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_第1页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_第2页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_第3页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_第4页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照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关键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后来,重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关键。()2、中国法来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来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重要内容。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第五章

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毕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3、在法律精神上,战国至秦时期的法制,体现了法家的()精神。在司法上,体现了法家的()原则。4、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实现了由()思想向()思想的转折。5、中国老式儒家哲学是以()为基础的,而法家哲学是以()为基础的。二、判断题1、《唐六典》的产生是我国立法史上律典分野的界石。()2、中华法系的法典体系在战国和秦这一时期基本上得以奠定。()3、在《晋律》中“八议”被初次正式载入律典。()4、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就简的代表作是《晋律》。()5、《魏律》将前朝的“刑名”、“法例”两篇合为“名例”篇列在篇首,确立了封建法典体例。()三、简答题:1、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是怎样完毕的?2、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第六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一、单项选择题1、《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哪一项是不精确的?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B.《盗法》、《贼法》两篇列为《法经》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思想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后来封建法律所继承并不停发展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2、有关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对的的?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C.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互相告发奸谋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二、多选题1、《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毕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下列有关《唐律疏议》的表述哪些是对的的?A.《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毕的法律注释B.《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C.《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老式D.《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2、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法制的表述哪些是对的的?A.《永徽律疏》不仅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B.《宋刑统》不仅是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C.自首、类推、化外人、辨别公罪与私罪等原则都是唐律中重要的刑罚原则

D.唐代和宋代在中央司法机构的设置上是一致的,即在皇帝如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

3、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发生了许多发展变化,对后世法律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哪些表述对的揭示了这些发展变化?

A.《北齐律》共12篇,首先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

B.《魏律》以《周礼》“八辟”为根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C.《北周律》初次规定了“重罪十条”

D.《北魏律》与《陈律》正式确立了“官当”制度4、有关《明大诰》,下列哪些选项是对的的,?A.《明大诰》是朱元璋在位时,为防止"法外遗奸"而制定的B.《明大诰》强调"重典治吏",其中多数条文是专为惩办贪官污吏而定C.《明大诰》对《大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了惩罚D.《明大诰》在当时家喻户晓,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5、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的说法,哪些是对的的?A.“礼法结合”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性B.夏商时代的法律制度明显受到神权观念的影响C.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到汉代中期后来被儒家发挥成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方略D.清末修律使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特点没有受到冲击三、名词解释1、约法三章2、九章律3、傍章律4、决事比5、泰始律6、北齐律7、开皇律8、贞观律9、永徽律疏10、《宋刑统》11、编敕12、《大元通制》13、《元典章》14、《大明律》15、明大诰16、《大清律例》四、简答题1、试述《法经》的构造、内容及特点。2、试述商鞅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深入发展表目前哪些方面?4、试析唐律的特点。5、试析唐朝法制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6、试析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地位。7、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表目前哪些方面?8、清律的哪些内容反应了封建社会晚期法制的特点?第七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身份法律制度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平民阶层及其法律地位。3、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贱民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第八章

中国封建社会刑法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祈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B.汉文帝废除肉刑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2、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很快案犯被捕捉,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根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A.死刑B.迁刑C.城旦舂D.笞一百3、有关唐律中五刑,下列哪一选项是对的的?A.笞刑、羞辱刑、流放刑、经济刑、死刑B.笞刑、徒刑、流放刑、株连刑、死刑C.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D.杖刑、徒刑、流刑、肉刑、死刑二、多选题1、下列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哪些是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A.汉代的《春秋》决狱B.明代的“九卿会审”C.《魏律》规定的“八议”制度D.《晋律》和《北齐律》确立的“准五服制罪”制度2、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依《永徽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作何处置?A.可合用"八议"免于死刑B.应被判处死刑C.可以赦免D.不合用自首三、名词解释1、重罪十条2、准五服以治罪3、十恶4、八议5、官当6、折杖法7、刺配8、凌迟9、充军四、简答题1、试析汉初文景帝的刑制改革。2、简述唐律五刑制度的重要内容。3、试述明初重典治吏的重要规定。第九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制度简答题1、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2、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3、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第十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西周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的原则?A.一夫一妻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七出”、“三不去”2、有关中国古代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西周时期"七出"、"三不去"的婚姻解除制度为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经典反应,然而"三不去"制度更着眼于保护妻子权益B.西周的身份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财产继承则实行诸子平分制C.宋承唐律,但也有变通,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D.宋代法律规定遗产除由兄弟均分外,容许在室女享有部分的财产继承权3、南宋时,富人甲去世,妻已亡,家中有继子乙及在室女丙。有关甲的遗产继承,依当时法律,下列哪一选项是对的的?A.乙享有所有财产继承权,丙没有继承权B.丙享有所有财产继承权,乙没有继承权C.乙享有1/4财产的继承权,丙享有3/4财产的继承权D.乙、丙都没有继承权,财产收为官府所有二、多选题中国南宋规定户绝指家无男子承继。按照南宋的继承制度,若出现户绝,立继承人的方式有哪些?A.“立继”B.“祖继”C.“嗣继”D.“命继”第十一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司法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根据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怎样处理?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B.按偏护罪论处C.与其丈夫同罪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惩罚2.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好招认“杀妻事实”。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提刑司对本案也许做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种做法符合当时“翻异别勘”制度的规定?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B.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C.直接上报中央刑部审理D.直接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3、汉武帝时,有甲、乙二人争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丙匆忙以杖击乙,却误伤甲。有人认为丙"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张"论心定罪",认为丙"非律所谓殴父,不妥坐"。有关此案的下列哪种评论是错误的?A."论心定罪"是儒家思想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运用B.以《春秋》经义决狱的主张是意在建立一种司法原则C."论心定罪"仅为一家之言,历史上不曾被采用D."论心定罪"有也许导致官吏审判案件的随意性4、唐朝开元年间,旅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和某(来自乙国)殴打致死。根据唐律有关"化外人"犯罪适使用方法律的原则,下列哪一项是对的的?A.合用当时甲国的法律B.合用当时乙国的法律C.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D.合用唐朝的法律5、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甲"因戏而误杀旁人",被判处绞监候。根据清代的会审制度,对某甲戏杀案的处理,合用下列哪一项程序?A.上报中央列入朝审复核定案B.上报中央列入秋审复核定案C.移交京师列入热审复核定案D.上报中央列入三司会审复核定案二、多选题有关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对的的?A.明清时期各中央司法机构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相反,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B.明朝的廷杖之制是根据皇帝意志而形成的法外用刑通例C.明清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应,不过导致多方干预司法,使实际执法与法律制度日益脱节D."申明亭"为明代法定的基层调解机构,对维护社会秩序有一定积极作用三、不定项选择题《疑狱集》载:"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有妻杀夫,因放火烧舍,乃诈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诣官诉妻,妻拒而不认。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乃积薪烧之,察杀者口中无灰,活者口中有灰。因验夫口中,果无灰,以此鞫之,妻乃伏罪。"下列有关这一事例的哪些表述是不成立的?A.作为县令的张举重视证据,一般用猪来作为证据B.张举之因此采用积薪烧猪的措施来查验证据,乃因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刑讯的程序C.该案杀人者未受刑而伏罪,因其符合当时法律规定严禁使用刑讯的一般条件D.张举在这个案件中对事实的判断体现了当时法律所规定的"据状断之"的规定

