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4年广东古诗鉴赏精讲_第1页
2004-2014年广东古诗鉴赏精讲_第2页
2004-2014年广东古诗鉴赏精讲_第3页
2004-2014年广东古诗鉴赏精讲_第4页
2004-2014年广东古诗鉴赏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4—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详解古诗鉴赏题,2012年全省的平均分为2.61分(满分7分),得分率低得出乎命题者的意料。广东考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古诗鉴赏试题命题不会太难,至少不会太刁钻。纵观04年以来广东省的自主命题,材料锁定在诗词范围之内。而且,两道小题,基本上是考查语言或表达技巧、主题或思想感情。所以,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不能走偏锋。部分参考答案来自评卷场,评分标准由笔者整合。2、(2013年)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答:(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答:【参考答案】①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的哀怨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黯淡;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倍感孤独无依。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漂泊孤寂、思念故乡的愁苦的情怀。或:诗人借助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暝云,觅食安家的燕子,雨打梨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暮春图(2分),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愁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2分)。(评分标准:“景”的概括2分,“情”的表达2分。只列出景,没点明“情”或分析错情,不给分。景与情分析部对应,但情感答对了,只给情感1分。)或:(1)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的哀怨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黯淡;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漂泊孤寂、思念故乡的愁苦之情。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2)清明来临,自己飘泊他乡陡增愁绪;夜不成眠,漫步江头,折一枝新柳以寄思乡之意,虽不是故乡“苏堤”的杨柳,却也倍添思乡的愁苦,因而说“不是苏堤也皱眉”。【鉴赏】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寓居临安,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姜夔后劲。这首词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劳劳”,忙碌貌。此句谓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落落梨花雨一枝”。“落落”,孤独貌。作者在“梨花”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王羲之《兰亭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此句谓寒食节将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答题思路】(1)重点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怎样借景抒情”其实就是诗歌通过抒发了什么感情的的意思。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从内容和所使用的手法两方面来回答。手法可以不用提及,但内容一定要概括准确。(2)依然重点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过这题要做出逻辑推理,难度比第一题要大。根据前后内容做出因果推理,即可以得到答案。很明显,2013年广东的诗歌鉴赏重点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涉及诗歌鉴赏的专业的术语(如“虚实结合”这类的),这个导向很好。3.(2012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答:(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答:【参考答案】(1)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1分)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2分)或:使用渲染手法。(1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2分)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1分)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2分)(2)“一晴生意繁”的意思是: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使,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回答1点1分,2点2分。)【答题思路】(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2)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赏析】白珽(?—1328年),字廷玉,钱唐人。宋亡后,客授藏书之家;后受邀拜太平路儒学正、兰溪州判官等职。结庐西湖之金沙滩,榜之曰湛渊,因以自号。晚归老栖霞,又号栖霞山人。享年八十一。所居多竹。著有《湛渊集》。余杭道,即今日的杭州市。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航”“杭”谐音,故为“余杭”。“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机的意思。“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正是如此,全是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4.(2011年)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答:(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参考答案】(1)初春(1分)。