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_第1页
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_第2页
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_第3页
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_第4页
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物理学的建立20世纪上半叶

中国物理学的建立1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2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3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4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5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6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71留学教育与物理学人才培养2大学物理学教育(物理学系的设置、教师、开设课程、培养的学生)3物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工作4所取得的物理学成就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8一留学教育与物理学人才培养中国留学生人数:19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13万人;1978年--1999年:32万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报告:至2000年底,全世界有108个国家接收留学生,其中103个国家有中国留学生;全世界180万留学生,其中有38万中国留学生;2003年,中国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超过46万人。一留学教育与物理学人才培养中国留学生人数:91早期留学郑玛诺(1635-1673),“字惟信,广东香山嶴人。自幼往西国罗马京师习格物穷理超性之学,并西国语言文字。深于音乐,辨析微茫。”(方豪:“同治前欧洲留学史”,《方豪文录》)郑玛诺于顺治七年(1650)出国。1早期留学10根据方豪的研究,同治(1862—1874)前赴欧留学生达113人。作为天主教会会员,他们多数学习神学并从事宗教活动。杨德望(1733-约1789)高类思(1733-约1790)乾隆十六年(1751)同赴法国,求学于巴黎和里昂,学习法文、拉丁文、初级科学与神学。教会特请名师为他们教授物理、化学、博物学等,并指导实验。乾隆三十年(1765)回国时,法国路易十五赐于望远镜、显微镜、静电起电器等。他们回国后,在科学上未做出什么贡献。根据方豪的研究,同治(1862—1874)前赴欧留学生达11112容闳留学美国1847年1月4日,澳门玛礼逊学堂(传教士在中国办的第一所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容闳((1828—1912)、黄胜、黄宽3人在校长布朗带领下在广州黄埔港上船去美国留学。三人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预备学校学习。一年后,黄胜因病回国;两年后,黄宽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学医,获医学博士学位;容闳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学成回国。容闳回国后,多方设法动员中国人去美国留学。2容闳留学美国123幼童生留学美国在容闳的努力下,经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1872年清朝政府决定每年选派30名12-16岁的幼童去美国留学15年,计划4年选派120名幼童留学。15年后,每年派30名回国。清政府为此提供120万两银子。1872.8.11日,第一批30名幼童生从上海去美国留学。1874、1875、1876年又有3批学生共90名赴美留学。120名留学生,有43名进入大专院校学习。这些学生学习的基本都是工程技术类专业(如铁路、邮电、船舶驾驶),几乎没有物理学。由于顽固派的反对,1881年夏,清政府将全部留学生撤回。3幼童生留学美国134留学欧洲(军事留学)1876年,李鸿章开始派淮军军官去德国游学。1877年3月31日,李鸿章和左宗棠从自己的军队中选派80多人去欧洲留学学习海军技术。1862—1900年间,有几百人以官费、自费出国游学,但主要是学习语言、驾驶、架线、电工、炮术、造船、铸造、采矿、机织等实用技术或军事技术。严复:1867年考取福建马尾船政学堂,1877年去格林威治海军大学学习高等数学、物理、化学、海军技术。学习成绩优异。回国后先后在马尾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教习。从1885年开设,他在9年中4次去福建参加乡试,以获取功名,但屡试不第。(“平生贱子徒坚顽,穷途谁复垂温颜?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1898年译出《天演论》,由此而出名。“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4留学欧洲(军事留学)14520世纪初期留日高潮甲午战争后,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1906年留日学生达一万多人。据日本文部省当时的调查,60%的中国学生入短期训练班,30%修初级课程,3%-4%入高等学校,仅1%读大学。日本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520世纪初期留日高潮15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166庚款留学义和团运动(1900,庚子年)--大规模的群众性反洋教运动1900.8.14,八国联军(英、法、德、意、奥、美、俄、日)攻陷北京。1901.9.7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连利息共九亿八千二百万两--“庚子赔款”。其中俄国索取赔款占29%,其次德国占20%。6庚款留学17梁诚索要美国多收的庚子赔款1904年,发生白银和黄金赔款之争。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自己承认庚子赔款的数额大于实际应当赔偿的数额。梁诚(留美幼童生,清政府驻美公使)要求美国退回多赔偿的款子,用于接收中国留美学生的培养费。1908.5.25日,美国国会通过向中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修正案,确定退还额10,785,286.12元。12.28日,罗斯福总统签署退款令。“宁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使中国政府得遣送学生来美留学。”中国政府计划“自拨还赔款之年起,初四年每年派学生约100名,自第五年起于赔款期内每年至少亦续派学生50名。”梁诚索要美国多收的庚子赔款18建立清华学校,作为留美预备学校。1909-1929年,清华共向美国派遣留学生1279人,此外还有庚子赔款津贴留美自费生467人。此外,按照美国的建议,每隔一年招收10名女生,从1914年开始共招收7届女生共53人。至1929年底,在美庚款留学生达1900多人。193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建立清华学校,作为留美预备学校。191933-1943年

中美庚款留学生选修学科分布

年份招收人数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193325083141934202396193530371010193618095419401608261943226547合计131114033471933-1943年

中美庚款留学生选修学科分布

年份招收人20中美庚款留学生物理学类:龚祖同(考选科目为应用光学)顾功叙(应用地球物理)蔡仝涛(真空管制造)吴学蔺(钢铁金属学)熊鸾翥(弹道学)王竹溪(理论流体学)赵九章(高空气象学)钱学森(航空)张宗燧(天文学)王遵明(金属学)马大猷(电声学)王兆振(无线电)胡宁(金属学)杨振宁(物理学)洪朝生(无线电学)、、、、中美庚款留学生物理学类:21中英庚款留学生选修学科分布

年份招收人数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19339234019342658361935244431119362073641937255569193820424101939232136219403047811合英庚款留学生选修学科分布

