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建议书有关材料_第1页
立法建议书有关材料_第2页
立法建议书有关材料_第3页
立法建议书有关材料_第4页
立法建议书有关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法提议书有关材料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律师,有感于劳动仲裁案件裁决时证据规则的缺失,以及日益增多的劳资纠纷仲裁环节中的举证难、质证难问题,本人认为非常有必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全国统一合用的《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下面就该提议的理由展开论述:一、亟需制定一部《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的理由日益增多的劳资纠纷与劳资双方维权能力严重不对等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出台一部程序上高效调处劳资诉争和平衡劳资双方诉讼承担的《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的必要性。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但这是与我国承载了来自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以及三大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全面激活密不可分的,而这均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推进者劳动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维护及合理架构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一种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在国内掀起一股正视和尊重企业和资本力量的《企业的力量》—中央财经频道倾力打造的电视纪录片也做出了充足的诠释。伴随中国都市化的进展,大量农民工涌入都市,成为都市迅速发展的建设者的同步,讨薪难及工伤待遇问题常常见诸报端,我们敬爱的温总理为此亲自为农民工讨薪的场面仍然历历在目。由此可见,劳资纠纷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一现象完全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证明②:全国劳动仲裁委员会收案数在1995年为万件,相隔十年之后就已经跃升为314000件,增长约有10倍。借用笔者的法律制度的内部运作机制:法律传达理论③,急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已经向法律制度的制定者传达了这一迫切需求。因此,我国亟需从制度层面创制一种操作可行,程序简便的法规,为高效化解劳资双方纠纷以及平衡劳资纠纷①作者简介:任立华,男,宁夏中卫人,山东大学XX级法学理论硕士硕士,宁夏君元律师事务所律师,重要研究方向:法社会学与法律制度研究。②该数据来自于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东莞劳动争议诉讼程序调查汇报》,载任立华:《法律制度的界定——内在于法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张力》,《法治论坛》第一辑。③中相对处在弱势的劳动者以及相对强势的用人单位的失衡状态提供程序性立法。之因此强调《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的出台,还应承担平衡劳资双方诉讼承担这一历史重任。重要在于伴随我国法制的健全,虽然首先有助于包括劳动者在内的全体公民的人权得以更为全面的保障,但另首先则提醒了用人单位也许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风险。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多种规避法律责任以及增大劳动者维权成本的措施被用人单位的领导们作为良方妙药,争相援用。这直接导致了劳动者取证难、维权难,在劳动仲裁案件中由于举证不能而败诉。为此,有必要在立法层面,对劳资双方的举证承担进行重新分派,保证仲裁程序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和抗辩均可以得到公平公正的裁决。零碎的条文规定以及地方之间的立法不一样步的立法现实状况决定了颁布一部体例系统、原则统一的《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的紧迫性。从广义上讲,我国并非完全没有劳动仲裁证据举证认证的规定,但这些条款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和《有关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告知》等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中。虽然是为法院审理案件提供参照的三部有关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解释,也只有部分条文对举证责任等事项进行了规定。上述立法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我国劳动仲裁案件审理中证据举证、认定等规定的缺乏。尤其是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仅有十个省级行政区域制定了劳动仲裁证据的认定规则,且规定的形式也不尽相似,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跨省的劳动争议案件或者劳动仲裁争议案件历经一审和二审被申诉至最高人民法院,则难免有合用原则不统一的问题。劳资纠纷的调处同于民事纠纷,在于定纷止争和案结事了。在全国上下倡导构建友好社会的舆论环境中,更需要重视劳动仲裁案件的事实查明和纠纷处理,而这均离不开双方提交证据,并经由双方质证和仲裁庭根据证据规则认证后的法律事实,贯彻这一过程中的法律根据正是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有了证据规则可以明细举证责任的分派,有了证据规则可以限定举证期限的时限,有了证据规则可以简化仲裁审理的环节,有了证据规则可以确定证据认证的原则,有了证据规则更可以规范仲裁审理的程序。证据规则的价值和意义是毋庸臵疑的,这从最高院出台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和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后,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维护,以及诉讼模式的优化就足以印证这一点。仲裁证据认定原则的缺失与诉讼程序中证据规则的完备之间的落差决定了审定一部兼顾仲裁与诉讼证据认定原则,衔接仲裁和诉讼程序审理规则的《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的现实性。区别于商事仲裁的一裁终局制,我国劳动仲裁的审理程序实行仲裁前臵以及二审终审制的诉讼制度,这就决定了只要劳资双方任何一方对仲裁裁决成果不符,提起诉讼程序,那么劳动争议案件就得根据民事诉讼和民事证据规则的规定进行审理。不过,由于我国劳动仲裁案件审理时并未援用民事诉讼和民事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这就极有也许导致由于裁决原则的不统一,出现仲裁裁决在诉讼阶段被否认的问题。如此一来,由于制度层面的不统一问题而导致仲裁裁决与诉讼审理冲突,而影响仲裁裁决的公信力的现实状况显然不利于法制统一的规定。对比XX年全国劳动仲裁委员会收案数与全国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314000:121516。④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的比例靠近2:1,如此高的比例,假如对仲裁阶段的证据认定规则与诉讼阶段的证据认定规则不进行统一,无疑将忽视和扩大仲裁裁决和诉讼审理原则的差异化。