四、名词解释1、公室告与非公室告2、上请3、亲亲得相首匿4、疑狱奏谳5、春秋决狱6、录囚7、三司推事8、三司会审五、材料分析题素材一:中国古籍《幼学琼林》载:"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增广贤文》也载:"好讼之子,多数终凶。"中国古代有"无讼以求"、"息讼止争"的法律老式。素材二:1997年3月11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汇报时指出,1996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520多万件,比上年上升约16%。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汇报时指出,各级人民法院共办结各类案件810多万件。根据所提供的素材,请就从古代的"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到现代的诉讼案件数量不停上升的变化,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的见解。答题规定:1.观点明确,论证充足,逻辑严谨,文字通顺;2.不少于500字。第十二章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名人点评问答题1、简述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2、简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第十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名案点评问答题:1、简述汉代张释之的司法思想。2、简述汉代的春秋决狱。

第十四章

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名事点评问答题1、简述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2、简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法制的影响。第十五章

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名言点评材料分析题1、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价值是什么?2、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价值是什么?第十六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律制度概述简答题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其成果。第十七章

清末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清末修订法律馆于1911年8月完毕《大清民律草案》。下列有关该草案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大清民律草案》的构造次序是: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B.日本法学家参与了《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工作C.《大清民律草案》的基本思绪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D.《大清民律草案》经正式公布,但未及实行,清王朝即告瓦解2.下列有关清末变法修律和司法体制变革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清末修律在法典编纂形式上变化了老式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异

B.清末修律使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同步也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在司法机关改革方面,清末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检察和司法行政事务,实行审检分立

D.清末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

3.有关清末"预备立宪",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A.19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献,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B.《十九信条》取消了皇权至上,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与内阁总理的权力C.清末成立的资政院是中国近代第一届国家议会D.清末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作为地方督抚的征询机关,权限包括讨论本省兴革事宜、预决算等4.有关《大清新刑律》,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刑法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法典B.《大清新刑律》规定刑罚分主刑、从刑C.《大清新刑律》的内容完全属于资本主义刑法性质的内容D.《大清新刑律》于19公布,但没有实行二、多选题1.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中设有一种特殊的审判机构,即“会审公廨”。下列有关这一机构的表述哪些是对的的?A.会审公廨是1864年清廷与欧洲列强协议建立的B.在会审公廨中,凡波及外国人案件,必须有领事官员参与会审C.在会审公廨中,凡中国人与外国人间诉讼案,由本国领事裁判或陪审D.会审公廨设在租界内2.下列有关清末制定的刑事法典的表述何者为对的?

A.清末刑法典修订的成果是《大清律例》和《大清新刑律》

B.《大清新刑律》构造分总则和分则两篇,后附《暂行章程》

C.《大清新刑律》完毕前的过渡性法典为《大清现行刑律》

D.《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3、"在中国法的发展历史上,追求'民族化'显然是一种主线,形成了'尚古主义'取向的具有保守性格的中华法系。只是到了清末出现一批主张借鉴西措施律制度的学者和政治家如沈家本之后,法的民族化受到部分冲击。西方近代后来两大法系基本形成,两大法系的发达程度之高已被国际公认,其原因不得不归结为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协调一致。"基于这段引文,下列表述对的的是:A.无论中华法系还是西方的两大法系都包括各自的法律文化B.中华法系具有保守性格,追求"民族化",与其他法系的文化之间没有形成交流与融合C.西方的两大法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与国际化的协调一致,但与中华法系相比,却又失去了"民族化"特色D.沈家本是倾向于法律移植的法学家三、名词解释1、《钦定宪法大纲》2、十九信条3、谘议局4、资政院5、《大清商律草案》6、《大清民律草案》7、领事裁判权8、会审公廨9、《法院编制法》四、简答题1、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2、试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3、试析清末法制变革。4、试述《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5、试述《大清新刑律》的特点。6、试述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第十八章

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简答题1、论《天朝田亩制度》。2、评《资政新篇》。3、论太平天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十九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一、名词解释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简答题1、试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2、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特点。

第二十章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一、名词解释1、天坛宪草2、袁记约法3、贿选宪法二、简答题简析“袁记约法”的特点。

第二十一章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简答题简述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施政大纲。

第二十二章

国民党南京政府法律制度一、多选题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公布和实行《中华民国宪法》。下列哪些是对这部宪法的对的表述?A.该法规定了选举、罢职、创制、复决等制度B.该法的基本精神沿袭《训政时期约法》和“五五宪草”C.该法体现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立法原则D.该法确立的政权体制既不是内阁制,也不是总统制二、名词解释1、六法全书2、不干涉主义原则3、自由心证原则二、问答题1、试析《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内容。2、试析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3、试述南京国民政府民法的重要内容。4、概述南京国民政府刑法的特点。5、试述南京国民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第二十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一、名词解释1、《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2、二五减租3、马锡伍审判方式二、简答题1、试析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2、试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重要内容。3、简述抗日民主政权施政大纲的重要内容。4、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及意义。5、概述民主革命时期土地立法的历史发展。6、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的基本内容。7、试述抗日民主政权诉讼审判制度的发展变化。8、试述民主革命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变化。第二十四章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法制名人、名案、名事、名言简答题简述沈家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奉献参照答案第一章

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

刑2、血缘关系

家族统治

3、嫡长子继承制二、判断题1、错2、错3、对三、问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影响非常大,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社会制度。这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统治为关键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所谓宗法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的老式习惯演变而来的。进入阶级社会后来,宗法也被改导致以血缘为纽带的,调整家族内部关系与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周朝建立后来,为了在广大统治区内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适应封邦建国的需要,以及确立等级附属的体制,建立了一套相称完备的宗法制度。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答:西周的继承制度重要是宗祧继承制度。为防止统治集团内部的内讧,保证贵族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西周于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也称为宗祧继承制度。该制度规定,王位或爵位的继承必须是妻生的第一种儿子,而不管他与否贤能,假如妻没有儿子,则立最贵的妾的第一种儿子,而不管其年龄怎样。由于王位或爵位的继承者同步也享有祭祀祖先的权利。因此该制度也被称为宗祧继承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谁是祖先的嫡系后嗣,谁就拥有主祭权,谁也就是王位或爵位的继承者;而财产继承则要附属于王位或爵位的继承,即庶子只能由嫡长子分给其部分财产,这种制度下面妇女没有独立地位,也没有继承权。