年份招收人数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22中英庚款留学生物理学类:著名学者如(按时间先后):钱临照、余瑞璜、张文裕、周长宁、翁文波、马士俊、王大珩、彭桓武、郭永怀、钱伟长、傅承义、黄昆等等。中英庚款留学生物理学类:237留法勤工俭学1907年,李石曾(1902年去法国留学,在巴士德学院攻读生物化学)在巴黎办豆腐工厂。1912年初,留法俭学会在北京成立,发起人: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汪精卫、张继、张静江等。1912年11月,60余名学生去法国留学。1913年,20余名学生去法国留学。梁士诒,第一次世界大战,15万华工赴法国和英国。1917年,全国各地有20多所留法预备学校。1919年,共有10批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有上千人去法国勤工俭学;仅四川1919—1920年,就有378人赴法国。毛泽东积极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王若飞、蔡畅、向警予、徐特立、李立三、陈延年、陈乔年、李富春、陈毅、邓小平、聂荣臻等。7留法勤工俭学248留学俄国公元882年,俄罗斯建立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公元1000年,弗拉基米尔大公从君士坦丁堡引入基督教的东正教,将其定为基辅罗斯的国教。1221年,成吉思汉征服基辅罗斯;1480年,伊凡大帝与蒙古军决战于乌格拉河,结束了蒙古人的统治。1682年,彼得大帝登基;1697彼得大帝伪装去荷兰和英国留学,1698年开始全面改革。俄国开始强盛。1900年,乌克兰的哈尔科夫爆发五一大游行,马克思传入俄国后的第一次群众性政治运动。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12月,哈尔科夫宣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1922年12月,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8留学俄国251899年,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去俄国学习;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派遣留学生去俄国学习;黄炎培:中国的出路:

“俄国精神、德国科学、美国资本”三者集中。1920年,湖南成立留俄勤工俭学团和俄罗斯研究会。1921年,一批湖南学生经上海共产主义青年团小组介绍去苏联的东方大学留学,其中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1924年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形成国共合作局面。1925年,苏联在莫斯科成立中山大学,费用是中俄庚款。1928年,东方大学的中国班并入中山大学。1925-1930年,在中山大学留学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有1300多人。此外,基辅军事大学、航空军事学院、苏联陆军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等,都接收中国留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的一些共产党人后来也转到苏联学习。1899年,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去俄国学习;26物理学专业留学人才20世纪初,中国开始有学生出国留学攻读物理学专业。最早的一位是李复几(1885——?),他于1901年在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学习,完成题为“关于P.Lenard的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的论文,于1907年获德国波恩皇家大学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1902年,赴日留学生中有五人进入物理学校,但未学成即转入陆军学校学习。物理学专业留学人才2720世纪第一个十年,出国学习物理学的有:何育杰1903年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张贻惠1904年留学东京高等师范数理系,后转入京都帝国大学;吴南薰1905年留学日本,1913年获帝国大学理学士学位;夏元瑮190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1909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李耀邦1909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于1914年因测定电子电荷而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胡刚复1909年以庚款留美学习数理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梅贻琦1909年以庚款留美学习物理与电机;饶毓泰、颜任光留学美国;丁燮林留学英国,李书华留学法国。20世纪第一个十年,出国学习物理学的有:2820世纪初期留学国外的学生,在国内未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缺乏物理学或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一切专业训练都是在国外进行的。这些留学人员,为在中国发展科学事业,几乎都是学成之后立即归国,回国后绝大多数从事物理学的教学工作,为近代物理学日后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29清华留美学生修物理学专业回国的著名者:胡刚复(1909级)、陈茂康(1910级)、周铭(1910级)、桂质廷(1913级)、温毓庆(1914级)、裘维裕(1916级)、叶企孙(1918级)、萨本栋(1922级)、朱物华(1923级)、顾静徽(1923级)、王守竞(1924级)、周培原(1924级)、任之恭(1926级)、周同庆等。清华留美学生修物理学专业回国的著名者:3020世纪第二个十年,出国学习物理学的人数增多。他们中较著名者:陈茂康、赵元任、桂质廷、温毓庆、颜任光、丁西林、李书华、饶毓泰、叶企孙、杨肇燫等。他们中多数人回国后从事物理教学或研究。20世纪第二个十年,出国学习物理学的人数增多。31抗战前部分物理学专业留学生专业和国别分布国别、人数电学磁学力学声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统计力学晶体学光学原子物理、核物理、宇宙射线合计留美人数1633112128845留英人数111125112留法人数53311留德人数34310留奥人数11合计223712337161579抗战前部分物理学专业留学生专业和国别分布国别、人数电学磁学力32获得实验物理学博士学位:李复几,1907年德国波恩大学李耀邦,191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胡刚复,1918年美国哈佛大学颜任光,191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王守竞,192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周培原,1928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吴大猷,1933年美国密歇庚大学获得实验物理学博士学位:33二大学物理学教育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办):分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前者相当于大学。上海南洋公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分上院、中院、下院,它们分别相当于大学、中学、小学。二大学物理学教育京师同文馆34京师大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1902年在格致科下设天文、地质、高等算学、化学、物理学、动植物学六目。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规定在小学设理化课,高等学堂分政艺两科,艺科中有力学、物性、声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物理内容。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将大学堂分为8科46门,在格致科大学下又分为6门:算学门、星学门、物理学门、化学门、动植物学门、地质学门,并对各学门的课程作了规定。京师大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1902年在格致35格致科物理学门科目: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实验、数理结晶学、物理化、应用力学、物理实验法最小二乘法、化学实验、气体论、毛管作用论、音论、电磁学、光学论、理论物理学演习、应用电气学、星学实验、物理星学补助课:微分积分、几何学、微分方程式论及椭圆函数论、球函数、函数论这可能是中国第一张物理学专科课程表。但这张法定的课程表当时并未实施过。“分科大学”至1910年才正式筹办,筹办格致科时尚未考虑设物理学教员,更谈不上物理门建制。格致科物理学门科目:36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办、私办各级学校增多,北京、南京、武昌、广州等高等师范学堂先后设立数理化部。1912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第二条规定:“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和工科”。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格致科改为理科,理科下设物理等门。1913年夏元瑮任理科学长,招收理论物理一个班的学生。1916年物理学门第一届毕业生孙国封、丁绪宝、张崧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届物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办、私办各级学校增多,北京、南京、武37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其中理科的理论物理学门课程:理论物理学、力学、气体动力学、热力学、光学、电学、应用电学、物理化学、微分积分学、高等微分方程式、几何学、星学及最小二乘法、物理学实验、理论物理演习。实验物理学门课程:力学通论、应用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应用电学、物理化学、微分积分学、星学及最小二乘法、物理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星学实验、理论物理学演习。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其中理科的理38将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割裂开,显然是外行做法。当时不具备实验条件,实验物理学无法开设。而且事实上许多物理学理论课程也无法开设。吴有训:“在国内理学院中,开了一些高调而空虚的功课,如算学物理学等由普通至最深的课程,无不应有尽有,要是专以课程的名称,互相比较,中国的大学程度,似较世界任何大学为高。教者只是糊涂地教,学者只是糊涂地听,均在似懂非懂的微妙境地。这种高调的课程,对具有谈玄传统习尚的中国人,非常适合口味。”将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割裂开,显然是外行做法。当时不具备实验391917年北京大学物理门课程:第一年:数学温习、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物理实验、化学、化学实验、力学、英文第二年:微积及函数学、微分式论、理论物理、力学、热力学电学、物理实验、德文第三年:力学、化学、物理实验、物理学史、物理化学、天文、德文1917年北京大学物理门课程:40

