯伯的工作,瞧你们玩得多开心,那除了开心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2.学生汇报:辛苦;晒;热3.谈话:虽然很辛苦,但是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中国就是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那你知道我们祖先是怎么走向农业发展的吗?4.观看视频《中国农业起源》5.提问:农业是我们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起点,我们之前所体验的主要是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进行手工劳动,这是祖先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自给自足,这就是比较传统的农业(板书:传统农业)。结合你们的经验,说说这样的传统农业存在什么问题?6.学生汇报:需要大量人力投入、产量比较低7.追问:产量比较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8.学生汇报:可以往土壤里增加肥料9.那么肥料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肥料与农业)[设计意图]经过前期的活动体验,学生会对下地种田比较有感触,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农业的问题,聚焦人造肥料的作用,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二、创设活动 二、探究人造肥料的发展1.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落叶腐烂可以肥田,并且开始利用泥粪。泥粪是一种含有较多腐殖质的土壤,包括淤泥、塘泥、河泥、湖泥,以及其他肥泥。2.欧洲人跟你们一样,谈粪色变,从来不在庄稼上直接施用人畜粪便,而且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土地因为年复一年地种庄稼变得越来越贫瘠了,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3.学生猜测4.提问:可以用什么代替粪便?农业肥料又是怎么发展的呢?请你们阅读资料并补充记录单上的时间轴上的信息。5.学生领取资料卡片和记录单,分组完成信息整理。6.学生展示汇报成果,教师适时展示图片介绍:为了解决欧洲人的耕地贫瘠问题,李比希另辟蹊径,经过10多年的实验,终于发现:氮、磷、钾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但可以从人畜粪便中加以提取,还可以利用其他物质予以人工合成。1840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人工合成的氮肥、钾肥、磷肥。实践证明这些肥料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李比希被称为“农业化学之父”。有了李比希的发明才有了后来人造肥料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1901开始利用化肥,当时主要用到的是氮肥、磷肥、钾肥这些单质肥,直到1998年,中国的复合肥料技术拉开帷幕,开启中国化肥改革历程,7.那么人造化肥带来了什么样的益处?(板书“人造”)8.生交流: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费力、提高作物抗病力9.师适时展示图片8.人造肥料对作物产量起到了多大的影响?我们来对比一下1978年与2007年的作物产量和化肥使用量。这样看起来比较复杂,我们来计算一下,近年粮食产量增长了2亿吨,化肥投入量增加了2078万吨,即1吨肥约增产了10吨,粮食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从9778万吨增加到82312万吨,增长8.4倍,用肥增长了1678万吨,1吨化肥约增产了43吨经济作物。由此也可以看到,化肥为农产品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9.有了化肥,要需要不需要传统的绿肥或农业肥料了吗?化肥有什么弊端?10.师生交流: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重金属增加、导致土壤酸化加剧,pH值变化太大等问题。农家肥料依然是农业上一个重要的肥源,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科学施肥,注重农家肥料与化学肥料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设计意图]农业化肥的发展,是学生比较少关注的,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人造化肥的发明意义重大,本活动意在拓展学生的认知,初步了解一些化肥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益处和负面作用。利用时间轴整理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信息整理能力,意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三、游戏活动,验证猜想三、认识和体验无土栽培1.当然人造肥料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更改变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耕作施肥模式,你们知道农业耕作模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生回答:水培/无土栽培。3.是的,大家都知道,传统农业中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因为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壤中的养分,可以说,农业与土壤是密切相关切的。而自1929年格里克教授试种一株无土栽培番茄成功以来,作物栽培终于摆脱自然土壤的束缚,(板书:无土栽培)这得益于人造肥料的创造,人造肥料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的,这就为农业走向现在化发展提供支撑。(板书:现代农业)4.提问:你对无土栽培了解多少?学生讨论、汇报5.无土栽培也叫营养液栽培,就是用非土壤基质或栽培容器固定植株,用营养液浇灌的栽培方法。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无土栽培?6.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进行无土栽培?7.学生阅读课本无土栽培方法,并交流讨论分工。8.温馨提示: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适量的材料,体验过程中不要弄脏桌面和地板,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桌面。9.学生领取材料分组进行无土栽培体验。10.刚刚同学们都完成了植物的无土栽培,那谁能来说一说无土栽培与有土栽培的不同?11.学生交流、汇报。12.无土栽培是一种高科技种植方式。它的肥料是人工配制的营养液,基质种类比较多;种植方式成本较高,对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但产量也非常高。因而,种植面积较小,目前只有少数的蔬菜瓜果和名贵花卉是用这种方式种出来的。有土栽培则是沿续了几千年的种植方式。植物主要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来自于土壤,栽培方式投资小,虽然产量比不上无土栽培,但适合种植的面非常广,所以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种植方式,大宗粮油作物、树木、果树均采用有土栽培。13.那你们认为在这里面加入营养液是有必要的吗?为什么?14.生:有必要,营养液能为植物提供养分,让植物更好地生长。15.那要如何证明,是营养液在起作用呢?而不是水或者其他物质原因?16.生:设置对比实验,再弄一个没有营养液的水培装置,对比两个植株的生长情况。17.那这个对比实验,需要注意什么?18.生:实验公平性,植株品种、大小、生长状况要一样生:生长环境要一样生:要坚持观察并记录19.播放视频,观看操作方法。20.生领取实验材料及记录单,完成对照组的设置21.(展示记录单)那么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四周时间里认真观察对比植株各方面生长情况。[设计意图]现代农业正在普及和推广具有独特优势的无土栽培,学生不仅可以关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由此意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自经历一次完整的无土栽培活动,了解种植、管理、收获的过程,体验无土栽培的技术含量。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了解液体肥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培养做好对比实验和观测记录的能力。四、拓展延伸,总结1.人造肥料对现在农业起什么样的作用?2.师生交流:因为人造肥料的发展造就了作物产量的增长、耕作方式的改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能。3.观看视频《现代农业》,谈谈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4.播放视频5.师生交流6.小结:回眸1998年以来中国化肥产业改革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化肥工业一路辉煌的背后,飘扬着一面科技自主创新的大旗。科技发展让众多新型肥料品种的诞生,不仅使中国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更改变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耕作施肥模式,可见科技在农业上的重要性。未来的农业发展如何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巩固可以进一步理解科技发展将会使传统农业在管理、资源利用以及效益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17.钢筋混泥土与现代建筑业【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了解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材料、形制、规模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不一样。2.知道钢筋在钢筋混凝土中起承重、抗压等作用。3.能够列举钢筋混凝土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科学思维]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探究实践]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知道钢筋混凝土与混凝土的区别。2.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态度责任]乐于与他人共同合作,并结合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出实验结论。【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模拟制作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模型,并进行承重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房地产买卖合同2024年
- 2024年酒店厨房承包合同
- 2024年商业合作保密协议书
- 2024年民间贸易合同模板
- 港航实务 皮丹丹 教材精讲班课件 75-第3章-相关法规
- 2024年标准辣椒采购合同书
- 2024年合作开发设备协议范本
- 2024年工程装修合同模板
- 2024年工程装修合同模板范本
- 2024年针对个体拟定的房屋买卖合同
- 预制梁场成本分析
- 《Monsters 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华东地区SMT公司信息
- 物业管理公司法律顾问服务方案
- 拌合站粉罐基础验算(共11页)
- 自动售货机投放协议(模板)
- 签证用完整户口本英文翻译模板
- 初三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共4页)
- 甘肃省公路路产损坏赔偿收费标准
- 骨折病人伤肢肿胀的护理
- 复习酒水投标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