第二章

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刑书、刑鼎2、刑书3、为国以法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春秋末期,公布成文法的运动首先发生于郑国。公元前536年为巩固“作封恤”、“作丘甲”等改革成果,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刑书铸于彝器上,公之于众,作为国家的常法,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次举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强烈反对。2、铸刑鼎:公元前5,晋国大臣赵鞅和荀寅领兵在汝滨筑城时,征收了民众一鼓铁,用以筑成铁鼎,将范宣子执政时期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这是新兴势力在晋国获得政权后采用的一项重大措施,但遭到了孔子的反对。3、竹刑:公元前5,郑国执政驷颛杀邓析而用其所著之“竹刑”。邓析是比郑国执政子产思想更为激进的郑国大夫,因其对子产公布的刑书不满,而私自编写了一部法律,并将其刻之于竹简之上,史称“竹刑”。“竹刑”开始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其后通过国家的承认并向全国公布,便具有了法律效力。

三、问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答: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时代的规定,是新的法观念、法律意识影响的成果,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春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以“礼法”进行社会控制的社会,“礼法”制度的一种重要特点就是“临事制刑”,贵族既是立法权的拥有者,也是司法权的行使者,存在司法专横的状况,“礼法”制度也缺乏一种客观公正的法律原则。春秋以来,伴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进社会的日益变迁和进步,规定一种新的,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和时代规定的规范体系替代此前的礼法体系,以确认新的社会秩序。于是,法从礼中分离出来,成为客观和相对公正的规范体系就有了必要。可以说,成文法的公布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规定。成文法的公布最早发生在郑国和晋国。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将刑书铸在彝器上,公之于众,成为国家常法,史称“铸刑书”;公元前5,晋国赵鞅和荀寅将范宣子执政时期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公元前5,郑国执政驷颛杀邓析而用其所著的“竹刑”为国家常法;这些都是这一时期成文法公布的经典代表。成文法的公布有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首先宣布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奴隶制法律形态的结束和成文法的诞生,使客观的以罪统刑的刑法规范开始出现,从此封建制法律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另一方面,成文法的公布也拉开了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运动的帷幕,春秋末期一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公布法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成文法运动;最终,成文法的公布对维护新的社会秩序、推进法制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

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题1、对2、错3、错4、错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周族推翻商王朝定都镐京后提出的政治思想。简言之,即认为“天”不是一种部族的专有祖先,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哪个部族有“德”,哪个部族就能获得“天”的佑护,强调不能仅仅对“天”负责,更要关注人世民心,这一政治思想鲜明的体现了西周时期由“重神”到“重人”的转变历程。2、明德慎罚:“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倡导“德治”,重视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惩罚要宽缓、谨慎。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老式。3、出礼入刑:礼与刑是夏商西周三代法律体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其本质是相似的,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入刑”正指出了“礼”、“刑”评价原则相似这一特点,对于人们的行为,但凡“礼”所容许的,“刑”也不加以严禁,而但凡“刑”所严禁的,那么“礼”肯定也对此予以否认。4、五刑:指夏商西周时期常用的刑法体系,即三代的重要刑罚。包括“墨、劓、膑、宫、大辟”五种刑罚。“墨”又称为“黥”,是指在脸上刺字;“劓”指割去鼻子;“膑”又称“刖”,指砍脚、砍腿或剜去膝盖;“宫”指破坏罪犯的生殖器官,男子去势,女子闭幽;“大辟”指死刑,执行方式有斩、杀、焚、磬、埋、弃市等。5、六礼:指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程序。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的合法成立除了遵照婚姻缔结的多种条件外,还必须以一定程序形式完毕,这一程序即简称“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纳彩”即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姓名、生父母的姓氏;“纳吉”即男方占卜得吉兆后将成果告知女方,决定结婚;“纳征”又称“纳币”,即由媒人代男方向女方缴纳聘金,此后婚约成立;“亲迎”即男方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6、同姓不婚:指西周时期结婚缔结的严禁性要件。该原则确实立重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优生方面的考虑,周人已经意识到近亲婚配不利于后裔的繁衍,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二是政治上的考虑,即通过婚姻关系的缔结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络,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并且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所谓“娶于异姓,附远厚别也”。7、五过之疵:指西周时期规定的法官责任。“五过”详细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就是说,假如法官“倚仗权势、挟嫌报复、呵护亲属、收受贿赂、受人请托”而枉法裁判,导致断案错误就要以错判之罪予以追究。8、五声听狱讼:指西周时期的案件审训措施。“五声”详细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规定司法官从言辞、神情、呼吸、听觉、目光五方面去理解当时人的心理活动。假如一种人心虚理亏,就会在语言、神态、表情、气息、眼神等方面体现出来,司法官可以据此对其口供的真实性作出判断,以辅助断案。尽管略显简陋、粗糙,但其是长期审判实践的总结,蕴含了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原理,有一定的合理性,相较于神明裁判是重大的进步,为后世所采用。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答:礼与刑是三代法律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其本质是相似的,都是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民行为;但两者的作用又各有侧重,即有共同性,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礼与刑的共同点在于:一、评价原则相似。对于人们行为的态度,但凡礼所容许的,刑也不加以严禁;而但凡礼所严禁的,必然也为刑所不容;二、紧密依存,缺一不可。礼是行为规范,告诉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刑是制裁手段,对违反礼的行为进行惩罚;假如只有礼没有刑,礼就无法获得威慑力,假如只有刑没有礼,刑则要么因没有精确的合用对象而变得无用武之地,要么成为没有精神指导的杀人机器。礼与刑的不一样点在于:一、作用不一样。“礼”是积极的规范,着重于教化和防止,可以治本,其作用重要体目前事前;而“刑”是消极的制裁,着重于处治和惩罚,只能治表,其作用重要体目前事后。二、合用对象有侧重。“礼”重要是调整贵族内部关系的准则,贵族从“礼”那里得到的重要是特权,尽管庶人也有“礼”,但庶人从“礼”那里得到的重要是义务;“刑”的锋芒重要是针对庶民,奴隶和异族,当然不是说贵族就不受“刑”的制裁,只是说针对“刑”的制裁,贵族有一定的特权。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答:“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不是指“庶人无礼,贵族无刑”。夏商西周三代的庶人也有需要遵照的礼,而贵族也并非不受刑的制裁。“礼不下庶人”是指庶民不能享有只赋予贵族以特权的那些高贵的,用以区别贵贱等级的“礼”,他们只能遵守那些与其平常生活有关的礼,如婚礼、丧礼、祭礼等。“刑不上大夫”不是说贵族犯有严重危害宗法等级秩序的罪行而不以刑惩,而是指贵族犯罪后,在审判和执行方式上享有不受肉刑惩罚的特权,例如可以法外施恩,享有诉讼上的特权和执行方式方面的优待等等。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答:西周的婚姻制度规定比较详细,成熟。在婚姻形式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由于贵族可以纳妾,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与妾之间界线严格,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实际上是平民。在婚姻条件上,西周规定婚姻成立需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的婚姻,社会不予承认。此外,从婚姻缔结的严禁性规定来看,重要是“同姓不婚”。此举一是基于优生学角度的考虑,周人已认识到近亲结婚不利于后裔的繁衍,二是基于政治和伦理角度的考虑,即所谓“附远厚别”,通过婚姻关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络,扩大政治势力并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关系。在婚姻程序上,凡正式婚姻的成立,除了符合婚姻缔结的条件外,还需通过严格的程序,即“六礼”,也就是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程序。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的合法成立除了遵照婚姻缔结的多种条件外,还必须以一定程序形式完毕,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即“六礼”:“纳彩”即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即南方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姓名、生父母的姓氏;“纳吉”即男方占卜得吉兆后将成果告知女方,决定结婚;“纳征”又称“纳币”,即由媒人代男方向女方缴纳聘金,此后婚约成立;“亲迎”即男方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重要内容。答:有关西周的诉讼审判制度,史料记载比较详细,从中可以看出其重要变化重要体目前这样某些方面:告诉。西周时期将案件分为“狱”和“讼”两类,“狱”大体相称于现代的刑事案件,当事人要缴纳“钧金”(三十斤铜)作为诉讼费;“讼”大体相称于现代的民事案件,当事人要缴纳“束矢”(一百支箭)作为诉讼费。告诉时严禁卑幼告尊长,如坚持告诉则告者有罪。审理。首先是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要到庭,坐地对质,当然贵族可以派臣属为代表参与诉讼。另一方面是非常重视口供,为此创制了“五声听狱讼”的审判方式,规定法官从“辞、色、气、耳、目”五个方面判断当事人口供的真实性;西周时期还容许刑讯,并采用“盟诅”、“盟誓”的方式保证口供的真实性;再次,从证据方面来看,证据种类包括了证言、书证、物证、勘验结论等等,可以说较为全面。判决。西周判决时候规定法官必须不偏不倚、不纵不枉,法律无明文规定期可以类推,比附定罪。此外,还规定了司法官的责任,即“五过之疵”,即指西周时期规定的法官责任,“五过”详细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就是说,假如法官“倚仗权势、挟嫌报复、呵护亲属、收受贿赂、受人请托”而枉法裁判,导致断案错误就要以错判之罪予以追究。第四章

