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②复习提纲_第1页
必修②复习提纲_第2页
必修②复习提纲_第3页
必修②复习提纲_第4页
必修②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五谷”:①指稻、黍、稷(粟)、麦、菽(大豆)②指麻(大麻)、黍、稷、麦、菽。“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①刀耕火种②耒耜、石器③青铜农具坚硬、锋利④铁犁牛耕----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一次革命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翻车、筒车、高转筒车、水排二.小农经济1.产生: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封制确立。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②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封闭性);③生产目的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然经济(自给性);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难以抵御天灾人祸(脆弱性);⑤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落后性)从战国到明清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成长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生存渴望(根本原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大自然考验;封建剥削:税、役;农时4.小农经济的弊端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5.小农经济的影响(1)积极影响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2)消极影响:小农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芽的发展。比较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与联系: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早在原’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带有闭塞性和迟滞性。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产品、市、商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进取性。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社会的最重要标志。4.区别与联系: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近代结束。③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和市场相联系。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三.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生产力低下)2.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制国有制(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1)井田制的内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③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④奴隶庶民集体耕种;⑤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⑥井田制中“公田”和“私田”之分;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称“耦耕”。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公田”。春秋以后:自耕农出现,即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形成。从此,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社会主要生产方式。(2)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井田制——经济制度;分封制——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4)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瓦解原因:①铁农具牛耕(根本);②新税制;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间争夺土地频发;2.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主要形式①国有土地:(一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纳税(屯田制、均田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大部分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地主交租③农民土地所有制:(少量土地)农民自耕向国家纳税(2)形成:春秋时期垦荒私有、化公为私;鲁国初税亩(前594年)加速私有化;战国各国政策、秦商鞅变法正式承认土地私有。(3)关于土地兼并的六个问题①含义: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②方式:买卖、抵押、赏赐、强占③主要朝代的土地兼并情况东汉和唐朝:田庄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④土地兼并的危害A.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赋税徭役承担者)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B.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C.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⑤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均田、限田:以北魏、隋和唐朝的均田制最为典型⑥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原因:①土地兼并(主观)②人多地少(客观)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以实物地租为主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2)意义: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学思之窗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最初采用刀耕火种,使用耒耜等工具生产;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形成。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学习目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三次社会大分工:①畜牧业从农业;②手工业从农业;③商业从二者(奴隶社会)生产方式三阶段: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①夏、商、周时期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垄断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营手、家庭手工业,打破官府垄断局面。官手继续发展。③西汉将一些最有利可图的部门收归官办(盐铁酒)。2.地位:在封建社会时期占主导地位;很多行业在世界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3.特点:①由政府直接经营;②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大多生产精良产品;③生产规模大;④生产不计成本;⑤这些产品主要供给军队、官府、贵族消费,不在市场流通。二.成就:(1)冶炼业:A.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_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B.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冶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C.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2)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制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时期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时期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三.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两种形式:①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重要成就:①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③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艰难发展的原因①官营手工业的压制;②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比重(自给自足),阻碍其发展;③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④技术因素——民间手工业规模小,世代严守技艺秘密,生产技术难以提高。⑤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1.条件: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发展。2.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评价:性质: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作用:对自然经济有瓦解作用,表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为明清(黄顾王)文化发展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局限性:①地域仅仅局限于江南、广东地区;行业上局限于丝织业等少数生产部门;②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封建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探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封闭、顽固、市场狭窄);②缺乏资本积累;③封制束缚;④闭关政策;⑤重农抑商政策==总趋势向资迈进。【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2.部门逐渐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分工日益细密,技术水平不断进步;3.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长期并存的局面。4.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并受农业生产的制约;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①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②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2.秦汉时期:(1)原因: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②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原因)③汉文帝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④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2)表现: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一定发展。

3.隋唐时期:(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流通。(2)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出现邸店、柜坊、飞钱4.宋元时期:(1)原因: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①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③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④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2)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元朝商业繁荣概况:大都成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1)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2)表现: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________为代表的“商帮”。【探究】徵商与晋商的相同点:①都从经营盐业起家;②积累起商业资本之后扩大经营范围,③涉足其他领域;然后再涉足金融领域,④晋商积累起巨额财富,甚至还走出国门。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①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②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南移,催生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③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杨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①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稠之路。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③宋朝:同亚非很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④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形式──朝贡贸易:①特点: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在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③萎缩:a.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b.