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历史的考古学观察
一、土墙下土城的修建苏州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比南京和扬州更悠久。最初的苏州城,是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的都城,大约建于周敬王六年(即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据古文献记载:城周围有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南面长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长七里一百十二步三尺,北面长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长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有陆门八座(即娄、齐、葑、阊、胥、盘蛇匠、八门),两座有楼;水门八座,共有城门十二个。在大城内还筑有小城,小城周围十二里,城底阔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陆门三座,皆有楼;水门两座,一座有楼。当时建筑规模已相当宏大。战国末年,春申君黄歇在此建都,城内宫殿亦极为壮丽,司马迁南游经过,曾为此赞叹不绝。此城自秦汉到有朝的陈,虽建制多次变更,但城池的建筑没有什么改变。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搬到城西横山下黄山的东边,重新筑城。到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又从黄山迁回旧城。在春秋时期因吴越争战,东面的城门是不开的,这时八个城门通统开放。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刺史张搏又重筑罗城,规模与吴城略同,作“亞”字形,南北长十二里,东西长九里;城内主要河道,横的三条,纵的四条;街巷三百多条。这时城内建设比以前又发展了一步。早期的苏州城,除少数的城门和水关用石或砖砌筑外,绝大部分都是土筑。根据1958年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平门等城头上发现的六朝墓群来看,在六朝时期苏州还是土城,因为年久失修,逐渐荒废,成了墓葬的地方。以后的砖城,可能是在土墙基础上加筑的。苏州的砖城,有史可考的是五代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钱镠以砖石修筑,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里外都有濠。这可能是最早的砖城。吴越时,除筑城外,还在城内大兴土木,盖造许多园林和佛寺,如宋时著名的南园和保存至今的虎丘云岩寺及塔,北寺,开元寺,就是当时建造的。宋初,填塞了两座城门,留阊、胥、盘、葑、娄、齐六门。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曾修筑过一次,并在废塞的城门下刻有石碑。到南宋时,经过两次浩劫。一次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入寇,苏州城遭受很大的破坏。后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郡守李寿朋又重建苏州城坊,当时苏州城的情况,宋“平江图”碑刻(现保存在苏州博物馆内)可资参考。另一次是在德祐元年(公元1275),蒙古入侵,城池受到相当大的损失。元初,苏州城被拆掉很多。直到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因各地起兵抗元,元代统治者在此修筑城堡和城濠以驻防,还加厚城墙加深城濠。张士诚占据苏州时,除在六门添造月城外,还在今王废基一带建造他的王府。明初,又重修苏州城垣。这时的苏州城,周三十四里五十三步九尺,高三丈三尺,女墙(即城垛)高六尺,基阔三丈五尺。