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意象描述1分),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初春景色特点概括1分)。(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1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1分)。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2分)。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评分细则】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第一小题,第一个问回答“早春”、“孟春”等均可。第二个问,第一,答案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初春的景象(可直接引用原文,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起来)(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只要答对前三个意象,即可视为“答全”,给1分。只答出两个意象,后面用了“等”“一切”等字,该点给分,但只答出一两个意象,该点不给分。第二,对春景的特点进行概括,与初春“充满了生机”的意思相近均可给1分(如:万物复苏、生长、萌发……)。第二小题,“结合词句分析”,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词中景象,从中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二是直接引用原文词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只结合上片或下片,所含意蕴分析准确,给1分。完全照抄,分析出的意蕴不对应不准确,不给分。答出思想感情,只要答出其中一种,给1分,答出两种,给2分。【大意】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赏析】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要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5.(2010年)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答:(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答:【参考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2分);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2分)。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2分);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评分细则】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第一小题,考点是词语。考察考生对“诗词家语”的解读能力。通过对“隔”字的解读领悟其在作品(上下片)中的意义。答案中冒号后面的文字表示对前文的理解。“视觉的阻隔”、“情感的阻隔”属于审美理解的表述。“江水、烟树隔断归路”、“思念之情无法传递”属于艺术感悟的表述,只要答出“冒号”前的文字或者“冒号”后的文字,都算“意思答对”。对于“江水、烟树隔断归路”这一答案,关键是看考生有无答出前者“隔断”后者之意,答出即给2分。“遮挡”、“挡住”、“阻挡”“使看不见”等视为与“隔断”同义。“思念之情无法传递”,答案也要整体性综合把握,答全才给2分(如果第一小点已得2分,此处答全也只能给1分。反之亦然。)将“思念之情”答成“思乡之情”、“怀念亲人”,“思念亲朋”,对,答成“理想抱负”、“仕途不济”、“人生希望”,错。没答出“无法传递”的意思,错。本题字义的理解是要抓住“隔断”和“无法传递”。第二小题,主要考查诗词艺术特点。考察考生理解和领悟作家如何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这是一条选择题。第一,答案要抓住“虚实关系”的逻辑思路:实写……,引起……,……反衬(烘托)……。本题绝大多数考生对“虚实关系”不能作出以上有逻辑层次的表述。考生只要按“实写……”,“虚写(想象)……”,“虚实结合……”的思路答题并且答对其内容,即可给满分4分。答对了实写及其内容,给1分;答对了虚写及其内容,给1分。第二,答出“虚实结合”的“关系”、“手法”、“艺术手段”等,给1分;答出“虚实结合”的“作用”(上片即“……”的孤独,下片“……的情感阻隔”),给1分。只答出“实写”和“虚写”,但所写的内容不准确,该点不给分。直接引用或翻译原文而不作分析,只给1分。考生假如同时做了上片和下片,取其做得最好的部分评分。【注释】①望江东:黄庭坚创调。词中有“望不见、江东路”,取以为调名。②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此句说,住在江水的西头,由于相隔遥远,望不见江东的爱人。③直饶:“即使”、“假若”。分付:交付。④秋将暮:临近秋末。以上两句说,即使能找到鸿雁传个信儿,可是已经到了秋末,时间太短了。黄庭坚的这首《望江东》词被选作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的诗词鉴赏作品,下面是对这首小诗的简要鉴赏。【赏析】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了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3]【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6.(2009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答:【参考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要通读全诗,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题(1)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局势作答。题(2)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错因】(1)意象“月”和有关注解的含义没有把握住,从而造成将本诗当作一般写景诗来看待的现象;(2)没有注意作者情感态度和注解,忽略了内在含义;(3)忽略了文本,而把“怀才不遇”硬贴上去。【背景】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正困居夔州。【注译赏析】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②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③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当:对着。悬:悬挂天空。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④乌鹊:乌鸦。夜久:夜深。