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润城东岳庙考
山西省阳城县润城村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处的沁河西岸。润城市政府。抗战前,商业居全县四大镇之首。润城,初名老槐树,铁业兴盛后易名铁冶镇、润城,又名小城、少城。“润城镇古名小城,脉势围固,水绕山环,人聚风秀,今古无宦。自嘉靖三十八年,蒙县主张爷,陕西西宁人,进士出身,嫌村名不好,祈吕仙鸾笔,改为润城。至改后民淳繁富,人物端清。至万历十八年,本镇一案学进六人,乃生于改润文兆。”(附1)科举入仕人数冠于全县,是王国光、张慎言、张敦仁、延君寿等人的故乡。润城村东岳庙,据新修《阳城县志》记载,始建于宋代。庙内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重修东岳庙记》(附1)记载,东岳庙原有三进院,其中山门、过庭、戏台、配殿、东西廊房等在“文革”中被毁。现存献亭、正殿、后宫等殿宇,被围在润城村小学校院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存有碑碣十余通,献亭内存四通,正殿前存六通(东西窗下嵌碑两通;前檐东西山墙内侧亦嵌碑两通,已涂油漆;正殿前檐东西角柱外立碑两通),部分被用作教室台阶,数目不详,字迹已磨灭不清。正殿前檐角柱外两碑高244公分,宽85公分,正书,同刊《润城社新制神伞仪仗记》,东侧碑前一半刻正文,后一半及西侧碑刻“施财芳名”。碑中对润城东岳庙迎神赛社活动记载颇为详细,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现录碑之正文如下:清乾隆时间其序古之时,自天子之都至于五等侯国,皆有社。而公卿采地之在都鄙者,亦必竭诚尽献,以奉方社之祭。其祈年报享,逆暑迎寒,则击土鼓,吹豳诗,以御田祖,乐田畯,息老物。其在《诗》曰:“以我齐明,与我牺□,以社以方。”又曰:“以祈□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乡之有社,其昉于是乎。润城之在阳邑,巨镇也。比屋鳞次,烟火数千家。乡之社,盖莫详其所自始。饬庙貌,洁粢盛,以奉祀事。其春秋祈报,礼数器币之陈,导引仪卫之盛,甲于一邑。是亦吹豳饮蜡,明惠泽而弛民力之遗意也。忆余少壮时,国家太平,休养之泽□百年矣。民物繁滋,丰年屡庆,家有余财,人有余力,于是隆享报之典。迎神祈泽,则大起众庶,鼓钲竞响,伞扇麾幢之属夹道而前驰。复有贝锦采装儿童杂剧,纷纭遝沓,填塞街衢,焜耀闾巷。而衣冠缙绅之族,亦往往相与揖让,进退于其间,斯盖一时之盛也。自是而后,浸以微替,社庙仅存祀事,废不举者间数载。其后稍稍更置社首。而向之羽仪器仗□残剥蚀,不复可施用,遂至荡然无有一存,而□□暇以理也。乾隆三十有六年春,社首魏君世栋、张君世禄、成君文宠等,毅然更新。乃谋诸镇人士张君受祉、延君镜心、王君萌生等,相与裒金庀工,授之式法,协诸仪则。工既讫功,遂陈列而观之。社鼓逢□,钲声盈耳,华盖旋转,旌旆飞扬,其繁庶之容、丰盈之象,视曩日盖无以加焉。是役也,凡为金二百有奇,皆取诸镇人之乐输者。不数月而告成,乃□刻石俪辞,谒余文侈其事。余惟盈虚消息之相□,亦理数之固然。赖有人因时补救于其间,乃能相持以不敝。夫有数十年前之盛,如彼迩时之就替,如此一旦起而鼎新之,不可谓非人力之致矣。余既多诸君经理之勤劳,至所以保持护惜,引伸弗倦,恪□□□,谨守管钥,永追籥章,土鼓之遗,以宣畅朝缓和煦□之恩于勿替,是所望于嗣事之人也夫。文林郎蒲州府儒学教授前直隶沁隰两州学正戊午科举人吏部截取知县里人王道照撰。儒学生员永斋杨天赐书。