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保障_第1页
社区社会保障_第2页
社区社会保障_第3页
社区社会保障_第4页
社区社会保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社会保障引言社区社会保障,又称社区保障,是指在政府的授权和指导下,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依托,由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围绕各项社会福利对社区居民及特殊居民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引言社区保障是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保障方式。社区保障具有地域针对性、服务性和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等特点,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并且在实现保障功能方面将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引言社区社会保障还被称为社区托底保障,从现实的角度讲是指为政府法定基本保障拾遗补缺、消除死角,帮助政府落实法定基本保障的政策和待遇,为社区成员提供互助救济、解困救急等经济上的托底保障,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社区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终落实和托底的基础部分。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已经由过去的“三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小资料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对社区社会保障体系,有的地区概括为“三位一体”的大保障体系,即社会救助、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险三个部分。目前,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已经由过去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现在的“五位一体”。(1)社区基本保障管理。如社会救助金、失业保险金要通过社区发放,受保对象中的退休人员、失业人员、无单位的人员等的管理,主要由社区负责。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2)社区补充社会保障。如协保对象、非正规就业者、内部待遇退休者的补充养老保险。又如由社区政府、单位、个人出资举办的给患重病、大病、生活困难者提供医疗费补助的补充医疗保险,社区成员自愿参加的大病重病互保补充医疗保险等。

小资料社区社会保障体系(3)社区就业托底保障。一般的下岗职工和失业者的再就业主要由政府通过提供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进行市场就业加以实施。社区社会保障仅是对少部分市场就业有困难,家庭生活又有困难;“双困"对象,提供托底就业保障。小资料社区社会保障体系(4)社区急困托底救助。社会救助首先是国家(政府)的社会救助,社团、单位的社会救助,在此基础上,社区成员因各种原因造成临时或长期的特殊困难,影响本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社区给予一种补充的二次托底的救助。小资料社区社会保障体系(5)社区服务保障。社区服务保障和一般的社区服务是有区别的,一般的社区服务要实行产业化,按市场原则经营,而社区服务保障是指社区服务中向社区成员以无偿或抵偿(保本微利)提供服务的部分,如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养老助残、康复医疗等公益性的服务设施以及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提供的服务等。

小资料社区社会保障体系思考:

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由”三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在哪方面更突出了保障性?对现实社会有何意义?小资料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2.掌握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和功能。3.掌握社区救助的运行机制。4.掌握社区再就业工程的主要内容4.理解社区再就业工程的意义。5.了解社区再就业工程的现状和遇到的障碍。学习导航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社区再就业工程社区社会救助社区社会保障社区再就业工程的现状和主要内容社区推行再就业工程的意义社区实施再就业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社区社会救助产生的必然性社区社会救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我国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回顾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区社会保障,是以社区为主体和载体,对受保对象进行管理服务;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享受了法定社会保障、单位系统补充保障后,基本生存仍有困难的社区成员给予经济上第二次托底保障,以保证社区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2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1.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

⑴托底性。即社区组织对社区成员在享受了基本保障后,遭遇到新的家庭无法解决的风险,以及实现市场就业困难者给予的第二次补充性的托底保障。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2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1.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⑵服务性。社会保障除了收入保障外,还要有服务保障,而社区是社会成员常住生活的地方,社区成员尤其是受保对象(退休老人、重病患者、孕妇产妇、残疾人、孤老、孤儿等)迫切需要社区提供无偿和低偿的服务保障。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2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1.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⑶管理性。享受法定基本社会保障的对象生活在社区(有的工作也在社区),国家也要通过社区的有关机构和组织对受保对象发放保障钱物,并对受保对象进行具体管理,使国家的基本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得到具体的切实的实施和落实。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2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1.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⑷群众性。社区社会保障是群众性的自我保障和互助保障,是群众行为。因此,要搞好社区社会保障必须充分发动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运用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筹集资金,搞好管理和服务。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2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2.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包括以社区为依托的保障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⑴保障功能:包括就业保障、托底保障和互助保障等。

