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是什么?理工科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承购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对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地指导作用。为科学研究提供认识原则,为科研工作人员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直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它是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必须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意义: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科学精神。我们身边有的研究生出现了求真务实的迷茫、质疑批判的软弱和科学理性的欠缺等现象,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显示出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是科学家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历程,教育了研究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挑战的勇气、合理质疑的能力和严于律己的品格,崇尚真理,探索求知,让研究生认识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不能证明科研能力,只是自欺欺人。只有那些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科研工作者才能登上科研的高峰,赢得世人的尊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自然辩证法使研究生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锻炼研究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根据的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研究生的逻辑思维。此外,我们学习自然辩证法时应结合科技社会发展的现实,以学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指引,有针对性、学术性、创新性,使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的功能得到体现,作用得到发挥,使我们学习这门课得到真正的收获。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作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图景。牛顿把—切自然现象用“力”来联结,并且用力学原理来论证整个自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机械决定论,即认为整个白然界是由机械决定购因果必然链条所构成的。牛顿以具有机械性的、惰性的、被动的点或粒子作为宇宙机械运动的出发点,承认作为物质及运动的根本条件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提出了不依赖于物质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在牛顿看来,空间就象一个空无—切的大箱子,时间就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空间不动地存在着,时间也均匀的、不变的流逝着。这样,时间空间就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相同的和不动的。”又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者”。我们说:“科学问题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对此您是如何认识的?是否现实中还没有解决的矛盾都可以构成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具有历史性。科学问题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时代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决定着科学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途径。同一问题,在不同的事实和经验元素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在科学发展中,问题往往具有定向、组织、激发、评价等功能。问题是科学认识、科学探索的起点,为科学活动提供精神动力,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新学科、新知识的生长点。由于问题具有特定的功能,关于问题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问题对科学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这就指出了问题的定向功能。至于问题的组织功能,法国经济心理学家阿尔布讲的更直接,“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织中心”。问题的激发功能,不妨引用英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原话“,对于知识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激励知识的前进,它决定着它不断移动的边界”。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对问题的评价功能也有经典的论述,“一个理论所产生的新问题的质量、丰富性和深度是衡量它的内在科学意义的最好尺度”。以转基因食品为例,如何看待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安全和风险是与道德相关的,安全与风险必然引发责任主体的责任、义务等伦理道德问题。基因工程技术是人类重要的科学技术成果,它的运用为人类创造的利益,是任何力量都无法超越和制止的。但是技术的两面性决定了基因工程技术同样会给人类带来一些新的负面问题,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农业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推广种播使更多的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人们在看到其带来高产量、高收益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其潜在风险。虽然迄今仍缺乏肯定或否定基因工程技术的科学依据,但是有关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安全隐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转基因生物的潜在生态伦理风险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重要的社会存在,必然反映到道德这一社会意识中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有形无形地出现在人类面前并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于是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及其后果。伦理学作为道德学科,必然也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纳入自己的视野加以研究,于是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转基因生物存在潜在的生态伦理风险问题。转基因生物是人工制造的生物品种,是运用人类智慧和技能在遵循生物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遗传)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创造出的符合人类需求的是新型生物种。转基因生物是原来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特殊外来物种,一般来说,普通自然界存在的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其对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或危险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有时需要10一15年甚至更长,而人工创造的转基因生物,其商品化种植至今最长的也不超过5一6年的时间,却有多种转基因生物已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危害和风险。转基因生物在短短的5一6年时间使其潜在风险现实化或表显化,其对原有生物多样性的入侵影响相当广泛而深刻,这是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转基因植物在环境中释放后的潜在风险及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影响错综复杂,很多问题及其机制目前尚难易弄清或了解。一般而言,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环境后的潜在风险问题还可以归纳为农田生态和自然生态两大方面。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转基因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抗药基因的特性选择和转移或漂流到可相容的其他植物中,形成抗性杂草和超级杂草,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因此增加除草剂的使用;由于“基因漂流”或“基因逃逸”,如通过昆虫传播花粉引起杂交或“基因污染”,使近缘种变为新杂草或超级杂草,甚至转基因植物自身变为杂草;由于不同病毒基因组和转基因作物的病毒外壳重组而出现新型病毒,病原体和转基因植物相互作用,或者是草食动物与转基因植物的相互作用而出现的新型转基因害虫,使害虫产生抗性,并进化增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导致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甚至环境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土壤的变化和流失。