该碑刊立年代已无法辨认,但碑中所记润城社新制神伞仪仗的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春”,其事“不数月而告成,乃□刻石俪辞,谒余文侈其事”,故刻碑时间当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撰碑者王道照,光绪《山西通志》“贡举谱”载为乾隆三年(1738)戊午科举人,“王道照,阳城人,沁州学正”,与碑文末题一致。“施财芳名”列于碑文之后,然仅辨“砥洎城”和“三圣坊”、“铸佛坊”、“玄阁坊”等坊名,人名及捐赀数目则漫漶不清。砥泊城,“在润城村西北隅,俗称寨上。城呈椭圆形,砖砌。南有正门,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共有十座大街坊。形成许多丁字街口。住宅之间每自巷顶架设过街楼,人行方便。是华北地区保留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然庙内明万历二十一年《重修东岳庙记》载为十二坊,分别为:三圣坊、铸佛坊、神右坊、街市坊、神左坊、镇溪坊、文林坊、通沁坊、临沁坊、佛岩坊、玉泉坊、玄阁坊(附1)。撰者王道照在碑文开始,首先论述了村镇赛社之起源。“古之时,自天子之都至于五等侯国,皆有社。而公卿采地之在都鄙者,亦必竭诚尽献,以奉方社之祭。”“社”,土地之神。《左传》昭二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祭土神亦称之为社,《诗·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人居地上,非土不立,土生五谷,非谷不食,《甫田》又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故封土立社而祭之也。因之“社”亦指祭土神之所,即社宫、社庙。社宫,古帝王、诸侯社祭之所。一般乡镇,亦多建社庙,为祈报之所。一年农事既毕,陈酒食以报田神,饮酒作乐。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赛神》载:·《礼·杂记》曰:子贡观于蜡。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郑康成谓:岁十二月索鬼神而祭祀,则党正以礼属民而饮酒,劳农而休息之,使之燕乐,是君之泽也,今赛社则其事尔。今人以岁十月农功毕,里社致酒食以报田神,因相与饮乐,世谓社礼,始于周人之蜡云。可见,赛社为周代十二月腊祭的遗俗。“其祈年报享,逆暑迎寒,则击土鼓,吹豳诗,以御田祖,乐田畯,息老物。”田祖、田畯、老物,祭祀的对象,语出《周礼·春官·龠章》。田祖、田畯,农神。《周礼·春官·龠章》:“凡国祈年于田祖,歙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注:“祈年,祈丰年也。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也。……郑司农云:田畯,古之先教田者。”老物,古代蜡祭的对象。《周礼·春官·龠章》:“国祭蜡,则歙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注:“求万物而祭之者,万物助天而成岁事至此,为其老而劳,乃祀而老息之。于是国亦养老焉。”润城村东岳庙,乃润城社春祈秋报之所。润城为阳城县大镇,人烟稠密,民丰物阜,故“其春秋祈报,礼数器币之陈,导引仪卫之盛,甲于一邑。”撰者王道照追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润城迎神赛社的盛况:忆余少壮时,国家太平,休养之泽□百年矣。