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阅读(可编辑ppt)_第1页
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阅读(可编辑ppt)_第2页
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阅读(可编辑ppt)_第3页
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阅读(可编辑ppt)_第4页
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阅读(可编辑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课标21篇文言文阅读析命题·考易一、(2018·山西8—11题,12分)1.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3分)

(A)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B.君问归期未有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试真题·练易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C)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

(《论语》12章)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杯。

(《湖心亭看雪》张岱)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生气。

(《庄子》一则)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陶潜)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D)A.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一则)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杂说(四)》韩愈]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C.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周敦颐)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树阴里,到处是鸟雀在鸣叫,游人去了树林,鸟雀们就更快乐了。4.[见专题一课标40首古诗词曲分主题赏读第1题]二、(2017·山西8—11题,12分)5.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C)A.窈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诗经·关雎》)B.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卖炭翁》白居易)C.曲(qū)每奏,钟子期辄(zé)穷其趣。(《列子》一则)D.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宋濂)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D)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爱莲说》周敦颐)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

(《左传·曹刿论战》)C.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杂说(四)》韩愈]D.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闻,见闻,知识。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7.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C)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陶潜)(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B.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三则)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范仲淹)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D.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8.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B)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刻画了琅琊山春夏两季景物的特征,对仗

工整,语言精练。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了傍晚和早晨时景物的

静态,传达出生命的气息。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凝练的笔墨,点染出

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景兼点时令,选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啼声如“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三、(2016·山西8—11题,12分)9.古诗文诵读,首先是读准字音。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C)A.乡(xiàn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B.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陶潜)C.征蓬(pén)出汉塞(sè),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ɡ)否(pǐ),不宜异同。

(《出师表》诸葛亮)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粘”,粘住。

(《木兰诗》)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三峡》)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1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B)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周敦颐)(它)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一则)只有通过学习才会知道这样做不值得,教师才能知道困难。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谢中书书》陶弘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12.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C)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以江

东二乔的命运影射国事,借古讽今,可见诗人构思之奇特。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

谐,视觉上给人以齐整之美,听觉上给人以音乐之美。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彻),影布石上”明写鱼,暗写

水。整句无一“水”字,但澄澈的潭水如在眼前,这是典型的对比手法。D.“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突

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宛如中国山水画,

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四、(2015·山西6—10题,10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①可以调素琴tiáo

②无案牍之劳形dú1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谈笑有鸿儒大

②有仙则名有名,出名15.任选下面一句翻译。(2分)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选选①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选②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1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

言志”。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姓名刘禹锡字梦得朝代唐朝主要经历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作品《陋室铭》

(示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7.完善作者小档案。(2分)五、(2014·山西7—11题,10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

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

分也。18.《出师表》是诸葛亮(孔明)率师伐魏,在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2分)19.请分别写出“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的古今意思。(2分)古义:地位低下(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德)卑劣无耻(恶劣、不道德)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译文: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2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B)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22.选段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分)第1篇《论语》十二章勤积累·学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们,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亦君子乎?”(《学而》)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

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为师矣。”(《为政》)做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则殆。”(《为政》)就会感到疑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孔子说:“颜回是多么有贤德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

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是多么有贤德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乐之

者。”(《雍也》)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边(感慨地)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可哪怕是一个平民百姓也不能改变志向。”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子夏说:“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在其中矣。”(《子张》)仁德也就在其中了。”文学常识《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文章主旨《<论语>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和勤学好问的态度;

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

理论影响极大。另外,其中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的论述。段落分解第一章:前两句讲学习方法。三、四句讲交友乐趣。五、六句讲为人态度,属

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

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第二章:论提高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第七章: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第八章:讲的是即使在贫困的生活中,也应乐在其中,不贪图不义之财。第九章:讲的是要多向别人学习。第十章: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第十二章:再从学习方法上论述“仁”。语文素养本课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警句。如

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不愠(yùn)

2.三省(xǐng)

3.不惑(huò)4.逾(yú)矩

5.罔(wǎng)