就业保障就业是社区成员最基本的保障,社区可以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及时了解社区成员的就业情况,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社区建设中本身就会提供大量的如管理、家政、保安、保洁、保绿等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性岗位。社区就业将成为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就业的重要渠道。托底保障托底保障就是社区组织对社区成员在享受了政府基本保障后,遭遇到新的家庭无法解决的风险,或暂时没有被政府保障所覆盖而需要救助时进行的托底性保障。互助保障互助保障是社区群众性的自我保障和互助保障,通过群众自愿参与,成立互助互济会等群众自我保障性组织,运用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筹集资金,在社区成员有困难或需要时进行的互助互济,如病伤互助,灾害互助等。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2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2.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包括以社区为依托的保障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⑵服务功能:包括社区的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无偿服务主要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志愿者为老弱病残贫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的生活、社会活动等提供的福利性义务服务。这是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服务包括物质上的帮助,如为残疾人建立的盲道等设施,还有精神层面的帮助。低偿服务低偿服务主要是一些行政事业性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区成员,如社区医疗服务,能发挥方便群众看病,减少就诊费用的作用。有偿服务有偿服务是商业性服务,是企业行为。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2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2.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包括以社区为依托的保障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⑶管理功能社区管理主要是受行政事业单位委托对社区成员进行的综合性管理与服务,包括帮助政府部门落实各项政策和制度,对社会成员具体管理,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无单位人员、离退休职工等,社会保障管理,如对社区成员享受政府法定基本保障的审核,社会救助金、社会保障金发放等,社区互助组织和服务机构的管理等等。社区服务国外社区服务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德国的“邻里之家”活动是睦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德国社区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日常有病员护理,家庭服务,临时照看小孩,烹调,家电修理,购物,园艺等服务项目。美国50%的成年人和70%的大学生参加了种种类型的社区志愿服务。服务领域包括照顾老人、儿童、残病人、病人和单亲家庭等。服务内容包括送午餐、咨询服务、安慰电话等。美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标准是每个志愿者每周参加无偿社区服务工作4小时。小资料社区服务思考:我国的社区服务现在是一种什么状态?有多少志愿者在进行着服务活动?小资料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3我国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回顾社区社会保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社区社会保障的兴起和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在我国,由于建国以后在城市实行的是单位体制,国家对城市居民的福利保障大包大揽,社区功能弱化,社区社会保障功能也基本丧失。80年代以来的城乡社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结构性转变,打破了传统的利益格局,改变了国家、地方、集体、个人间的分配关系,导致社会利益集团分散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地方与社区开始具有了特别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意义。地域性社会共同体的大量涌现和迅猛发展为社区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经济环境。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3我国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回顾从国际社会环境看,进人70年代以来,一种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型社会福利”逐渐流行。它与补充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相互配套,强调社会保障应贯彻“非集中性原则”,由国家主导向社区主导过渡;强调依靠社区居民出面举办社会保障事业,使国家扮演最后出场的角色;强调以社会保障作为家庭功能弱化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家庭功能;强调将社会保障与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和社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发展型的社会福利,这为社区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国际性基础。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3我国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回顾从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社会经济地理的角度看,我国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各地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性及社会行政的“属地管理”原则为社区型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基础。我国上世纪3O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和8O年代中期以来民政部倡导、组织和推动的社区服务运动,使社区的概念、理论民众化,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和基础的城镇社区型保障体制已粗具规模,取得全社会的一致认可,并已成为城镇社区居民社会经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为社区型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社会服务实践和群众性基础。4.1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与特征4.1.3我国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各式各样新型社区的大量涌现,经济特区的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蓬勃发展,城乡集贸市场的日趋活跃,方兴未艾的社区发展实验活动,乡镇企业的遍地开花和乡村集镇规划建设,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为社区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最为直接和有力的动因。课堂讨论我国的社会保障是否呈现多元化趋势?能否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私营化,为什么?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否调动了民间力量参与到保障活动中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诸多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程度不同地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从目前的情况看,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虽然有差异和不同特点,但却都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社会保障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多元化;强调将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发放福利津贴转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突出服务的改善成为新时期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社区服务进行职业培训和开辟就业领域,完善劳动岗位转让机制,实行社会保障体系私营化,充分调动民间力量等方式,均凸显了社区社会保障的作用。4.2社区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一项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保障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救助就是体现这一规定的具体制度。4.2社区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即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解决民众生活困难最古老的措施,也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救助的获得不以贡献为基础,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4.2社区社会救助