自阊门南至胥门六百三十九丈五尺,自胥门南至盘门三百八十八丈七尺,自盘门东至葑门一千一百一十八丈,自葑门北至娄门八百六十四丈二尺,自娄门北至齐门五百八十丈,自齐门西至阊门八百九十二丈二尺五寸,总计四千四百八十二丈五尺五寸。城南北一十二里,东西九里。城内大河道三横四直。城垣各门上画楼(即城楼),周循雉堞(亦即城垛),每十步为铺舍(城防士兵休息之所)。在城内外并有长濠,阔数丈,各门之出入处均设有吊桥。明代城垣的形状和规模大致与唐乾符二年修筑的罗城相同。清代,苏州城虽不断遭到破坏,但又经常加以修理,并无大的改变。此时的城门,除胥门无水门外,葑、娄、齐、阊、盘五门皆有水门。一八六〇年,太平天国军队克复苏州时,曾将月城拆除。苏州失陷后,清廷又将葑、娄、齐、胥、阊五门的月城恢复。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十八年(1929年),先后开辟了金门和平门。解放后又增辟了南门。一九五八年苏州市人民委员会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对现在已不起作用的城墙进行拆除,仅遗盘门一个城角和金门的城门,作为文物古迹加以保留。二、几个问题1.吴子城、陆门地方志记载,“阖闾城在州(指无锡市)西富安乡,相去四、五十里。”《越绝书》记:“伍员取利浦黄渎土筑阖闾城。”《吴地记》云:“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黄渎土为大小二城,当阖闾伐楚回,故因号之。”从上述资料可见,阖闾城最早不在苏州。既然阖闾城最早在无锡境内,怎么会到苏州来呢?据《史记正义》说:“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勾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按公子光即阖闾),使子胥筑阖闾大城,今苏州也”。据考证,诸樊南迁是逐步迁过来的,在望亭和枫桥附近皆有小城遗迹,然后迁到苏州。诸樊迁都是出于政治扩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苏州定居后不久,先筑起一个小城叫“吴子城”,周围不过五里。阖闾夺取王位以后,一心想称雄,问伍子胥治国之道,伍子胥说:“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因地制宜。”阖闾就委派他筑城,“乃使相土尝水,象法天地,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筑小城周十里,”(引《吴郡志》城廓)。《吴地记》说:“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陆门三。”这是指的阖闾内城。这座内城还建有陆门三座、水门两座。吴小城即子城,《虞氏家记》谓:阖闾所作,秦始皇时,守宫吏烛燕窟失火,烧宫而门楼尚存。《寰宇记》说:阖闾筑小城都之,今苏州城也互见城池,历汉、唐、宋皆以为郡冶。元末张士城据为太尉府,及败城夷圯略尽。明初独存南门,颓垣上置官鼓司更号鼓楼。卢熊《苏州府志》载:今谯楼西,小石桥是子城泄水沟,面上所刻隶书有唐乾符二年七月十四日建,并勾当料匠等姓名。《东斋脞语》谓,今自乘鱼桥至金姆桥而东,高岗迤逦是其遗址,东有鼓楼坊即内城之钟鼓楼也。嘉靖中巡按御史邱道隆毁之,城四面皆水道所谓锦帆泾也。今多淤塞,其东尚有故迹称为濠股。据以上引文,苏州建城为公元前514年。关于建成年代一说公元前508年,一说公元前510年,看来还是公元前514年比较确切(可参考《吴越大事记》)。此外,关于八个陆门的来历,《吴郡图经续记》说得比较详细:“吴王阖闾建城之始,立陆门八,以象八卦,……或谓八门者,其南曰盘门,以尚刻蟠龙之状,或曰水陆相半,沼泗屈曲,故谓之盘也。曰蛇门者,为其于十二位在巳地;又云以越在巳地,为木蛇北向,示越属吴也。其西曰阊门者,象天门之有阊阖也。曰胥门者,子胥居其傍,民以称焉;夫差伐齐之役,胥门巢将上军,盖当时以巢居为号也。其东曰娄门者,娄,县名也,盖因其所道,秦谓之‘疁’,汉谓之‘娄’,今之昆山其一地也。曰封门者,取封禺之山以为名,封山故属吴郡,今在吴兴,方言谓封曰‘葑’;葑者,茭土胶结,可以种植者也,其事或然。曰将门者,吴王使干将于此铸宝剑,今谓之‘匠’,声之变也。北曰齐门者,齐景公女嫁吴世子者,登此以望齐也。又南有赤门,北有平门,盖不预八数。或曰平门者,故谓“巫门”,巫咸所葬也。当吴时,不开东面之门,欲以绝越;其后稍或闭塞。