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再思考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思考_第1页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再思考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思考_第2页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再思考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再思考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思考

历史街区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迹,具有相对完整的历史风格,融合了一定的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区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就是希望通过保留既定的历史环境,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态与文化特征,使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空间能够接纳某些现代和未来的城市功能,将历史街区的景观特色、传统文脉与文化内涵延续到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从而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可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两个方面。显性环境是历史街区中看得见的物质实体环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及表现形式;而隐藏在显性环境背后,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称为隐性环境,它是显性环境的深层内涵。本文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探讨这两个方面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问题。1历史街区部分建筑功能的重构显性环境保护与更新设计关健是要处理好物质实体环境形式上新与旧的辩证关系。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是城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至今保持了自唐宋以来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是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核心地区。作为历史文化富集的街区,如何在新与旧之间权衡,是规划设计师面临的一道难题。在著名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指导下,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不是简单地仿古复古、修旧如旧,而是保存其真,在强调保护的同时也认真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平江路汪氏诵芬义庄牌楼及钮家巷口董氏义庄的修复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而筑园会馆“旧瓶装新酒”的处理也不能不说是一妙笔。汪氏诵芬义庄牌楼为苏州市104号控制保护建筑。过去苏州水乡主要交通工具是船,汪氏诵芬义庄是大户人家,沿河设有牌楼及水墙门,为平时水上出入的主要门户。长期以来,它被沿河搭建的民居遮盖破坏,2004年春在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中拆除违章搭建民居时发现。经考证,牌楼及水墙门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牌楼原为三开间四柱,中间屋面高,两旁为左右对称的墙门便房,外有专用码头。为真实地保存历史遗留所有构件,原样保存了南边墙门房,墙上的朽木外观原样不动,石柱、坤石原样竖起,另立钢柱为承重构件,恢复原来墙门牌楼木结构形式,北边墙门四周不再砌砖墙,栅门也不做全,顶上部分覆以玻璃。这样人们可以清晰地看清整个牌楼内外构造,所用材料新旧有别,有一种神似的“效果”。位于平江路钮家巷口的董氏义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原为一户董姓家族的庭院住宅,在经过多年的滥用和遗忘之后已经非常衰落,义庄的大厅和部分沿河房屋虽仍保持原貌,但破损严重,北部原有的房屋已拆除,改建为混凝土厂房,后来又成为垃圾中转站,建筑质量低劣,外观与历史街区整体氛围严重不符。设计者对董氏义庄的原有建筑做了认真的调查分析,觉得大厅较完整,可原样保护,但需更换朽蚀的梁柱及修缮补全门窗,建筑上的一些木雕花饰也能原样恢复;沿平江河的义庄房屋山墙显现出苍老古朴的景象,对构成老平江路的整体景观特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墙面倾斜,甚至有坍塌的危险,于是设计师在建筑内部做了结构支撑,外观保持倾而不倒的原样,留存原有古墙风貌;义庄南部几处平房整体呈现原来的建筑格局,但大部分屋架及梁柱均已朽蚀,实属危房,因此,更换了所有构件,材料用钢材;北部工厂拆除后新设计了一幢建筑,功能为休憩和展示,外墙是大面积砖砌的窗花,它和南部传统风格建筑结合在一起,新与旧既是变化的,又是统一的;在整治过程中还在场地里发现了埋没已久的牌坊石柱,在处理时不作任何修饰,也不添置任何缺失的构件,原地设立,以记录历史的变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毫无疑问,城市是有生命的,社会趣味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需要历史的情怀,也需要发展的生活,历史街区部分建筑功能的重置不可避免,让它在现代社会中恢复生机,难点在利用,活力也在利用。“旧瓶装新酒”是很好的办法,借助“瓶”的古朴魅力,“酒”的正确定位,年迈的历史建筑就有望焕发新的青春活力。平江路筑园会馆是一家以建筑为主题的休闲、交流、度假会所,规模虽小,却富有专业品位。它原为清代张氏故宅——“三和堂”,共有四进院落,由于历史的变迁,仅保存下来第一进部分建筑。为使这座故宅得到充分保护,并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由中德专家共同参与了对这处老宅的现代化改造。除了加入现代设计元素,更对其使用功能进行了调整,现代设计元素与古宅结合得天衣无缝,在老宅里体验现代化的生活,感受非同一般。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改造方式使建筑得到了保护意义上的内部功能的更新,古宅重新获得了生机与活力,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的历史街区的保护范例。不过,旧“瓶”也不是什么样的新“酒”都能装,重置功能所确定的业态必须与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氛围取得和谐。2环境意象是“空壳化”的体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不仅是指物质层面的建筑躯壳,还要保留它所承载的文化与生活。历史街区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人们不断地改造和调整而逐步形成的。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居民长期修养生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人对环境注入了情感,物质环境成为人化的环境,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约定,形成认同感。邻里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思想历来强调邻里关系,“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形成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民俗观念。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的第一重生活,邻里生活是中国人的第二重生活。街巷实际是不少人家合用的“起居室”,人们在这里聊天、交谈、下棋、饮茶、晒太阳,年深日久,相互之间了解加深。因此,在环境更新设计中,保存原有邻里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规划设计师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细心的观察、体验及与居民的深入合作,寻找促成邻里关系形成的积极因素,积极地为邻里关系的完善和发展创造条件。环境意象反映的则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是居民在长期生活中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感知而建立起的一种主观的“形”或心理图式,古老的水井、街头的大树、巷口的小商店……都构成了人们对家园的认同。良好的环境意象给居民重要的感情庇护,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指出:“当某人不仅熟悉自己的家,而且还有鲜明的印象时,一种甜蜜的家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哈顿(S·Hallden)在《我们需要过去吗》一书中也说过:“大多数居民认为,最好能居住在一个充满记忆的环境里,知道前后左右都是些什么东西,这样会使人感到安全。”一些历史街区的改造全部迁出原住民,把房子重修再高价卖出,或变成有钱人住的新社区,或变成高档娱乐休闲地,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这些绝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的方向。“人房分离”的做法,历史街区的房子好像是保留下来了,但是人没了,它的文化氛围就变了,也就是没有了“魂”。原居民的生活状态是历史街区的文化核心。历史街区不能“空壳化”,应在“壳”中融入生活形态。平江历史街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街区,在规划上就充分考虑了这种用地的性质特点,在人口结构上控制较高的回迁率,即尽量保持邻里关系不变,大部分住屋的功能仍然为居住功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生活场景,让传统民风民俗及当年的精致生活得以延续,历史街区“小桥”、“流水”还在,“人家”也是依旧。如平江路联萼坊大院内住着三十几户人家,处处透露出苏州人家的生活气息,一些老人感怀不已:“这里的风貌还像以前一样,感觉很亲切,好像回到了过去。”这里也是游客很愿意光顾的地方,因为这里能看到真正的“苏州人家”。毫无疑问,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是成功的,平江路项目得到了世界级最高褒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专家的评介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2009年国庆前夕,平江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