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语言文字运用_第1页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语言文字运用_第2页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语言文字运用_第3页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语言文字运用_第4页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语言文字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6.1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特征、效果

考点精讲2023高考一轮复习内容索引01启航课从三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规律03任务一正确使用词语(虚词)04任务二辨析并修改病句05任务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06任务四正确使用修辞手法07任务五语言表达的连贯08任务六句式运用与语段压缩09任务七句式变换及表达效果10任务八句式仿写与语句扩展11任务九图文转换02基础课句群复句单句句子主干句式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1)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2)构成必需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种类。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一、比喻:打比方(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2)种类。①拟人;②拟物。(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二、比拟:变个脸(4)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赋予“秋雨”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微积累比拟与比喻的区别①比拟是仿照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被比拟的事物),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三、借代:做代表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微积累借代与借喻的区别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且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四、夸张:说大话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4)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此句的夸张有失真实。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此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3)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4)注意问题。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从结构上,排比可分为四类: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微积累对偶与排比的区别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1)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2)种类。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3)作用。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七、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1)概念。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一问一答式。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②几问一答式。例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八、设问:自问自答(3)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1)概念。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②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3)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九、反问:无疑而问微积累设问与反问的区别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②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自己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思想,答在问中。修辞手法怎么考【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全国甲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借代修辞手法:①过去,该考点是放在仿写等语用题中间接考查,现在单独设题考查,凸显了高考对此的高度重视。②命题不再是判断修辞手法的简单考法,而是就某一修辞手法,要求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体现了考查的深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①命题主要角度是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比较。②分析比较表达效果综合了语言表达及文章结构多个角度,体现了考查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上述两个考点,一般采用简答题型。新高考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设问排比【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Ⅰ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对偶修辞手法:①过去,该考点是放在仿写等语用题中间接考查,现在单独设题考查,凸显了高考对此的高度重视。②命题不再是判断修辞手法的简单考法,而是就某一修辞手法,要求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体现了考查的深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①命题主要角度是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比较。②分析比较表达效果综合了语言表达及文章结构多个角度,体现了考查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上述两个考点,一般采用简答题型。全国甲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拟人2020新高考Ⅰ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比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效果归类记忆【知识图要】1.修辞手法种类分析构成表达效果比喻把……比作……,二者在……相似;哪类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把……人格化,将……物写成……人;把人拟作……物,写出了人的……(物性)生动形象,印象鲜明,表意丰富借代用……代指……,属于……借代突出特征,语言简练,引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