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角度有变化,难度在加大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上仍然是3道选择题,但从2017年高考开始考查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难度上也有加大的趋势。第1题变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第2题变化更大,改为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考查,这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推断、迁移、运用。选材方面,选文的范围扩大(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也就给阅读和筛选有效信息增加了难度。考场上,我们要速读文本,细致比对,精准推断。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上仍然是3道选择题,但从2017年【近三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分析】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卷别选文类型理解句子筛选整合归纳概括论证分析观点态度2017·全国卷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政论
√
√√2017·全国卷Ⅱ《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史学论文
√
√√2017·全国卷Ⅲ《留住乡愁》时评
√
√√2016·全国卷Ⅰ《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史学论文
√√
√2016·全国卷Ⅱ《塞壬的歌声》文艺论文√√√
2016·全国卷Ⅲ《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文艺论文
√√√
2015·全国卷Ⅰ《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史学论文
√√√
2015·全国卷Ⅱ《艺术是什么》文艺论文
√√
√【近三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分析】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卷别选文1.2017年全国卷三个论述类文本的字数均在900字左右,比往年减少约200字;选项长度有所缩短,信息量的减少使得表述更加集中明了。但三个选择题的题干由往年全为选“不正确(或不符合)的一项”改为第1题选“正确的一项”,第2、3题选“不正确的一项”。2.特别提醒:除了新增加了对论证的考查,全国卷对于推断(第3题)的考查有明显的强化。此题虽是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但选项并不是从正面直接考查,而是考查文本中隐含的观点和看法,需由考生根据文本推断出来。1.2017年全国卷三个论述类文本的字数均在900字左右,比【阅读指导】一、整体阅读基本要求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指导】二、“审、读、标、比”4字速读法1.审题干选文的篇幅一般1000字左右,要从标题或出处开始,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方向,再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2.读文本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要大致弄清以下方面: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展开?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二、“审、读、标、比”4字速读法3.标画关键词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年代时间、数据及其范围词(如早、大多数、几乎、仅仅)等;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重要、最、总共等);已然未然、或然必然词;代词及其指代范围等等。(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果词、转折、并列或递进词、分类分层词、举例词等等。(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4.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一定要将选项中的关键信息点逐一与原文对应比较,找出选项的错误之处。3.标画关键词句【阅读示例】文本重要信息标画【阅读示例】文本重要信息标画论证思路分析第①句指出气候正义与环境正义的关系,第②句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第三句提出本文论题。第1题、第3题对应信息提示信息比对点1:第1题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推断依据1:第3题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论证思路分析第①句指出气候正义与环境正义的关系,第②句是气候文本重要信息标画文本重要信息标画论证思路分析第二段共三个句子,第①句是论点句,“因而”一词引出了分论点的核心内容。②③两句是论证,通过举例使公平原则得以具体化。第1题、第3题对应信息提示信息比对点2:第1题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论证思路分析第二段共三个句子,第①句是论点句,“因而”一词引文本重要信息标画文本重要信息标画论证思路分析第三段是论述重点,可分为三层:第①句提出本段分论点;第二层为②③④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阐释“代际权利义务关系”,强调“应实现代际共享”。第三层为⑤⑥⑦⑧句,深入论述“我们当代人”对子孙后代的义务。要注意“因而”“因为”“而非”等关联词。论证思路分析第三段是论述重点,可分为三层:第①句提出本段分论第1题、第3题对应信息提示信息比对点3:第1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比对时还需联系第三段尾句)推断依据2:第3题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需联系第二段)
推断依据3:第3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第1题、第3题对应信息提示信息比对点3:第1题C.气候正义中文本重要信息标画文本重要信息标画论证思路分析“总之”一词表明本段总结全文,指出气候正义问题的复杂性;用“因此”一词得出结论,明确了气候正义的具体内涵。第1题、第3题对应信息提示信息比对点4:第1题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需联系上文的论述)推断依据4:第3题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还需联系文后的标题)论证思路分析“总之”一词表明本段总结全文,指出气候正义问题的全文约900字,论题集中,层次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思路。全文主要采用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和分析论证的方法,浅显易懂。全文约900字,论题集中,层次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思路。【真题试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解析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表述不当,属于以偏概全。C.“为后代设定义务”表述不当,原文第3段结尾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见该项不合事实。答案D【真题试做】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解析C.无中生有。“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于文无据。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3段中的“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但这并不能彰显“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解析B.表述绝对化。即使“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未来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无法确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课案一命题设误,定位比对——突破高考第1题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小题各自的考查方向非常明确:第1小题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第2小题考查分析论证,第3小题考查推断能力。其中,第1小题的题干由原来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改为选出“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项有三个。因此,考生充分熟悉命题的设误手段和设误类型全面掌握信息比对法就成了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课案一命题设误,定位比对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知能构建]一、了解6种命题手段,识别8大设误类型命题人设置一个“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其中的错误往往只是一个点或者一种关系,并非处处是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个错误的设置是有“技巧”的,这个“技巧”就是命题人在转述原文意思的时候采用的一些手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八种错误类型。考生只有充分熟悉这些手段和类型,才能知道如何发现选项中的错误信息,才能懂得如何捕捉原文信息,并进行有效的题文比对。常见的6种命题手段和8种设误类型如下。下面我们按类型逐一分析。