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奴隶制法制史上的地位。周公制礼与“明德慎罚”的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纵观先秦诸子,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称道周公,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周公的思想。尤其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代表人物,对周公更是推崇备至。可以说,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德主刑辅、先教后诛、宽猛相济、刑罪相称等主张大都发端于周公。因此,周公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源头,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礼治”、“德治”和“人治”是孔子法律思想的三个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他所倡导的“为国以礼”、“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等思想,经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加工、改造,与封建纲常礼教融为一体,从西汉起,就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活动。第五章

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差异性、同一性2、引经入律3、刑无等级、信赏必罚4、法家、儒家5、性善论、性恶论二、判断题1、对2、错3、错4、对5、错三、简答题:1、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是怎样完毕的?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而最终完毕。(1)西汉儒家对礼法结合的法理探索酷法亡秦的历史教训,宣布了重刑主义的法家思想的失败,同步也引起了汉初统治者对于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的重新思索。陆贾是西汉王朝第一种提出“文武并用”思想的思想家。陆贾提出的“文武并用”的思想已经初步包括礼法结合思想的萌芽。汉文帝时博士贾谊则是汉初系统论述礼法结合法理思想的第一人。董仲舒是西汉儒家学者中探索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法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奠基者。(2)西汉时代的《春秋》决狱(“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司法开端。虽然在基本法律方面,汉律未能实现对秦律的主线突破,不过,通过其他途径,汉代儒家仍然打开了法律的缺口,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司法过程。这重要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第一,法官儒家化。在秦汉时代,在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司法与行政合二为一,司法附属于行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长官也就是各级司法长官。因此,各级封建国家官员的儒家化,也就意味着各级司法官员的儒家化。第二,引经决狱。所谓“引经决狱”又被法史学家称为“《春秋》决狱”、经义决狱,是指两汉时代儒家学者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抛开国家法律,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根据,审理案件的司法活动。第三,汉朝在律令中已经开始直接掺入礼的规范。例如“亲亲相隐”原则就是在汉代开始确立的。(3)东汉时代“引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到了东汉时代,儒家已经不满足这种司法实践而不从主线上改动汉律的局面了。东汉儒家通过“引经注律”,即用儒家经典来注释法律,向汉律发起了儒家化攻打。“引经注律”的实质是在汉律内容上注入儒家思想。(4)魏晋时代“引经入律”,完毕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到了魏晋时代,统治者则直接任用儒家来立法,使儒家思想直接体现于立法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引经入律”。2、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法律为何须然要走儒家化的道路呢?这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第一、

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和刑法弹压的两种统治方略,这种立法指导思想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规定。第二,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规定。第三,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第四,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地主阶级的特权不也许通过占有封地从而享有行政权、军事权、司法权而体现出来,只能通过国家法律的直接规定体现出来。因此,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需要运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第六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一、单项选择题1、D