6.殆(dài)7.一箪(dān)食

8.不堪(kān)

9.好(hào)之者10.曲肱(gōng)

11.必有我师焉(yān)

12.笃(dǔ)志二、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和虚词(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2.逝者如斯夫古义:流逝的时光今义:去世的人3.三军可夺帅也古义:军队今义:陆、海、空三军(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饭疏食,饮水本义为食物,句中意思为吃。2.名词作状语(1)学而时习之本义为时间,句中意思为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本义为天,句中意思为每天。3.动词用作名词传不习乎本义为传授,句中意思为老师传授的知识。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义为快乐,句中意思为以……为快乐。(四)一词多义1.为

2.知

3.其

(五)重点实词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学而不思则罔罔:迷茫而无所适从6.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7.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8.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9.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0.切问而近思切:恳切(六)文言虚词1.可以为师矣以:凭借2.于我如浮云于:对,对于3.可以为师矣为:当、做三、翻译句子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译文: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译文:吃粗粮,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可哪怕是一个平民百姓也不能改变志向。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

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道德)的修养。2.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论语》中选择

一则,谈谈其对你的启发。答:(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完一个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

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1.(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B.吾日三省(shěng)吾身C.学而不思则罔(wǎng)D.曲肱(gōng)而枕之2.(2019·预测·原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A.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B.学而不思则罔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乐趣。D.博学而笃志笃,坚定。3.(2019·预测·原创)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可哪怕是一个平民百姓也不能改变志向。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也就在其中了。4.(2019·预测·原创)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

面。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

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

习。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择”字作用非常大,它说明学

习的关键在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第2篇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将要出兵迎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庄公。(曹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庄公):“您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他们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器和丝织品,从来不敢虚报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曹刿回答说:“这种小信用不足以使神信任,神是不会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要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一战。战则请从。”条件同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曹刿回答说:“这种小信用不足以使神信任,神是

不会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要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

(这个一战。战则请从。”条件同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鲁庄公正要击鼓进军,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军大

败。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鲁庄公准备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

的痕迹,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三而竭。彼竭我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枯竭了。敌方的士气枯竭时,我方的士气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用兵作战)是难以推测的,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我担心他们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车轮碾出的痕迹很乱,远望到

他们的旗帜也靡,故逐之。”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他们。”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我国第一部叙事详

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近人认为是我国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

“长勺之战”。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

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

出谋略。段落分解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第二部分(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第三部分(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争胜利的原因。语文素养本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而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一个“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曹刿(guì)

2.又何间(jiàn)焉3.肉食者鄙(bǐ)

4.牺牲玉帛(bó)5.小信未孚(fú)

6.吾视其辙(zhé)乱7.夫(fú)战,勇气也

8.登轼(shì)而望之9.望其旗靡(mǐ)二、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和虚词(一)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3.肉食者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4.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神弗福也本义为福气,句中意思为赐福,保佑。(三)重点实词1.又何间焉

间:参与2.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4.小大之狱

狱:诉讼事件5.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7.望其旗靡

靡:倒下(四)文言虚词1.何以战以:凭、靠2.虽不能察虽:即使3.遂逐齐师遂:于是,就4.既克既:已经三、翻译句子1.(2018·安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2018·新疆)(1)公将战,曹刿请见。译文:鲁庄公将要出兵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当权者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同齐国)打一仗。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来处理。5.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敌方的士气枯竭时,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请简要分析《曹刿论战》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答:(示例)(1)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

论;(2)后文写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的

“远谋”。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3.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答:(1)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

(2)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答出其一即可)4.(2017·重庆A卷)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D)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1.(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D)A.刿(guì)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B.对曰:“小惠未遍(biàn),民弗(fú)从也。”C.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而望之。D.夫(f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jiē)。2.(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过失。D.望其旗靡,故逐之靡,倒下。3.(2019·预测·原创)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C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到他们的战车车轮碾出的痕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旗帜也倒下了,所以才

去追击他们。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来处理。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本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