民物繁滋,丰年屡庆,家有余财,人有余力,于是隆享报之典。迎神祈泽,则大起众庶,鼓钲竟响,伞扇麾幢之属夹道而前弛。复有贝锦采装儿童杂剧,纷纭遝沓,填塞街衢,焜耀闾巷。而衣冠缙绅之族,亦往往相与揖让,进退于其间,斯盖一时之盛也。王道照为清乾隆三年举人,若其二十岁左右中举,当生于康熙末年,其少壮时,正值所谓的“康雍乾三朝盛世”。山西长期处于和平环境,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润城人烟稠密、商业发达,故其社之迎神赛会能盛于一时。东岳为五岳之长,相传神以暮春降诞,适符春生之会。山西各地东岳庙于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献乐报赛,相沿已久。至日,赛社迎神之与会各社,尽出其所备迎神旗伞銮架,佐以锣鼓,抬神像出巡各处。远近士女盛设香火,陈百戏以赛祝,典至隆也。所谓迎神,就是赛庙的主神做东道主,邀请诸神前来参赴盛会。清光绪十八年河北省《怀来县志》记载的当地农历四月十八日泰山庙会,亦较为详尽,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十五日起,预制娘娘驾,作楼台五、六层。殿宇廊榭、钟阁碑楼、神鬼形象,靡不穷工极巧,金碧辉煌。长丈余,宽六、七尺,十二人舁之游街。又担大幡杆数十,高十余尺,五彩纷纶,璎珞披拂,上绘各神像,仙容圣号,不一而足。其人皆有力如虎,矫捷飞腾,此擎彼舞,目不暇给。益以巨锣、大鼓数十具,铙钹铿锵,旌旗飞扬,僧道喧阗。其间男女纷纷随之,盈街溢巷,万头攒动,真盛观哉。至十八日,各堡村娘娘架又来进香,从者数十、百人,其喧阗与前埒。与本城会相合,如锦增花,火增焰。视前数日,又倍蓰焉。至十九日,会完人散,人家檐瓦如齿割,则皆幡杆所毁也。可见在迎神队伍中,除抬有主神的行神坐像(山西上党一带亦称作“小架老爷”),还要有鼓吹乐队、旗伞仪仗队、杂剧故事等。在山西上党,鼓吹乐队由乐户组成,乐户亦称为“吹鼓手”,平时为婚丧大事吹奏,遇有赛事,则去承应。一个乐队,多则十人,少则七人。所用乐器有大锣、小锣、墩鼓、大钹、小镲、梆子、唢呐、芦哨和笙。这种乐队,各地城乡均有,但并非每个乐队都能承办迎神赛社。办赛时,乐队既要迎神,又要在神前供盏上馔而吹奏;而在长子、潞城、黎城等县,乐户还要在舞台上演戏。故办大赛的乐队需用五十多人。旗伞仪仗队,主要有“肃静、回避”牌、“清道、飞虎”旗、“金瓜”、“钺斧”等仪仗。按传统规矩,仪仗队走在迎神队伍的最前边。杂剧故事,指由青少年装扮的古装戏曲故事,分“扛装”和“抬装”:扛装是每一个剧中人物要用另一个身板扎实的后生,在这个后生身上紧紧绑着一个铁架子连着一根高出头上的铁棒,把已化装好的演员又紧紧绑在铁棒上,这个演员便能在上边唱、做、念、打,并且很自由。抬装是用两个人抬的一张一米见方的桌子,桌面上竖着一支弯弯曲曲铁棒,约两米来高。桌面上立的是个男演员,上边站的是个女演员,凑成一出戏文。……其演员都是十五岁上下的儿童。这种“故事”,在元宵节闹社火时亦常见到。迎神赛社,不仅普通村民积极参与,而且“衣冠缙绅之族,亦往往相与揖让,进退于其间”,“其间男女纷纷随之,盈街溢巷,万头攒动,真盛观哉”。是旧时村民借娱神以自娱的一种极好方式,故各村社极为重视,不惜化重金修葺神庙,添置旗伞什物。一方面是出于对神灵的虔诚,旧时人们认为,殿宇倾敝,旗伞不整,是对神不敬,对神不敬,则神不佑。另一方面,则以“礼数器币之陈,导引仪卫之盛”炫耀于乡里。故各村社对添置更新仪仗等物极为重视,不惜花费重金以成其事。工讫后,勒之以石,以传不朽。润城社由于“向之羽仪器仗□残剥蚀,不复可施用”,故于乾隆三十六年春,费金二百有奇,毅然更新。“工既讫功,遂陈列而观之。