2、D二、多选题1、BC2、ABCD

3、ABD4、ABCD5、ABC三、名词解释:1、约法三章:这是刘邦率军破秦入关至初,为争取民心,以废除秦朝苛繁严法为号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与秦的法律相比,确实大大地简省了,使得“兆民大悦”,是两汉的立法开端。2、九章律:伴随汉朝政权在全国确实立,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使汉朝统治者意识到汉初的“约法三章”局限性以御奸治国,因此,丞相萧何受命制定新的法典,这部法典即是著名的《九章律》。《九章律》参照、借鉴了李悝的《法经》和秦律,并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和扩充。《九章律》在继承《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六篇外,又增长了《户律》(有关户籍、婚姻、赋税方面的规定)、《兴律》(有关徭役、防备方面的规定)、《厩律》(有关畜牧、驿传方面的规定)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为《九章律》。《九章律》是汉代的基本律典,汉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不仅两汉承用,并且对后世王朝也影响巨大。3、傍章律:《傍章律》是叔孙通受汉高祖刘邦的命令制定的,是就《九章律》未波及的问题而制定的十八篇有关礼仪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由于其“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司法官)”,有依傍于律令之意,故而称为《傍章》。4、决事比:又称“比”,“已行故事曰比”,因此,“比”是经中央政府确认,可以用作断案量刑根据的经典案例,也就是判例。“决事比”源于秦代的“廷行事”,其形成方式重要有两种:一是由特殊案件的审理和判决而来;二是由官府汇编整顿的判例集或具有案例的召令册而来。汉代“比”的数量诸多,由于其形式灵活,又能阐发律令精神,随时修正和充实律令,因此为汉司法官所乐用,“比”对增进汉代法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5、泰始律:《泰始律》制定于曹魏末年,前后历经四年,是司马昭为晋王时,因感到前代法令繁杂,而命令贾充、羊祜、杜预等十四人重新制定的律典。他们以汉《九章律》和魏《新律》为基础,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完毕并于次年公布,称为《泰始律》或《晋律》。《泰始律》完毕后,著名律学家张斐、杜预为之注释,以统一对法律的解释,经晋武帝同意一并颁行,注解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因此,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泰始律》视为一体,称为“张杜律”。《泰始律》与前代法典相比,有了重大的进步,表目前:(1)法典编纂更为合理,其就汉《九章律》新增十一篇,并改魏《新律》“刑名”为“刑名、法例”,仍置于篇首,并对篇章设置进行了调整,使得体例愈加合理;(2)删繁就简,《泰始律》仅有620条,比汉律、魏律显得更为“宽简周备”;(3)减少了重法条款,废除了汉以来贵族官僚犯罪不许出仕的禁锢之法及军士逃亡妻子收孥等规定;(4)引礼入律,形成了某些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5)增长律疏注释,明确概念名词。《晋律》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惟一通行于全国的法律,并被东晋和南朝所沿用,是这一时期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法典,此外,《泰始律》以宽简著称,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简的里程碑。6、北齐律:《北齐律》的制定前后经历的时间,于武成帝河清三年完毕。《北齐律》共949条,其立法成就重要表目前:(1)合晋律刑名两篇为名例篇,置于律首,封建律典的总则至此确立;(2)归并篇目,确定12篇的法典编纂体例,12篇篇名依次为: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3)确立“重罪十条”制度,惩罚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4)设置了“权令”、“别格”,与律并行,开隋唐律、令、格、式并行的先河。《北齐律》集中总结了汉魏晋以来封建立法经验,使得封建法典的体系合内容深入完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后裔封建法制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一部法典,7、开皇律:隋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命高颎、郑译、杨素等人制定刑律,他们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刑典的经验和成果,制定了《新律》;开皇三年,隋文帝审阅刑部的奏报,发现年断狱至万数,认为律文还是太过繁密,又令苏威、牛弘修订刑律,削除死罪81条,流罪154条,杖罪1000多条,定名为《开皇律》。《开皇律》确立了12篇500条的律典体系,创立了“十恶”制度,确立封建五刑制度,继承并发展了汉魏以来法律赋予贵族关了得特权制度等,是隋朝法制成就的集中体现。8、贞观律:太宗即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大臣,对唐高祖时期的《武德律》进行了全面修订,从公元627年至公元637年,历时完毕,定名《贞观律》。《贞观律》对旧律的变更重要体目前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废“兄弟分居,连坐俱死”之法,以配官为奴或者流配的形式取代了以往族刑连坐的处死范围,反应了当时的封建法制较以往的明显进步;二是创设加役流刑,取代断右趾作为减死之罚;三是规定了比附类推的法律原则,同步还规定了法官断案失误所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贞观律》使唐律基本定型,后来各朝对唐律虽有修改,但删改幅度不大。9、永徽律疏: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朝编成《永徽律》,其内容基本沿袭《贞观律》,仅增长了严禁买卖口分田的规定,并将《贞观律》《名例律》“十恶·大不敬”条文中的“言理切害”改为“情理切害”。同步鉴于当时中央和地方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也缺乏统一原则的状况,唐高宗下令对《永徽律》逐条逐句进行统一而详细的解释,阐明《永徽律》的精神实质,重要原则制度的源流演变和立法意图,并设答问,处理法律合用中的疑难问题,这些内容称为“律疏”,附于律文之下,经皇帝同意,于永徽四年(公元654年)颁行天下,律文与律疏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这部法典当时称为《永徽律疏》,元代后来称为《唐律疏议》。《永徽律疏》是我国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总结了中国历代统治者立法和注律的经验,继承了汉代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和礼法结合的老式,使中国封建法律至此发展到最成熟、最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中国封建立法技术到达最高水平,《永徽律疏》以其丰富的内容、高超的技术和鲜明的特色而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并对当时周围其他亚洲国家和后世王朝的封建立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整个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历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10、《宋刑统》:建隆四年(963年),太祖命窦仪及苏晓等人,祥定“刑统”。同年七月成书,定名《宋建隆重祥定刑统》,简称《宋刑统》。11、编敕:“敕”是由皇帝同意而由中书颁发的指示或命令,大都系针对特定之事或特定之区域而公布,将单个的敕进行整顿编纂,使之具有普遍法律效力,这一立法程序称为编敕。12、《大元通制》:元仁宗至治三年(13)二月,在“延佑律书草案”的基础上,完毕《大元通制》的修订,英宗诏令公布施行。13、《元典章》:元英宗时官修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共60卷,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0大类共373目。14、《大明律》:《大明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法典,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制定。这部法典通过吴元年的草创,洪武六年的更定,整洁划一于洪武二十二年,到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历时30年才最终完毕。15、明大诰:为扭转元朝遗留的恶劣风气,减少犯罪以及徇私害公的状况,警戒臣民,在洪武十八年至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搜集官吏百姓犯罪的案例,编辑成一部尤其法-《大诰》,其中包括《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四编》四篇共236条。16、《大清律例》:乾隆元年,在《大清律集解》的基础上,修订新律,以《大清律例》为名正式公布。《大清律例》是乾隆朝后来清代的基本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终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四、简答题:1、试述《法经》的构造、内容及特点。答:战国初期魏国臣相李悝总结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详细状况,制定了《法经》。从体例来看,《法经》共有《盗法》(波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方面的法律)、《贼法》(重要是有关政权稳定与人身安全面的法律)、《囚法》(波及审判、断狱方面的法律)、《捕法》(有关追捕罪犯方面的法律)、《杂法》(对狡诈、越城、贪污、赌博、淫乱等行为惩办的法律)、《具法》(是有关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六篇,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为立法宗旨,将《盗法》、《贼法》置于篇首,劾捕盗贼的《囚法》、《捕法》另一方面,整改其他犯罪行为的《杂法》再次,最终以《具法》对刑惩予以加、减。其内容根据明董说《七国考》中所载,重要有:“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妻氏;杀二人及其母氏。大盗戍为守卒,重则诛。窥宫者膑,拾遗者刖,日萌盗心焉。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妻氏;越城,一人则诛,自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博戏罚金三布,太子博戏则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如下受金则诛。金自镒如下,罚,不诛也;夫有一妻二妾,其刑馘;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则宫。群相居,一日则问,三日、四日、五日则诛。大夫之家有侯物,自一以上则族。罪人年十五如下,罪高三减,罪卑一减。罪人六十以上,小罪情减,大罪理减。”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典。《法经》贯彻了法家“重刑轻罪”的法制原则,重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权利和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律,其编撰体例、罪名、刑制等对秦汉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试述商鞅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答: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锐意进行法制改革,前后近十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战国时期法家变法中最具成效的一次。