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7.(2008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答:(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4分)答:【参考答案】(1)耐寒。拟人。(2)《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英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两首诗都是咏木芙蓉的七言绝句;作者吕本中与范成大同为南宋诗人。本考题由两题三问组成。题(1)的前一问与题(2)都是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题(1)的后一问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题目的重点落在对木芙蓉由外在形象到人格形象的鉴赏上。题(1)应注意《木芙蓉》中的“霜”和“红”、《窗前木芙蓉》中的“破小寒”及对“青女”的注解,这可以帮助考生推断出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至于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木芙蓉》中的“着意”、“无言”、“任”等词都在不停地闪烁着提醒考生注意;而《窗前木芙蓉》也有多处运用,倘若考生不懂得“破”与“凭”字之意,还可根据“酸”、“留连”、“愁”、“怨”、“看”等词作出判断。另外,相同的修辞手法也可答为“对比”:《木芙蓉》中是傲然独立的木芙蓉与怯懦软弱的桃李进行对比;《窗前木芙蓉》中是坚忍顽强的木芙蓉与嗟叹愁怨的一般花朵作对比。本题最易犯的错误是据《窗前木芙蓉》中的“似”字而将修辞手法理解为比喻。题(2)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要在“耐寒”这一共性的笼罩之下辨清其形象的不同之处。相比较而言,《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较易理解:“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便展现了木芙蓉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之后依然傲然挺立而且更加绚丽璀璨的姿态,其中“着意”一词更是以神来之笔刻画了木芙蓉正积蓄着无穷的勇毅以迎战霜雪的傲然风骨;诗的后二句中“犹胜”一词表明是要将木芙蓉与桃李作比较,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足诗人所不屑的,反其意而悟便可绘出木芙蓉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而要理解《窗前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考生最严重的失分之处可能便在此。《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是单一的,而《窗前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则复杂得多:先是辛苦孤独,似有凄酸之情,继而傲视寒霜、慷慨激越,有誓不低头、绝不悲叹之志。“勇于迎战风霜”是两首诗中木芙蓉形象的相同之处,而其不同之处在于:《木芙蓉》重在展现其不受他人摆布的傲然独立的自信形象,《窗前木芙蓉》重在展现其虽饱经风霜沧桑满脸依然无畏无惧、无嗟无怨、坚忍不屈的自强形象。【错因】考生对题(1)没有注意题干的两个“都”字和无法对两首诗中木芙蓉的自然属性及诗歌的修辞手法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丢分;对题(2)没有进行仔细分析,从而导致对所归纳描绘的木芙蓉的形象表述不清。【赏析】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其先东莱(今山东掖县)人,后迁居寿州(今安徽寿县)。两宋之世,吕氏一族素负郡望、家学与贡献。吕本中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理学家、诗人、词人兼诗评家,也是江西诗派中人,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做诗虽学黄庭坚、陈师道句法,但还是“喜令人读东坡诗”。《宋史》卷三七六有传。木芙蓉(CottonRose)又称“拒霜”,在深秋开花。此诗看似轻松之笔,却点出吕本中的人格价值观。短短二十八个字,可说包蕴无穷,这正符合宋人论诗主“意”的要求。首句“小池南畔木芙蓉”,言木芙蓉之孤高,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池塘低下处标耸着一棵树,陡立之感、独立之姿,想见诗人的抱负与期许。史称吕本中在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降为提举太平观,此后即家居,从事著作和讲学,晚年奉佛。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也是作者心声的寄托,吕本中以此诗道出他的人生选择。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拟人手法,写木芙蓉努力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此句化用《论语·泰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菊,象征隐逸高洁。宋人常常将木芙蓉与菊花并称。晏殊:“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欧阳修:“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张耒:“空山寂寂何所有?晚菊芙蓉相对幽。”菊以渊明为知己,木芙蓉就与菊花一样,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在整个中原沦陷,君臣纲常不能有所作为、金人另立张邦昌为伪楚之际,这无异是吕本中持守的心声。第三、四句则是全诗用意之所在。“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意思是说木芙蓉还比那些繁多、常见的桃李好多了,因为它不随春风来去、花谢又花开。欧阳炯说:此诗用意全在三、四句,桃李随东风之来去,花谢花开,俯仰由人,木芙蓉则傲然兀立于秋风之中,经霜愈盛,其风骨视桃李为何如耶?欧阳炯认为木芙蓉“经霜愈盛”,若以人拟木芙蓉、桃李,则木芙蓉的骨气比桃李真有千差万别。吕本中笔锋一转,想到春来缤纷的五彩大地,春风下桃李盛开,春尽满地落花,甭说还撑到雨后的霜前。如果诗人有譬喻,那么,雨是人生低潮的眼泪,霜则是人生的苦难,东风是表示皇帝的恩典。在人生低潮、苦难之中,还能努力地展现自己的风华,没有沮丧、畏缩,没有东风(恩宠),生命依旧亮丽。谁说一定要阿附权贵,在官场飞黄腾达呢?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前“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8.(2007年)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参考答案】(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分析】本题由两小题组成。