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郁达夫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史铁生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林语堂“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老舍请输入你的题目解题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首都北平,为什么作者却说“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

“故”即从前的、过去的。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蕴含着深切的眷恋之情。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的辉煌历史文化的旧都。“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深切的眷恋之意的

秋确定描写的内容因“故都”的修饰而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文体知识题解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作者简介幼年失怙中年丧子婚姻失败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郁达夫和王映霞壹叁

人生悲苦

《悲剧的出生》:

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我。

孤独

身世浮沉造就了孤独

孤独造就了敏感多愁

寂寞悲凉

富春江水养育了善良多情

多了沉郁婉约、个性真率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1933年3月,郁达夫主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令郁达夫伤心欲绝的事情:①1926年6月其子龙儿在京死去②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③1933年2月,日军攻占承德,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中。④,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知识分子内心惶恐不安,时常处于漂泊之中。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广义狭义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特点: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文体知识散文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字词积累混混沌沌(

潭柘寺(

)槐树(

扫帚(

落蕊(

一椽破屋(

廿四桥(

蟋蟀(

嘶叫(

房檩(

)平平仄仄(

普陀寺(

譬如(

颓废(

)鲈鱼(

)dùnzhèhuáisàozhouruǐchuánniànxīshuàisīlǐnzètuópìtuíLú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1.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表达特点①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用"清""静",又以一个双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3.作用:概括全文意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下文。精读文本

合作探究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秋院晨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研读文章第二段,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写“江南之秋”呢?“江南之秋”有什么特点?给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特点:①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第12段升华了本文的境界和理趣(探究物我关系),主要表达了几层意思?1、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太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2、秋积淀着全人类的文化和感情;3、中国文人深爱着秋;而秋的深味只有在北方才能感受。作者为什么要插入这段对写秋诗文的说明?1、与文章题目“故都”暗合,创造文化氛围。2、宕开文笔,显出灵气和开阔的思路。南国的秋北国的秋黄酒白干甘甜可口,回味不永稀饭馍馍食之有味,不浓易饿鲈鱼大蟹黄犬骆驼玲珑如意,逗玩邀宠味美细腻,剔刺而食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有味耐饥如秋之隽永可大快朵颐得秋之爽气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对

比首尾呼应13段3.“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中四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

【思考4】分析手法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浓、回味更永。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本体:南国之秋本体:北方的秋喻体: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喻体:白干、馍馍、大蟹、骆驼相似性:温和、稠润、细腻、较小

相似性:刚烈、硬实、粗犷、阔大“典型的北京人是知味者,如北京人那样对待味,则是文化,出于教养。人人都在生活;不但生活着,而且在生活中咀嚼、品味这生活的,或是更有自觉意识的人。”(参看赵国:《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秋景图作者在第3—11段中描写了五幅画面,请用四个字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并请具体分析每幅图画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秋院晨景图(3)秋槐落蕊图(4)秋蝉残鸣图(5)秋雨话凉图(7-10)秋果奇景图(11)画面语句赏析秋院晨景①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②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③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颜色:冷色调,清冷之感声音:衬托,突显静谧环境:萧条破败,悲凉一椽破屋衰败沧桑感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清爽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谧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悠闲破壁腰残破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清闲落寞秋草萧索颜色:灰暗、碧绿、淡淡、淡蓝特点:冷清萧瑟

冷色调—清—悲凉(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精读文本

合作探究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秋院晨景图画面语句赏析秋院晨景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②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描绘了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多种感官。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静清悲凉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

——唐·杨凝(与友人会)意象:秋(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蝉》:“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因此,文人一般借此抒发人生短暂,生命的终结等情感,寒蝉=悲凉、哀怨、忧伤、忧愁;另:蝉=高洁品格的象征。后蜀顾夐《临江仙》词:“蝉吟人静,残日傍,小窗明。”画面语句赏析秋院晨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以动衬静,渲染秋的萧瑟凄清“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清、静、悲凉)秋雨话凉图“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何作用?视觉:灰沉沉的天底下听觉:息列索落——静、快、利索触觉:忽来一阵凉风,一层秋雨一层凉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精读文本

合作探究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秋雨图:画面语句赏析秋院晨景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行动——清闲语调——平静感叹——悲秋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声调:缓慢悠闲

内容:渐生凉意环境——清静(悠闲、无聊、感伤、悲凉)秋雨话凉图“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何作用?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反衬作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视觉:灰沉沉的天底下听觉:息列索落——静、快、利索触觉:忽来一阵凉风,一层秋雨一层凉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精读文本

合作探究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秋雨图:画面语句赏析秋院晨景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清静的淡色寒冬将临的悲凉氛围选景:枣子,柿子,葡萄地点: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颜色:淡绿微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清、静、悲凉)

合作探究

图景小结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这也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融合的结果。五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什么作者不写故都之秋热闹繁华的景象而写清、静、悲凉的特点呢?思考讨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思考讨论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进行了适当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比较。比较的目的非常明确,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由此可知,写南国的秋,是为了以“南”衬“北”,作者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比较,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之情。13段、14段:文章结尾为何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文中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如何理解此句?

这段文字总括全文、照应开头,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读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眷念和挚爱,更让人读出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眷恋,和誓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

作者本是浙江人,为什么称“北平的秋”为“故都的秋”?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从全文来看,作者千里迢迢回到北平,寻求故都的秋味,其实正是寻回真正的自己,寻求内心节奏的平衡。故都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凉的心境的体现,这也正是客观之景与主观心情的契合点。所以,情感基调还是还是颂秋的。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总起(1-2)

对比

南国的秋—慢、润、淡

小院秋晨图

秋槐落蕊图

记叙

秋蝉残鸣图

五幅秋景图分写(3-12)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议论—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到底总括(13-14)—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故都的秋总——分——总速读文本

结构梳理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直抒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恋秋)。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忆秋)。赞美北国之秋(绘秋)作品主旨

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忧郁、孤独的心情。

个人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父亲在他不满三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迫着我。"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静”、“悲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时代的黑暗所造成的痛苦和辛酸,给郁达夫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忧郁、苦闷的伤痕,形成了他内向忧郁的性格和同情弱者的倾向。而辛亥革命的失败,给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增添了新的忧郁和苦闷。这时期的郁达夫正求学于嘉兴、杭州。少年离乡,一方面得不到母爱的温暖,另一方面还受到“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子弟”的歧视,使他处在极度的忧郁苦闷之中,成为一个“孤独者”。郁达夫忧郁感伤的个人气质在这时候已经形成。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静”、“悲凉”?时代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静”、“悲凉”?审美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学影响。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静”、“悲凉”?思考虽写秋之悲凉,却意在赞颂。(虽然“故都的秋”带有颓废与悲凉色彩,但这种悲凉中渗透着唯美情调与生活情趣,郁达夫仍对北国的秋是抱着享受和欣赏的态度的。)但是,郁达夫笔下的秋仅仅是悲吗?他意在悲秋还是在颂秋(故都的秋)?颓废审美秋天的悲凉、生命的衰弱在郁达夫看来本身就是美好的。作者沉浸在其中,却并不会觉出悲苦,而将其看作人生享受,享受秋的衰败和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