1918年北京大学物理门公布的专科课程有:物理学、理论物理学、高等力学、弹力论、流体力学、声学、传热学、电学论、光论、相对原理、射光论、磁电光学、动体光学、原量论、电浪论、射光质论、物理学史。这份课程计划在当时显然是脱离现实的,有点故作高深,实际上也没有能力立即执行。1919年,北京大学废去文、理、法等科之名称,采用学系制。当时有英文、德文、法文、国文、哲学、史学、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法律、政治、经济和商业14个学系。1918年北京大学物理门公布的专科课程有:41北京大学物理系1919—1920学年课程第一年:立体解析几何、方程论、微积分、实验物理、无机化学、化学实验、力学、天文第二年:数学物理、电学、热力学、气体动力论、物理实验、力学、微积及函数论、微分方程论第三年:电学、物理学史、物理实验、天文学、物理化学北京大学物理系1919—1920学年课程421920年,丁燮林、颜任光到北大物理系任教。颜任光一方面向外国购置仪器设备,一方面自己动手制做仪器,他亲手做成的整套仪器就多至二三十套。北大物理系1920——1921年度课程:物理实验:颜任光,电磁学:西燮林声学:丁燮林,光学:颜任光数理物理:何育杰,电子及放射体论:颜任光热力学:何育杰,物理学史:张大椿电学:何育杰1920年,丁燮林、颜任光到北大物理系任教。431927年,北大物理系已有物理实验室5所,电振动实验室1所,应用电学实验室1所,光学实验室3所,放射物X光线实验室1所。胡刚复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创物理实验教学。开设物理学试验课,具有重要意义。1927年,北大物理系已有441920年以前国内大学数目极少,1920年仅有公立大学3所,私立大学7所。1922年9月29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规定“大学校合设数科或单设一科均可,其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校”。由此引发了专门学校改成大学的热潮,一批师范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都相继改成了大学。一些省立大学也相继建立1927年,全国已有公立大学34所,私立大学18所。1920年以前国内大学数目极少,1920年仅有公立大学3所,45早期设物理系的大学:1912年,私立金陵大学设物理系。1918年北京大学改物理门为物理学系。1919年私立大同大学设物理系: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私立南开大学、、、;1924年北京师范大学、、、;1925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26年四川大学;1927年中山大学;1928年浙江大学、武汉大学;1930年及以后山东大学、交通大学、安徽大学等等先后设立数理系或理化系或物理系。早期设物理系的大学:461929年7月26日教育部公布《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农、工、商、医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大学组织法》促进了大学院系建置的完善。一批由专科学校新建的大学不得不兴办物理系或完善物理系。至30年代初,已有20多所大学设立了物理系

当时大学有一种风气--课程愈多愈好:1929年7月26日教育部公布《大学组织法》规定:47国立京师大学物理系1927年课程表:一年级:普通物理、物理实验、微积分、初等力学、解析几何、普通化学、定性分析二年级:普通物理、物理实验、微分方程、理论力学、高等微积、定量分析、立体解析几何(选修)三年级:数理物理、热力学、电学、物理实验、物理化学、函数通论(选修)四年级:相对论、原量论(量子论)、电子论、电振动、物理实验、球面天文学、物理化学实验国立京师大学物理系1927年课程表:48武汉大学物理系创设于1928年,至1930年才开始正式招生,但是1929年物理系公布的课程表:

必修科目一年级:高等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学、微分方程式、普通物理学、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实验、第二外国语二年级:数理物理、定量分析、高等力学、物性及音学、物理实验三年级:电磁学、气体力学及热力学、物理光学、物理实验四年级:相对论、电子论及量子论、原子论及光谱学、X射线放射论、电振论、特殊实验或论文