题(1)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题(2)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层级均为D。题(1)侧重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浅层理解,即找出“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题(2)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答题时不能把题目给出的字词孤立起来理解,一定要回归原诗,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进行分析。例如,细读原句,我们发现“穿”与“数”之前皆有一个表明情感的形容词“独”和“闲”,虽不是直接修饰,但深受其辐射。由此可推断出“穿”和“数”体现的是诗人“孤独徘徊”和“苦闷无聊”的情感,而情感是离不开意境的,所以答题的思路则可确定为先描述意境,再探析字词中的情感。【错因】由于对意象的概念理解不清楚,导致将动宾关系的词语误以为是“意象”;“炼字”方面,缺乏诗词的整体语境意识,导致架空诗歌寓意乱分析。【赏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9.(2006年)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答:(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答:【参考答案】(1)晚:归艭、钟声。望:江、青山、远帆、(天)空、老鹤。(2)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分析】题(1)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题(2)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层级均为E。题(1)侧重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意在引导考生完成由意象理解题眼,并因题眼梳理意象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对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的目的,属于诗歌鉴赏的起始阶段,即读懂阶段,为题(2)对“带”字的鉴赏奠定了基础,题目设计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特点。解答本题应先将诗中所有的意象都提取出来,逐个辨析后再分类归入“晚”和“望”两个方面。本题并没有要求考生深究“象”中之意,只要求辨别哪些意象分别体现了“晚”和“望”,仅限于对诗歌表意的理解,因而难度并不算大。然而若想准确无误地作答也并非易事,一是诗中所涉及的意象较多,全诗共用了八个意象(江、青山、远帆、归艭、天空、老鹤、钟声、海幢),仓促之间容易遗漏,其中较易遗漏的是“空”。二是考生对同属两类的意象到底如何界定把握不准。如“归艭”这一意象可能就让考生颇为踌躇,因为它确实也是所“望”之景,但因“归”字更显“晚”意,所以当归入“晚”类。三是对特定情境中的某些特定意象缺乏认识或积淀,因而容易漏答。诗中的“钟声”这一意象就多见于早晨、黄昏或深夜的意境中。如“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杜甫《游龙门奉先寺》)中的晨钟;“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王维《归辋川作》)中的暮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钟”。因而本诗中的“钟声”应归入“晚”的类别中。同时,“钟声”是听觉而非视觉,也可判断当不属“望”类。四是对意象中的实景与虚景判断不准造成误答.诗中的“海幢”不是作者亲眼所望,而是由老鹤南飞去并听到远方传来的钟声所想象到的,是虚景,因而不应归入“望”类。题(2)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本题意在引导考生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深入赏析诗歌语言(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表意和表情作用,需要考生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鉴赏能力。分析此题可参照以下步骤:首先分析“带”字对前后意象的影响:“带”原是人的有意识的动作,而此处主动承担“带”的任务的是老鹤,可知“带”字把“老鹤”拟人化了;而钟声本属无形,无法“带”,但终于当成有形之物被老鹤“带”去了,可知“带”字又把“钟声”拟物化了。然后分析“带”字是如何联结前后意象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老鹤南飞与海幢钟声本来互不相干,但“带”字却使两者有了前因后果的紧密联系,更因有了这种联系而使整个意境浑然一体。接着分析“带”字前后意象的特点及该字对营造意境所起的作用:老鹤南飞是动态、是视觉、是实写,海幢钟声是静态(以动衬静)、是听觉、是虚写,而“带”字则能将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实写与虚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意境动静相融、视听相合、虚实相生,使意境空而不寂,灵而不乱。最后分析“带”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字使作者的视野和听域都得到了由近及远、由实及虚的延展,表现了作者沉浸在这一片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充满禅宗意昧的天地时超凡脱俗的隐逸心境。【错因】“炼字”方面,没有结合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了何种手法来理解;难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字的含义描述清楚;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缺乏一定的整体性;把问题孤立起来理解,没有回归原诗,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进行分析。10.(2005年)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构成对仗的一组词语。(2分)答:(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分)答:(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答:【参考答案】(1)荒村与古寺。(或断霭与流莺。或生与语。)只要写出其中任意一组即可。(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赏析】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1.(2004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