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张岱课程类型:新课教学课题:《湖心亭看雪》课时安排:二课时时间分配:90分钟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同时,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苦和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以及对故国的沉思。二、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对文言文具备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基础,较易读懂文章的大意,但是不能深入的理解文言文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课文注解,积累如“拥鑫(cui),沆扬(hangdang).而已、焉得”等文言实虚词;(2)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如“大雪”等文言知识;(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4)掌握文中白描手法的妙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熟读课文,初步掌握文章内容,赏析西湖大雪后的景象,分析作者“痴”在何处,感悟作者遗世独立的精神品质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湖心亭看雪的经过以及对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的品读,培养高雅的情操。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湖雪景的赏析;作者“痴”在何处。教学难点: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的把握;作者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品质和对故国之思的感悟。五、教学方法教法:点拨法;情景导入法;讨论法。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45分钟)(一)新课导入(3分钟)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夏日明艳妖婉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春日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那大雪后的西湖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张岱去看看吧。(二)作家作品简介(4分钟)作家:张岱(1597年-168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土,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最擅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娘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背景:张岱生活中两个朝代交替之间,写文著书,寄情山水。本文选自《陶奄梦忆》,写于明朝灭亡后。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小品文:小品文即小品,散文的形式之一。题材的包容和体裁的自由,可以说是小品文的主要特点。尺牍、游记、日记、序跋、辞赋、小说等文体都可以是小品文。小品文作为文体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主要在晚明阶段。而小品文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晚明小品文的兴盛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风尚和思潮影响分不开的。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1)学生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掌握其中疑难字词的读音。更(gQng)定 孥(nd)羹(cui)衣雾淞(sGng)沆(hdng)场(dang) 更有(geng)铺毡(zhGn]强(qidng)饮(2)听录音,学生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看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四)精读课文,全面理解(30分钟).作者笔下西湖雪景是什么样子的?请赏析。(翻译,并介绍白描)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接连下了很多天,湖中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重点字词】俱:都;绝:消失。词类活用:大雪:下大雪,名词活用为动词)“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由此句引发学生联想、想象描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所描绘的雪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西湖雪景。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面上雾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长提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以及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影罢了。)(【重点字词】:雾淞:雾气遇冷时在树上凝成的冰花。沆扬,雾气弥漫的样子。雾淞沆场: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全,者L一概,一白,全白。惟: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苏堤;痕,痕迹。虚词:而已:罢了。)对比:天地浩大:“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能去掉吗?不能,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洋与淮大。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自身渺小: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写景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不加修饰的描写)(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白描的例子:(抽象、概括)《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后请同学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幅雪景图,并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作者写景采用白描,文句简略,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空寂、悠远、脱俗的绝妙西湖夜雪图;运用对比手法,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由面及点,显得人物渺小。量词运用匠心独运,一个小似一个,视线由远而近,景物由大到小,让人感到天地之间人物的渺小。在写景的描写里,作者把人已经当做景中的事物,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人现在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明确:“痴”文中: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念叨:“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重点字词】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小声念叨;莫:不要;相公:对书生的尊称,原是对宰相的尊称,这里是对文人的敬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小组讨论,找出“痴”,读此句,学生翻译,理解本句。.那我们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痴”呢?又体现了作者什么品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明确:十二月,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这种寒冷的时候我们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北“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毒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天初更时分,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重点字词】是:这;更定:指初更以后,即晚上八点左右;拥:围裹,穿,穿着。羹:鸟兽的细毛,羹衣,细毛皮衣;独:独自。通假字:孥(n6):通“槐”(rdo),牵引,划船,撑(船);词类活用:炉火:带着炉火(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词多义:一:1.余孥一小舟:数词,一,2.上下一白:全》说明时间是晚上,并且是一个人去看雪。谁晚上一个人去看雪呢?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雪后天气极其寒冷,作者独自欣赏雪景,他痴迷情怀非同常人。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怎样的品质?作者情趣高雅,他有着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追问:作者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子,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第二课时寻找“痴似相公者”。(15分钟).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重点字词】毡:毛毯)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痴人”与“痴人”相见,发生了什么?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西湖中怎么还会有您这样(兴致高雅)的人?”)(【重点字词】焉得:哪能。更:还。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一词多义: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Ong,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8ng)见到我非常高兴,“大喜日。喜遇知己。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他们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力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重点字词】拉:邀请。强(qi6ng)饮:尽情喝。强:勉强,尽力。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另心告别,道别,辞别。一词多义1.上下一白:白色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杯;大:1.见余大喜:非常,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作者与金陵人一同喝酒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重点字词】客此:客居于此,在此地做客。词类活用:客:客居,做客,名词作动词。)(五)研读课文,探究主旨(20分钟).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答非所问,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金陵”这个籍贯,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又都是“痴人”都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陶奄梦忆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这篇选自《陶奄梦忆》,作者在序里面说“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我们推测本篇写于1644年明朝亡后,亡国后,作者依旧采用明代的纪年,作者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表达了自己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作者有着不畏严寒的雅兴,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趣,是一个清高孤傲的人。以上足以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作者是如何处理写景、叙事、抒情一体的关系的?【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二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