社区社会救助是指社区承担或实施的社会救助的工作。社区社会救助是社区工作的传统领域,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发展的源头。社区在社会救助中,除了协助政府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以外,还肩负着帮扶社会救助对象改善生活,摆脱贫困的责任。社区通过运用自身的资源,在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通过社区照顾、邻里互助、就业辅导、社会捐助等方式扶弱帮困,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发挥社区特有的救助保障功能。4.2社区社会救助

从社区社会救助对象的角度看,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贫困户和孤老残人员生活救助特殊人员生活救助灾民生活救助。

4.2社区社会救助贫困户和孤老残人员生活救助也是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碰到的最常见的类型。灾民生活救助主要解决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如人为火灾)造成的受灾居民的吃、穿、住和防疫、治病问题,具有临时性、突击性救助的明显特征。4.2社区社会救助4.2.1社区社会救助产生的必然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急剧转化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两个深刻的变化:一是体制转轨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社会等领域的体制转轨;二是结构的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它带来的影响是:在旧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外开辟了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使非政府力量的成长具有了资源基础;政府管理社会方式的改变也为非政府力量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开辟了渠道。4.2社区社会救助4.2.1社区社会救助产生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从根本上松动和瓦解了传统“单位制”的根基,促使“单位制”走向解体。首先,是单位利益走向独立化,改变了单位与国家的关系。通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使单位的利益来源从来源于国家转变为来源于市场;单位的命运不再由国家来决定,而是由市场来决定。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位的价值取向,由服从隶属于国家改变为依赖于市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与单位纯粹的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4.2社区社会救助4.2.1社区社会救助产生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从根本上松动和瓦解了传统“单位制”的根基,促使“单位制”走向解体。其次单位的功能走向专业化,改变了单位与个人的关系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位改变了办社会的全方位功能,把社会性的功能转移出来交给社会。单位功能的改变,使得单位只能作为生产场所而存在,不可能再发挥对个人的全方位整合功能的作用。4.2社区社会救助4.2.1社区社会救助产生的必然性“社会人”是一个相对于“单位人”的概念。居民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一个必然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不断深入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他们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财富,他们希望由社会来承担社会整合的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日益增多,这些外来人口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同时又被看作是城市的边缘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4.2社区社会救助4.2.1社区社会救助产生的必然性“社会人”是一个相对于“单位人”的概念。居民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一个必然现象。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加速,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的失业者,他们脱离了原来的工作单位,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对他们的社会保障、社会接济由单位转移到社会。