盖其多途,则艰于守卫,几禁也。今所启者,五而已。”2.宋滨特殊城市的建筑布局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苏州为平江军节度,宋太祖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为苏州。到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为平江府,管辖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六县。平江府介于建康(今南京市)和临安(今杭州市)之间,南北大运河从城外绕过,交通便利。自宋都南迁后,地位更加重要。根据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所刻平江图碑,可以看到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座比较典型的水网化城市。宋平江城是平江军、平江府及吴县、长洲县等军政机构的驻地。宋绍兴初年(公元1131——1140年),宋高宗赵构曾打算迁都于平江,因此,当时平江也就按照都城的要求设计和建设。平江城有二重,大城即外城周约三十二里,南北长约九里,东北宽约七里,面积约15.75平方公里。城门五个,齐、盘、娄、葑、阊皆水陆两门;胥门在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封闭,改建为姑苏台。五门中仅盘门有水闸楼。小城按宫城要求设计,除城墙外还营建了宫室。改都临安后,此地由平江府、平江军使用。小城也作长方形,每边和大城平行,城周约十二里,长与宽大约3:2,城墙高二丈五尺五寸,底部厚二丈三尺,墙身里外和雉堞都用砖砌。小城内有府院、厅司、兵营、教坊、住宅、园林、库房等主要建筑,为平江军戟门;燕搞将吏的设厅,原是赵构朝见百官的地方,相当于皇宫的前殿;还有郡守居住、办公的小堂、宅堂,以及宅后花园后的重檐大厅和“齐云楼”,都在正门的中轴线上。平江城建筑布局,除了把平江两个军政机关设在中心外,城南和小城正门的附近,多为府属机构。此外府文庙、贡院、都税务、姑苏馆和韩园,占地都很大。谷市、鱼行、丝行、荐行、茶馆、酒肆等,大都集中在小城西北角的乐桥和利市桥一带。县署都在城北,吴县署在西,长洲县署在东。县署以北是居民密集的地区。城内寺庙规模较大的有天庆观(即玄妙观),在长洲县署前;报恩寺、仁能寺在西北角;定慧寺、万寿院在城东;开元寺、瑞光寺在盘门附近。小一点的寺庙,都在居民区里。寺庙多达五十余处,分布在全城每个角落。从整个布局来看,已经将官府和上层阶级的院宅,同市区和一般居民住宅划分开来。平江城内的河道,一般成南北东西的直线,其中较大的,纵六条、横十四条,尤以城北为密集,河道之多形如棋盘。街道也东西南北垂直,和河道一样多笔直。街道依河而筑,主要干道南北五条、东西四条。全城桥梁约有二百八十余座,多为石平桥和石拱桥。牌坊大约六十五座,多为冲天式一间一楼,都有坊名,大都集中在报恩寺至韩园中段向北的街道上,是城内商业繁盛的地方。城内绿化,除园林外,在街道和河边都植有树木。宋平江府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中型城市。其规模和建设,不仅反映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建筑的技术水平。3.朝苏州城砖铭(一)关于苏州城墙,最早见之于《文物参考资料》报导的平门与齐门在拆除城墙时发现一段板筑的土城遗址。此后,1975年配合木材公司场地基建,在平门解剖了一段。报告如下:第一层,深0—0.15米,厚0.15米,为表土层。第二层,深0.15—1.3米,厚1.14—1.2米,为黄土层。此层土质粘、软,含有少量碎砖块。在深度为0.9米处发现砖石城墙基建筑。从砖来分析,可能为宋代城墙建筑遗迹。另在东南面外侧(靠内城河边)发现有唐宋时陶器残片,两石基内宽10.7米,为条石所筑,堆积较整齐。唐代和六朝墓葬均在此层中发现。第三层,深1.3—2.82米,厚1.3—1.52米,为夯土层。土质细而纯,又很坚硬,系用夯打实。层次平整。共计十七层,每层厚度为8—10厘米。同时在平面上有大量夯窝,呈圆形,直径约4—6厘米。夯土中没有遗物、遗迹发现。第四层,深2.82—3.37米,厚0.55—0.84米,为灰锈土层,土层中含有大量铁锈质,土质坚硬,无遗迹遗物发现。