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脏》的主题_第1页
《黑暗的心脏》的主题_第2页
《黑暗的心脏》的主题_第3页
《黑暗的心脏》的主题_第4页
《黑暗的心脏》的主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暗的心脏》的主题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波兰的一位英国主义者。他被西方批评家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作家之一。美国著名文学家亨利·路易斯·门肯(HenryLouisMencken,1880-1956)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小说家。F.R.李维斯(F.R.Leavis,1895-1978)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把康拉德也归入“创造性的天才”作家一类。康拉德的奠基之作《黑暗的心脏》自1899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关注。长期以来,西方评论家对《黑暗的心脏》的主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反映了人类探索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神秘地揭示了人类掩饰已久的“黑暗的心灵”;有人从象征、神秘和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角度对其进行理解;有人从种族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还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等等。凡此种种,大多在探讨精神探索主题、象征主题、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主题,但“孤独”的康拉德所钟爱的“孤独”主题反而探讨得相对比较少。其实,康拉德无限关心“个人灵魂的奇异性极其神秘的实质”,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奇异性显示了各种心灵的特质,并使它陷入孤独状态”,康拉德擅长“描绘遮蔽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恐怖与邪恶,揭示人物精神上的孤独”。(P.262)康拉德的孤独主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一、孤独主题的文学表现1857年,康拉德出生于当时沙俄统治下的波兰,5岁时,父亲因参加波兰民族独立运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全家被流放到俄罗斯北方,饱尝艰辛和磨难,并导致父母早逝,康拉德12岁就成了孤儿,他孤独、忧郁,从而成为“流离失所”之人。他17岁时开始在法国船上充当水手,21岁初次踏上英国国土,并靠自学学会英语,在英国船上担任船长。他航行海上20多年,阅历极为丰富,他到过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经受过狂风恶浪等自然暴力的考验,目睹海外殖民者掠夺杀戮的暴行。童年的流离失所、父母早丧以及成年的漂泊流落使康拉德的作品中往往渗透着一种“阴郁的孤独感”。康拉德生活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西方传统的理性思维和基督教传统开始动摇,新的思潮层出不穷。尼采大胆宣称“上帝已死”,自称是“炸弹”,颠覆了传统的理性思维的世界。另外,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所导致的严重的社会动荡给人民的心理造成极大创伤,引起思想混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也是其科学迅速发展的阶段,但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和平和幸福,各种危机带来的是人们普遍的思想危机和道德危机。这种危机引起了康拉德严肃的思考。康拉德生活在一个困惑的时代,人类正经历着一场精神危机。他总是先觉到“在精神范围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压力”,成为时代困惑的代表,他在小说《胜利》中写到“我们存在于这个时代,就像住在一间华丽却不安静的旅店中的困惑的旅行者”。(P.255)康拉德对孤独主题的青睐还来于文学中“个性主题探索”(P.15)的传统。从某种程度上,孤独是人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必定要时不时通过人们的创作表现出来。