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1页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2页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3页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4页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次序选材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2.体会议论这种体现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过程与措施1.通过朗诵,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母亲勤快俭朴、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理解母亲形象的特性。感知人物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学习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学法指导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还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位母亲去世了,当时延安各界为她举行了公祭。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毕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也写了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这位伟大的母亲便是朱德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朱德同志是怎样用深情回忆他的母亲的?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1927年参与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带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4年10月,参与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朱德的毕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毕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2.文体知识回忆录,是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回忆录重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体现相似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合适的抒情和评论。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1)用论述、描写的措施,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规定写真人真事,语言简要平实。字词积累佃农(diàn)慰勉(wèimiǎn)溺死(nì)衙门(yá)私塾(shú)调料(tiáo)血溅(jiàn)瞒着(mán)不辍(chuò)祖籍(jí)妯娌(zhóuli)迁徙(xǐ)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牢骚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宽厚仁慈:待人宽敞厚道,仁爱慈善。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周济:对贫困的人从物质上予以协助。整体感知1.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2-15):论述家庭状况,着重写母亲毕生中的重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16-17):对母亲的沉痛哀悼,并体现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2.跳读课文第二部分(2-15)的内容,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索:这期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时间母亲经历的事情体现阐明母亲的思想品质作者小时候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勤快简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1885--1900遭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不灰心。对农民的同情和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19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挣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19支持、慰勉作者参与革命深明大义19离开土地就不舒适,继续劳动,直到最终勤快、热爱劳动1924--1927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勤俭持家,深明大义1937年过着勤快的农妇生活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深层探究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句子所体现的作用?①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伤。”②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尤其是她勤快毕生。”母亲毕生最大的特点:勤快③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我很悲伤。”“我爱我母亲。”④这一段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伤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研读第二部分(2-15),分层体会。(1)分三层:第一层(2-8)论述家庭状况,着重写母亲的勤快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其中“退佃搬家”体现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二层(9-13)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第三层(14-15),从三个方面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2)综合上表格,说说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平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种整体的?课文围绕母亲“勤快毕生”这一叙事线索,准时间次序安排记叙的内容。(3)作者的选材中为何尽是某些平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平常琐事;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4)研讨分析第三层(第14、15段)思索:用了什么体现方式?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体现方式:抒情和议论。从三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感谢母亲“给我一种强健的身体,一种勤快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3.读文章结尾第16段体现了哪几层意思?一是痛悼母亲的拜别,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4.这篇课文是回忆录,重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请找出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哀悼、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愈加深切。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5.本文在记叙中合适穿插某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以记叙为主,合适穿插某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文章在体现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诚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二、语言赏析1.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同样。

在安静的论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诚挚的爱。

2.母亲懂得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懂得我们党的困难,仍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朴素的语言,体现了母亲有远见、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谢之情。