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网站刊登的《劳动仲裁,没有证据规则怎样认定证据》⑤一文中刘萍的遭遇就是经典的案例。刘萍由于证据认定原则的问题,同样的证据在仲裁阶段被否认,但在诉讼阶段又得到了合议庭的承认,并一举扭转了案件的审理成果,这足以阐明仲裁和诉讼阶段证据规则原则统一化的重要性。二、亟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的理由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有助于④该数据来自于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东莞劳动争议诉讼程序调查汇报》。⑤《劳动仲裁,没有证据规则怎样认定证据》,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网站,保持立法的连贯性。目前国内调整劳资双方争议的法规重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和《有关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告知》,上述大部分法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且相对颁布的时间较早。相比而言,颁布时间较晚,规定最为全面、立法级别最高的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XX年1月1日颁布的《劳感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属于最新颁布的法规,不过由于该法规调整的范围相对较窄,在劳动法规里面属于尤其法。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无疑是目前国内调整劳动仲裁程序的一般法,地位类似于我国诉讼程序中的三大诉讼法。《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作为一部丰富和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可操作性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起草和出台,有助于实现立法精神的持续性和立法级别的一致性。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有助于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与诉讼阶段合用证据规则的原则统一化。笔者之因此提议提高《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的立法级别,理由在于:一来在全国出台一部专门规范劳动争议案件证据规则;二来便于法院直接作为裁决的根据。笔者提议在全国专门制定一部劳动争议案件证据规则,重要在于防止仲裁与诉讼裁决合用原则不统一而构成对仲裁裁决或法院裁决公信力的消减。同步,假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则从法律位阶上属于部门规章。根据既有立法规定,法院在裁决时的合用次序是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司法解释等的有关条款。因此,从法律位阶角度考虑,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和出台《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有助于该部法律的直接合用和援用。三、有关《劳动争议仲裁证据规则》立法草案样本的设想既有法规的梳理1、全国范围内波及到劳动争议仲裁证据条款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二、《条例》第二条第项规定的因企业开除、除名、解雇职工发生的争议,职工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时与否需要提供企业发给的告知书?答:企业开除、除名职工应发给告知书,解雇职工应发给证明书。职工对此不服,申请仲裁,应提供该告知书或证明书。如遇特殊状况,职工无法得到此类告知书,也可提供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仲裁委员会应酌情决定其可否作为受理案件的根据。《劳感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第十八条在法律没有详细规定,依本规则第十七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原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第十九条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第二十条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搜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搜集;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搜集。第二十二条争议处理中波及证据形式、证据提交、证据互换、证据质证、证据认定等事项,本规则未规定的,参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五条被申请人可以在答辩期间提出反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被申请人反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与否受理并告知被申请人。决定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将反申请和申请合并处理。该反申请假如是应当另行申请仲裁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书面告知被申请人另行申请仲裁;该反申请假如是不属于本规则规定应当受理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向被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告知书。被申请人在答辩期满后对申请人提出反申请的,应当另行提出,山东永光律师事务所律师尹增栋、胡俊朋就对新生儿进行强制性亲子鉴定并建立基因数据库问题致全国人大法工委的立法提议函全国人大法工委:我们是山东永光律师事务所律师,在律师执业过程中,搜集了大量因子女非亲生最终导致离婚的有关案例,现针对婚姻家庭中子女非亲生对男性导致的严重损害,提议对新生儿进行强制性亲子鉴定并建立基因数据库问题予以立法保护!目前,我国《婚姻法》、《母婴保健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未对亲子鉴定问题作出详细规定,仅在《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合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祈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祈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当事人一方起诉祈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祈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由此可见,我国仅在现行的司法解释中就离婚诉讼中怎样确定亲子关系问题作出了规定,且这种规定是补救性的、推定性的。一旦一方不一样意,不能强制其进行亲子鉴定,无法确定真实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在长期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产生了深厚感情的状况下,对男性的损害,无论是经济上的付出,还是精神上的伤害,都是无法弥补的。为此,我们提议,应当在《婚姻法》、《母婴保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中明文规定:对新生儿进行强制性亲子鉴定,并将亲子鉴定结论载入出生医学证明;同步,为新生儿建立基因数据库。这样,不仅有助于确定亲子关系,对被拐卖小朋友、走失人员寻亲,以及刑事案件的侦破也有巨大的协助作用。以上提议,敬请予以立法参照!