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还字的语法化_第1页
也谈还字的语法化_第2页
也谈还字的语法化_第3页
也谈还字的语法化_第4页
也谈还字的语法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谈还字的语法化

语言研究有四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对种种语言现象,包括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语义的、语用的,等等,作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就语音来说,“敲”是个形声字,左边的“高”是声符,许多方言里“敲”这个字的声母是舌根音[kh],而北京话里“敲”这个字的声母是舌面音[tch];但是,“高”字本身,却不管是北京话还是别的方言,其声母都为舌根音[k],这为什么?“谷”(指“山谷”的“谷”)声韵为[ku],但以它为声符的“裕/浴/欲/峪[y]、俗[su]、”,则声韵各不相同,这为什么?类似的如,以“兑”为声符的“悦、说、税、蜕”,声韵也各不相同,这为什么?这些都需作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龚煌城,2004)就词汇来说,汉语里的“还”既是动词,又是副词。作为动词读为huán,意思相对说来比较单一;作为副词读为hái,表示多种意思,什么表时间啊,表频度啊,表程度啊,等等;组合成“还是”后还能作连词用,表示选择关系。这些不同读音、不同用法的“还”,其核心意义一样还是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这么多“还”怎么从动词“还”逐步语法化,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再如“看”,下面例句里的“看”,意思明显不一样:我在看1书。|我在看1他们打球。|你明天去王教授家,看2他文章写好了没有。|我看3明天不会下雨。|不信,你尝尝看4,这种苹果很好吃。这些句子里的“看”是同一个词,还是不同的词?意思为什么会不同?怎样解释它们表意上的不同?也需作出回答。在语法上,要解释的现象更多。例如,“那孩子的脸气得鼓鼓的”也可以说成“气得那孩子的脸鼓鼓的”,而跟这个句子极为类似的“那孩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却不能说成“*瞪得那孩子的眼睛大大的”,这为什么?再如,下列格式都是“名词+的+动词”,但名词跟动词的语义关系可以有不同的情况,请看:校长的批评——“校长”只能理解为施事,不能理解为受事囚犯的关押——“囚犯”只能理解为受事,不能理解为施事母亲的回忆——“母亲”既可理解为施事,也可理解为受事这又为什么?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包括语言里的种种歧义现象,都需要我们去作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包括对歧义现象的解释,会有深浅不同的层面,这跟我们对该语法现象的认识深浅有关。举例来说,陆俭明(1988)发现,在双宾结构里,如果间接宾语是表示跟行为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位移终点的处所宾语,那么直接宾语一定得带数量词,否则就不能成立。例如“搁碗里三粒黄豆”,如果去掉数量词“三粒”,“*搁碗里黄豆”就不成立;同样,“盛碗里两条鱼”,如果将其中的数量词“两条”删去,“*盛碗里鱼”也不能成立。陆俭明(1988)对这一现象是用“一定的语法范畴(数量范畴就是其中的一个)对一定的句法结构都会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来说明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解释,而且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人们还得问:数量范畴为什么会对这类双宾结构起制约作用?沈家煊(1995)对此则从认知语法学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指出,凡是有数量修饰语的名词组都是有界名词组,例如“两条鱼”“四桶水”“好些人”,而动宾组合中的光杆名词表示通指,如“抽烟不抽烟”里的“烟”。通指性的名词不指称个体事物,因而是无界的,例如“(抽)烟”,“(乘)车”,“(喝)水”。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如“(把鱼)盛碗里”所代表的动作,开始盛是动作的起点,鱼转移到碗里是动作的终点。“盛碗里两条鱼”,在这话语里,“盛”这一动作是有界的,“两条鱼”也是有界的,互相匹配,所以能说;可是“*盛碗里鱼”里的“鱼”是通指,是无界的,跟“(把鱼)盛碗里”这个有界的动作不相匹配,所以不能说。沈家煊(1995)的解释显然深于陆俭明(1988)的解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说是无止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言中种种现象的解释,有的也可能是无止境的。第二个目的是,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当今世界有三大语言学流派——形式派、功能派、认知派,他们都探索语言的共性,只是探索的目标和路径不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派——生成语法学派,他们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人类语言遵循共同的原则。后来到GB理论,进一步形成了“原则和参数”理论,认为不同语言遵循的原则是共同的,差异只是参数不同而已。乔姆斯基形式派为证实他们这一假设,不断探索,不断修改他们的理论框架。到最简方案,他们所要探索的语言的共性,就是人类语言在句法运算系统上句法操作的共性,以及句法跟音韵、句法跟逻辑语义接口的共性。(Chomsky,2004;程工,1999)功能派所探索的是人类语言不同类型的蕴涵共性,即如果有p,一定有q这样的蕴涵共性(Greenberg,1966)。举例来说(例引自吴福祥,2003,只是表述方式作了一些改变),汉语和英语都有引出表示伴随者与事的介词或者说前置词——汉语是“和/跟/同/与”,英语是with。但是,汉语的“和/跟/同/与”跟英语的with有不同的发展情况——汉语的“和/跟/同/与”作为介词时,只起标引表示伴随者与事的作用,没有其他作用,但“和/跟/同/与”又可以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如“老虎和/跟/同/与猫都属于猫科动物”。英语的with则没有表示并列的连词用法,但英语的with作为介词,除了标引伴随者与事外,还可以标引工具、方式等,例如:(1)Icutthepotatoeswithaknife.(我用刀切土豆)(2)Shegreeteduswithsmiles.(她带着微笑向我们问候)显然,标引伴随者的介词/前置词的语法化存在两种类型:Ⅰ型:伴随介词/前置词>并列连词Ⅱ型:伴随介词/前置词>工具介词/前置词>方式介词/前置词二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原来跟介词结构的位置有关。汉语的介词结构“和+NP”位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而英语的前置词结构“with+NP”出现在谓语动词(包括其宾语)之后。正是这种位置上的差异造成了二者类型学上的差异。由此可知,就标引伴随者与事的介词或者说前置词来说,人类不同类型的语言存在着如下的蕴涵共性:“表示伴随者与事的介词+NP”这一介词/前置词结构,如果位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则那介词/前置词只能标引与事,同时可能会语法化为并列连词;如果位于谓语动词(包括其宾语)之后,则那介词/前置词除了能标引与事,还可能会标引行为动作的工具或方式等,但不可能语法化为并列连词。