武汉大学物理系创设于1928年,至1930年才开始正式招生49选修课目一年级:非欧几何学、概率论与最小二乘法、实测理论、生物学、物理教授法二年级:函数论、天文学、物理学史、物理教授法三年级: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气象学、天体力学、结晶学四年级:应用力学、海洋物理学、地理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直流及交流原理、结晶光学选修课目501938年9月20日,教育部制订《大学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于当年12月颁布1939年制订大学各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对大学课程进行了统一。其中《大学理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国文、外国文、中国通史、微积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地质学《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必修科目表》:理论力学、微分方程、电磁学及实验、热学及实验、光学及实验、无线电学原理及实验、物性学及实验、近代物理及实验、理论物理、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1938年9月20日,教育部制订《大学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51大学教材当时绝大部分物理学教材用英文课本,少量是中文课本。1933年任鸿隽书面调查表明:大学普通物理教材中英文教材占90%以上;高中物理教材中英文教材占70%以上。著名物理学教材:A.Willmer.Duff.AText—bookofPhysics.英文本、中文版萨本栋著《普通物理学》(1933)严济慈著《普通物理学》(1947)大学教材5230年代中期,设立物理系或数理系的高等学校已超过30所。颜任光、丁西林、李书华、王守竞、饶毓泰先后执掌北京大学物理系;叶企孙、吴有训任教清华大学物理系;谢玉铭主持燕京大学物理系。30年代中,清华大学物理系开设的物理学理论和实验课程有37门,还建立了普通物理、热学、光学、电学和近代物理5个实验室。30年代中期,设立物理系或数理系的高等学校已超过30所。53著名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物理系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后称清华学校,负责庚款留美学生的培训。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1926年4月26日,决定设立18个系:国文学系、东方语言学系、西洋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历史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哲学系、教育心理学系、农业学系、工程学系、音乐学系、体育学系、军事学系。当时叶企孙是物理系主任教授,郑衍芬讲师,3位助教:赵忠尧、施汝为、沙玉彦。1928年,更名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著名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物理系54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55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56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571928年,聘请吴有训、萨本栋来系任教;1929年,周培原来系,1932年赵忠尧留学归来,1934年任之恭到系,1935年霍秉权到系。培养学生重质不重量:叶企孙规定: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4人抗战前物理系毕业9届学生,总数53名。建国前培养8名研究生:陆学善(1933)、谢毓章(1942)、黄授书(1943)、杨振宁(1944)、张守廉(1944)、应崇福(1945)、杨约翰(1946)、徐亦庄(1946)叶企孙、萨本栋、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等培育了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龚祖同、王竹溪、傅承义、赵九章、陆学善、周长宁、翁文波、张宗燧、彭桓武、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等物理学家;1928年,聘请吴有训、萨本栋来系任教;58北京大学物理系1898年,京师大学堂;1912年,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30年代前,6任系主任:何育杰:1918.1-1920.4张大椿:1920.4-1921.9颜任光:1921.9-1925.11丁燮林:1925.11-1926.11李书华:1926.11-1929.3夏元瑮:1929.3-19311935-1936年物理系教师:教授:饶毓泰系主任、朱物华、周同庆、吴大猷、张宗蠡,副教授:龙际云,助教6人。1935-1947年,物理系师生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4篇。培养了吴大猷、马士俊、郭永怀、马大猷、虞福春等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系59燕京大学物理系1919年成立,由北京汇文大学(PekingUniversity)、通州协和大学(NorthChinaUnionCollege)和协和女子大学(NorthChinaUnionCollegeforWomen)三所教会学校合并。1922年,办生物、化学、物理三系,物理系主任C.H.Corbett1925年,P.A.Anderson担任主任1926年,谢玉铭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燕大任教。1929年,谢玉铭任主任。燕京大学物理系60燕大物理系课程:1923-1924年: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电学、电测量、1926-1927年:物理光学、分子物理学、热学、热力学、高等电学和磁学、直流电测量、物理数学方法、近代物理1932年物理研究生课程:张量与矢量分析、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三门课均由英国人WilliamBand授课)、气体动力学、光谱学燕大物理系课程:61燕大培养的物理学人才:褚圣麟、孟昭英、张文裕、冯秉铨、毕德显、袁家骝、王承书、戴文赛、卢鹤绂、黄昆、陈尚义、鲍家善、谢家麟等。1932-1941年,物理系师生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1952年,院系调整,燕大被并入北京大学。燕大培养的物理学人才:62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37年7.7事变后,8月教育部决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至长沙,组成临时联合大学;1938年2月迁至昆明,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31日,联大结束,三校复员。先后在校学生8000多人,1946年7月有学生1600多人。爱国精神、大师云集、民主办学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63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1938年物理系教授:饶毓泰(系主任)、朱物华、郑华炽、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周培原、赵忠尧、霍秉权、王竹溪、任之恭、孟昭英1940年物理系教授:饶毓泰(系主任)、朱物华、郑华炽、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周培原、赵忠尧、霍秉权、王竹溪、任之恭、孟昭英、张文裕助教:胡宁、葛庭燧、梅镇岳、、、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64西南联合大学1938-1939年科目及任课教师:普通物理学甲(赵忠尧)普通物理学乙(郑华炽)普通物理学丙(霍秉权)力学(周培原)电学(吴有训)热学(叶企孙)光学(饶毓泰)近代物理(吴大猷)无线电(任之恭)电动力学(周培原)统计力学(王竹溪)量子力学(吴大猷)X光线(吴有训)动力学(王竹溪)普通相对论(周培原)西南联合大学1938-1939年科目及任课教师:65西南联合大学培养物理专业学生如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林家翘等,后来都成为优秀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培养物理专业学生66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30-40年代,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女子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1940年,中央决定将自然科学研究院改名自然科学院,成为解放区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最高学府。开始由李富春任院长,陈康伯任副院长。不久由徐特立任院长。自然科学院分大学本科(两年制)、预科和补习班。大学本科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系。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67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物理系课程:1941年一年级:微积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工程制图、政治。1942年二年级;应用力学、微分方程、热机学、机械原理、经验设计、政治。物理系教师:主任阎沛霖,教师于光远、聂春等十余人。1942年,在整风运动中,开展了关于自然科学院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的大辩论。1944年,物理系改为机械工程系。解放后,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几个系的基础上成立北京理工大学。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物理系课程:68三物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工作2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逐渐建立起专门的物理学研究机构。三物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工作2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逐渐建立起69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28年3月在上海成立国立理化实业研究所1928年6月创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11月上海理化实业研究所之一部分改名为物理学研究所,隶属中央研究院,由丁燮林任所长。直到1946年丁燮林辞职,所长由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兼任,1947年秋又聘吴有训兼任所长。该所先后建立了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物性、X射线、光谱、无线电、标准检验、磁学等实验室及金木工场。还曾制造理化仪器,供全国大中学及各研究机关之用。抗战期间,物理学研究所屡次迁移,始迁昆明,继至桂林,后迁北碚,胜利后复返上海。1946年冬迁南京九华山麓,并将地磁部分归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47年冬在南京建成实验大楼,1948年全部图书仪器集中于该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70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29年9月建立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创办了该院物理研究所,由严济慈任所长,开展了光谱、感光材料、水晶压电现象、水晶浸蚀图像、重力加速度、经纬度测量与物理探矿等研究工作。尤以应用光学、应用地球物理方面成绩卓著。在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成立的同时,该所又与中法大学合作创办了镭学研究所,严济慈兼任所长,主要进行放射性和X射线学的研究。该所于1946年由北平迁至上海。1948年,该所分为结晶学实验室(在上海,陆学善主持,以X射线研究物质结构及与晶体结构有关的内容)和原子能研究所(在北平,钱三强任所长,开展核物理与原子物理的研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711947年,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致信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与参谋总长陈诚:“我今天要向你们两位谈一件关系国家大计的事,还要请你们两位把这个意思转达给主席,请他考虑这件事。简单说来,我要提议在北京大学集中全国研究原子能的第一流物理学者,专心研究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并训练青年学者,以为国家将来国防工业之用。现在中国专治这种最新学问的人才,尚多在国外,其总数不过七、八人,切不可使其分散各地,必须集中研究,始可收最大的成效。此七、八人之名如下......”1947年,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致信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与参谋72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73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7420年代末,国家批准有条件的大学设立研究部,在教学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清华大学于1929年成立研究院,招收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试办物理研究所。1935年该物理所扩展为理科研究所,所下按学科设研究部。物理学部由物理系负责。在短期内建立了X射线、无线电、光学、磁学等研究室。吴有训的《单原子气体所散射的X射线》一文就是在清华大学完成并发表于英国《自然》周刊,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将其在国内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学报最早的论文之一。以后陆续设立研究部的学校有燕京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20年代末,国家批准有条件的大学设立研究部,在教学同时开展75据当时教育部统计,迄止1935年初,我国主要研究机构有142个,属自然科学的34个。就性质而言,可分为国家设立,学术团体创办和大学设立三类。由于经费与设备困难,物理学研究机构相对较少。据当时教育部统计,迄止1935年初,我国主要研究机构有1476中国物理学会1931年设在瑞士的国际联盟派了四位专家考察中国教育,其中一位是朗之万。他建议中国成立物理学会。1932年8月22日至2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通过学会章程,设有学报委员会,物理教学委员会,次年又成立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抗战胜利以后又增设应用物理汇刊委员会。学会理事会领导会务工作。理事会推选四人分任会长、副会长、秘书及会计。