表现: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广州一处“十三行”【探究】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制约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①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③政府的决策和政策④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探究】商品经济对封建统治的作用(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中国古代商业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不占主导地位。2.处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而又曲折。古代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贡赐贸易,但政府对商业控制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4.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5.中国古代商业起源早,不断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6.国内外贸易发达,商业市场形式多样,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目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此政策。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确保赋役和地租的征收(直因);巩固封建统治(根因)3.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4.表现:强调农为本;专卖制度;官营手工业;重税;歧视;压制;5.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6.影响(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是正确的.②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阻碍工商业发展;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然经济难解体;巩固封建统治,违背历史潮流;加剧了土地兼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二.“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1.含义: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原因:东南沿海倭患猖獗(对内的防范),担心海外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3.表现:外贸由官方主持4.结果:妨碍海外市场开拓,阻碍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三.“闭关政策”: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含义: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对外消极防卫)“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根本原因)②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客观原因)③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直接原因)四.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条件:1.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2.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窄。3.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场的开拓。4.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5.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6.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总趋势向资迈进。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学习目标】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的萌芽(手工工场要求扩大市场)2.社会根源:欧洲人寻金热,《马》的诱导(本质是资掠夺财富加速原始积累)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贸易需要)4.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兴起的人文主义倡导认识、征服自然—人文外现)5.政治需求:西葡统治者掠夺财富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客观条件(可能性):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基础。2.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绘制较精确的地图。3.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运用于航海、多帆海船。4.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为了财富、传播天主教。探究: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走在开辟新航路的最前列?①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②传播天主教的需要;③掌握了航海技术;④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⑤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三.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时间人物支持国开辟航路1487迪亚士(葡)葡萄牙欧洲—非洲1492哥伦布(意)西班牙通往美洲1497~1498达•伽马(葡)葡萄牙从海上直通印度1519~1522麦哲伦(西)西班牙环球航行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项目郑和下西洋(1405-1433)新航路开辟目的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寻找奇珍异宝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方式进行贡赐贸易;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要形式武力抢掠影响后果增强了中国和亚非人民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不益于国计民生。后来因国力衰退而终止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引发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四.结果1.西班牙、葡萄牙从海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2.荷兰、英国、法国等也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3.欧洲人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为“地理大发现”。五.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欧洲:出现重大社会变革①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世界:整体世界开始形成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交流会合,日连成一体。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3.对中国:①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经济方面:扩大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药材等商品的出口;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文化方面: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宗教的同时也把西方近代科学带到中国。传教士还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介绍到欧洲。政治方面:西方殖民者侵占中国澳门、台湾。②外部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学习目标】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大国崛起的历程--(海洋时代的先驱)17世纪初期:荷兰----(海上马车夫)18世纪后期:英国-----(日不落帝国)一.海上马车夫——荷兰1.兴起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④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⑤拥用最强大的商船队2.兴起表现:欧洲最富庶的地区(16世纪)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17世纪)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阿姆斯特丹)第一个标准资本主义国家(17世纪)非.洲东岸、印度洋北岸、马来半岛沿线的亚洲地区3.殖民活动过程:重点非.洲东岸、印度洋北岸、马来半岛沿线的亚洲地区地区国家和地区非洲 好望角亚洲印度沿海、马六甲和锡兰、印尼、澳门、台湾北美新尼德兰二.日不落帝国——英国1.殖民扩张过程:①与西班牙争霸: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②17世纪初,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在印度和北美拓展殖民地。③与荷兰争霸: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最终打败荷兰,夺取其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______。④与法国争霸: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夺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殖民势力。2.结果:①18世纪中期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②积累原始资本,为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急剧扩大的市场引发工业革命;3.条件:英国的殖民优势: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制度优势②手工业发展程度高——经济优势③注重发展海军实力——军事优势④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优势⑤国家重视海外事业——政策优势三.殖民扩张的影响(后果)1.对殖民地而言:①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破坏性)。掠’、种’、贩’②殖民主义带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建设性)2.对欧洲而言: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3.对世界市场而言:有利于世界市场拓展。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四.早期殖民扩张:1.概念: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前欧洲列强在亚非拉侵略扩张)2.国家:西、葡、荷、英、法(多为封建国家)3.特点:目的以掠夺财富;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方式、公开野蛮强盗行径4.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需要积累资本5.殖民扩张分期:①早:积累原始资本;②中:市场、原料;③晚:投资场所五.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1.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尽快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3.和平崛起4.实现制度创新5.发展海外贸易,实行对外开放6.建立国防力量以保障经济小结:西欧资’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殖民扩张政策,这一政策决定性地影响着国际关系。17-18世纪,西欧资’国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屠杀,迎来了工业革命,这一进步是建立在殖民地的鲜血之上,东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明显地区分开来。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一.英国工业革命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2)条件:①资本: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②劳动力:圈地运动③生产技术:工场手工业的积累④市场:18世纪后,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必要性)⑤原料:掠夺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1)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①飞梭②珍妮纺纱机(1765年哈格里夫斯)③水力纺纱机(阿克莱特)④骡机(克隆普顿)⑤水力织布机(卡特莱特)(2)机器动力的革新: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3)交通运输业的革新:早期英国的火车(史蒂芬孙)3.特点:①多为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技含量不高;②轻(纺织机)快、煤炭、交通慢;③仅英国;④城市化、近代化开始4.成就:珍、蒸、火车、汽船、工厂5.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二.工业革命的扩展1.法国工业革命(1)概况:18末19初开展,19C20年代进程加快,19C中期基本完成。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但法国工业革命的规模远远落后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初,法国的煤产量只有英国的50%,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25%;在发展速度上也比不上同期的美德。(2)法国工业革命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的大量、长期存在(雅各宾派);②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③法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靠对农民的租税剥削。2.