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解读与突破练习考点:1.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与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异同点2.闻一多《忆菊》——对这首诗在“绘画美”方面创作的理解和赏析3.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与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4.[宋]王禹偁《春居杂兴》——王国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异同点2.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3.王国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4.对这首诗在“绘画美”方面创作的理解和赏析【考点示例】一、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与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异同点【考点解读】1.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论据4.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异同点——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思想则是粮食店,是要天天吃的。”材料1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材料2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已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问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C.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答案A解析A.“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可知,选项所讲的这三类内容是儒道双方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些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答案C解析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是儒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B.“但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可知,文中并未说可以相互转化。D.“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而没有说只能靠这三者。问题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B.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C.苏轼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超然物外的心态。D.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答案D解析A.陶渊明少年时“猛志逸四海”是儒家思想,后期归隐时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B.李白的入世之意是儒家思想,旷达自我排解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C.苏轼建功立业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超然物外心态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D.是对庄子的评价,是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也有着热心肠的二面,并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
问题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论证思路上的异同点。答案①同:两则材料都通过引证法进行道理论证,同时借助儒道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论证。②异:材料一在论证思路上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儒道互补学说的不同观点以及儒道互补的途径进行了分析。解析材料一中“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引用了儒家和道家代表的相关语句,用实际可信的典型例子,并在“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组对比中,展现了儒家与道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材料二中,作者引用了如“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等前人的典型观点和论述,以及“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等对比论证,指出了互补双向的原则。因此,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通过引证法进行道理论证,同时借助儒道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论证。而两则材料的区别主要在论证思路和行文结构上。材料一中,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是总论点,其后作者则分别用“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进行论述,故所用的是总分结构。材料二中,作者在第一段首先指出有些人认为互补方式是“以道补儒”的观点,然后在第二段思考除了儒学道家化的倾向外,是否还存在道学儒家化的可能性。最后一段,作者则论述专家对于儒道互补方式的观点。由此可见,材料二是以并列结构,逐层展开进行论述的。问题5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思想则是粮食店,是要天天吃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①儒家是现实主义的,它教士人积极进取,承担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儒家思想去推动社会发展,所以说儒家是粮食店。②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出来,道家培养出的文人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所以说道家是药店。③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土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解析南怀瑾先生之所以说儒家是粮食店,是因为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讲究务实,就像粮食一样是人们每日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品。而结合文中“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可知,道家就像药一样,能够弥补儒家思想过于理想化的缺失,道家思想熏陶的文人也能发现社会的问题,并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故道家就像药店。南怀瑾先生用粮食店和药店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儒家和道家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这一道理。二、闻一多《忆菊》——对这首诗在“绘画美”方面创作的理解和赏析【考点解读】1.读音2.对这首诗在“绘画美”方面创作的理解和赏析3.填空4.写菊的诗歌与《忆菊》主题相近的一首5.“菊花”这一意象文本忆菊①(重阳节前一日作)闻一多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钻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守着酒壶的菊花,陪着螯盏的菊花;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懒慵慵的江西腊哟;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底②拳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檐前,阶下,篱畔,圃心底菊花: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剪秋箩似的小红菊花儿;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是些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为的是好让小花神儿夜里偷去当了笙儿吹着。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他的枣红色的瓣儿,铠甲似的,张张都装上银白的里子了;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还拥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觉呢。啊!自然美底总收成啊!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啊!四千年华胄底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啊!诗人底花呀!我想起你,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一九二二,十【注】①本诗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的重要作品,1922年10月,旧历重阳节的前一天,诗人在美国芒城写下此诗。②底:旧同“的”或“得”。问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螯(áo)绛色(xiáng)蜂窠(kē) B.慵(yōng)攫着(jué)圃心(bǔ)C.攒(zǎn)篱畔(bàn)霭霭(ǎi) D.萼(è)铠甲(kǎi)华胄(zhòu)答案D解析A项,绛色的“绛”读作“jiàng”;B项,圃心的“圃”读作“pǔ”;C项,“攒”应读“cuán”;篱畔的“畔”应读“pàn”;D项,正确。问题2闻一多曾提倡新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下列对这首诗在“绘画美”方面创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在诗的前五节中,诗人采用细致描绘的手法,从花形花貌、花神花情等角度精细描绘了菊花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B.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等词语呈现出菊花不同时段的开放姿态,具有动作的延续性,给人化静为动的美感。C.诗的第三节中,诗人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檐前、阶下、篱畔、圃心的菊花,在迎风冒雨中颜色变为“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D.诗的第五节中,诗人将大似牡丹的菊王与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菊王雍容华丽的姿态,用小菊花蕾儿衬托菊王的富贵。E.本诗的第六、七节,诗人用菊花的历史悠久、高雅、纯洁等特质与蔷薇、紫罗兰的热欲、微贱比较,以此赞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项,“在迎风冒雨中颜色变为‘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理解错误。诗中“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描绘了不同色彩的菊花,并非描写菊花颜色的变化。D项,“用小菊花蕾儿衬托菊王的富贵”理解错误。菊王奢侈豪华,与那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形成鲜明对照,体现菊花之繁富。故选CD。问题3阅读这首诗歌的第二节,完成下面填空。诗人详细描绘了“江西腊”菊花,用___________来写它的姿态,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突出了“江西腊”的圆形廓线。诗人把___________比成“美人底拳着的手爪”,手心里还握着“一撮儿金粟”。答案拟人手法