4.2社区社会救助4.2.1社区社会救助产生的必然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础的或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公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救助不仅要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还要着力于提高救助对象的自主脱贫能力,为贫困群体脱贫提供基本的发展保障,为他们摆脱贫困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这是社会救助的最高目标。社区这一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具体、最现实、最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地域空间,其内部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联系具有直观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4.2社区社会救助4.2.1社区社会救助产生的必然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础的或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公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人类社会活动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社区是现代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和途径。社区将逐步取代单位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媒介,社区将成为社会救助的主要实施者,社区应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提倡开展社会互助,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救助。社会救助从社区做起是必然的选择。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⑴确定救助对象救助对象的确定是社区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工作。社区社会救助对象是城乡贫困对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二是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但稍遇变故就会坠入保障线以下的。三是因天灾人祸,家庭暂时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⑴确定救助对象科学合理的确定救助对象。做好调研工作,对全社区人均基本生活消费构成、人均公益支出构成、人均收入构成、人均收入档次构成、贫困群众类型等进行全面调查,分类制定救助对象评估标准,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评估标准、社会帮扶评估标准、临时救济评估标准。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⑴确定救助对象在对社区社会救助对象按标准确定时,要建立严格的程序。目前,普遍实行的个人申请、居委会调查并通过居委会会议表决、街道政府审核、区民政局审批的程序,基本杜绝了虚假现象。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⑵建立救助方式管理机制造成贫困的原因不同,所实施的救助方式也不同。而参与救助的单位和个人不同,所能提供的救助措施也不同。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⑵建立救助方式管理机制社区社会救助的方式基本包括三类:一是定补,即政府投入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临时救济金等资金。此类资金的管理,应由民政系统设立专用账户,统管统发,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到户。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⑵建立救助方式管理机制社区社会救助的方式基本包括三类:二是社会帮扶,即社会单位(或个人)提供的资金、物品、服务、技术、信息等。此类救助,应由街道主持,帮扶单位(或个人)与帮扶对象签订帮扶协议,实行有针对性地联户帮扶。对帮扶单位(或个人)提供的款物,若不能适用于帮扶对象,民政部门可通过慈善捐助机构予以调换。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⑵建立救助方式管理机制社区社会救助的方式基本包括三类:三是优惠政策,即制定针对救助对象的优惠减免政策。优惠政策要对全体救助对象统一分层次制定,以体现公平性。优惠政策应有透明度,实行持证享受,以便有效落实和监督管理。社区、企业共筑“康复安全网”佛罗里达劳德代尔市政厅对面原有一座“帐篷城”,那是“无家可归者”的定居点。曾经有一个时期,350名“无家可归者”在此露宿,弄得那里臭气熏天、犯罪猖獗。如今这座“帐篷城”被一座整洁的社区“无家可归者援助中心”替代。案例案例社区、企业共筑“康复安全网”劳德代尔市政府首次把救助流浪汉的重点放在恢复他们的自立能力上,而不单是解决他们夜里睡觉的问题。在“援助中心”里,失业的母亲受到职业培训;酗酒者得到心理医疗;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大人们在楼里准备简历,查询招聘网页……每个人都与社会工作者结成“对子”,一起制订康复计划:他们在90天后将搬出这座“庇护所”,住进政府或非营利机构提供的过渡性住房中,重新过上独立生活。据统计,在“援助中心”帮助下过上独立生活的人大约为50%——这是个不低的数字。社区、企业共筑“康复安全网”原来这个城市约有5000名“无家可归者”。政府管理流浪者的主要办法是派警察去公园抓人。1999年末,有了来自私营部门的持续不断的资金资助,使政府终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社区合作,把紧急庇护所、过渡性住房和租得起的住房等项目的建设和服务合起来,组成一个连贯性的“康复安全网”,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持续关怀”。案例案例社区、企业共筑“康复安全网”近年美国联邦政府“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在对地方政府的拨款中也强调“持续性”地解决“无家可归者”问题的新思路,最需解决的是提供临时性床位问题。在对美国最大的50座城市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多数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依然是两人拥有一张床。劳德代尔市最急需解决的也是“无家可归者”床位问题。随着流浪汉的增多,市容问题日益突出。1999年市政府开始考虑为“无家可归者”建设一所永久性住处的计划。但在哪里建造呢?一时间反对声浪雀起,没有一个社区愿意接受流浪汉成为社区的永久居民。社区、企业共筑“康复安全网”但“帐篷城”终于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亿万富商韦恩·休依也注意到了,他主动提出:如果政府能够提供合适场所,社区又能够大度接纳,他愿出资200万美元,加上已从企业界募到的300万美元,为“无家可归者”建一所永久性救助中心。同年12月,两所永久性庇护所终于在两个社区里建成了,在“帐篷城”居住多年的流浪汉终于在一夜间消失了。案例社区、企业共筑“康复安全网”有一家社区“援助中心”订出了这样的规章制度:进入“援助中心”的人和提袋都要接受金属探测器检查;“中心”内严禁出现酒和非法毒品——违规者将被扫地出门;居住者必须每天淋浴,个人物品必须存放在指定的锁柜里;“中心”内不容许发生性行为;这里的居民必须对自立有兴趣,不鼓励“无家可归者”将这里只作为“旅馆”和“饭店”。作为遵守规章制度的交换条件,在这里居住的人将免费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和托儿服务,还可参加生活技能培训班。案例案例社区、企业共筑“康复安全网”市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上街劝说流浪汉接受“继续关怀计划”,即使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仍会回到街上,也尽力动员他们去中心接受培训。与此同时,市政府改变了以往向在街头向流浪者提供救济餐的办法,改在“援助中心”发放,目的是让那些想要填饱肚子的人也来参加中心举办的康复计划。警察们则对流浪汉说:请你选择监狱或是援助中心。大多数“无家可归者”会选择在援助中心接受培训,在该市中心的商业街上几乎见不到流浪汉了。社区、企业共筑“康复安全网”劳德代尔市的“持续关怀”计划并不是没有任何缺陷。目前,市政府缺乏提供过渡性住宅和支付房租。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的流浪汉在离开“中心”后更难找到临时性住处,这将是市政府今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思考:社区、企业共筑“康复安全网”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优势?案例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⑶建立监督机制一是实行全方位公开,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栏等方式,把救助的对象、内容、程序和政策等向全社会公开,在社区内公开,特别是将救助内容制成明白卡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使他们有一个“护身符”。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⑶建立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定期走访探望制度。凡参与救助的单位(或个人),定期到救助对象家里看望生活情况,了解工作情况,问寒问暖,及时提供帮扶救济。三是建立专业监督队伍,聘请社区居民做社区社会救助监督员,定期组织活动,监督工作落实。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1.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