美国工业革命条件:①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②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③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劳动力,还带来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美国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器的普及,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工业革命。3.德意志工业革命19世纪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区开始工业革命。此后德意志的纺织、采煤、冶金、农业化学和铁路运输等部门有了一定发展。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经济基础①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②生产结构: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③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④城乡结构: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上层建筑①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②社会变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的统治。③思想意识:自由经营、竞争和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步伐加快。3.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原因小结: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迅速发展,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统治②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关系变革(两大对立阶级)③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农业向工业)④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东方从属于西方⑤世界市场形成(原料、市场、交通)⑥资内外政策调整:自由主义(内)、扩张(外)⑦社会意识变化:自由主义、近代意识(竞争、效率、时间、风险、安全、变革、民主法制、开拓创新)。三股进步潮流(资革命改革、国际工运、民解运动)⑧城市化进程加快:利弊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3)政治前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最终确立(4)资本:殖民掠夺及各国的改革(5)市场: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①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②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③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创制第一台立式汽油机、1892年,德国工程师柴油机3.传统工业的进步4.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炸药塑料纤维石化药品)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发明来源: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的发明同技术、生产紧密结合;2.范围不同: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3.进程不同: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4.开始部门不同: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为标志,各个领域同时展开。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石油、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6.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不同:促使帝’的形成,资’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矛盾。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2.出现了新兴的工业部门:电力、石油、汽车3.生产结构:轻纺到重化4.导致资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产生垄断组织,主要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一定意义上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企业间竞争加剧-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直因)-垄断组织产生(4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19C末20C初)5.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基础的巩固的条件下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殖民体系。五.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发展历程:、18世纪,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相继确立了资制度,它们的大肆侵略和掠夺,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雏形。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各国对全世界展开扩张和争夺,使资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向帝过渡,各国终于将世界瓜分完毕,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4.二战后,各殖民地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解放,标志着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探究】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呢?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3.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4.经济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5.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探究】拓展探究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③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2)第二次工业革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辛亥革命)。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探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原因:①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②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③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2.过程:①16世纪至18世纪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③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影响:(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范围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消极影响: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的,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内容工业革命工业革命(18C中期一19C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C70年代一20C初)前提条件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资本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最大殖民帝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劳动力英国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资革命或改革削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自然科学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社会环境英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工业成就工业动力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动力机器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工业结构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各国以轻工业为主导,促进工业化进程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兴起,钢铁工业技术改进;开始以轻为主导转化为以重为主导,欧美主要国家实现工业化工业布局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工业生产组织形式机器代替工场手工业;工厂制度成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规模小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巨大影响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蒸汽时代”更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入“电气时代”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经济霸权欧美其他国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思想《国富论》断资本家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资本主义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即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制度日趋完善,进入成熟阶段;垄断资干涉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结构资和无的矛盾日益突出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延家政权殖民扩张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世界市场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习目标】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主要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②太平天国运动打击;③新思潮的萌发;2.过程:①洋沙输入,“纺”与“织”分离②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③破产的手工业者成为棉布的消费者④未破产的手工业者生产性质发生变化3.影响:①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②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③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二.洋务运动1.概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2.背景: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②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打击;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4.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内容:①军事企业(官资):【一所三局】安庆军械所(曾)江南制造总局(曾、李)、福州船政局(左)、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②民用工业(资):【一厂三局】③筹建海军【“一衙门两购买三海军”】(北、南、福)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两方式三人才):京师同文馆1862年6.结果:(1)破产: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2)破产原因:①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②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③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④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讨论: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①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③用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评价④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评价7.性质:自救运动8.评价: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刺激资本主义发展;对外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进一步瓦解本国封建经济。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②外资入侵(劳力、市场)③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④洋务运动的诱导;2.基本情况:投资者:官僚、地主、商人。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东南沿海地区3.主要企业:①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②陈启沅在广东开设继昌隆缫丝厂③朱其昂在天津经营贻来牟机器磨房四.