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剥夺旧贵族特权。首先是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规定除国君嫡系以外的宗室贵族,若无军功,就撤销其爵禄和贵族身份,有功的人才能享有尊荣,没有功绩的人虽然富有也不能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是取消“刑不上大夫”的特权,商鞅提议秦孝公施行“刑无等级”,不管谁触犯了了国家法律,统一按法律规定治罪,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再次是奖励军功,规定不管贵族或是平民,只要有军功,就能按照军功大小获得爵位、田宅和官职,打破了“贵贱不愆”的原则,使得广大中下层民众可以通过为国立功的方式获得政治地位和经济财物,激发了社会活力,扩大了新兴地主的社会基础。第二、发展农业耕织。首先是奖励农耕,先后颁布《废井田》、《垦草令》、《为田开阡陌令》等法令,发展农业生产,增进农业进步;另一方面是奖励纺织,,对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布帛生产多的农户免除徭役,进行奖励;再次是加强赋税,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规定家里有成年男子二人以上者,需要另立户籍,使每个劳动力都能发挥其劳动潜力,以此增长户税来源,进而增长国家财政收入。第三、强化中央集权和基层控制。一是推行郡县制,在地方深入完善郡县制度,设郡首、县令为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免,进而由国王控制全国的行政权、军事权;二是推行基层连坐制,从法律上将民户之间建立起连带责任,户与户之间有罪要互相纠举,奖励告奸,惩罚隐匿者,一户犯罪,同一什伍里的民户皆要承担责任,以此来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商鞅变法首先清除了秦国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另首先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其他法家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令其他六国畏惧的强国,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法治”理论和“法治”施行措施,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等,为对秦及后世的法制的统一和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深入发展表目前哪些方面。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深入发展重要表目前如下两个方面:(1)封建特权制度法律化。表目前如下制度中:首先是八议制度。八议制度是指八类权贵人物犯罪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有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的制度。这八类人为“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议制度的直接渊源是《周礼》中的“以八辟丽邦法”,自曹魏《新律》开始正式载于律文,“八议”制度的出现是封建礼法结合的产物,是“刑不上大夫”礼制原则的详细体现。另一方面是官当制度。官当制度即以官品或爵位抵罪,是贵族官僚犯罪后享有的一种特权。以官抵罪始于西晋;《北魏律》对官当做了深入的规定;《陈律》正式使用“官当”这一名称,隋唐时期继承了官当制度。(2)罪行确实定以礼制为原则。表目前如下制度中:首先是“准五服以治罪”制度。五服制度即中国古代丧服制度,即以父系宗亲为例,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按丧服质地、样式及服丧期限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故称五服、五服制度原属礼治内容,晋律将其纳入法律,作为确定亲属之间立嗣、继承、赡养等民事关系及亲属相犯定罪量刑的根据,形成“准五服以治罪”制度,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亲亲之意及纲常礼教。再则如“存留养亲”制度。即对犯死罪者,因其为家中独子孙,若将其处死,家中年迈之父母、祖父母将无人奉养,经奏请皇帝法外开恩,可将改罪犯免死,待其为家中老人养老送终后再对其执行流刑的制度。也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孝道,仁恕观念。另一方面是“重罪十条”制度。《北齐律》将历代重大犯罪归纳为十种,即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假如犯此十项重罪,不在赎议之列。“重罪十条”的内容重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侵犯皇权的尊严及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二是侵犯父母尊长,破坏家族伦常关系的犯罪。作为封建社会打击的重点,体现了儒家的国家观,法律观和家族观。4、试析唐律的特点。答:唐律的特点重要表目前如下方面:(1)法制臻于完备。首先,法律形式的体系化。律、令、格、式在唐朝有明确的界定,且四种法律形式是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封建法律由庞杂、界线不明到唐朝发展为完备周密的体系。另一方面,法律内容空前完备。唐朝的法律内容包括了刑事、民事、行政、经济、诉讼审判等各个方面,且各方面的制度规定也比较完善全面。再次,法律解释的精当。《永徽律疏》中对律文的解释分为“注”、“疏”、“议”和“问答”几种层次,分别对律文进行解释、补充、阐释、答疑,对律文采用限制、扩张、类推、举例、辨析、创新解释等多种解释措施,引用大量的儒家经典令、格、式,协调律文间的关系,言简意赅,逻辑性强,体现了极高的律学水平。(2)礼法合一所谓礼法合一是指儒家的精神原则已经完全融合到法律中,两者水乳交融,合而为一。唐律重要通过如下方面体现了这点。首先,唐律中的制度原则不少是从儒家经典中直接照搬或演绎而来。如八议制度,准五服以治罪,矜恤原则等等。另一方面,唐律的修订一准乎礼;再次,唐律的疏议都以儒家的理论为原则,疏议大量引用儒家经典,共有十多种;最终,唐律中的罪名和量刑也深受儒家精神影响。(3)刑罚最为宽平唐律对犯罪的惩罚最为宽敞,体现如下:第一,重罪条款大为减少;第二,废除了酷刑、肉刑,无论和秦汉相比还是和明清相比,都显得最为平允;第三,株连范围最窄。5、试析唐朝法制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答:唐律是中华法系的关键,在中华法系中处以绝对的重要地位,它对中华法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当时的世界上,强盛的唐王朝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南亚各封建国家仰慕唐朝先进的文化包括法律,纷纷来唐朝交流学习,不仅使得唐律的影响远远传播到国外,并且唐律的内容成为了这些国家修订法律时的参照典范,有些国家甚至直接照搬唐律中的大部分内容,仅做小的修改。这样,在唐律的影响下,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先后建立的以唐律为母法和原则的许多子法系统,进而形成了中华法系。朝鲜受的影响最大,《高丽史·刑法志》载:“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日本也深受唐律影响,日本进行的“大化革新”即模仿唐朝制度,其《近江令》即仿《贞观律》,其刑法典《大宝律令》在篇目和次序上完全同《永徽律疏》相似,导致日本对法律形式及互相关系的认识完全沿袭唐朝。越南李氏王朝的《刑书》,陈氏王朝的《国朝刑律》内容大都沿用唐律。6、试析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地位。答:唐朝在继承前代法制的基础上又做了变革,终使其法制集秦汉以来立法的大成,而成为封建法典的经典代表,它不仅对唐朝的繁华起到了增进作用,并且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后世立法的蓝本;此外,唐律还传到东南亚各地,对中华法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唐朝法律是后世立法的楷模唐后来的几代立法都深受唐律的影响,其重要刑法典都是以唐律为蓝本制定的。宋最重要的刑法典《宋刑统》对唐律律文和疏议进行了所有抄录;金《泰和律义》的篇章构造和唐律相似;元、明、清三代的法制尽管与唐律有一定的差异,但内容变动不大。因此,唐朝的法制是中国封建法典的经典代表,在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唐法制是中华法系的关键唐律是中华法系的关键,在中华法系中处以绝对的重要地位,它对中华法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强盛的唐王朝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南亚各封建国家仰慕唐朝先进的文化包括法律,纷纷来唐朝交流学习,不仅使得唐律的影响远远传播到国外,在唐律的影响下,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先后建立的以唐律为母法和原则的许多子法系统,进而形成了中华法系。朝鲜受的影响最大,《高丽史·刑法志》载:“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日本也深受唐律影响,日本进行的“大化革新”即模仿唐朝制度,其《近江令》即仿《贞观律》,其刑法典《大宝律令》在篇目和次序上完全同《永徽律疏》相似,导致日本对法律形式及互相关系的认识完全沿袭唐朝。越南李氏王朝的《刑书》,陈氏王朝的《国朝刑律》内容大都沿用唐律。7、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表目前哪些方面?答:蒙元法制在仿行唐、宋、金制度的同步,保留了加多的蒙古游牧民族文化的老式。起重要体既有如下几种方面:第一,皇位继承遵从蒙古旧制。皇位嫡长子继承制在元代一直没有形成,有明显的兄终弟及倾向。第二,宗教僧侣的法律特权及其弊端。元代蒙古贵族多信奉佛教,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将佛教置于显赫的地位,并予以僧侣以种种特权。第三,婚姻家庭制度深受蒙古旧俗的影响。蒙元社会以男性为中心,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婚姻习俗,如有助于蒙古种族繁衍的一夫多妻制。8、清律的哪些内容反应了封建社会晚期法制的特点?答:清末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发展的末期阶段,伴随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深入的极端化,社会矛盾日趋突出,为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法律日趋严酷,重要体现为:第一,在立法上,不仅体例僵化,并且内容也日趋严酷,法律形式也日趋复杂化。清代立法在体例上基本是承袭明代,没有太多的突破;内容上为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扩大了法律的调整范围;法律形式方面,除继续沿用律、令、格、式等之外,例的地位突出,显示出皇权的加强。第二,在刑事法律方面,加重对谋反、谋大逆、谋叛、强盗等罪的惩罚。对谋反、谋大逆、谋叛、强盗等罪直接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和封建社会经济关系,为此,必须加重对这些犯罪的惩罚力度。第三,为控制社会启蒙思想和反满思潮,大兴文字狱,加强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启蒙思想和反满思潮,不仅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并且直接冲击着封建正统思想,威胁到封建制度。清代自顺治时起屡兴文字狱,充足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垂危现实状况。第四,为维护腐朽的封建经济制度,打击与海外的商业往来,通过经济立法,厉行禁榷制度,限制民间商业资本的发展,并直接扼制商品商产,限制和摧残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和发展。第五,继续维护封建的“三纲五常”等礼教秩序。礼教秩序是封建社会社会关系的基础,清代出现了某些新的社会关系的萌芽,这直接冲击着封建社会的根基,为此,清代通过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加强对违反礼教秩序的调整和惩罚。第六,司法权力日趋集中,中央司法权力不停扩大,实际上是专制皇权的极端发展的体现。第七,民族统一融合的日趋加强,清代的民族立法相对发达。