3.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子女。由于家境贫穷,无法所有养活,只留下了八个,后来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伤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由于家境贫穷,无法所有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种“多么惨痛悲伤”,一种“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4.不过劫难不由于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来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诸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快朴实,诸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劫难不会由于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强迫着他们不得已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对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5.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但愿。(加点的“竟”字有何深意?)在这样的语境中,精确地用上一种“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身遗憾(体现无尽的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6.母亲最大的特点是毕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阐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毕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快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7.母亲目前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会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生活中,人们体现对亲人的感情都是不必多修饰的,同步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种儿子失去母亲后来的悲伤体现得十分深切。三、探究写法1.通过详细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毕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里体现了母亲勤快的性格。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煮得“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里分别把母亲聪颖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崇高品质体现了出来。2.强烈的思想感情,朴素简洁的语言。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度的渲染,却深深打动读者,真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又给我一种强健的身体”,“我应当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语言朴素、亲切,这一声声倾吐,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3.夹叙夹议,情真意挚。作者在论述母亲的事迹时,合适地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论述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例如: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一种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感人民中的一员,不过,正是这千百万人发明了和发明着中国的历史。”这句是在全文记叙母亲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并且由母亲推广到千百万劳感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快的毕生,赞颂了母亲勤快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概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拜的感情,体现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教学板书回母亲去世,万分悲伤,写文怀念忆勤快俭朴我聪颖能干怀的母亲毕生宽厚传慈念母坚强不屈崇亲教“我”与困难做斗争敬教育影响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环节五拓展延伸1.朱母钟太夫人简介钟太夫人(1858—1944),朱总司令的母亲。朱总司令的祖上,从广东韶关迁移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七代以来,都过着贫苦的佃农生活。祖父八九十岁时还下地耕作。钟太夫人19岁来夫家,她在这个劳动的家庭里更显出是一种劳动的能手。她先后生子女13人,养活的8人,总司令就是她第三个孩子。钟太夫人一面紧张地兼顾着母亲和农妇的双重工作,一面还注意着以自己的楷模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她是一种有宽敞胸怀和深厚同情心的人,她的人格力量是不仅及于她的子女,并且使全家所有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十分欢洽。对于更穷苦的亲戚,她往往减损自己,勉力周济。钟太夫人和世林府君排除万难,送总司令入学。总司令参与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的时候,钟太夫人是一种有力的鼓励者。民国初年,总司令在护国军任职,积官俸寄家,得置田30亩,这当然并没有减轻太夫人的劳碌。民国十年,世林府君去世,她更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她的暮年。抗战后来,总司令的处境比此前是好得多,不过太夫人也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过着贫穷的勤朴的农妇生活。总司令的伟大,从主线上说,是长期与广大劳感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不过钟太夫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2.搜集有关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种交流活动。3.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A:给母亲写一封信,体现感谢之情。B:亲手为母亲做一种礼品。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教学反思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感知母亲形象和作者情感的同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母亲,感受她们人生的不易和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拓展延伸,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尤其成功。这篇文章的重要语体特点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具有诚挚的情感,尽管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但教学过程中学生整体气氛不够活跃,积极性不高,此后还得多加改善。《回忆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按照时间次序有重点地选择经典事例体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措施。2.体会议论这种体现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过程与措施1.通过朗诵,理清朱德同志叙写母亲的经典事迹,找出有关句子,仔细品味其作用。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快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母亲的优秀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难点夹叙夹议的体现方式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教学措施】1.质疑讨论法。2.语句品味法。3.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朱德同志画像、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诵等【教学课时】2课时一、新课导入(展示朱德同志的画像)同学们懂得这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同学们对朱德同志有多少理解?(学生答: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朱德同志有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当然与他学习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太夫人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她一直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快毕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体现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去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二、作者简介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其重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三、文本链接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篇文章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诚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本文原题目是《母亲的回忆》,刊载在1944年4月5日《解放日报》上。1983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了《朱德选集》,改题目为《回忆我的母亲》。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思索如下问题:(课件)1.用圈画法把重点字词圈注出来。2.读完全文,你对朱德母亲的第一印象是什么?3.你能把文中有关议论性的语段找出来吗?4.课文选用了哪些材料?体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围绕“勤快”精选经典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体现了母亲的勤快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体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体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体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体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经典,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感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五、课文精读教师范读第1段。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伤。”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哪一句?“尤其是她勤快毕生。”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有哪些?“我很悲伤”“我爱我母亲。”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体现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悲伤之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一、复习提醒朱德同志在文章开头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那么,请回答:①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②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二、巩固理解(一)指定几名学生朗诵第2—13段,规定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快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第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对抗以及对作者参与革命的支持和慰勉(第8—13段)。2.第首先的事,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状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颖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足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作者通过这样平凡一般的事歌颂母亲勤快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并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阐明其作用。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深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4.第二方面的事,重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对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阐明的?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劫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仅“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对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弹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次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仅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足阐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感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对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5.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深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某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索:还写了些什么事?体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第11段写作者19将母亲接出来,可由于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适”,“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懂得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足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掉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伤,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但愿。”一种“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6.请学生朗诵第13段。思索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阐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毕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快毕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二)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第14—17段。1.学生个别朗诵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思索: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种强健的身体,一种勤快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2.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第16—17段。思索:(1)怎样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再次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伤之情和无限热爱母亲的诚挚的感情。(2)怎样理解“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发明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说“母亲是个平凡的人”,是由于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一般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一般劳动者发明了(已通过去)和发明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感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感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深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种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措施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可以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老式,坚定意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三、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哀悼母亲去世,引出回忆的内容。第二部分(第2—13段):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翔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快的毕生。第三部分(第14—17段):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同步也体现了自己继续革命的决心。四、写作特点1.首尾呼应,构造完整。开头第一段从母亲去世引起悲伤写起,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快毕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种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总领全文。结尾以深深的祝愿结尾,抒发了对母亲的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