提议人:律师二○xx年九月十日有关《校园安全法》的立法提议由于教育部于XX年9月颁布实行了《学生伤害事件处理措施》存在某些严重的缺陷,面对不停攀升的学生伤害事故,难于胜任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尽快制定校园安全立法,应当是目前立法工作的重点,使《校园安全法》真正起到学校、学生安全的保护伞的作用。一、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是明确学校在学生安全面所承担职责的性质及确定学校事故责任,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基本问题和法理基础。在实践中,不一样法院在类似案件中对学校与否承担责任意见不一,详细责任比例分担也不尽相似,重要是由于对学生在校期间与学校的关系的认识不一样导致的。在司法实践中重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监护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是委托监护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法定的“教育、管①理、保护”关系。在此,我比较同意第三种观点首先,在学校与学生之间与否为监护关系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舆论倾向于学校承担重要责任,甚至有学校承担监护责任的观点,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判处学校承担责任的状况是比较多的。诸多校园伤害事件发生后,学生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学生在学校受到了伤害,学校就应当承担责任”。诚然,学校作为教育管理学生的机构,应当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不过这并不等于学校在饰演学生监护人的角色。因监护权属于亲权范围,系基于特定的身份关系而形成的,属法定权利和义务,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或转移,学校既非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客观上也不也许成为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另一方面,在学校与学生之间与否为委托监护关系上,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学生在学校的注册行为意味着学生的监护人与学校之间成立了一种委托监护的协议关系,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学校应承担委托监护责任。表面上看,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确实与委托监护类似,不过在学校注册的是未成年学生,学校和未成年学生家长之间无任何委托监护的协议;且根据委托监护的有关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因被监护人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被委托人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而我国《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7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稚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有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使他人人身损害的,应承担与其责任对应的赔偿责任。并不是与监护人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不应当是委托监护关系。再次,对于学校与学生之间与否为“教育、管理、保护”关系,对该观点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根据《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如学校因过错违反该义务导致校园伤害事故,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国的《措施》即采纳了此种观点。根据《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用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在对未成年人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措施》明确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应当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故此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发生在育人过程中的特殊的教育法律关系,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即安全保障义务,这是法定义务,而不是监护职责,更不是基于委托监护协议而产生的义务。当学校未尽到上述安全保障义务时,即学校具有过错,理应承担对应的赔偿责任。故此笔者认为该种观点更能精确的表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明确学校事故的归责原则所谓归责,是指在侵权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后来,侵权的责任或者说所导致的损失归属何②人承担。对于学校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我对此有如下观点:第一、学生伤害事故应合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即由受害人承担学校或其他致害人有过错的举证责任。由于学校并非监护人,因此它所承担的责任只能是过错责任,由过错方承担责任。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无论是学校直接承担责任还是承担补充责任,都必须规定学校有过错为前提,确定的是过错责任原则。从法理上讲,过错责任必须具有四个条件,即损害事实的存在、有损害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和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第二、兼顾合用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即在学校和受害人均无过错状况下,出于公平考虑,分担双方责任。某些学生伤害事故既不是学校导致的,也不是学生方面或校外主体导致的,而是由于不可抗力、具有对抗性或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或者其他意外原因导致的,就无法律责任可言。此类状况下,应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状况的基础上,学校或第三人对受害人的损失予以合适赔偿。公平责任原则只是在过错责任原则无法处理侵权纠纷时的补充合用。第三、特殊状况下合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根据法律的尤其规定,在没有过错致人损害的状况下,以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客观存在的损害后果作为确定民事责任主线根据的归责原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致人损害、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致人损害、从事高度危险作业导致他人损害、污染环境导致他人损害和喂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等几种特殊侵权行为合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例如受害学生是由于学校建筑物上的搁置物坠落引起,那么学校就要承担无过错责任。