以下为灰淤土层(即生土层)另外,在城墙上还发现一批木桩,深度除1、2号木桩在2.4米以下,其余一般在1米左右。木桩的分布范围靠近东南面石基的内外西侧,共计11根,间距不等,无一定顺序。凡出土木桩处土质松而潮湿,木桩直径为0.07—0.10米,残长0.57—1米左右。有的木质已碳化,木质均为杉木。在六百五十米城墙中,共发现砖室墓、土坑墓四十座,其中六朝墓三十二座。这时因为六朝时期战争频繁,据《吴县志·兵防》载:“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文成侯宁起兵于吴,侯景将侯子荣击杀之……子荣因纵兵大掠郡境。自晋氏渡江三吴为富庶,贡赋商旅皆出其地。及侯景之乱,掠金帛既尽,乃掠人而食之,或卖于北境,遗民殆尽矣。”战争的破坏,使当时的土城荒废了,居民就选择平门四摆渡冷落地带营建墓穴。从出土的六朝砖室墓看,大都是规模不大、身汾不明的墓葬。城外山丘较多,士族官僚多葬吴县狮子山。历唐代及五代,钱氏始于土城之上筑砖城,才将上述六朝墓丘包涵在内。由此可见,苏州土城是在六朝时期被荒废的。(二)关于元代苏州城墙,阊门曾出土《新建甕城记铭碑》和葑门城墙《修城铭文砖》,简介如下:新建甕城碑铭;“隆平府阊门,元设二关,天祐三年(公元一三五六年),本处守御总兵官武毅将军万户任士元,申禀中书平章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一同启奉王令,复造南北两关,重加备御,出足以振千里之威风,入则以布万民之德泽,三军整肃,一郡安居,保障城池而永固,开兴社稷以攸宁。天佑四年四月。”(见《张士诚载记》)葑门城砖铭:“大元至正十二年(公元一三五二年)五月二十一日,有廉访司李,签事□田,司马鉴事平江路六十达鲁花赤,吴江州金刚奴,同知提调,着吴江州里正施,照磨分到葑门北段城二段共二十余丈,其余别处不在数,监筑城。提调管事人沈仁卿、戈戍之、张寿之,出官人姚仲仁、作头庞贵、陈福等。六月六日记。”从以上两个资料看,无论元代统治者还是踞吴称王的张士诚,都注意修筑城墙,其原因都是出于军事需要。据地方志记载,元代初期,苏州城墙破坏相当厉害:“元既定江南,凡城池悉命夷堙,故民杂居遗堞之上。虽设五门,荡无关防。”到了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于反元农民起义爆发,为着防御农民军进攻,“诏天下缮完城郭。平江路廉访使李帖木儿,谋于监郡六十公、太守高厦,城之筑垒开濠,倍加深广;重辟胥门,凡为门有六。郑元祐有记。”(见《吴县志》)葑门修城砖铭正是反映了这段历史事实。当时用强制性派差办法,征调各县民工,还有监工看管,劳动人民用血汗筑成了气势雄伟的城池。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盐民出身的张士诚攻占苏州城,就把苏州作根据地,改平江府为隆平府,宣布建立“大周”政权,改号“天祐”(砖铭作“佑”),自称“诚王”张士诚据苏称王之初,兴修水利,召民垦植,提倡养蚕,煮茧缫丝,发展商业和手工业,还采矿冶炼,铸“天祐通宝”四种铜钱。此外,还在苏州城加置月城,铸砲制械,加强防御。《新建甕城记铭碑》,正是一个实物证据,证明当时的苏州城得到了保护和维修,并进一步发展了。(三)关于苏州各水门的基础结构,《重修娄门城墙水关碑》有记载:“娄门古号疁门,坐郡城之东。其水关外达娄江,内通六衢,舟行络绎不绝。其内外水关城圈,历久未葺。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癸未夏,霪雨河涨,被水冲塌,雉堞砲台亦间断坍卸,护城石岸均需添筑。………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祀土开工,其工段丈尺,各于女墙勒石。是年四月间,工及娄门水关,内外筑坝,戽水清底,始覩河中有横排木楞地干,档中横铺巨木,年久皆朽坏;良以上性浮松,非木不能□重,可见古人因地制宜之深意也。易以木材,且加覆石板。………”这种情形,和一九七八年清理齐门古水门基础时所见到的一样。据考古简报介绍:“齐门水城门为南北向,在陆城门的西边。它的基础结构是木排为主,木排是置于水门下,河底上,共计有100余根,圆木分三层叠压。中层50根圆木为东西向,由南往北挨铺在生土层上。木长8.35米左右,直径0.28—0.35米,南北全长15.2米。在这50根圆木的东西两头上下各承压着南北向的6根圆木,即上层、下层,圆木规格与中层相似。