第七章

中国封建社会社会身份法律制度

1、简述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古代的贵族阶层有血缘贵族、异姓贵族、官僚阶层以及士大夫阶层。他们属于法律上的特权阶层。这种特权身份称之为“贵”,和表达拥有财富的“富”并没有直接的联络。具有特权的士大夫,有的家境并不富裕,是所谓的“贵而不富”;有些商人、地主拥有大量财富,却不具有社会特权地位,是所谓“富而不贵”。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平民阶层及其法律地位。平民阶层包括没有官职或爵位的地主、自己有士地的自耕农、耕种地主士地的雇农、佃农以及工商业者。西周的平民分为“国人”和“庶人”两部分,春秋时期,“国人”和“庶人”之间的差异不复存在,都成为受制于国家法律的个体农民。商鞅变法时规定成年男性一律编为“士伍”,秦朝统一全国后,平民称为“黔首”。唐朝称“凡人”,与贱民相对称,也称为“良人”、“良色”,俗称百姓、白丁等。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曾将平民分为士、农、工、商“四民”,且必须世袭,这一划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3、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贱民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贱民是指受到法律歧视,并被法律认定为低人一等的社会阶层。古代法律所认定的贱民又可分为两个等级。地位稍高的是从属于官府的官户、杂户等等名目的贱民,以及从属于私人的荫附、部曲、客女、雇工人等等名目的贱民;其重要特点是没有独立的户籍,依附于官府机构或其主人,但具有相称的人身自由,可以获得并自由处分自己的财产。处在底层地位最低贱的,则是官私奴婢,在法律上一般被视同为财物,没有人身自由。此外尚有一种贱民虽具有独立户籍及人身的自由,但因其从事的职业如倡(妓女)、优(戏子)、皂卒(衙役)等等,而在习俗及法律上受到歧视,如不得与良民通婚、子孙不得充当官吏等等。