中国物理学会77第一届(1932-1935)会长李书华,副会长叶企孙,秘书严济慈,会计萨本栋。第二届(1935—1936)会长叶企孙、副会长梅贻琦;第三届(1936—1942)会长吴有训、副会长丁西林;第四届(1942—1943)会长吴有训、副会长王守竞;第五届(1943—1946)理事长(从第五届起会长改为理事长)吴有训,副理事长严济慈;第六届(1946—1947)理事长叶企孙,副理事长萨本栋;第七届(1947—1948)理事长叶企孙,副理事长饶毓泰;第八届(1948—1949)理事长严济慈,副理事长饶毓泰;第九届(1949—1951)理事长周培源,副理事长饶毓泰。从1932年到1949年中国物理学会召开了16次年会。第一届(1932-1935)会长李书华,副会长叶企孙,秘书严78中国物理学会1934年即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并于同年秋派王守竞前往伦敦出席该联合会大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于1934、1935和1937年,朗缪尔(Langmuir)、狄拉克(Dirac)和玻尔(N.Bohr)相继访问中国。1934年中国物理学会就度量衡和大、小数命名法提出建议;1946年1月15日,鉴于广岛原子弹事件,中国物理学会在昆明发表了关于原子能问题意见书,要求联合国组织设立原子能委员会,以保证原子能和平利用,而不用于毁灭性武器。中国物理学会1934年即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并于同79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80四取得的物理学成就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在整个上半世纪里绝大部分是在外国完成的。从20年代末起,中国本土有少量的研究工作。抗战之前,有较多的实验研究,如光谱学、电学与磁学。抗战期间,由于仪器设备及经费的困难,绝大部分从事理论研究,如相对论、湍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在20和30年代,从事光学、应用光学和光谱学的研究者居多。而在40年代,较多人在国外从事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四取得的物理学成就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在整个上半世纪8120世纪头20年:李复几以碱金属光谱实验证实P.Lenard光谱理论的错误,促进了光谱学研究的发展。李耀邦于1914年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电荷值;颜任光研究气体离子的迁移率,气体混合物的粘滞性,并以油滴法测定了气体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对当时通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和以后有关的研究帮助极大。胡刚复研究X射线,其研究对于确定X射线谱项结构、揭示原子发射X射线的机制都有意义;李书华研究极化膜的渗透性,这在当时是有创见性的工作;丁燮林以热电子发射实验验证Maxwell速度分布律,这在当时是重要成果之一。20世纪头20年:821920年,温毓庆对特定条件下无线电辐射电阻作了理论分析。20年代初,叶企孙精确地测定普朗克常数,其测定值被后来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之久;饶毓泰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低压电弧光源,并研究了汞弧光灯的激发电势。1920年,温毓庆对特定条件下无线电辐射电阻作了理论分析。83相对论研究周培源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通过引进某些物理条件而获得轴对称静态引力场方程的严格解,并证明在各向同性条件下,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本身即可给出Friedmann宇宙度规张量,使该问题的求解大大简化。束星北在30年代探索引力场与电磁场的统一理论,其方法在当时是有启发性的。胡宁在40年代研究引力的辐射阻尼,首先计算出双星系统的反阻尼结果,这在当时是个开创性的贡献。相对论研究84量子力学