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

得民心;而获得民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政治保证。C.从写法上说,文章第1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记叙、议论都有,曹

刿的“战则请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文章第3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原因和曹刿的“盈竭

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第3篇《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欢的,(可我)所喜欢的东西还有胜过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生命,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办法,什么不可以

用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得以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

就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欢的有比生命更

宝贵的东西,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一箪(dān)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如果你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

华美而接受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先前为了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义宁可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

不也是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他固有的羞恶之心。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文章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永远保持本心。段落分解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

生取义。第二部分(“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义重于生,我们

应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第三部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至结尾):再举例从反面论证功名利禄

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语文素养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本文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

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段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

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

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死亦我所恶(wù)2.一箪(dān)食3.蹴(cù)尔而与之4.乞人不屑也(xiè)5.为(wèi)宫室之美6.一豆羹(gēng)7.妻妾(qiè)之奉二、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和虚词(一)通假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意思是先前、从前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意思是躲避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意思是感恩、感激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意思是语气词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意思是辨别(二)一词多义(三)重点实词1.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胜过2.死亦我所恶

恶:厌恶,憎恨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4.故不为苟得也

为:做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某种办法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心:精神、思想感情7.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8.乞人不屑也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不肯接受9.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四)文言虚词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那么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独:仅,只是三、翻译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能的人能

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他固有的羞恶之心。3.(2017·新疆)(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

么益处呢!4.(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文: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灾

祸我不躲避。(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先前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本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

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

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

“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D.在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

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1.(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A.所恶(è)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pì)也。B.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C.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D.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之。2.(2019·预测·原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妻妾之奉奉,侍奉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3.(2019·预测·原创)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4.(2019·预测·原创)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

现。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居而天下熄。”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的,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便与百姓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贫贱不能使我动摇,武力强迫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文章主旨本文以景春的话开篇,论述了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大丈夫。段落分解第1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第2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语文素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孟子提出的真正的大丈夫之

道。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许多志

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公孙衍(yǎn)2.往之女(rǔ)家3.富贵不能淫(yín)二、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和虚词(一)通假字往之女家

女同汝,意思是你(二)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

本义为惑乱,迷惑,句中意思为使……惑乱,迷惑。2.贫贱不能移

本义为改变,动摇,句中意思为使……改变,使……动摇。3.威武不能屈

本义为屈服,句中意思为使……屈服。(三)一词多义(四)重点实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

岂:难道2.安居而天下熄

熄:平息,指战火平息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这4.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5.往送之门

之:去,到6.得志

得:实现(五)文言虚词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怎么,哪里2.丈夫之冠也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三、翻译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文: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文:得志的时候,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

的道路。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动摇,武力强迫不能使我屈服。这样

才叫作大丈夫。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

的当权者。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

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

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3.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

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要不乱其心;在维护国家

民族利益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1.(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A.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B.往之女(nǚ)家,必敬必戒。C.以顺为正者,妾(qiè)妇之道也。D.富贵不能淫(yín)。2.(2019·预测·原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这样的人)B.居天下之广居(居住)C.妾妇之道(道路)D.无违夫子(违背)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为: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的大火就会熄灭。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译为:(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C.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为:得志的时候,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

的道路。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为: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动摇,武力强迫不能使我屈服。这样

才叫作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买卖奴隶的市场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流露在言

谈中,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

王的贤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文章主旨这篇短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段落分解第一部分(开头至“百里奚举于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

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要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为下面的说理奠定了事实基础。第二部分(“故天将降大任”至“曾益其所不能”):就事论理,阐述人才要在

困境中造就的道理。第三部分(“人恒过”至“国恒亡”):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正反两个方面

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第四部分(“然后知……”至结尾):归纳、强调中心论点。语文素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激励了无数志