第八章

中国封建社会刑法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B2、A3、C二、多选题1、ACD2、BD三、名词解释1、重罪十条:重罪十条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夏朝就有“不孝”最的记载,代皆有沿习,秦律有谋反、诽谤、犯上等罪名;汉律出现了大逆无道、大不敬、恶逆等罪名。《北齐律》将历代重大犯罪归纳为十种,即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假如犯此十项重罪,不在赎议之列。“重罪十条”的内容重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侵犯皇权的尊严及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二是侵犯父母尊长,破坏家族伦常关系的犯罪,后来为隋《开皇律》所继承,形成“十恶”制度,并未唐、宋、元、明、清刑律所沿袭。2、准五服以治罪:五服制度即中国古代丧服制度,即以父系宗亲为例,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按丧服质地、样式及服丧期限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故称五服、五服制度原属礼治内容,晋律将其纳入法律,作为确定亲属之间立嗣、继承、赡养等民事关系及亲属相犯定罪量刑的根据,形成“准五服以治罪”制度,其使用原则是:尊长杀卑幼,服制愈重,处刑愈轻,服制愈轻,处刑愈重;卑幼杀尊长,服制愈重,处刑愈重,服制愈轻,处刑愈轻。若为侵犯财产的犯罪,则服制愈重,处刑愈轻,服制愈轻,处刑愈重。“准五服以治罪”的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被隋唐继承,延续至明清。3、十恶:隋《开皇律》首创“十恶”制度,严惩危机封建皇权、政权和违反伦理纲常的十种重罪的制度。唐律予以继承,并加以完善。根据《唐律疏议·名例律》的规定,十恶分别是:(1)“谋反”即“谋危社稷”,即意图推翻皇帝的统治;(2)“谋大逆”即“谋毁宗庙、山陵即官阙”,即图谋毁坏皇帝祖庙、皇陵和宫殿;(3)“谋叛”即“背国从伪”,即图谋被判国家,投降敌国或伪政权;(4)“恶逆”,即殴打、谋杀尊长亲属;(5)“不道”,即合用凶暴手段致人死亡,或蓄养毒虫、使用邪术害人,简言之即恶性杀人行为;(6)“大不敬”,即指侵犯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的一切言行;(7)“不孝”,即告、骂祖父母、父母,或供养有缺,或别立户籍存私钱,私自婚娶,父母去世,匿不举哀等行为;(8)“不睦”,即家族组员之间的侵犯行为;(9)“不义”,即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10)“内乱”,即家族内部的乱伦行为。“十恶”重要是两个方面的犯罪,一是威胁、损害皇权和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一是破坏社会秩序和封建伦常关系的犯罪。唐律把“十恶”列于篇首,作为刑事打击的重点,予以严惩,其详细规定,一是量刑从重,二是常赦不原,三是决不待时,四是不得享有特权。4、八议:“八议”制度是指八类特权人物犯死罪,司法机关不得擅断,需将所犯罪行及应议理由奏请皇帝裁决的制度,“八议”特权的主体为“亲、故、贤、能、功、贵、勤、宾”。“亲”即皇亲国戚;“故”即皇帝的故旧,多指布衣之交;“贤”指大德行的人士;“能”指有治国安邦大才能的人;“功”即曾经为国家立过大功绩者;“贵”即大贵族,大官僚,指三品以上的官或公爵以上的爵位的人;“勤”即为国家勤勤恳恳工作且经涉艰难的人;“宾”即指前朝皇帝及其后裔别尊为国宾者。上述八类人犯死罪,司法官吏交由皇帝后,皇帝将其交中央司法机关集体评议,列具应合用的法条,再交由皇帝裁断,按照通例,一般死罪均可降为流罪,但若犯“十恶”罪的,不得享有八议特权。5、官当:指官吏犯徒流罪可以以官品抵当刑罪。唐代的官当制度非常完善,其规定,五品以上官犯私罪,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犯公罪则各当一年。若犯流罪可折成徒刑,唐律还将赎刑作为官当的补充,即若罪大官小,不尽其罪,余罪收赎,若官大罪小,则流官收赎;官吏以官当罪后,一段时间后仍可以当官。6、折杖法:宋代将原有笞杖流刑折合为臀、脊杖惩罚,从而使刑罚有所减轻。7、刺配:宋代将罪犯先处脊杖,然后刺面,再发配到某地服劳役或军役的刑罚。8、凌迟:凌迟是一种用利刃碎割罪犯的身体,使其在痛苦中缓慢死去的死刑执行措施。凌迟始于五代时期,至宋仁宗时开始合用。9、充军:明代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充实军伍的刑罚,是轻于死刑但重于流刑的一种刑罚。四、简答题:1、试析汉初文景帝的刑制改革。答:汉朝立国之初,天下凋敝,国库空虚,财源枯竭,人民到处流亡,无认为生,因此,弃乱思治成为了时代的规定,而秦帝国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也促使统治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寻找新的统治方略,因此,“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顺应了此时的时代和统治规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略,文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汉文帝即位后,黄老思想得到了更好的贯彻,社会经济有了更深入的发展,社会稳定,风气良好,为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发明了良好的环境。其改革重要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废肉刑,定刑期。将黥改为髡钳城旦舂,劓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即将黥、劓、刖刑改为了笞、徒、死刑;另一方面是规定了岁刑刑期。规定了髡钳城旦舂为五岁刑,完城旦舂为四岁刑,鬼薪白粲为三岁刑,司寇为二岁刑,隶臣妾分别为一岁刑和二岁刑,复作(女犯)与罚作(男犯)为一岁刑。汉景帝在汉文帝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刑制改革,其于汉景帝元年颁布《箠令》,针对笞刑过重且不统一、不规范的弊端(“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继续改革,《箠令》对笞刑的刑具“箠”的规格以及笞刑的执行方式等作了限制性规定,愈加强调“笞刑”的教化功能,提高了受笞者的存活率。文景帝改革刑制后,汉代的刑罚体系重要变化在于身体刑和徒刑,肉刑在很大程度和范围上得到了废除,徒刑的使用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赎刑的使用也规范扩大起来。总的来讲,汉文、景两帝的刑制改革,在惩罚犯罪的同步保留了劳动力,适应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定,为封建五刑制度(笞、杖、徒、流、死)奠定了基础,使汉代的刑制向文明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2、简述唐律五刑制度的重要内容。答:唐律继承了隋五刑制度,仍然以笞、杖、徒、流、死为法定五刑,其他尚有连坐、缘坐和籍没等。笞刑是重要用荆条抽打犯人的腿、臀部的刑罚,从10下到50下,分为五等,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等刑罚,有耻辱和教育结合使用的性质。杖刑是用竹木击打犯人的背、腿、臀部的刑罚,分为五等,从60下到100下。徒刑一种让犯人戴枷或束钳,在一定期期内剥夺其自由,强制服劳役的刑罚,分为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五等。流刑是将罪犯押送到边远地方,并强制其戴枷或束钳服苦役的刑罚,分为三流、加役流、长流等三种。三流即一般流行,也称为“常流”,分为流里、2500里、3000里三等,服役期均为1年;加役流即流3000里并服劳役3年;长流即是无期流放,罪犯非经特赦,不得返回原地。死刑,分为绞、斩两种。绞是用绳索将罪犯勒死,斩是用斧钺将罪犯的头斩断,因绞可以保全尸,故比斩刑轻一等。此外,唐律也规定了五刑的收赎制度,即疑罪、官僚贵族及其亲属,以及老、幼、废犯罪的特殊状况,除“十恶”和少数犯罪外,均可以收赎,自笞10到斩,分别收赎铜1斤到120斤不等。3、试述明初重典治吏的重要规定。答:明初重典治吏的重要措施有:第一,严禁官员结党,维护君主专制。为防止官员结党导致皇权旁落,朱元璋多次颁布禁令,严禁宦官干政以及大臣结党,并在《大明律》中创设奸党专条。第二,严惩贪墨之吏。严刑惩贪是明朝刑法的重要原则,也是重典治吏的重要方面。重典惩贪首先是在立法上有充足的体现。如《大明律》在《唐律》的“六赃”罪名的基础上,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调整为:监守自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六种。第三,在处理官吏犯赃案件时,朱元璋首先规定对涉案人员要层层追查,不许遗漏。另首先,对涉案人员,不管贵贱,一律严惩。

第九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制度简答题:1、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在秦的“三公列卿”制基础上发展为“三公九卿”制。汉代三公仍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构成,丞相、太尉总揽政、兵大权,御史则负责监察,他们共同构成国家的中枢机构。三公之下设九卿,分掌礼、乐、税、法、财、警、府库等事项。2、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国家最高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