王守竞在1927-1928年间,成功地用量子力学解决普通氢分子问题,最早用变分法求二级微扰,计算了类氢原子间的偶极矩-偶极矩相互作用,得到了vanderWaals力的作用能系数。他在计算波函数中引进非线性参量,使其能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大为降低。他以量子力学方法解决不对称陀螺问题(即讨论原子分子非对称转动的情况),从而得到的谱能级公式被后来称之为“王氏公式”。吴大猷对量子力学也作了很多研究。任之恭在20-30年代之际,以量子力学理论解释H-亲和性吸收光谱获得成功;在40-50年代之际,他以测定多原子分子的转动磁矩而发展了有关的量子力学理论。1946年,W.Heisenberg的s矩阵理论对物理学的影响刚刚开始,而马仕俊即发现了s矩阵的著名的多余零点。量子力学85力学、应用力学和流体力学魏嗣銮于20年代中期以变分法探讨了均匀负荷与四边固定的矩形板的挠度和弯矩。丁燮林于30年代创造了一种可逆摆以测定g值,避免了过去以摆测定g值的许多实验误差。江仁寿于30年代中期以一种带有惯性棒的双线悬挂装置测定了液态碱金属的粘滞性,他所改进的方法在后来被广泛用于测定其它液态金属粘滞性实验之中。钱伟长1940年创始了以三维弹性理论研究板壳的统一的内禀理论。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他第一次用系统摄动法处理薄板大挠度非线性微分方程。黄席棠1940年对橡胶弹性的各种参数作了测定。力学、应用力学和流体力学86钱学森与vonKarman在40年代共同提出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和高超声速流动的概念,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1946年,钱学森与郭永怀共同提出,在跨声速流场中有实际意义的是上临界马赫数,而不是原先被重视的下临界马赫数。这对航空技术中突破声障具有重要意义。周培源于1945年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迄今仍被称为现代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性工作。王竹溪和张国藩也都在湍流方面作过研究。1950年,庄逢甘研究了湍流的统计理论。1950-1951年,卢鹤绂提出流体的容变粘滞性理论,对声传播和吸收现象(包括超声波)的研究有帮助。钱学森与vonKarman在40年代共同提出跨声速流动相似87林家翘从40年代到60年代对于高速空气动力学、湍流、流体稳定性、浅水波、边界层流动等均有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44年关于流体力学稳定性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求出了完整的中性曲线,得到临界雷诺数。其理论结果被后来的实验和数值计算所证实。李政道1950-1951年间,通过将Heisenberg湍流模式与实验结果相结合,计算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流粘滞系数;他证明了二维空间中不存在湍流,其结果在气象学、海洋学中得到应用。中物史-8二十世上课件88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王竹溪在1936-1937年间将H.A.Bethe的超点阵统计理论推广为普遍理论,分析了长程相互作用,找到了计算超点阵位形配分函数的近似方法,从而在形式上给出了超点阵问题的普遍解。抗战期间,又指导杨振宁作超点阵研究。他还对多元系的平衡与稳定性的热力学理论作了深刻研究。张宗燧在1936-1938年间,在固溶体的统计物理研究中将Bethe的统计理论推广到次近邻原子对的相互作用中,1940年回国后在研究合作现象时建立了固溶体位形自由能的方法,对量子统计的各态经历问题进行了研究。30年代,葛正权又以测量Bi2分子束实验更精细地验证Maxwell速度分布律,导致他发现了Bi8分子。这个实验已成为经典被载入物理学著作之中。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89王明贞于1942年首次从Fokker-Planck方程和Kramers方程中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布朗运动;王承书发现了线性化的Boltzmann积分算符的本征函数和本征值,提出了被称为王-Uhlenbeck方程的多原子分子气体的修正Boltzmann方程。黄子卿于1935年精确地测定了水的三相点;陈仁烈于1935—1936年研究了金属线和水银的纵向热电子发射;朱应诜于1939年详细研究了在一些特定条件下通过气体的热传导现象。吴仲华于1947年对四冲程内燃机的输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作了研究。杨立铭于1948年研究液体和气体的扩散理论。王明贞于1942年首次从Fokker-Planck方程和Kr901944—1947年,杨振宁在统计力学中论述了相互作用能随晶格常数的变化而变化,讨论了临界温度和超格比热的关系,在超格统计理论中提出了准化学方法的一般理论问题。Ising模型是闻名的统计力学中的铁磁学模型,1952年杨振宁解决了其中最困难的问题,分析了在正方形格子下二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解析表达式,证明在居里点发生的现象系一种相变,并指导张承修将其方法推广到长方形格子的Ising模型之中。李荫远于1949年对合金有序化和顺磁――反铁磁转变的统计力学也作了有意义的工作。

1944—1947年,杨振宁在统计力学中论述了相互作用能随晶91声学叶企孙曾于20年代后期测定清华大礼堂音质,这是中国有关声学的最早研究。丁燮林在40年代对改造中国传统乐器笛甚有研究。汪德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承担了法国的反潜声呐的研究,改进了声呐换能器,并对以气压哨声消除机场雾滴作了研究。他对超声波在液体中的吸收与色散也有独到的研究。许宗岳在40年代初从事水超声波吸收的测量与理论研究。周同庆应用超声波技术测量了长江航道的深度与距离,制造了磁伸缩式高频声波自动记录回声探测仪。声学92马大猷于30年代末期建立了房间声学简正波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分析混响的新方法。40年代,又以波动声学探讨了矩形室中非均匀声边界、颤动回声以及房屋音质起伏等问题。50年代初,魏荣爵对低频声波在水雾中的反常吸收和声波消雾作了研究。

马大猷于30年代末期建立了房间声学简正波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分93光学与应用光学谢玉铭在1925年前后与A.A.Michelson合作从事光的干涉研究。在严济慈领导下,北平研究院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就是围绕光学展开的。在这方面作出成就的有严济慈、钱临照、林友苞、钟盛标、陈尚义等。除在抗战期间制造光学仪器之外钱临照于1937年研究了玻璃表面的微裂缝,40年代又以Hilger棱镜干涉仪实验展示并说明了光谱中相邻两光波的干涉图像及其性质。严济慈、钱临照、钟盛标研究了压力对感光材料及潜像的影响。光学与应用光学94龚祖同在30年代后期在德国从事光学系统高级球象差的研究,在昆明期间制造双目望远镜等军用光学仪器。1952年他和王大珩制造出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王大珩40年代在英国发展了数种新型稀土光学玻璃配方,研制了V型棱镜精密折射仪,在球面像差光学系统的最佳焦点、玻璃目视分光光度学等方面研究有成就。1946年,何增禄等人以改变光程的方法改变光波频率,说明多普勒效应“红移”现象是个特例。龚祖同在30年代后期在德国从事光学系统高级球象差的研究,在昆95光谱学

桂质廷于1925年研究双原子气体的低压弧光的光谱及其特征。魏学仁(1899一?)于1928年对氦光谱D3线的精密结构作了分析研究。

严济慈和钟盛标、陈尚义等在30-40年代研究氢、氖、铷、铯、硒、碲等元素的原子及其分子的光谱,碱金属的紫外光谱、尤其是对臭氧的紫外光谱吸收系数的研究,为国际上气象学家测定高空臭氧层厚度提供了参照数据。光谱学96

饶毓泰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德国研究了Rb和Cs原子的倒Stark效应,观测到这两元素主线系的分裂和红移,为当时量子力学微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验数据。1933-1938年间,他在北京大学研究了CLO3、BrO3和IO3的Raman光谱,测定了光谱的退偏振度,确定了这些自由基的结构。1944—1947年间他又在美国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的分子振动—转动光谱,获得了同位素分子内部运动的重要信息。饶毓泰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德国研究了Rb和Cs原子的97