第二、转基因生物的生态伦理安全性转基因植物的的生态环境风险主要包括:①由于生存竞争力强,转基因作物可能转化为杂草;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侵袭和伤害;③“基因漂流”和“基因污染”会从根本上破坏物种遗传多样性,损害天然基因库;④产生新的病毒;⑤对非靶标生物的不利影响;⑥加速靶标生物的抗性进化等。“转基因逃逸”会使以上风险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使除草剂抗性、病虫抗性、逆境抗性等转基因通过基因流的飘逸逐渐导入野生亲缘种或近缘种使其获得选择优势而变为超级杂草。完整的食物链是维系自然界万物共生、生态平衡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千万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旦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是否会破坏千万年来自然选择所形成的食物链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而高度的关注。第三、转基因生物的健康伦理安全性自从转基因生物诞生以来就引起争论。人们行为或活动的道德性质和意义主要不在于其目的及其实现,而首先或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伦理正当性和正义性。1998年8月英国科学家发现老鼠使用转基因马铃薯后,引起免疫系统破坏。该消息的发布使各国对正如日中天的转基因生物热潮蒙上阴影,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引人关注。1998年,英国Rowett研究所的生物学家A印adPusztai就郑重警告人们关注那些未被充分证明其安全性、便急于推广的转基因食品,因为它们可能有潜在的风险[20]。整个欧洲市场早就已采取行动,将转基因食品从市场中清除出去,确保市场销售的食品不含任何转基因成分,并实行严格的标签制度。1993一2002年的10年间,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过300多次“药用作物”的田间试验。在美国药用作物不能被批准作为人类或动物的食用品。药用作物如果污染了人类食物链,会导致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吃不适合的药物,其后果很严重。药用作物如果向环境释放,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人类的食物链,这包括混入传统作物的种子中,通过花粉传播而污染传统作物,在运输及仓储过程中与食用作物混合等。药用作物污染途径多、风险概率很大。第四、转基因作物的不可预测效应转基因作物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可预测效应。基因工程技术在宣传上将转基因作物的处理方法描述为“谨慎的”和“精确的”,在某种程度上按时着比常规育种方法更受控制或更可预测。官方批准新转基因品种的程序也是假定对作物的任何生物改变都是受限制的。然而,这些说法或程序可能并不真实,甚至是误导,实际上常常发生出乎意料之外的糟糕情况,其不可预测效应频频发生。纽约城市大学的生物学家BarryCommoner说:“转基因作物代表着一次巨大的不受限制的试验,其结果根本不可预见”第五、转基因动物的产生、发展与安全性问题在转基因动物方面,转基因鱼可以加快自身的生长,如“AF蛋白”公司将两种鱼类基因转入大西洋的鲜鱼体中,这两种基因分别是生长激素基因和激活该生长激素基因的基因,转基因蛙鱼生长速度可以达到正常鱼的10倍;英国某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基因技术使牛产出人奶,从牛奶中完全出去牛蛋白质而含人类蛋白质,使牛奶完全像人奶一样含有较多营养,适于早产婴儿和老人引用,据说这家公司已拥有20头这种转基因奶牛。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其是否存在安全风险问题也受到人们的普遍高度关注第六、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潜在性危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潜在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物之间复杂、和谐的相互关系可能会被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突变而破坏,长时间的使用有可能打破人体抗体和药物治疗的平衡,导致抗药性对药物的严重影响。其二,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导致不良的过敏反应。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生物基因的污染,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物伦理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可能会出现使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过敏现象的发生;其三,转基因食品可能含有未被发现的致毒物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认识不同国家观点相异,学界、技术界和政府也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美国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而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却反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和食用,并禁止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向其出口。针对当前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的不同看法,谈谈如何才能更科学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科学技术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有力杠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基因工程重塑生命”、“计算机改变了世界”等论断,就是对这些关键技术社会效应的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的深远社会影响往往难于预料,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爱因斯坦早就提醒人们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所具有的“双刃性”。科学学家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科学既是我们时代物质和经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们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他在赞美科学的同时,曾提醒人们注意“科学的总效果”,不要忘记科学也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破坏和危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反思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形成了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两者的共有论题是发展科学技术与开发地球资源的关系,也都坚持科学技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立场,只不过科技悲观主义强调有限地球资源的制约性,科技乐观主义强调无限发展科学技术的可能性。它们的相互辩驳,既暴露了各自的片面性,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1、科技悲观主义的观点。科技悲观主义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效应,因而在总体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抱着一种忧虑态度。罗马俱乐部是现代科技悲观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它是西方非官方的一个国际学术团体,其研究目的是探讨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课题是人类处境研究,代表作是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此书是罗马俱乐部中以美国学者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针对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和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的研究报告。他们运用动力学原理,通过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资源消耗、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等五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后发现,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按指数增长,经过一定时间会变得非常巨大,由于人类所处的地球是一个有限的世界,无限增长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的这份报告,揭示了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无限增长模式与有限地球资源的不相融性。它所得出的悲观结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唤醒了人们的忧患意识。尽管这份报告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但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振聋发聩的结论,对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开启先河的作用。2、科技乐观主义的观点。从总体上看,科技乐观主义者都认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信在使用科学技术中产生的社会问题都可以由科技创新来解决,因而对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建立美好社会抱乐观态度。