社鼓逢□,钲声盈耳,华盖旋转,旌旆飞扬,其繁庶之容、丰盈之象,视曩日盖无以加焉。”阳城县城关成汤庙“虽罢迎飨之举”,但仍费“银四十两有奇”,添置袍伞旗帜,以备后之迎飨者使用:今岁成汤庙例应化源里迎神换水,适上台及邑大夫有禁,其事暂寝。二三社者相与谋曰:取水之举,事关祈报,应在雨泽,何可废而不举?迩来仪仗残缺,缘旧相仍,岁耗民财,究于社典之需,一无所补。令虽罢迎飨之举,曷若以其所费之资,制为什物,使后之迎飨者壮美观瞻,可经数十年之用,不犹愈于耗而无成者乎?佥曰:可与。为耗而无成,不若治为美观也。遂欣然从事焉。诸袍伞旗帜计其所费,共数银四十两有奇。所制什物有“神袍七领,轿围一圆,紬伞七柄,紬旗六对,大白绸旗一对,大白布旗一对,鸾驾号挂二十四件”。晋城市高都镇东岳庙“每年三月念八日恭奉圣诞之辰,合镇赛社迎神,游巡一方。所有旗伞什伍固皆具备,独至轿扇等夫之衣帽,则破坏而不堪,甚至驾前提炉凤扇更缺焉而无有”。遂于嘉庆十五年(1810)添制提炉凤扇等物,计有“铜提炉四樽、南木杆四根、朱红绣袋四个、月白绉巾四条、铜链十六条、宝蓝缨络穗四付、洋青地龙凤扇四把、黄锦衣十四件、月白绫小袄一件、凉帽□十四顶、杏□绫八尺八寸”等,共使银七十余两,另使银一两由专人于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管理物件,并“公议此物不许出借,如违者,罚银拾两”。“通年社祭,春秋两举,率多演剧为乐”。唱戏是酬神的手段,也是酬神的主要内容,神庙多建有戏台,献戏以娱神,同时也得以娱人。润城东岳庙始建戏台的时间已不可知,但明万历间已有戏台则是不争之事实,该庙万历二十一年《重修东岳庙记》载有“止存正殿舞楼上下三门等”字样(附1)。《润城社新制神伞仪仗记》后部载有“秋报献戏三台”,可以看出戏曲演出在迎神赛社活动的重要地位。祀神演戏,为的是祈祷安康,以妥以佑,在娱神的同时,得以娱人。赛会献戏历来受到办赛者的重视,并严格遵循各自的传统和规定。清乾嘉以来,润城社东岳庙赛会期只献演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发源于泽州,并进而流行于上党地区,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就已盛行,它逐步占领神庙戏台,成为赛会演出之主体。而地方小戏,如秧歌之类,只有在村民还愿时才能在神庙演出。赛会演出时只用正规戏班而不用“家乐”或“自乐班”。沁水县下格碑村圣王行宫“每岁三、五两月演戏祀神”,各村社按既定之名次,世世相传,轮流承办。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和民国十六年五月端阳,两次赛事轮至下沃泉社承办。修祀之期,下沃泉社企图以“家乐”抵补演戏,遭到众社反对,认为其“破坏神赛”。于是,众社同心协力,公会两次,“以重祀典”。而山西蒲县东岳庙在清前期赛会时,以演出昆曲为主。乾隆十七年(1752)《昭兹来许》碑载:“每岁于季春廿八日献乐报赛,相沿已久。……至期必聘平郡苏腔,以昭诚敬,以和神人,意至虔也。”到道光元年(1821),蒲县东岳庙在《东神山补修各工并增三处戏钱碑记》之“碑阴续批”中,又一次重申了上述规定:“三月演乐,旧规觅自外境。正日不用乱弹,恐亵神也。万一误戏,或用土戏暂补者,不得动用公钱。”正是由于这种规定、章程,才使得赛会演戏世代相传,历久不绝,成为乡村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清康熙七年《沃史》载:“又里社,有春祈秋报,自是古雅。惟多聚娼优,扮演杂剧,连日累夜,甚非美俗,且易起事端,多耗财货,所宜戒止。”不可否认,赛会期间人员众多,难免鱼龙混杂,一些好事之徒乘机滋事。