谢玉铭于1932—1934年间在美国与W.V.Houston合作研究氢原子光谱Balmer系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在40年代后期得以肯定的著名的“Lamb移位”,并提出了与40年代后期有关重整化理论的发展方向相同的大胆建议。W.E.Lamb于1947-1948年间所作的类似实验及发现而获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大猷1931年在美国曾设计了一种弯形狭缝以改进红外光谱的弯形影像,提高光栅的分辨率。30年代,他研究了多种多原子分子光谱,与郑华炽等合作,研究了苯及其衍生物的Raman光谱,发现并证明了苯的同位素移动并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解释。1939年,吴大猷完成了《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其结构》一书,是当时国际上第一本、也是唯一的有关专著,曾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赞扬。谢玉铭于1932—1934年间在美国与W.V.Housto98在量子光学方面查谦于20年代初期在美国以蒸发型铂片研究了光电效应,得到了完全对称的电离效应。吴有训在美国以研究Compton效应著称。他的关于Compton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分布和能量比率的两篇实验论文,确凿地证明了Compton效应的存在,丰富和发展了Compton工作,并加速国际学术界对Compton效应的认识。吴有训回国后,带领研究生继续从事有关的研究。在量子光学方面99电学孙国封于1923年在美国以测量相角法确定电池的电解质电容和电阻;萨本栋在30年代关于三相电路并矢代数的研究,是属于数学、物理和电机的三角地带,被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评选为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文章荣誉奖”。40年代萨本栋从事交流电机研究,以标么值系统分析交流电机问题。他根据在厦门大学和美国讲课的素材编写的《交流电机基础》一书,被英、美各国高等院校采作教本,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教本被国外采用的先例。马士俊在1930年研究扭力对电阻的影响和Barkhausen效应;严济慈与钱临照等研究水晶压电及其振荡现象。电学100无线电、电子学和微波

温毓庆于1920年在美国对于受各种波长的阻尼和非阻尼激发的天线辐射电阻作了理论分析。倪尚达在20-30年代之际研制氧化铜整流器。陈茂康在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对滤波器、脉冲发生器、微分脉冲发生器、微分指数导纳以及在1米量程内吸收式波长计的理论、设计和校准等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任之恭对电子振盈器的理论与实验都有研究,40年代他又从事微波波谱学的研究,尤其是对许多气体分子的微波波谱的Zeeman效应作了实验观测。孟昭英于30年代初在美国首次以电子管产生lcm超短电磁波获得成功,并设计了波导阻抗的精密测量法,30年代末研究三极管直线性板极调幅,40年代末研究了氧的毫米波的微波吸收谱。无线电、电子学和微波101卞彭在30年代初首先采用钨丝圆柱型发射极制作电子管,40年代研究氧化物阴极,最早确定氧化物阴极的脉冲发射和直流发射的一致性。朱物华从30年代起研究各种滤波器的瞬流。袁家骝在30-40年代之际研究超高频无线电测向以及自动装置的最佳航线等课题。萨本栋在40年代研究各种真空管的性质和效能。戴振铎研究电磁理论和天线理论,1948年关于双锥形天线的理论使他获得了小锥角有效负载导纳的严格表述式,1952年以变分法研究圆锥形金属线的电磁反向散射,并确定了反向散射截面的数据。卞彭在30年代初首先采用钨丝圆柱型发射极制作电子管,40年代102毕德显在40年代后期在美国无线电公司参加研制脉冲多路通信和微波通信等设备。冯秉铨在40-50年代之际,对振荡器阳极提出相角补偿理论。叶楷于1945年从理论上考察了栅极支柱和不同电子管尺寸对电子发射角的影响,从而证明了H.C,Thompson在1936年的实验分析。1950年他在对低压充气二极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推出了一些重要的常数。鲍家善研究微波天线和微波铁氧体器件,对雷达天线提出改进方法,并提出了双余割千方式波束天线的设想。毕德显在40年代后期在美国无线电公司参加研制脉冲多路通信和微103磁学叶企孙1922—23年间研究了高压强流体静压力对铁磁性金属磁性的影响,这是本世纪初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工作。回国后,他指导施汝为在国内开展磁学研究。施汝为从30年代起,在顺磁化合物、铁磁性合金及其单晶体、永磁合金的磁性、磁畴粉纹图和磁各向异性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并指导潘孝硕等人从事磁学研究。潘孝硕在30-40年代对物质磁性、特别是在合金有序性对磁性的影响、晶界内磁场对多晶体旋转磁化过程的影响等作了深入研究。李庆贤于1931年在美国研究了低温下磁铁矿晶体的磁性,并首次观察到磁性性质在冷却到低温相变点时引起的感生磁的各向异性变化。这一成果一直受到国际磁学界的重视与引用。蔡柏龄从30年代起,研究了气态和液态分子磁性和磁光效应,研究了多种反铁磁性化合物和盐类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丁渝在1951年研究了顺磁盐的微波共振吸收。马士修在30-40年代研究电场与磁场中的对称状态,从而发展了居里对称定理。磁学104施汝为1933年摄于实验室的照片1958年5月施汝为院士(左2)、潘孝硕教授(左3)与其指导下工作的李国栋(左4)、孟宪振(左1)的合影施汝为1933年摄于实验室的照片1958年5月施汝为院士(105固体物理学在金属物理与非金属结晶学方面,有陆学善、钱临照、余瑞璜、周如松、葛庭燧等人的研究;在半导体与晶格动力学方面有范绪筠、黄昆等人的研究。岳劼恒在20-30年代之际,在法国从事旋光学研究,发明氢氟酸浸蚀玻璃的旋光法并在络合物及其旋光性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1932年涂羽卿在美国对晶体光栅常数的计算值与观察值作了精密比较。魏培修1937年对α—石英结构作了研究。陆学善于30年代中期应用X射线多晶粉末法研究晶体结构和合金相图,创立了利用晶体点阵常数测定相图中固溶线的方法。固体物理学106钱临照和周如松在30年代中期对金属晶体的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作了极好的研究,他们实验测定了钼单晶的滑移系统,对其滑移面与钠、钾迥异现象的原因作出了正确的解释。1939年周如松与Andrad共同提出表征形变温度对体心立方晶体滑移面选择影响的参量。余瑞璜在30年代后期从事X射线结晶学研究,在昆明期间曾提出X射线晶体分析的Fourier综合法。郑建宣在30年代后期首次对Co2A15的晶体结构作了测定,发现它是不同一般的新结构型。钟盛标在抗战期间对于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下水晶的腐蚀及其腐蚀图样的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工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他所发现的确定水晶轴向及检测水晶晶体缺陷的方法,为地质学家与矿物学家所关注。钱临照和周如松在30年代中期对金属晶体的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作107葛庭燧在40年代后期创立了金属内耗的整个研究领域,在学术文献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名词有“葛氏扭摆”、“葛氏内耗峰”、“葛庭燧晶粒间界模型”等等。1951年,徐亦庄对反铁磁体的结构和某些体心立方晶体过渡金属的结合能之间的关系作了有意义的研究。范绪筠从40年代起在西南联大开始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发现了半导体中导电电子密度可能偏离其正常值相当大的现象,定量地讨论了两个物体接触处附近的势位和电子密度分布;40年代末在锗与硅半导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葛庭燧在40年代后期创立了金属内耗的整个研究领域,在学术文献108黄昆在1947年发现了后来被称为的“黄散射”,即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散射,它直接有效地成为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手段。1950年,黄昆和A.Rhys(李爱扶)共同提出了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在国际上称为黄—FleKap理论,它成为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工作。1950年黄昆又提出了分析极性晶体光学振动的黄方程。1951年又由此推导出晶体中的声子与电磁波耦合振荡模式,这个工作成为后来称为极化激元领域的奠基性工作。1947-1951年间,黄昆与M.Born合著了《晶格动力学》一书,它成为该领域的一本基本理论著作而在国际上享有盛名。黄昆在1947年发现了后来被称为的“黄散射”,即固体中杂质缺109原子和分子物理