⑶建立监督机制四是开辟监督渠道,建立举报、咨询热线,让救助对象及时反映情况。五是强化管理制度,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要通过制度予以严肃处理。大连市“爱心联络签”走进社区“爱心联络签”是大连市救助管理站2007年8月发放到市内四区296个社区的,发放对象为社区内精神病人、呆傻智障人员、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等特殊易走失人员。“爱心联络签”形似衣服上的标签,用耐水洗的纤维针织品制成,上面用刺绣标明各社区的编号,救助站的救助热线等。案例大连市“爱心联络签”走进社区社区在发放“爱心救助签”的时候作好登记,特别是要详细记录发放对象的监护人情况,并建立档案,每位特殊人员都有自己的档案,内容包括姓名、照片、住址、亲属姓名、职业、联系方式,其中要求每人至少有3个以上监护人及其亲属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一式4份,市救助站、区民政局、街道、社区各一份。案例大连市“爱心联络签”走进社区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大连市救助管理站面临着流浪中的精神病人、高龄老人找家难的困扰,仅2007年1-8月底,就有96名找不到家的精神病人“搁浅”在定点医院和养老院代养。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社会难题,大连市救助管理站于2007年年初携手中山区进行建立防止人员走失网络的工作试点,将救治精神病人、防止特殊人员外出流浪的救助、防御措施纳人街道、社区的职责范围,实行考核管理,收到了极佳的效果。案例大连市“爱心联络签”走进社区在中山区的各社区,将精神病人、易走失人员全部实行属地化管理,不仅有登记查询机制、有特殊人员工作档案,还有责任包干人和工作考核的办法,属地内的这类人员都被“层层保护”了起来。案例案例大连市“爱心联络签”走进社区市民政局于2007年8月,召开了全市救助管理社会化工作现场会,将中山区的经验推广到市内四区各街道、社区。为此,救助管理站专门设计制作了8万枚“爱心联络签”,先期发放6万枚到每个社区,每个易走失对象按照季节和衣服量发放8枚,由监护人将“爱心联络签”缝在衣领或者衣襟上,一旦他们走失,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社区及其家庭,被及时送到监护人的身边。这样做,不仅解决了精神病人等特殊人员查询难、返家难的问题,对监护人主动遗弃现象,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大连市“爱心联络签”走进社区思考:大连市“爱心联络签”的意义及推广价值?案例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2.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其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给予差额补助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2.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实施从操作角度,也是目前和今后基层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最基本任务。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2.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实施

社区社会救助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规定对社区内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帮助,社区社会救助对象首先是城市户口的居民,然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收入调查,并且总额要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的生活标准,才能确定为低保人员,获得包括金钱、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救助。4.2社区社会救助4.2.2社区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2.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实施

条例针对不同种类的人群提供全额及差额的救助,目的是希望社区救助能够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避免有人骗取低保:“对生活无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无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有着严格的步骤或程序。第一步,户主申请:向户籍所在地居委会提出局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第二步,居委会初审:对符合条件签署意见后连同所有申请资料报送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对不符合条件的给予耐心解释,劝其退回申请。第三步,街道办事处审核:街道办事处收到材料后20日内签署审核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将审批报送区、县民政局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申请并说明理由。第四步,民政局审批:民政局在收到资料后的10日内提出审批意见,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发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研究确定保障金发放数额。第五步,张榜公布:在申请人所在居委会张榜公布,听取意见。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进行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第六步,发放物款:发放物款的方式可以自行商定,这正是社区个性化工作实践探索的空间。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及资金来源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对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救助的权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小资料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及资金来源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具体包括五类居民:一是“三无”人员,即是指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法定赡养的人员;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三是从业人员在领取最低工资、下岗人员领取最低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小资料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及资金来源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具体包括五类居民:四是原民政部门管理的特殊救济对象;五是夫妻一方为本市非农业户口,另一方及子女为其他户口,具备特殊条件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小资料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及资金来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资金来源。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燃煤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保障资金渠道有两个,即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资助。小资料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及资金来源思考:随着经济的迅速的发展,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包括的居民类型是否应重新界定?保障标准是否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保障费用的范围?小资料4.2社区社会救助4.2.3社区社会救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社区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自然灾害救助、孤寡病残救助等。4.2社区社会救助4.2.3社区社会救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社会救助目标弱化,救助平均水平降低。