[知能构建]一、了解6种命题手段,识别8大设误类型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典例分析】(2017·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文本见“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典例分析】(2017·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文分析此题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第①②句:“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通过比对可以发现,选项中“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符合原文意思,但“提出了气候正义”与原文不一致,原文的表述是“非政府组织……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于是,“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非政府组织提出来的,选项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应第二段。第二段第①句指出“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这是本段论点,然后第②句对“公平”的内涵进行解释,第③句通过举例具体说明,思路相当清晰。全段的核心内容是第②句:“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与选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相去甚远,选项缩小了范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分析此题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第①②句:“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C项对应第三段第②句和第⑧句。第②句说:“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由此可以看出选项对“义务”的解释漏掉了“消极方面”的全部内容和“积极方面”当代人自身的义务,选项严重以偏概全。第⑧句说“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由此可以看出选项中“要为后代设定义务”曲解了文意。D项是对第三段的概括,具体对应第三段第⑧句,符合原文意思。答案DC项对应第三段第②句和第⑧句。第②句说:“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二、全面运用信息比对法,善于发现选项细微错误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原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四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明确的对应句子或区域,因此,判断选项正误就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细加比对。上面我们明白了命题人在命制错误选项时所借助的六种手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八种错误类型,这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选项错误并非到处是错,其错误往往是一两个点,多体现在词语概念的不准确、某种关系的错乱、结论与依据的不一致。因此,考生在运用题文比对时也要注意从这三个角度进行。二、全面运用信息比对法,善于发现选项细微错误(一)比对的角度角度1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比对词语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一)比对的角度比对词语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范围、程比对角度2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角度2比对关系【命题人常针对以下关系命题】关系类型比对特征设误诠释思考方向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①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②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无中生有不合逻辑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是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虽然……但是……。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命题人常针对以下关系命题】关系类型比对特征设误诠释思考方向角度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章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角度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无中生有偷换依据或结论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二)比对的方法——切片法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项特征是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表述语句比较长,有时含有好几个分号、句号,至少是三个逗号,并且选项信息分散在多个段落中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信息点多而且面广,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大有“乱花迷人眼”之感,对这样的选项,可以运用“切片比对分析法”来解答。即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个段落的对应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二)比对的方法——切片法下面我们以(2016·全国卷Ⅰ)(文本见后面的“即学即练”)第1题A、D两项为例讲解如何学习运用切片法。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原文信息信息1: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信息2: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结论:正确选项切片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切片1)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切片2)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切片3)比对与原文“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一致与原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一致选项用“它”指代原文的“殷墟甲骨文”,删掉了“巨大”,基本意思未变下面我们以(2016·全国卷Ⅰ)(文本见后面的“即学即练”)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D项原文信息信息1: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信息2: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结论:错误选项切片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切片1)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切片2)比对与原文相比几乎未变选项将原文的“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改变为“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夸大了范围,以偏概全。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即学即练]请同学们尝试运用上面所讲的比对法解答2016年全国卷Ⅰ另外的两个题。(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即学即练]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20解析“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错误。从原文可以知道,旧史学有些观点“经不住史证”,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但这并不能推出旧史学的研究“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答案B解析“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错误。从原文可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解析“直至殷墟甲骨文……才有所凭依”说法错误。从文中看,“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只是甲骨文被发现后,《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答案D解析“直至殷墟甲骨文……才有所凭依”说法错误。从文中看,“[思维建模]一审:审明题干,明确比对的内容。二找:“二找”就是找对应句。寻找的方法: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文句。三比: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思维建模]如何学好中学语文?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INPAQ Company Profile 20220621一级代理分销经销KOYUELEC光与电子
- 2024年驾驶员之选:专业交通标志课件
- 2024年全球经济展望:疫情后的复苏与挑战
- 《青玉案元夕》教案革新:2024教育理念的融入
- 2024年《婚姻法》课件制作:精美设计助力法律教学效果提升
- 2024年高校PFC课件制作与实践探讨
- 2024年视觉表达与创意呈现培训教程
- 课件制作技巧:以2024年为时间节点解析《炉中煤》
- 2024年春季《青蛙写诗》教案及教学反思
- HG∕T 5248-2017 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用环氧结构胶粘剂
-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考试试题附有答案
- 高血压病三级预防策略 医学类模板 医学课件
- DL∕T 523-2017 化学清洗缓蚀剂应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
- 食品营养学选择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4年入团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件-6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024年共青团入团考试题库(附答案)
- 田径运动会各种记录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