利用不同史观解读洋务运动史观类型结论革命史观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现代化史观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第一步世界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文明史观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史观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唯物史观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五.用近代史观分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的价值观开始向现代转化。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②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大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课堂小结: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出现了三种经济形势——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中国经济正经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2.原因:①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3.影响:民资登台①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变法运动(近代化上升到制度层面);②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③民资上层倡导“实业救国”;二.短暂的春天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动;②群众爱国运动;③“一战”影响;④北洋政府宽松经济政策;⑤两大思潮推动(民主、实业)2.特征:①发展快、时间短;②分布不平衡、未成体系;③与外资、封比弱;④轻发、重弱3.地位:资、无壮大,为旧向新转化;为中共成立准备阶级基础三.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较快发展)1.时间:1927~19362.原因:①全国基本统一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3.表现:棉纺织业、面粉业发展快、上海4.特征:数量多、投资大;地区增多;轻工业为主;帝封压;5.影响: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一定物质基础、西部大开发四.抗战时期萎缩:1.原因:①日本掠夺;②官僚资本主义压榨;③战争破坏;2.表现:①迁往内地发展快;②沦陷区被吞并;③国统区战时体制3.官僚资本特点:①最早产生洋务运动;②靠国家政权;③依靠帝国主义五.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原因:①战火破坏②美国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③官僚资本挤压④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2.影响:民族工业纷纷倒闭六.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解体②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爱国运动的推动④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⑤与时俱进(技术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2.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②战争不断,政局不稳③产生于半殖半封七.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政治: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八.民族资本主义失败的启示:①②资本主义道路不能挽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九.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①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技、才),后天畸形。②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③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④从结构看: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业,重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体系。⑤从地位看:民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始终未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⑥从发展历程看:受外资和本国封的双压制,发展繁荣时间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原因:①帝国主义掠夺②国民政府搜刮③战争破坏。(2)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二五(1958~1962)三五(1966~1970)(1)任务之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原因:①历史:重工业基础差②现实:国防的需要③外部:苏联经验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土地私有制――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符;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基本途径和方式: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特点:改造与社建并举存在问题: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步伐;1956冒进财政紧张;改造过急过快【探究】从图中可看出一五的企业分布有何特点?原因何在?特点:基本上分布于东北地区。原因:①地理:资源、交通、离苏联近②历史:重工业基础好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北京)(1)内容:主要矛盾:①无资矛盾已解决、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工业国;②人民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与当前不能满足;主要任务: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2)评价: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2.探索中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2)“大跃进”①特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②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4)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三年(59-61)经济困难。3.政策调整(1)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结果:①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总体损失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大搞阶级斗争,忽视经济建设2.局部回升原因: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纠”左倾错误);【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有哪些成功探索和严重失误?提示:成功: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全面整顿失误:社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探究】经验:①勇于探索;②犯了错误、勇于正视、努力纠正;③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教训:①正确认识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经济的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必要性)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奠定思想基础(可能性)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确立了指导思想(可能性)2.内容:①思想路线——-转折一:“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政治路线——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③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中心)④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⑤3.意义:结束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马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形成第二代领导;是建国以来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思维拓展◆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①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全会的形式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来“左”倾错误思想路线。②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③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改变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⑤从组织上看,决定拔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探究】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①含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③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⑤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⑥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1)原因: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压抑(集中管理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积极性现实原因: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影响现代化建设②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2)主要内容①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管理体制:③购销体制: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农产品自由买卖④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意义①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促进城市的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时间:1984年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③内容: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国内: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②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奠定思想基础③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发展——奠定物质条件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①提出:南方谈话:1992年初武昌、深圳、珠海、上海②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③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④理论进一步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⑤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3.特点:①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由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化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主要特点)。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快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探究】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调整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頑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就举世瞩目。3.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①原因: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探究】准确掌握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3)①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末土改,封土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953——1956)①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1958)①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1979)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第13课对外开放【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一.对外开放的背景1.国际: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联合国、中美、中日)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腾飞的借鉴意义2.国内:文革的破坏、经济崩溃、人心思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2.