蜂窠
向日葵
白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诗句“懒慵慵的江西腊哟”分析可知,在诗人的笔下,菊花似慵懒的美人,赋予菊花以人的形态,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江西腊的姿态;结合诗句“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分析可知,这两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江西腊的黄心比作“蜂窠”“向日葵”,形象的写出了江西腊的圆形廓线;结合诗句“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底拳着的手爪”分析可知,诗人把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比成美人儿卷着的玉爪,既形象的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不遗余力的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问题4《忆菊》一诗借重阳忆菊以抒发思乡之情。下列写菊的诗歌与《忆菊》主题相近的一首是()A.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潜《和郭主簿》)B.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通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C.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韧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D.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意思是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凛冽的秋气使百卉纷谢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诗人借怀想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B项,“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通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C项,“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韧开晓更清”意思是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D项,“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意思是菊花娇弱无骨散发着幽香,它那金黄的花蕊上流光溢彩,它是能够延年益寿的药,在百草摧折的时候,才开始开花。本诗表达的是对菊花的品性的赞赏。故选B。
问题5结合诗句,诗人是怎样用“菊花”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答案①本诗题为《忆菊》,属于咏物诗,写作于重阳节前一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赏菊,又是中国人传统的习惯,因此,诗人通过尽力描绘出祖国菊花千姿万态之美,表达其思乡之情。②借菊花的美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如“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③诗人借诗人用菊花的历史悠久、高雅、纯洁等特质与蔷薇、紫罗兰的热欲、微贱比较,以此赞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用“菊花”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答本题,需要明确诗人怎样描绘菊花,以及怎样把菊花这个意象与自己的感情通贯。本诗题为《忆菊》,属于咏物诗,写作于重阳节前一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赏菊,又是中国人传统的习惯,因此,诗人通过尽力描绘出祖国菊花千姿万态之美,表达其思乡之情。如“啊!诗人底花呀!我想起你”“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借菊花的美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诗人反反复复地吟唱着:“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诗人表达了对菊花是“自然美的总收成”的赞颂和对“祖国之秋的杰作”的歌唱,自然也是诗人的一曲“祖国颂”了。诗人赋予菊花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迹:“东方底花”“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作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取得了与菊花相同的民族精神内涵。“骚人逸士底花呀!”闻一多之所以想起了陶渊明,除了因为陶渊明素以“采菊东篱”著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位古人具有一颗菊花式的高洁的灵魂能够身居闹市而心无挂碍,有在尘世樊笼中自得其乐的真“性情”。诗人运用艺术对比法,把充满热欲的蔷薇、低贱俗气的紫罗兰同贞洁、素雅的菊花作为东西文化的象征物加以对比,以此赞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这种对比虽然不无偏颇,却能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切切之情。【考题对接】一、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与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都是因应当时文坛的现状与问题而展开,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文学的价值诉求,一个时代的文坛生态、文学风气的健康维系与发展,离不开这样的批评。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文学批评散见于他的诗歌、游记、书信、序跋等之中,无不立意高远、意蕴丰厚,并显示出美文化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化色彩,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既县引领作用,又有匡正弊端的指向。苏轼反复强调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在今天就是作家干预生活、干预政治。可见,生活在12世纪的苏轼,已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和当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通的。这种文学价值思想也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观中。在《答乔舍人启》中,苏轼言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苏轼以“华采”即形式因素为“末”节,以“体用”即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功能为根本。“以体用为本”是为了实现文章“有补于国”的价值目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言必中当世之过”。文人当秉持“有为而作”的写作态度,敢于申发己见,而非甘言媚世、炫才自售。苏轼曾言:“去岁在都下,见一医工,颇艺而穷,慨然谓仆曰:‘人所以药为?端为病耳。若欲以适口,则莫若刍豢,何以药为?’今孙氏、刘氏,皆以药显,孙氏期于治病,不择甘苦;而刘氏专务适口……而刘氏富倍孙氏,此何理也?”苏轼在此以医喻文,所言之“期于治病,不择甘苦”与“专务适口”,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文章体用观。在《答毛滂书》中苏轼这样讲道:“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石,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苏轼认为,文章之优劣决定于其“实”,并非一人之褒贬可以左右。苏轼此言,是针对当时文坛不正的批评之风,意在提倡开展健康的文学批评,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或曰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摘编自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材料二:在百年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西方文学批评是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在《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并借助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或玉、镜等人文器物设喻,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体现出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然而自晚清“小说界革命”兴起,叙事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主流。传统文学批评中那种印象点评的审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对以诗歌为主的抒情文学,其审美目标是对意境的追求,而现代叙事文学是以对社会问题的探寻、人性世界的考察为重心。