2.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

3.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弱化。建立社区救助网络首先,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微机管理的本社区居民家庭情况档案,设立24小时救助热线和社区支持网络。通过这个救助窗口,服务中心能及时了解服务需要及救助的紧急与否等情况,然后马上通知社区支持网络。派人及时上门排忧解难。救助事项可包括事务类救助,生活、咨询服务类救助,法律咨询,医疗急救,事故报警等。邀请社区服务站、家庭服务公司、水电技术服务部、社区清洁服务中心及家电管理维修服务站等加盟社区救助网络服务,并根据回访救助者对服务企业的价格、服务人员态度、服务人员职业技能、服务人员守约程度及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评,以力求服务管理的规范化。小资料小资料建立社区救助网络其次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可以策动家人、亲友、邻居、社区志愿者、居民组织成员的参与,对有特殊困难的居民进行定期探访和慰问。社区支持网络可以减轻生活压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支持网络可以用两种形式推行:一是以义务工作人员为本的社区支持系统,即以受助人为主体,接受志愿者、家人、亲友、邻居的照顾和服务;一种是以家庭互助为本的社区支持系统,即没有一个明确的受助人,安排社区内家庭互相认识及定期联络,帮助家庭建立起必需的社区支持,在有需要时,向其他邻近的家庭要求援手。建立社区救助网络思考:建立社区网络的意义有哪些?对工薪阶层的人有何帮助?小资料4.3社区再就业工程再就业工程是指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植和就业服务,帮助失业者尽快找到工作,有效地实现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区再就业工程指充分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利用政策优惠和就业服务,帮助失业者尽快找到工作,有效地实现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4.3社区再就业工程社区对失业人口保障工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失业者家庭救助和救济金的发放;对失业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收集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扶助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组织失业者从事社区服务等。小资料北欧就业政策--广泛实施再培训计划北欧各国都把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训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高科技时代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的“撒手锏”。小资料北欧就业政策--广泛实施再培训计划职业教育在丹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早在19世纪末工业革命浪潮席卷丹麦时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丹麦的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也日臻成熟与完善。近年来,丹麦对职业教育和成人再培训制度进行了综合性改革,一方面强调教育培训必须建立在教育部和劳动力市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中,使教育能够直接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新生力量,另一方面给学校以高度自主权,使他们能更快地根据科技发展的需求加以调整。小资料北欧就业政策--广泛实施再培训计划由于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首要目标,丹麦的职业教育和成人再培训成绩斐然,他们把理论辅导、实际操作和职业介绍结合起来,直接为促进就业服务。30年来,丹麦大约完成了1800项再培训计划,每年参加职业教训者占劳动力总数的5%,有些部门占到了15%~20%。这些具有现代化水准的职业教育使丹麦得以经济稳定发展,企业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个人增加就业机会,可以说是一石三鸟。小资料北欧就业政策--广泛实施再培训计划1997年瑞典也启动了一个大规模的成人教育计划,这一计划以“提高知识水平,减少失业”为目的,是欧洲同类计划中规模最大的国家培训项目之一,预计将持续到2002年,首批参加培训的人数即达12万人。到2002年,参加这一培训计划的人数已达到62.5万人,约占瑞典劳动力总数的15%,纳税人将为此付出200亿瑞典克朗。小资料北欧就业政策--广泛实施再培训计划瑞典是从一种长远的观点着手制定这项计划的,他们认为这一培训计划本身虽不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但是即能帮助人们在高科技的时代里适应新的需要,抓住经济增长带来的工作机会,增加未来的就业率。因为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即使现在有工作的人也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这是一种“与其授人以鱼,不如退而教人结网”的具有远见的做法。小资料北欧就业政策--广泛实施再培训计划瑞典的这一计划是通过分析预期的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针对性地开设急需劳动力的信息产业、医护业等专门培训课程,同时也开设教学、语言、科学等基础课程,为失业者再就业创造条件。这项计划具有远见卓识,同时也不能否认其中的“小聪明”,因为仅是所有参加“提高知识水平”成人教育计划的人都算作学生,不计入就业统计这一点,就使瑞典的失业率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北欧就业政策--广泛实施再培训计划思考:北欧广泛实施的再培训就业政策对我国再就业有何启示作用,对社区推行再就业工程有何参考价值?小资料4.3社区再就业工程4.3.1社区推行再就业工程的意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十五规划》要求社会保险对象的管理和服务社会化,而这一工作将逐步移交给街道和社区来完成。由社区开展再就业工作优势十分明显,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的调查,四城市约有115万个家庭具有社区服务的消费要求,由此可提供2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再以此推算,全国3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再加上43个人口在50-10万大城市和192个中等城市的需求可创造1500-2000万个就业机会。4.3社区再就业工程4.3.1社区推行再就业工程的意义因此,通过积极开展社区再就业工作,将扩大就业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向社区要岗位。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使一些文化水平不高、技能单一的失业人群投入到社区公益活动、公共服务和集体活动之中。4.3社区再就业工程4.3.1社区推行再就业工程的意义