三层木用长40厘米,截面为2×2厘米的铁钉加固,使整个木结构无移动之虞。另外在排木南北各树有一排木桩使之更加坚固稳定。木桩长0.90——1.10米,直径0.08-0.12米不等,在中层圆木两端上面对称盘砌四层长1.15米,宽0.9米,厚0.27米的青石,筑成长11.5米,高1.1米的石驳。石驳上面是砖砌水门城墙拱圈结顶,与今盘门环洞水门相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齐门水门的建筑年代为公元1220年,约南宋嘉定年间。从简报和碑记中可以看出苏州的水门结构的基本情况。(见《苏州文物资料选编》第82——83页)4.盘门水城门的变迁苏州古城大部已经拆除,仅在阊门、胥门、葑/门及娄门与相门之间尚保存部份故城遗迹。其中以盘门遗址保存得最为完整。盘门位于苏城之西南隅、始建于吴王阖闾元年,虽经历代若干次改建,但位置基本未变。盘门初名蟠门,门上曾刻有蟠龙以示镇压越国。民间传说:“常有龙潜伏于此,以鼓仗击逐之,即今五楼门是也”(见《吴县志》)。历史上的盘门仅次于阊门、胥门曾经繁盛一时。南宋范成大《晚入盘门》诗云:“人语潮喧晚吹凉,万家灯火转河塘。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何处采菱闻渡曲,谁家拜月认飘香。轻舟骏弓慵穿市,困倚蒲团入醉乡。”现存的盘门,为元末至正十一年重建,后又经明清两代续修的遗物。水陆两门并列,包括两道陆门和两道水闸门,两道陆门间有一道城闉,亦称瓮城。二重城门,外门较小,约宽三米、厚七米;内门约宽四米、厚十五米。城门中间有通天狭道作放门闸之用,内外门之间有二十米见方的空地,古代入侵的敌人一旦被诱进这里,宛为瓮中之鳖,从上放箭、坠石,定当全歼。为了适应古代防御战而设置的雉堞、女墙、绞关漫道(即上城的坡道),一应俱全。上城坡道坡度为二十度,由此直抵城墙上顶,能见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置有堞墙、垛口、射孔、闸口、绞关石、天井(防火用的设置)、马面和瞭台等。在城墙顶上原来还有门楼—座,上下两层,飞檐翅角,规模宏大,为苏州城门之冠,抗日战争时期焚毁,现在还保存了当时拍摄的照片。一九七八年,苏州市文管会对盘门作了修缮,恢复了原貌,并计划于近几年内重建门楼。盘门地处城墙的转角处,大运河由北而南,至此折向东行,与由水城门而出的一支水流汇合成较大的水面,由此往东不远又分二支,一支傍城墙东去,一支斜向东南。由此可见,盘门水城门的设置,是沟通西南角城内外唯一的水路通道。水城门有两重拱圈,全用花岗石构筑,四根粗大石柱支撑拱顶,石柱奠基在石块堆砌的基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标准化与标准编写》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一节植物的生殖教学课件
- 七年级写作专题作文如何选材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汇编大合集【职员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人力资源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汇编员工管理十篇
- 《电脑常识赛宣讲》课件
- 《容积和容积单位》课件
- 《产品开发管理V》课件
-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课件
- 2024年度废钢再生资源买卖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4篇)
- 陆军第七十五集团军医院招聘笔试真题2023
- 2024年度锅炉安全检验与保养服务合同3篇
- 《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中南大学《大学物理C(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042国际经济法期末试题答案
- 高中生物课件
- 物业年会讲话稿范文
- TCUWA40055-2023排水管道工程自密实回填材料应用技术规程
- 公众号年终总结个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