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妙悟、神思、气韵等关键词,面对新的文学世界多少有点无能为力。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这种转化从王国维开始。他借用康德的美学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对《红楼梦》进行迥异于传统的批评。他把作品视为作家人生体验的一种符号和象征系统,运用相关推理分析,并从中读解普遍的人生和审美价值。在随后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王国维选择西方文学批评的概念,利用传统批评对相关问题的阐释,从历史文化环境、诗人的人格特征与创作心态、作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出发,进行概念推理与审美分析,从而显现其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转化的思路:不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取代传统的批评观念,而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照亮、调适与补充传统的批评,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最终达到“中外汇通”的理想状态。这在《人间词话》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学者纷纷在批评实践中尝试着王国维开创的路径,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之路。其中,李健吾、钱锺书最具有代表性。李健吾综合西方“印象批评”和传统“意象点评”的得失,采用钟嵘开创的象喻式批评,对批评对象进行整体的直观感悟,以亲切平易、生动形象、诗意抒情的语言,阐释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自己的社会关怀。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则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从文本的字、词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涵泳本文”与“通观圆览”相互打通,同时把西方的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论阐释的文字里渗透着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体察。此二人的文学批评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质与人文内涵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的辩证分析,将审美感悟与逻辑思辨、生动形象与辩证深刻等对立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学理性与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这在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与今天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中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引领文学风气,维系健康的文坛生态,是优秀的文学批评所应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职能。B.苏轼主张文学必须充分发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药石作用,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沿袭传承的文学价值取向。C.苏轼以医药、金石为喻,形象化阐释自己关于文学批评准则的观点,体现出其文论美文化、抒情化的艺术特色。D.中国传统文论不以逻辑、体系见长,但蕴含直觉式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比西方文论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方法,材料二侧重论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转型。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思想价值取向与当代知识分子仍有相通之处,是一种文化认同。C.单纯借鉴西方批评理论并不能实现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对此王国维早有认识。D.从学者的实践来看,传统文论在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建构中呈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丕《典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B.苏辙追悼苏轼:“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C.谢杭得评韩愈之文:“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D.《颜氏家训》中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4.苏轼在《答李方叔书》中评价后辈李离诗文说:“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然不可不知也。”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段文论的特点。5.在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一、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与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比西方文论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错误,文中只说“西方文学批评是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没有说明哪个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方法”错误,结合“苏轼此言,是针对当时文坛不正的批评之风,意在提倡开展健康的文学批评,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或曰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评价标准。故选A。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阐释苏轼的文学批评观,强调文章应“有为而作”、“有补于国”。A.强调文章可以不朽。B.“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体现了材料一的文章应“有为而作”、“有补于国”观点。C.强调韩愈的文章有气势。D.体现了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故选B。4.①前面以“卓越”“不凡”等词对李之诗赋作总括性观照,并用一个富含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辞“甚可喜”,表达自己读其诗赋产生的愉悦审美体验。②后面运用比喻手法对李之文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以“川之方增”“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等喻语作评价,同时也藉此表达对李方叔诗文创作无须走捷径的劝勉和功到自然成的期许。这段文字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直觉式与象喻式批评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词气卓越,意趣不凡”,词气高超出众,意趣不同凡响。这是对李离之诗赋作总括性观照。“甚可喜”,我真是替你高兴。用一个富含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辞表达自己读其诗赋产生的愉悦审美体验。“川之方增”“霜降水落,自见涯涘”,如同大河正在涨水,没有边际;霜降水落之时,自会看见边际。这运用比喻手法对李之文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藉此表达对李方叔诗文创作无须走捷径的劝勉和功到自然成的期许。结合文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可知,这段文字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直觉式与象喻式批评的特点。5.①全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使传统文学批评重获阐释力。②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中西互补中调适与补充传统文学批评,实现其现代化转化,从而建构起一套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传统文学批评中那种印象点评的审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对以诗歌为主的抒情文学,其审美目标是对意境的追求,而现代叙事文学是以对社会问题的探寻、人性世界的考察为重心。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妙悟、神思、气韵等关键词,面对新的文学世界多少有点无能为力……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可知,应全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使传统文学批评重获阐释力。结合“此二人的文学批评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质与人文内涵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的辩证分析,将审美感悟与逻辑思辨、生动形象与辩证深刻等对立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学理性与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光伏设备采购合同:某光伏发电站设备采购
- 公积金贷款借款合同
- 2024年度泥工承包商合同范本
- 2024年度个体工商户向个人租赁办公设备合同
- 2024年度物联网项目工程合同管理与技术支持2篇
- 农作物黄豆品牌建设与推广合同(2024版)
- 建筑装饰与建筑整体搭配设计考核试卷
- 中石化黄岛事故分析和反思考核试卷
- 建筑装饰中的色彩与材料的搭配效果考核试卷
- 2024年度幕墙施工设备租赁合同
- 项目请款单模板样板
- 各类建筑施工事故案例图片合集
- 雪铁龙世嘉用户使用手册
- 四分钟倒计时
- 反激变压器的准谐振模式= QR计算
- 徕卡TCR1201使用说明书中文版WORD
- 《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
- 初一上学期期中家长会课件PPT
- 彼得德鲁克的主要理论
- 课程设计_数字电子钟设计报告.doc
- (完整版)土地整理工程监理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