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

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

获得胜利的精神的弘扬。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畎(quǎn)亩2.傅说(yuè)3.拂(bì)士二、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和虚词(一)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意思是增加2.衡于虑衡同横,意思是阻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意思是辅佐(二)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必先苦其心志本义为痛苦,句中意思为使……受苦。(2)劳其筋骨本义为劳累,句中意思为使……劳累。(3)饿其体肤本义为饥饿,句中意思为使……经受饥饿之苦。(4)空乏其身本义为资财缺乏,句中意思为使……身处贫困之中。2.动词的使动用法(1)所以动心忍性本义为震撼,句中意思为使……受到震撼。(2)所以动心忍性本义为坚忍,句中意思为使……坚忍。3.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本义为错误,句中意思为犯错误。(三)一词多义(四)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被任用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3.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4.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此,这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五)文言虚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在2.入则无法家拂士则:如果三、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

没有的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

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了解。4.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

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

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答:(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

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聪明的人会吃一堑,长一

智,举一反三,进而获得成功;愚蠢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或者不以为然,那他依然会在前一块石头上摔跤,终将一事无成。3.(2018·天津)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

业。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4.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答:(示例)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

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

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1.(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A.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B.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C.曾(céng)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bì)士。2.(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3.(2019·预测·原创)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来惊动他的心,坚忍他的性格,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

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4.(2019·预测·原创)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文章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第4篇《庄子》一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体积,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

膀飞的时候,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是一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

拍打水面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天空往下看,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

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

《逍遥游》《齐物论》等。文章主旨本文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阐述

了作者无所凭依的主张,和对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的追求。段落分解第一层(“北冥有鱼”至“天池也”):描写了神奇莫测的鲲和鹏的形象。第二层(“《齐谐》者”至结尾):引述《齐谐》中的记载,证明鹏飞南冥是可信的。并举“野马”“尘埃”等的例子,说明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语文素养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

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

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作者无所依凭的主张,说明他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

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

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

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北冥(míng)2.徙(xǐ)于南冥3.抟(tuán)扶摇二、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和虚词(一)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意思是海(二)一词多义(三)重点实词1.志怪者也

志:记载2.水击三千里

击:拍打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4.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四)文言虚词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凭借三、翻译句子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译文: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

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

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答:(示例)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

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2.庄子的作品,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

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答:(示例)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

借的。1.(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A.北冥(míng)有鱼B.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C.抟(zhuā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齐谐(xié)》者,志怪者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A.其翼若垂天之云(像)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徙)C.去以六月息者也(前往)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的体积,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当它发怒起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第5篇《礼记》一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

己有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困惑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文学常识《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文章主旨这篇短文,意在阐明教学相长的道理,说明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

成。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从而不

断提升自己。段落分解第一层(“虽有嘉肴”至“不知其善也”):用类比的手法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至“教学相长也”):从“教”和“学”两方

面说明它们的相互作用。第三层(“《兑命》曰”至“其此之谓乎”):引用《兑命》中的话,得出结论

——教学相长。语文素养看了这段文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

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

明道理是对的。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

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一自然而然的结论。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

虚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也是现实的

和实际的。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自强(qiǎng)2.兑(yuè)命3.学(xiào)学半二、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和虚词(一)通假字学学半学同敩,意思是教导(二)一词多义

(三)重点实词1.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2.虽有至道

至:最好的3.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5.然后能自强也

强:勉励(四)文言虚词1.虽有嘉肴

虽:即使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所以三、翻译句子1.弗食,不知其旨也。译文: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3.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

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示例)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才能反省自己,

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

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

肴”写起?答:(示例)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引出“至道”,进而引出下文对

教与学的关系的论述;用“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

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1.(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A.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B.知困,然后能自强(qiáng)也。C.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D.《兑命》曰“学(xiào)学半”。2.(2019·预测·原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A.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B.教学相长(促进)C.虽有至道(虽然)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困惑)3.(2019·预测·原创)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困倦。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D.《兑命》曰“学学半”。《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6篇《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yuán)琴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弹了起来。起先弹出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再弹出表现高山崩塌的声音。每

有曲子弹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钟子期总能参透其中的情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到哪里去隐匿我的心声呢?”文学常识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

文学家。《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