三、将公办学校的赔偿金额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学生伤害事故中赔偿费的问题是阻碍事故妥善处理的瓶颈。从法理上讲,由于学校的过错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理应③由学校承担损害赔偿金。但现实中,当学校过错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后,往往无力赔偿,既迟延了事故的处理,也使得受害人即债权人的部分损失无法得到法律的救济与保障,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本人认为把公办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赔偿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实行国家赔偿是明智的。四、建立强制保险制度学生伤害事故由国家进行赔偿,这显然是处在中国目前的国情考虑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假如《校园安全法》,不采用这种方式,那应参照国际上的做法,把对学生伤害赔偿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进行强制性的保险。至于家长或者成年学生参与商业性保险,那是以自愿为基础的,是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应当予以鼓励。总之,不管是纳入财政预算还是纳入社会保险,目的很明确,就是不能使伤害事故的赔偿影响到学校正常的办公和教学秩序,或者影响到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使学校有更多的精力去抓教学或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五、设置有关专门机构,对事故的责任进行认定及处理参照医疗纠纷的做法,应当成立有关专门机构,对事故④的责任进行认定、鉴定及处理。这些机构应当设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里面,统一受理本辖区内的学生伤害事故纠纷。当事人不服初次认定或鉴定成果的,可以逐层申诉。至于这些机构的人员,应当广泛吸取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并视事故的种类及时抽调有关人员,构成处理小组,进行对应的业务活动。六、对因学校责任引起的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实行举证倒置的举证规则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的举证责任是谁主张,谁举证,不过由于未成年人学生,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性质以⑤及后果,一般不会有效保留证据或提取证据。并且,在法律意义上,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其举证、作证能力是受到限制的。加之在校学生是被管理者,相对于教师、学校处在弱势。这些原因决定了在一般状况下,学生对自己的主张较难举证。因此,举证责任应当倒置。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督促学校积极履行其法定职责。七、明确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措施》对受害学生一方能否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祈求未作明确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XX年2月26日通过的《有关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学校伤害事故赔偿范围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实际上,目前的受害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伤害或伤亡,必然会给学生及家眷带来无法弥补的巨大的精神伤害,因此,校园安全法,应把精神损害赔偿也一并纳入损失赔偿之中,以保护受害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一、自助行为一般条款的界定自助行为的含义有关自助行为,德国学者拉伦茨的表述为:”为了保证权利而采用的法律上容许的、具有攻打性的行为,即法律容许的自助。”该种认识突出强调自助行为具有攻打性,从而与合法防卫、紧急避险的防御性区别开来。但其在要件构成中,仍属于一种权利实现的保全措施。王泽鉴先生的表述为:“为保护自己权利,对于他人之自由或财产施以拘束、押收或毁损者,称为自助行为,为法律所容许之权利全保措施,亦不负赔偿责任,但以不及受法院或其他有关机关援助,并且非与其时为之,则祈求权不得实行或实行既有困难者为限。”该观点仍然将其作为公权力救济制度的例外。梅仲协先生认为:“以私力保护自己之祈求权,稗臻于安全者,谓之自助行为。”该观点对自助行为的保护对象限定为祈求权。笔者认为,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情势紧迫又不能及时祈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的状况下,凭借个人的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对应的措施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承认,使其不负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自助行为一般条款的界定自助行为一般条款这一用语究竟是指自助行为的一般规范还是自助行为的一般条文,学者们都没有予以明确。追究“条款p既然本文是从立法的角度展开研究的,应当明确自助行为一般条款的法技术含义。从民法的现代发展来看,“一般条款”常常是指某一详细的法律条文,其中包括若干款。自助行为一般条款应具有的技术含义是:首先,一般条款应当具有一般性。一般条款可以概括所有自助行为的特性,成为认定自助行为的唯一根据。既然是一般条款就是相对于详细自助行为而言的,是作为详细自助行为的上位概念出现的,是详细自助行为的概括和抽象,因此一般条款多种自助行为从而必然体现其特性。另一方面,一般条款应具有包容性、发展性和合用性。作为法律内在的逻辑品质,法律存在最主线理据在于它是社会生活的规则,因此应兼具现实性和时代性,才能反应社会生活自身并适应它的瞬息万变。对于作为自助行为合用基础的一般条款更应符合社会经济复杂、潜在风险增长和网络技术普及等需要。二、研究自助行为一般条款的意义弥补法律漏洞规定法律的一般条款,可以与法律概念、法律原则等法律规范共同组建逻辑之网,以防止“详细决疑式”法律规范也许发生的漏洞、缺失和数目过于庞大的问题。由于详细规则势必导致难以列举穷尽,出现法律漏洞,或条文数目过于庞大,而自助行为的一般条款可以简化立法,尽量用最简朴的条文规定最丰富、最大量的自助行为的内容,通过其概括性、衡平性来克服这些局限。一般条款进行法律推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建立法律逻辑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一般条款是一种高度的弹性条款,可以迅速适应社会变革的法律形态,可以给未来自助行为制度的发展留下必要的空间,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全新的法律框架,以实现法律调整秩序的功能。自助行为的类型必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假如单纯采用一一列举的方式,必然使得未来出现新的自助行为类型时无法为自助行为的详细条款所调整。为防止因法律的频繁变动而引起的法律体系内的混乱与社会秩序的不稳定,采用自助行为一般条款是明智之举。赋予法官的裁判准则的统一由于我国法官培养渠道不统一,地区广阔,各地习惯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不一样的法官对同一自助行为也许存在不一样的认识。我国司法实践己经表明,假如将问题完全交给法官自由裁量,则难免出现同一案件审判成果大相径庭的局面。法制社会的一种重要原则就是民事主体对行为成果有一种合理的预期,因此通过一般条款的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