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夜忆舍弟 课件九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1.gif)
![1.月夜忆舍弟 课件九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2.gif)
![1.月夜忆舍弟 课件九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3.gif)
![1.月夜忆舍弟 课件九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4.gif)
![1.月夜忆舍弟 课件九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9472fcddce0dc5691e08ae7e6562fdf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系统复习【原文再现】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文题解读】月夜,点明时间。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忆,思念。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所以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代表作有组诗“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背景信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诗歌大意】【结构图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交代时间,点明主旨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身在他乡心忆亲人月夜忆舍弟流露不满,深化主题【主旨点睛】诗人通过描写白露时节月夜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中夹杂的对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之情,既怀家愁,又为国家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写作特色】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下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伤,沉郁顿挫。《月夜忆舍弟》的作者______,字______,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____代伟大的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而他的诗被称为“_____”。子美杜甫唐现实诗圣考点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诗史(1)《月夜忆舍弟》中用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月夜忆舍弟》中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考点二:名句积累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鼓声和雁鸣体现了什么?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沉重单调的鼓声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考点三:文本品析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时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3.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战争频繁,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等)4.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1)“月是故乡明”抒发了思乡之情;(2)“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抒发了思亲之情;(3)“况乃未休兵”抒发了对战乱的忧虑之情。5.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更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感受,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2019山东省日照市】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考传真】(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模拟演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诗。2.从诗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圣律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作者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亮比其他地方的月亮明亮,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5.4.1《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听课评课记录1
- 八年级历史上听课评课记录《第一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听课评课记录
- 用维修基金维修电梯主机轴承合同
- 生态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2篇)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15.2.1《分式的乘除》
-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第3课时《基本政治制度》听课评课记录
-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第3课时 玩具》听评课记录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再认识(一)》听评课记录2
-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数学活动 拼图与分解因式》听评课记录
- PHOTOSHOP教案 学习资料
- 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 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试卷及答案-文档
- 《游戏界面设计专题实践》课件-知识点5:图标绘制准备与绘制步骤
- 自动扶梯安装过程记录
- MOOC 材料科学基础-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智慧供热管理系统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
- 帕金森病的言语康复治疗
- 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调研分析报告
- 上海星巴克员工手册
- 猫狗创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