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形式和发展阶段(l)具体形式①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②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③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2)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②第二阶段:1992年到202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2022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WTO,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二.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⑴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988海南省⑵含义: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⑶“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探究】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①靠近国际市场;②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要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③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为依托;④这些地区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⑤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2.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⑴背景:特区成功经验⑵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⑶有利条件:①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高;②交通方便,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⑷作用:①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②。3.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⑴特点:①水路交通方便;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工业基础雄厚;④科学技术进步;⑤农业条件好;⑥乡城企业发达;⑦有广阔的腹地做依托。⑵作用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内地开发有深远意义4.开放上海浦东:⑴条件:得天独厚的条件:位置、交通、人才、自然资源、国际交往⑵目的: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飞。三.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内地①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国家开放②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形成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开放格局。③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教、文领域开放第11页(共26第11页(共26页)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史实。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生活1.变化的原因:①西方列强侵略: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入②历届政府政策;③近代工商业发展;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学习。2.变化的表现(尤其是大城市、通商口岸)物质生活的变化:断发易服(始于留美幼童)、西式食品、花园洋房、出行工具社会风俗的变化:婚丧嫁娶、废止缠足、社交礼仪3.变迁的趋势:生活方式、习俗朝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相适应;但广大农村仍旧以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为主。4.特点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③变化的程度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④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中国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5.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理。总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1)变化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生产、生活水平提高;②经济建设,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2)变化的表现①物质生活方面:②风俗习惯方面:③社会风气方面:2.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变化原因:工作重心转移、奋斗目标小康、体制改革、国家政策、科技进步、生产积极性高涨②变化表现:“吃”:1987年菜篮子工程“穿”:五彩缤纷“住”:1995年安居工程③社会风俗:休闲生活: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探究】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①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③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三.近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第一次:时间:鸦片战争后背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洋货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城市崛起;表现:开放的沿江地区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次:时间:1912年背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表现: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发生变化。第三次:时间:1949新中国成立;背景: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表现:物质生活出现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中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第四次:时间:改革开放后背景: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宽松;表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探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伴随着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②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③新思想的不断传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④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1901-1905)、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特点:①受西方影响明显②带有明显的半殖半封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③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④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资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⑤变化程度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市民接受快、农民接受慢⑥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和交融,但中国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理。总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交通工具的更新(一)传统的交通工具:木船、马车和轿子动力:人力、畜力不便:费力、费时(二)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1.铁路:铁路机车提高车速近代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线索①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②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③民国时:进展缓慢④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的沟通⑤“九五”期末(1996-2000):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2.公路:①20世纪初,开始出现汽车、有轨电车②民国时,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③新中国后,公路运输和城市交通较快发展④20世纪90年代,轿车进入百姓生活3.水运:①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被列强垄断;③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较快的发展;④20世纪90年代后,比重逐渐下降,呈萎缩状态。4.航空:中国首架飞机(1909年)――首条空中航线(1920年京津线标志航空事业开始)――世界民航大国(改革开放后)二.交通工具变化的成因:①中国人为救国救民兴办交通(学习)②列强为扩大利益加强控制(侵略)③中国经济不平衡④工业革命传入三.特点:①开始近代化②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发展不平衡四.影响积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生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极: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五.通讯工具变迁:影响:加快人们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加快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六.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①从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发展。②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中西合璧、渗透。③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过程缓慢,沿海内地不统一④从动力看: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推动有关;上层人物起示范作用。⑤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仅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惯却坚如磐石。热点一:近现代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近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热点二:铁路与交通:近代列强在中国抢修铁路是掠夺中国的需要,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异地传输更便捷,人们生活多姿多彩。第16课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报刊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出版的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或新闻报》最早的日报是: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是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世纪中形成:外国人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国人自办报:1872《昭文新报》在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下,特别是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2.表现: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阶级报刊作用戊戌变法《时务报》宣传变法思想(改良)辛亥革命《民报》宣传民主思想(革命)五四运动《新青年》民主科学中共:民主革命:宣传革命思想,为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建国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改革开放:专业性、娱乐性报刊4.报刊影响: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舆论监督,推动作用。5.报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内因: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运笔浅显外因: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新思潮萌发,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6.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同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二.影视:1.电影发展历程:1895、2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1926美国华纳兄弟有声电影①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开始起步②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③20世纪80年代,走向辉煌电影媒介特点:①时效性不强;②制作精良,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