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_第1页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_第2页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_第3页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_第4页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看待科学技术方面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 反归纳主义(2) 经验证伪原则(3) 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 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 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前科学时期一常态科学时期一反常和危机一科学革命一新的常态科学时期……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科学研究纲领的内在结构: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正面启示法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一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一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证伪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一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一、 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了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二、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 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为“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为“气”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无限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四元素”为万物之始,即“土、气、火、水”2、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存在物的本原没有任何规定性,万物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将全部宇宙演化的历史归结为“爱”与“恨”的对立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四元素”的分离和结合,从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老子的宇宙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 自然的涵义“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的有机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意指:1、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2、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3、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就在物体的自身中,自然是自我运动的。三、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1、 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第二节16-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的革命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二、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1、 机器的自然图景亨利•德芒纳蒂尔、开普勒、笛卡尔、霍布斯、伏尔泰、拉美特利、海林克斯、莱布尼茨2、 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概率论的解析理论》中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宇宙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1) 机械性企图以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把一切现象都解释为机械运动,用机械性原理解释一切现象,包括人的活动(2)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思想对待一切问题。它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3) 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论,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第三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1、 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2、 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2)地质渐变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6)生物进化论(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表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1、 基本思想和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2)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3)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生态危机的概念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3、 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2、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 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为共同体的普通成员或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第三节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1年R.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二、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 突出发展的主题一一发展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2)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3)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2、 发展的可持续性一一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3、 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4、 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一一公平性原则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三、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区别、联系的层面(1)物质生产层面,主导产业为生态产业,核心是维护生态农业;(2)社会制度层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3)思想观念层面,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第三章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其三、科学是生产力。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综上所述,科学的多种特征都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衍生出来的,因此,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二、科学的本质属性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第二节科学知识的构成一、科学事实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事实I,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例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事实II,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被称为理论事实,有时也被人们称为事实III。2、科学事实的特点及其作用(1) 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2) 科学事实渗透理论(3) 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4) 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二、 科学定律1、 科学定律及其特征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科学定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其二,科学定律具有简明性特征。科学认识的成果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述,所以,科学定律尤其是物理学的定律,通常都是用数学公式、数学方程式及其他符号公式表示。2、 科学定律的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三、 科学假说1、 科学假说及其特点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通常包括: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科学假说的特点:(1) 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2)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3) 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科学假说的作用(1) 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2) 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3)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四、 科学理论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理性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溯因与类比等方法)整理感性材料,从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2、科学理论的特征第一,客观真理性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3、科学事实、定律、假说、理解之间的关系第一,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经验形式,是建立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定律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对科学事实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达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认识。科学定律虽然还不能从整体上、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客体,但它是形成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第三,,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只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科学假说才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而科学假说的提出、纯化、修正和证明都必须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第四,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它是从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基本的科学定律开始,借助于推理规则及辅助假设,推演出的由一系列定律或结论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既是科学认识高级阶段的成果,又是形成新的科学认识的起点。当然,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这四个方面又不是绝对的、凝固的,而是相对的、发展的。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逻辑严密性、系统全面性和逻辑完备性都会暴露出新的矛盾,这就要求进一步发展科学理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洽、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恰)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哥白尼运用科学方法所得到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天体运行论》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给予了公开挑战。提出了日心说,从此,整个自然科学也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借以宣布其独立,开辟了自然科学的新时代。开普勒以一个科学家应有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把哥自尼的日心说推向了定量化与精确化阶段。使太阳系成为一个严格按照确定规律运行的力学体系。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须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第一节科学问题的提出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1•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波普尔,科学发展四段式)科学问题是在一定是带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问题的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问题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第二节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1、 科学观察的特点和功能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又是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2、 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3•科学实验的特点和功能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这是科学认识不同于其他认识的根本特征。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第五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技术与科学的关系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最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正是技术与科学的多方面的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与科学体系。