1.社区再就业工程能增强劳动者的生存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失业会给劳动者及其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经济压力会带来心理健康方面的重大损害。通过社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可以及时针对失业人员的特点及要求,提供培训及符合本身条件的就业机会。4.3社区再就业工程4.3.1社区推行再就业工程的意义

2.社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结构性失业造成的,是因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失业。社区再就业工程主要是通过培训,使失业人员掌握更多、更高、更新的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寻找到新的工作岗位,这样就使不同经济部门有了自己所需要的、对口的劳动者,也使劳动者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自然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4.3社区再就业工程4.3.1社区推行再就业工程的意义

3.社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区还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滞留的最重要场所,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容易滋生社会治安问题。失业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及时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丹麦--巴勒鲁普就业保障丹麦的巴勒鲁普和所有其他的社区一样,依法实行就来福利保障制度包括发放各种疾病补贴、提前退休养老金等。在各种福利措施中,巴勒鲁普社区特别注重保证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帮助失业者重返工作岗位和对面临失业危险的群体给予帮助,这些正是促进就业的主动措施。小资料丹麦--巴勒鲁普就业保障在巴勒鲁普社区,年龄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要失业3个月就可获得一次职业培训机会,通过培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社区还为年轻人提供个别服务,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就业服务。在与社区私人企业的合作下,大约25%的人实现了恢复就业。小资料小资料丹麦--巴勒鲁普就业保障对那些因为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陷入长期失业的人,社区开设了福利工厂或以现金补贴的形式鼓励私人企业开办福利工厂。相对于提前退休的养老金这种比较被动的公共福利,开办福利工厂是一种更积极的选择。这也成为社区与辖区企业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社区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财政援助,许多私人企业都积极参与这项计划。丹麦政府的政策是把失业危害最小化,以此为目标推行社区增加就业的计划,虽然这一计划常常被批评为前景黯淡和无意义,但是巴勒鲁普社区却很成功的完成了几项直接促进就业的计划。小资料丹麦--巴勒鲁普就业保障一个例子是社区木工艺工厂,这里雇佣了10-12名因长期失业享受社会福利的人,为社区机构作家具和装饰品。社区对他们进行了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大大增强了自信心,重新获得了爬出失业泥沼的勇气和能力。另一个例子是社区办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室,负责实施一项三维计算机图形的教育计划,这在丹麦亦属于凤毛麟角。这一计划针对的是计算机图形有兴趣的失业人群,包括没有完成科班院校教育的年轻人及失业的工程人员和建筑设计人员。这个计划最终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功。丹麦--巴勒鲁普就业保障思考:巴勒鲁普就业保障对我国推行社区再就业工程有何借鉴之处?我国社区应该如何借助自身条件创造社区再就业的特色?小资料4.3社区再就业工程4.3.2社区再就业工程的现状和主要内容

1.社区再就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国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并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三是人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