叶企孙测定普朗克常数、吴有训对Compton效应的出色实验、王守竞以变分法计算氢分子的结合能、任之恭从事氢负离子的亲和性研究,都是早期较有名的工作。30年代初期,吴大猷在实验室制造出超铀元素之前,通过计算铀原子的5f电子能态在理论上预言了铀原子可能为一组14个元素的起始,这14个元素依次把5f壳层填满,其情况与稀土元素依次填满4f壳层相同。在30—40年代,吴大猷进行了原子多重激发态研究,所预言的一些多重激发态后来得到实验证实。他与苟清泉等合作较早对氦原子双激发能态作出计算,计算慢电子与原子碰撞的散射截面,对原子碰撞理论提出模型和计算方法,吴大猷还研究了氯化乙烯的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及分子对称问题,抗战期间探讨了电子激发的分子振动、分子振动与转动的交互作用、分子简正振动等问题,尤其是他的《多原子分子结构与振动光谱》一书是这个领域的第一本国际性经典著作。原子和分子物理11030年代后期,赵广增从事电子与原子和分子的碰撞激发、原子和分子的激发和离化的研究。褚圣麟1935年以高频火花产生阳射线的方法对几种金属和矿物的离子进行研究。卢鹤绂1937—1938年间自制180º聚焦质谱仪,研究热离子源的发射,发现热离子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准确地测定锂、钾的同位素丰度比,其测定值在国际上被沿用20年之久。1939—1941年间,提出扇形磁场对入射带电粒子的聚焦作用的普适原理,并制备了B10和B11同位素靶。洪朝生1948年对在加速场和减速场作用下氧化物阴极的热离子发射作了很好的研究。30年代后期,赵广增从事电子与原子和分子的碰撞激发、原子和分111

X射线研究除胡刚复早期的工作、吴有训的实验及以上所述之外,陆学善、余瑞璜在30年代曾随吴有训作有关研究。顾静徽1931年对CLO2的吸收光谱和在对称三原子分子的带光谱系中的强度分布作了研究。郑衍芬30年代中期在美国较系统地测量了X射线谱的偏振,进而证实X射线连续谱产生的量子力学机制。褚圣麟在30--40年代之际对胁变岩盐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样作了很好的测定。施士元在30年代对液态钾的X射线衍射研究导致他发现了液态中残存着体心立方晶体结构。吴健雄于1940年研究受β粒子激发的内外连续的X射线。X射线研究112放射性研究郑大章在20—30年代之际随居里夫人(MarieCurie)从事放射性矿物中提取镤和钋、测定其含量、对锕族元素的研究以及电解制备U308薄涂层等工作。钟盛标在30年代初也在居里实验室研究锕系放射性沉淀物的γ射线。30年代,王淦昌测定北京近郊大气的放射性变化。叶蕴理于1935年研究了钐和铷的放射性。张文裕在30年代后期,以高压倍加器产生γ射线和快中子轰击多种元素,发现多种放射性元素。沙玉彦研究了放射性元素磷的人工放射性。放射性研究113宇宙线的研究霍秉权30年代初随C.T.R.Wilson制造云室,从事有关课题的研究与测定工作。熊子敬1934年对宇宙射线的微粒假说作出了验证。胡乾善和周长宁30年代后期研究宇宙线簇射郭贻诚拍摄了上千张宇宙线粒子云室径迹照片,测定了它的能量耗损及其中的介子质量。袁家骝在40年后期测定了大气中慢中子分布、中子生成率以及中子绝对强度与高度的关系。褚圣麟1946年研究了特定地点的宇宙辐射的东西不对称性以及对极区与赤道吸收定律指数之差作出估算。宇宙线的研究114张文裕40年代后期在美国自制了一套记录宇宙线的云室系统,进行μ子被物质吸收现象的研究

韦宝锷40年代后期,观测证明宇宙线空气簇射的脱散曲线异常现象,并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梅镇岳于50年代初在加拿大利用核乳胶研究宇宙射线,他观察到π介子留下的径迹,实为后来命名的K介子和ρ介子的粒子,观察到宇宙线中出现的相对论性重粒子及其在乳胶中因碰撞而破裂的现象,他的观察研究对宇宙线的起源和宇宙论都有重要意义。张文裕40年代后期在美国自制了一套记录宇宙线的云室系统,进行115原子核物理学

赵忠尧1930年在研究硬γ射线的吸收系数及其散射的实验中,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没现象。他的发现是在C.D.Anderson发现正电子之前二年作出的,他对于人们确立正电子和负电子对的概念以及对于对的性质起了重要作用。1932年以后,赵忠尧从中子共振入手,探讨了原子核的能级间距。王淦昌30年代前期对镭系、钍系的β谱,施士元对钍系的β谱。霍秉权30年代前期对镭系的β谱都有研究。吴健雄40年代曾系统地从事β谱的实验研究,证明正电子与负电子的宇称相反。梅镇岳也从事低能核谱研究,并探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