科技乐观主义的代表主要有卡恩的“大过渡理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经济增长论”等。赫尔曼*卡恩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研究未来社会的乐观派代表。他长期致力于文化、政治、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论著颇多。卡恩认为,从1800年前后到2200年前后,以“前工业阶段”为起点“后工业阶段”为终点,在长达400年的“大过渡”中,每个国家都能找到自己经济进步的道路,完成或在很大程度上完成经济发展的任务。他认为,目前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危机不足为虑,完全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进一步开发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卡恩强调科学技术进步的威力,对资源的潜力抱有希望,对环境改善充满信心,这无疑给被全球性问题困扰的人们打开了求解脱的思路。丹尼尔*贝尔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预测专家。他在批判吸收各种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理论知识作经济决策和社会决策的依据,理论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控制社会的统治力量,后工业社会的统治者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可以看出“,后工业社会”理论具有强烈的技术统治论倾向。从你所从事的学科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宗教精神的和实践精神的掌握的”。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工程性,其根本宗旨在于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特别是使社会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技术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法国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曾经列入了“技术”条目,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从学科技术发展的历史看,一般地说,。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交叉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新兴特点,决定了到目前为止,STS学科的性质、范畴、边界、方法等问题,还都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但是可以明确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把作为文化现象、作为人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和技术,放到(本来就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把本来就有科学、技术参与或支撑的社会生产生活视为(本来就是)科学、技术的活动场域、生成条件、存在基础。其使命在于:在当代社会中,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编织之网或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进行深刻的揭示与理解。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的社会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内容,我们需要比以往更仔细地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设计与创新建立在科技与社会的构架基础上,科技与社会构架在很大程度上规约人的目标选择、支配人的思维方式。质言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实际上是人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真实图景的能动把握、理性自觉和把握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关注科学技术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才能理解现代社会;只有关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规约,才能理解科学技术的生成、功能、效应。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的社会,现代科技以现代社会为场域。现代科学技术一旦离开于现代社会规约,现代科学技术就将成为“潘多拉的箱子”或一匹脱了缰的野马。现代社会一旦远离或没有科学技术参与和支撑,现代社会就将走向死寂。所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便合乎逻辑地成了人们把握现代社会、把握现代科学技术、把握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换言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就是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把握科学技术,又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中把握现代社会,是人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双重把握。只有这样,科学技术与社会才能在人类的创造性伟大实践中得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总之,作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或一种世界观,无论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还是实践的,其具体内容和形式都不是一劳永远逸和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不间断的思想探索和思维创新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亦然。其核心价值理念在于调整人对自我的传统认同,调整人对科学技术的传统认同,调整人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传统认同。面对当下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呼唤人们反思现代科学技术,反思现代社会法制和伦理,反思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具体地说,既从人文反思科技,又从科技反思人文,质疑现代社会以来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自然科学技术价值观念,逐步实现哲学世界观的历史性创造与更新。有人认为,只要技术掌握在好人手中,技术的负面后就可以消除。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为什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特征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几乎全部领域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并大大地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在人们应用科学技术以谋求多方利益的同时,否定性因素也伴随出现,这些否定性因素就是科学技术活动产生的负面效应。所谓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是指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界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主体消极的、束缚压抑的、并威胁和否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现象。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事实上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自然危机。从历史上看,自然环境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而逐渐遭到破坏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了人类改变自然、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创造了一个符合科学技术规程但却未必对人类都有益的人工系统,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出的异态化自然。这种异态化自然包括人化自然、人造物品,它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形成了反人类的异已力量。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中所追求的往往是局部化的目标,它要求诸人工生态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高生产率的系统,要求物质生产量能达到无限增长。这显然与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相冲突。如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或系统的利用率,就会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投放,而造成土壤和水体成分的退化,生物物种的灭绝,生态失衡,以及通过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的致畸、致基因突变、致癌等等,这些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人类;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转换出来的,这些燃料的燃烧会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造成空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等。