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1.gif)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2.gif)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3.gif)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4.gif)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68ac62c2c37bb3a6122e3bbe605ec4d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饮酒——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性格:爱好:喜爱的花卉:理想生活:陶渊明个人档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嗜酒”“晋陶渊明独爱菊”世外桃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渊明1、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吵闹的声音。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构筑。简陋的房屋。这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但并没有(感觉到)车马的喧闹声.
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心境高远,所居之处就感到很僻静。释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识。想要辨识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傍晚。相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飞鸟相伴飞回家.其中有高远的意境,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释义: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研读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研读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研读3、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悠然”
“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研读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官场生活,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2、谨记:1)情景交融的句子: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总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李白行路难⒈朗读背诵古代诗词。⒉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⒊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教学目的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作背景:《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债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写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朗诵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珍羞: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值”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赏析箸:筷子:四顾:环看四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问:面对美酒佳肴,作者为什么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呢?这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赏析: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比喻)对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象征(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写出了作者欲行无路、心绪茫然的心情。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闲来:空闲的时候。来:语助词。忽复:忽然又;乘舟梦日边:应是“梦乘舟日边”,因韵律句式需要而颠倒。问:说出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提示:着重这些人物的共同遭遇)
典故里的两个人你了解多少?作者想到这两个人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
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碧溪垂钓。
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
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被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受阻姜太公溪边垂钓遇周文王后一展宏图伊尹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被商汤重用。典故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不是行路受阻让诗人感到苦闷茫然?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任抱有希望。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写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叹。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与《行路难》同时之作有《梁园吟》,其末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与此诗末句思想感情如同一辙,反映了当时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赏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坚定的信念。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欢乐苦闷希望失望奋发复杂的心理历程情感的起伏变化宴停想实感诗人的感情抢答比一比看谁对诗意理解得快又好(1)写宴席档次很高的句子是:(2)写诗人面对丰盛的宴席却毫无食欲、内心苦闷的句子是:(3)引用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自己愿望的句子是:(4)借南宋宗悫之语表达自己远大政治抱负和强烈自信心的句子: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
2.象征手法——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3.用典——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任抱有希望。默写1·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表达诗人内心苦闷的句子是——————————————————————。2·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世路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常用李白的诗句————————————————————————。表明远大的志向和胜利的信心。4·李白在这首诗里展开浪漫主义的想象,并借用典故抒发自己希望重新被朝廷起用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你能说出杜甫的一些诗歌吗?诗词欣赏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作者简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时代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护
突兀
布衾
三重
茅
沉塘坳飘转zhuǎn俄顷广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见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扫除障碍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整体感知感知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感知内容: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阅读感悟2抓情节入情境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落)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翻译课文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卷茅归来倚仗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群童抱茅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衾qīn:被子)(睡觉不老实)(被里子)(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全部庇覆)(所有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见xiàn:同”现”)(小屋)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或:广厦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秋风破屋群童抢茅夜雨湿屋心情苦痛无可奈何忧思不绝惨悲哀风雨白天黑夜屋外屋内事人自己推己及人天下寒士愿广厦千万间现实水到渠成
理想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小结拓展延伸你能说出杜甫其它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诵读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又称新诗、自由诗)古体诗(古风、古诗)乐府杂诗二言三言四言五言……近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解题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朗读欣赏读准这些字音:控(kòng
)裘(qiú
)衾(qīn
)置(zhì
)掣(chè
)瀚(hàn)阑(lán
)琵琶(pípá)羌(qiāng
)凝(níng)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指西域的天气狐皮袍子锦缎做的被子用兽角装饰的硬弓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穿大沙漠纵横的样子这里指主帅的营帐营门chè牵引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这里形容雪花阴云阴暗无光用丝织成的帐幕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描绘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内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副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千古传诵的
咏雪佳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课文分析动态,似人之所为诗人之惊诗人之喜一层意:写大雪纷飞,遍地银妆的图景。室外之景,以雪为主室内之景,以寒为主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课文分析二层意:雪天的奇寒写:室内之景,以寒为主zhuó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对偶、夸张。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沙漠纵横交错凄惨暗淡三层意: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赏析:“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矛盾咏雪——瀚海雪景图:冰天雪地景象(过渡)苦寒军旅生活(感觉)课文分析第一部分: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边地雪景(视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零售业中的顾客安全保障措施
- DB3715T 69-2025研学旅游指导师服务规范
- 专业技术人才海外培训服务合同(版)
- 上海股权转让合同文本
- 二手房转让合同定金协议书范本
- 中外合资企业劳动合同样本
- 个人保证担保融资合同协议
- NBA赛事中国区电视转播合同
- 互利共赢投资合作合同
- 个人物流配送服务合同模板
- 关于防范遏制矿山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硬措施课件
- 2025年中国成都餐饮业市场运营态势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4年xx县第三小学安全工作管理制度汇编
- 项目合作备忘录范文
- 妇产科医生个人年终述职报告课件
- 《费曼学习法》读后感
- 趣味成语课程设计
- 钢筋焊接工艺性试验方案
- 2024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物理适应性试卷(附答案解析)
- 幼儿园师资培训课件【区域进阶】科学区各年龄段目标制定与投放材料:区域材料玩出新高度课件
- 人教版初中数学同步讲义八年级上册专题提升02 解分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30题)(原卷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