有的村社规定:维首“临期昼夜谨慎会场,不时巡察,严禁赌博争闹,提防酗酒打架”。若发现聚众赌博,或罚钱,或罚戏,并用罚没钱奖励举报者。沁水县南瑶村玉皇庙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南沟社修工碑记》载:“社众共议,严禁赌博,规条犯者,罚窝场同场之人献戏三台敬神,违者合社送官究治。”此外,许多神庙在东西两廊建有二层看楼,为妇女之观剧场所。此种建筑在晋东南甚多,随处可见。未建有看楼之神庙,则于演戏时在戏台前拉一麻绳,以男左女右或男前女后来区分观众,以防止光棍地痞调戏妇女。这样,较好地保证了赛会期间秩序。连年不断的赛事活动,并且各村社之间在赛会时争强好胜,大肆铺张,是多耗财物的直接原因。“里之有社,本古人蜡飨遗意,后世踵事增华,相沿成例。陈锦绣,设珍玩,穷水陆,俳优技。预其事者,中人之产,鲜不因以破家,虽输公之息,无以逾此,识者忧之。”他们提出,“惟度力而行,量能而止,无忝帝德,无滋民累,庶不失歌豳击壤之庥”。但“间或雨暘愆时,旱潦一见,愚夫妇咸致咎于祈报未诚、飨赛有缺,井里皆然,坚不可破。”在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只有祈求神灵的庇佑。同时,也是传统习惯之使然,好祀鬼神,性喜优戏,官府虽有禁令,但也是禁而不止。一些有识之士也只能深忧之而无能为力。现在,各地大多数神庙已不再举行传统的迎神赛社活动,而是在会期,通过起会的形式,进行物质交流。期间,必有戏曲或电影演(映)出,丰富了城乡特别是农村人民的文化生活。至于善男信女的烧香拜神活动,则需加强引导和教育,使传统庙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金字为王公志太山□嶡嵉,三关五边遮夷远。润城镇古名小城,脉势围固,水绕山环,人聚风秀,今古无宦。自嘉靖三十八年蒙县主张爷,陕西西宁人,进士出身,嫌村名不好,祈吕仙鸾笔,改为润城。至改后,民淳繁富,人物端清。至万历十八年,本镇一案学进六人,乃生于改润文兆。镇中古有东岳庙三进,东西廊并七十四祠圣像,年远倾毁无□,止存正殿、舞楼、上下三门等,庙俱塌上倒下,风雨难遮。人敬神而必灵,神佑人而赐福,庙新村壮,庙破村穷,人人叹□。意为者惧功大力微,众视捱托,数春不敢擅为。万历二十年,蒙县主叶爷,山东德州人,进士出身,亲诣乡约,见殿塌毁,张诏等禀建,慨得金语重修。本年正月二十一日祭设,请村百众共议为首四十余人。凡布施各坊社首,犹秦辙舌化善缘成功,有催有纳,有收有支,销洗心言,誓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详尽多条款单项劳务分包合同
- 保险服务居间合同
- 工业厂房租赁合同
- 建筑工程款转让协议书
- 装卸运输服务合同
- 智能科技产品开发合作合同
- 个人果树承包合同
- 管理软件系统买卖合同书
- 美术老师教学成果保护协议
- 项目策划服务合同
-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模)(附答案)
- 前庭功能锻炼科普知识讲座
- 信永中和线上测评题库
- 供应链战略布局与区域拓展案例
- 上海话培训课件
- 注塑车间绩效考核方案
-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专项练习26篇(含答案)
- LS/T 1234-2023植物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以比亚迪公司为例15000字】
-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