第二节技术价值技术价值的概念及特点技术价值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术)与主体(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属性在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技术价值的特点:1.客观性2.实践性3.历史性4.相对性第三节技术伦理一、 技术伦理的概念与形成技术伦理则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如技术人员的一般道德行为规范、工程伦理等),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二、 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1、 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2、 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3、 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真善美)4、 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安乐死”问题:死亡虽然不可避免,但死亡方式是可以选择的,人的生死直接关系到社会、家庭的和谐与安宁,安乐死是指无痛处死患有不治之症而又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安乐死有三种形式:一是“听任死亡”,二是“仁慈助死”,三是“仁慈杀死”一种观点:生命至高无上,不应该实施安乐死——生命神圣论;另一种观点:当生命无法维持,且还要承受巨大痛苦时,人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应该实施安乐死——生命质量论。三、 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1•打破传统的伦理观发展的伦理观:在全面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人类的生存利益作为它的最高伦理原则,为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改造自然,但是,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我们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必须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以内,这同样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自然界整体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平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绝对限度。2•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责任建设2.1技术伦理教育的必要性2.2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科技工作者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还负有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的义务建立面向社会的技术社会伦理秩序3.1社会公众的技术伦理建设3.2企业的技术伦理建设举例:三鹿奶粉事件最近搞得人心惶惶……人们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国产乳制品产生怀疑,可以说,作为国内处于霸主地位的中国国内的乳制品商将迎来首个寒冬,这已经是毋庸置疑了……这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打击不是几个道歉,退货,治疗所能抹去的。3.3政府的技术伦理建设在科技道德伦理方面,离不开政府理性控制和科技立法。政府能不能对一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非常关键。制定相应的条律条令,使人们的科技行为有明确的指导。建立公平的国际技术伦理秩序世界各国应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加强交流和合作,通过谈判,制定有关科技伦理道德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惯例,约束、制止有悖人类发展的科技活动,规范协调发展人类文明,以利于世界人民的共同进步和未来前景。第五节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一、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依据,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解体和新旧范式的更替密切相关。无形学院,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库恩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在库恩的理论中,范式和科学共同体是融为一体的。前科学f常规科学f反常和危机f科学革命f新的常规科学 二、 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康斯坦(Constant)1980年首次提出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多西(Dosi)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阐述。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创新者网络,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相互渗透的产物。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1、 科学的社会规范公有主义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普遍主义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无私利性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独创性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2、 技术的社会规范第一,非公有规范,或称独占性规范第二,技术具有以应用、合用为原则的精神气质第三,追求私利性第四,技术的独创性要求较低第五,对怀疑和批判精神的要求不如科学体制那样强烈第五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一、 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 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综合化的横向与纵向整合,导致现代科学技术日趋一体化、立体化、整体化、综合化2、 “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体系结构其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三位一体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二、 科学技术社会化1、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大科学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2、 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是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过程中,适应“科学一一技术一一生产”三位一体化发展出现的,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 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 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带头产业2、 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是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应运而生的。从现代科学技术的上述三个特点产生了现在科学社会运行的新特点与新机制,这就是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第二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一、区域运行的不平衡二、过程运行的不平衡三、科学发展的不平衡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1、战略方针制定2、政策法规引导3、产业升级调整4、研究开发投入5、区域示范探索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科学奖励制度2、技术专利制度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李约瑟难题:政治、体制、经济角度思想、文化、哲学角度科学本身的角度内部论和外部论政治、体制、经济角度1、 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1]2、 缺乏持续性发展[2]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3、 缺乏专利与股份[3]4、 缺乏交流与交通[4]无法协同对科学的发展起协同的作用5、 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同时还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生产力。6、 熵增原理的解释古代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近似于封闭的体系,所以国家社会趋于混乱,导致近现代科学的起源不在中国。思想,文化,哲学角度1、 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6]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7]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难以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3、 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4、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8]5、 东西方文化核心的差别基本上,双方的文化元素是不相合的,所以自史前原始社会开始,东西方就处于分歧方向的不同文化世界中。6、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林鸿伟的[10]认为,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7、 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中国的文字相对于拉丁语系来说,缺少了逻辑性,并且在中国的古代,中国的古文对于科学的描述又无法弥补的缺陷,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演绎,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字系统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1、 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11]2、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3、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4、 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5、 数学的不足。6、 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中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内部论和外部论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思潮是把科学仅仅视为知识,在一个自主的封闭体系中去探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这就是所谓“内在论”或“内部主义”的思潮。但是,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技术的长期研究,发现仅仅用内在论去研究李约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外部,即外在的影响如社会经济,人文思想发面去研究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哲学中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说过:“把科学实体作为知识体系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内部方法',这仍然是主要的形式。把科学家的活动作为一个更大文化范围中的社会集团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外部方法',这是'内部方法'最新的对立面。怎样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就是这个学科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现在也已有了日益增多的解决迹象。”[14]十八大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绿色发展是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观念上的更新、消费行为的改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绿色价值观引导的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一个美丽的中国才会如约而至。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如何理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低于希腊古代”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产生的东西。18实际上半夜的科学家却认为他是僵化的不变的东西,是某种一下子造成的东西,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中,他到处寻找并且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的外来的推动力作为最后的原因。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是浅薄的沃尔弗式的目的论。6•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2)地质渐变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6)生物进化论(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表8•实验的特征?你认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确定的科研目的,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适当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第一,控制性。所谓控制性是指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在实验者的严格驾驭和支配下进行的。第二,可重复性。所谓可重复性是指同一个实验的多次进行性。第三,精确性。所谓精确性是指科学实验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方面具有准确度高、超真性强的特点。实验设计,要认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只有可行的实验方案才能保证成功.目的明确,明确自己的实验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会知道要怎么做.细心+认真+思考+耐心,这几点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失败了,也要从中总结经验改进实验方案•而且要特别耐心,不能敷衍了事看文献,多看文献,看N多的文献,设计实验前看文献,实验中看文献,学学别人都怎么做的,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实验要想成功,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不能凭着侥幸心理、偶然的巧合就得出结论.,实验方案要科学、合理,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