胡福祥(2003)引用他人文章中的资料指出,我国壮侗语中的仫佬语、黎语、布努语、拉珈语、壮语武鸣话、壮语河池话和云南苗语、吉卫苗语、拉基语、村语等,以及西非的一些语言,如Awutu语和Benue-Kwa语群诸语言,类同于汉语;而丹麦语、爱斯基摩语、爱沙尼亚语、佛兰芒语、法语、挪威语、盖丘亚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丰语(Fon)、埃维语(Ewe)、约鲁巴语(Yoruba)、加族语(Ga)以及豪萨语(Hausa)等,类同于英语。认知语言学所探索的是人的认知活动和社会生活反映到语言结构上的共性,以及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所得到通过言辞把这一认知所得表达出来这一过程的共性。关于前者,按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世界和语言外世界不存在明确的分界。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象征,它是让结构赋予认知内容的一种手段。各种语法结构的类型,都可以看作是不同象征的结构类型;语法规则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结构图式。由于将语言的基本功能理解为象征,所以象似性(iconic,iconicity,也有人称为临摹性)在认知派看来,可以认为是人类语言的共性。象似性可以具体化为范畴化、隐喻、意象和图式等。(张敏,1998)关于后者,王黎(2005)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从客观世界到最后用言辞把人的感知所得表达出来,这中间可以分为五层(以存在事件为例,见右图)。这虽然只是王黎(2005)的假设,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三个目的,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概括获得一定的理论方法,并给以哲学的抽象,以便为其他学科所借鉴。譬如语言学中有关结构的理论、有关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理论、有关区别性特征的理论、有关历史比较法理论等,对其他学科都有借鉴作用。第四个目的,服务于语言应用。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语言研究也不例外。语言分析与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人们对语言的运用,而且无论对于正面的或反面的语言运用情况都能给以合乎情理的说明,使人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语言应用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主要有以下方面:(一)为国家制定语言政策的需要而进行的语言应用研究;(二)为制定汉语言文字信息化所需的各种规范、标准而需进行的语言应用研究;(三)为语文教育服务的语言应用研究;(四)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服务的语言应用研究;(五)为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服务的语言应用研究;(六)领域语言研究,特别是法律语言研究。上述(三)(四)(五)这三方面的研究,我已有文章(2000)谈过一些看法,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就(一)(二)(六)这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意见。先说为国家制定语言政策的需要而进行的语言应用研究。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主要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认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拼音为唯一的汉语、汉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等等。我国正确的语言文字政策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的素质,而且对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的信息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这些成绩都有赖于语言应用研究成果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完,而且应该看到,就当前国内情况看,在普通话和方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处理好这方面的矛盾。方言的存在,给全民族的自由交际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为使我们的社会能有效地协调与运作,使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能飞速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的、为全体汉民族都能接受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上个世纪初开始,一些有识之士不断兴起“国语运动”,为确立和推广汉民族共同语作过努力,但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没有实现这个理想。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当时工农业生产水平很低,文化科技极为落后,文盲约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为了实现政治经济的高度统一,保证政令、军令畅通,增进全国各省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为了普及文化,党和政府及时地将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规范化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同时举行,会议一致同意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定名为“普通话”,并将普通话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作为政府行为明文确认上述“普通话”的名称及其含义,从而确立了普通话的合法地位,并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地推广了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对加强国内各省市的交流,促进国内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的流通与发展,对推动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高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也毋庸讳言,普通话的推广不仅使某些方言迅速变异,而且使有些次方言处于濒危境地,从而引起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矛盾。