核武器的使用和核电站的泄露事故,己经且正在继续污染环境,己经且正在继续引起人类的许多奇怪疾病。我们有理由推断,基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后果比核裂变要可怕得多,因为基因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在危害,很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大破坏。即使是离人们日常生活较远的宇航事业,也在制造着大量的太空垃圾,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潜在的麻烦,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某种威胁。另外臭氧层的破损、“隐性杀手”电磁辐射等等,使人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差,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其二是社会危机。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是由无穷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主体构成,虽然他们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但又有利益冲突、彼此矛盾的一面。在当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运用学技术加强本国的国力,发达国家面临着怎样运用高科技获取超额利润争夺世界霸主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实现现代化,赶上富强国家的问题;第三世界的国家面临怎样运用科学技术消除饥饿、贫穷、内战的问题。所有这些目标都是分散的、不集中的,当某一国家或民族只强调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全人类的利益时,那么矛盾就会相互摩擦,相互冲突,社会系统就会出现失衡。海湾战争、波黑战争、南北矛盾加剧,无一不是利益冲突的结果。特别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既得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慑力量,不顾人类的安宁,大力加强军备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甚至半数以上的科学家在从事制造武器的科学技术活动。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相继问世。现今的这些武器己足够毁灭地球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一旦这些武器失控,现代科学技术就会成为第一破坏力,资源、环境、人口等等人类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当年的核裂变是科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但不幸的是,核裂变研究的成就却使人类生活在核威胁的恐怖之下,这是始料不及的。其三是人类自身危机。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支柱,同时科学技术强调对人和物的控制。当人把科学技术作为获取超额利润的工具和手段的时候,人就会在科学技术创造的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成为物的奴隶,人就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成为无个性的人,从而失去了人的自由和特点成为“非人。由于科学技术在胜利的推进中确立了其在现代社会的主导地位,因而科学技术价值观逐渐成为主导人类生活的文化霸权和新的意识形态。人们以科学技术的实证方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人生价值、尊严等在科学技术笼罩下被边缘化。在科学技术生产系统中,人成为供其驱使与役用的“人力物质”、“人力资源”,与科学技术效用无关的人的精神活动都遭到歧视与拒斥。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带来了人的异化,人变成了只受工具理性驱使的“单向度的人”。生活中,大气污染导致呼吸道患病,化学品造成中毒,人造噪音、电磁波和放射线引起耳聋、神经衰弱和白血病等等,都已严重危及着人类的安全,尤其是建立在核武器之上的现代化战争,更是对人类的安全造成威胁。随着科学技术在威力上越来越强大,功能上越来越齐全,一部分人产生了“科学技术超过人”的想法,对科学技术产生恐惧心理,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乃至精神失常,如此等等。结合你所在的学科,谈谈在校期间研究生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或技术创新能力,你是如何让理解的?如果说“劳动创造世界”的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那么,“科技创造未来”的观点则应成为全社会的座右铭。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大科学、高技术的时代,为了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最有意义的战略决策,就是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国际教育的特点是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转变,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转变,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开发学生智力思维转变,在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培养有教养、善于创新的人。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以较大规模发展,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再造辉煌的希望所在。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建设高质量的学科点,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二是要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形成集体创新的指导教师队伍;三是要靠研究生个人的主观努力,加强自我技术创新能力培养。1.增强对技术创新的思想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方位的,现代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与近代相比,技术创新的难度增大了,但是创新的领域、途径和形式扩大了。例如,在开发最新领域高技术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就没有太大差距,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瞄准前沿,跳跃式地达到先进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纵向深入又横向交叉,交叉地带成为出成果最多的活跃领域,加强交叉研究很有希望获得创新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有一个很薄弱的应用基础研究显得愈来愈重要,在这一领域创新,既有利于做出技术发明创造,又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也是技术创新的广阔领域。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先进的也有很落后的,应该把国内外大批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移植和融合渗透到生产实践中去。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科学文化传统,在计算机汉字技术、考古工程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生态农业技术、沙漠产业等方面,完全可以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势技术。2.培养锐意进取的心理素质凡是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造潜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这种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生在自我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自我培养以下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拿出一个创造者的姿态来,追求远大目标,干开拓创新事业。其次,要有激情。激情是一种巨大的内动力。由于激情的驱使,可以使人变得非常敏捷、非常好奇和特别有毅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砼供应合同方合同
- 基坑开挖施工合同范本完整版
- 全国赛课一等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分数除以整数》课件
- 2024版高中艺术教育合作合同2篇
- 山林租赁合同
- 活动承办合作协议
- 许可合同2024年度商标许可使用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中高档社区住宅买卖合同
- 年购销合同范本2篇
- 老王教育课件图片
-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2025年)
- 大学语文人文思考与写作实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江苏大学扬州大学
- (完整word版)英语四级单词大全
- 16J607-建筑节能门窗
- 应用回归分析-课后习题答案-何晓群(共27页)
- 三级动火许可证
- 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ppt
- 希沃使用手册(共17页)
- 某单桩承载力及桩基沉降计算表格
- 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文档
- 中石油安全经验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