前一阶段在网上、媒体上进行的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中,甚至有人提出“保护方言”的口号,这都反映了这方面的矛盾。应该看到,中华民族那悠久灿烂而又多姿多彩的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靠方言传承的。推广普通话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人人都能听、说普通话,以便于口头交际,而不是要消灭方言。这一点在《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里是说得很明白的。但怎么做到一方面要坚持积极推广普通话,一方面还是要保留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以确保带有地方色彩的中华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这是现代汉语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将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更为合理、具体的推普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宪法以及于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有一个事实不能不看到,由于历史所造成的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于汉族集居的东部沿海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认识到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要发展本民族的经济、科技、文化,得走出家园,向发达地区学习,学文化,学科技,学管理;而要向发达地区学习,就得学习、掌握好汉语。这应该说是个好现象,但也有可能在少数民族语言跟汉语之间产生一些新的矛盾。怎么处理与协调好少数民族语言跟汉语的关系与矛盾,促进其和谐发展,这也是要好好研究的课题,也是现代汉语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研究也将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更为合理、具体的语言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再说说为制定汉语言文字信息化所需的各种规范、标准的问题。我国境内的语言文字,特别是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语言文字,须尽快制定为实现这些语言文字信息化所需的各种标准。形势十分急迫。这里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全球的发展趋势。目前已经显示,今后将进一步显示这样的现实:三流国家出产品,二流国家出技术,一流国家出知识,超级国家出标准。大家知道,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其中信息科学技术起着龙头的作用。从发展来看,信息科技将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其中最难达到理想境地的是智能化。所谓“智能化”,就是要使计算机具有一定的自学和思维的能力,以便能逐步代替人来从事由信息转化为知识、由知识转化为信息的工作。信息科技的智能化,有赖于多方面知识的支持,其中语言知识是属于关键性的知识。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成了信息科技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有关信息科技的有关标准和规范,都出自西方发达国家。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3G产品中的知识产权,我国所占的份额不到20%。中文信息处理,关系到我国信息科技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安全。但是不要认为有关中文信息的标准和规范,我们一定是大拿。必须清醒地看到,美国、日本、欧共体,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展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而进入21世纪,他们更是纷纷进驻中国设立研究机构,用高薪招募我们的一流科技人才,来为他们服务。因此,有关汉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标准与规范最终出自谁人之手?现在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我们应力争抢占中文信息处理与理解领域的制高点,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加强有关这一方面的汉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因为要解决好并实现中文信息处理,离不开汉语研究成果的支撑,正如詹卫东(2001)所指出的,“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最后说说领域语言研究的问题。所谓领域语言是指民族共同语在不同活动领域中所呈现的不同功能变体。不同行业、不同学科范围、不同文体……所使用的虽然都是汉语,但各具特色。譬如说,广告语言有广告语言的特色,新闻语言有新闻语言的特色,诗歌语言有诗歌语言的特色,数学语言有数学语言的特色,法律语言有法律语言的特色,如此等等。领域语言很值得研究,而当务之急,要加强法律语言的研究。这里只就法律语言的研究问题说些意见。法律语言,是民族共同语在法律事务领域运用的一种功能变体。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强调依法治国,逐步进入法治社会,在立法、司法等方面有明显的进展。各种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人们也开始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应该说是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国家的法律、法规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也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法律、法规极具严肃性;作为立法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规范,严密,简明,没有二义性,而且还得符合法律规范。举例来说,先前我们常常会在报章杂志上或电视里看到“嫌疑犯”一词,现在则用“犯罪嫌疑人”。这一改动就符合法律语言规范。须知,犯罪嫌疑≠犯罪确认,而在犯罪未确认之前,不能称其为犯人,只能称其为“犯罪嫌疑人”。但目前我们出台的法律、法规,多数在语言文字上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就拿上个世纪90年代颁布的四部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2001年颁布的新婚姻法《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