康拉德《黑暗的心脏》就是对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只身一人在孤岛流浪的回应,同时也是对梅尔维尔(1819-1891)《白鲸》中孤独的亚哈船长的回应。康拉德的创作深受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1977-1850)和福楼拜(1821-1880)等的影响1。巴尔扎克认为要成为作家首先要“成为深刻的哲学家”的座右铭也势必深深影响了康拉德,而“哲学家注定要是孤独的”2,因此,认为小说是“思想唯一的载体”的康拉德注定要把自己的孤独渗透到小说中去。(P.165)总之,家庭的际遇、个人的经历、时代的困惑和文学的传统,这一切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渗透于康拉德小说中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令人心焦的孤独感”(P.262),“孤寂”成为他“最喜爱”的主题。二、为尔雅孤独的人《黑暗的心脏》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受雇于比利时一家贸易公司的马洛驾船前往非洲丛林的旅程,另一条是关于在刚果原始森林中独自经营象牙生意的欧洲混血儿库尔茨的堕落与罪恶。马洛在寻求库尔茨的过程中经历了无尽的孤独,他所追寻的是一片黑暗,注定孤独。库尔茨堕落在孤独中,生命垂危在孤独中,并在孤独中大彻大悟。1.孤独孤独—“愚人船”上马洛的孤独。“愚人船(Narrenschiff)”也可以被翻译成“疯人船”。这种特别的船原本是流传在德国莱茵河一带的习俗:人们把疯子集中在一条船上扔到河中随波逐流。根据福柯的考证,到15世纪时,愚人船被赋予新的含义:“灵魂如同一叶小舟,被遗弃在浩瀚无际的欲望之海上、忧虑和无知的不毛之地上、知识的海市蜃楼或无理性的世界中。”(P.9)在千枝百叉的江河上或茫茫的大海上,船上的人成为典型的人生旅客,是旅行的囚徒,被遗弃在孤独的黑暗之中,“愚人船”注定孤独。马洛从小时候对地图就特别感兴趣,会一连花几个小时看南美洲、非洲或者澳洲,他渴望探险事业的种种荣耀,他是船员中唯一“追随海洋”的人,在东方大洋巡航六年后回到伦敦,马上又迷上了非洲。为了摆脱在伦敦的无聊生活,马洛把灵魂和命运交给了那“巨蛇”般的河流,马洛踏上了承载漂泊灵魂、注定孤独的“愚人船”。在那里,没有朋友、没有信仰甚至没有真实。马洛受聘于比利时的一家商会,当他去找老板报到时门口的两个女人“守着黑暗的大门,手里忙着织黑毛线,好像是用来做一条温暖的棺衣……不停地把人们引到那未知的世界去”3,马洛由此选择了黑暗的孤独。而后,他启程去任该公司在刚果内陆河汽船船长。一路上,他在各个贸易站总听到有人谈起一个内陆站的头目库尔茨。马洛急切地想见到库尔茨这个传说中“怜悯、科学和进步的使者”,和库尔茨谈一次话甚至成为马洛这次航行的“唯一目的”,但这寻求过程却是艰难而孤独的:“乘船的闲散,与同行人不接触而形成的孤单,油污斑斑、死气沉沉的海,千篇一律阴沉沉的岸,这一切使我远离了生活的真实,沉浸于令人沮丧、毫无意义的冥思苦想之中。”环境的沉寂、幽深甚或突然躁动使马洛倍受心灵孤独的煎熬,从而进入一种虚幻、无理性的状态:“我们已失去对周围环境的理解能力;我们像幽灵一样一滑而过,惊讶不已,内心又感到恐慌,就像头脑正常的人来到疯人院,面对突然爆发的狂乱场面一样。我们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我们相距太远又难以记忆的缘故,是因为我们在远古时代的黑夜中旅行,那些早已逝去的年代,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任何记忆。”在船上航行过程中,马洛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分享他内心孤独的焦灼。有一段时间,他“好像经过了一个既无希望也无欲望的难以想象的世界”。船上的经理不是他的朋友,因为他只想着怎么勾心斗角得到更多的钱,船上那帮黑人驾驶者也不是他的朋友,因为他们“像黑撒哈拉沙漠中一粒沙子那样毫无价值”,即便是那个马洛非常怀念的死去的舵手也从未能祛除他心中无尽的孤独,因为马洛的心中,他只是“一个帮手”、“一个工具”。在库尔茨已被可怕的欲望吞噬殆尽的时候,马洛坚持认为“库尔茨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甘愿选择了“库尔茨一党”和“噩梦”,甘愿选择了受排斥和孤独,因为不会过多久,“‘方法有问题’的一党”就只剩下他自己人,到时移民对他也会冷眼相看,他已被看成是同“这个死人(库尔茨)一伙的了。”在马洛面前一切都在“黑暗”之中,一切都又附着虚幻的“面具”。他所孜孜寻找的库尔茨对他仍只是一种“声音”。但马洛从未放弃对真实的追求,马洛渴望真实,以为真实使他能够感受到他同野人之间那“微妙的纽带”和“遥远的亲属关系”,马洛认为“他必须用自己真实的东西——用他自己本性的力量去面对”野人“剥去时间外壳的真实”。毫无疑问,真实可以让他和野人找到一种相通的东西,使他不再孤独。也是在真实中,马洛感觉到他和库尔茨的“亲密关系正在确立——并且长期要存在下去——存在下去——直到最后——甚至更远”。库尔茨生命弥留之际发出的“‘可怕啊!可怕!’”似乎使马洛找回了失去已久的真实和信仰,也是这真实和信仰使得马洛直到最后仍然“忠于库尔茨”,为了维护库尔茨的名声,马洛却又不得不放弃真实,在库尔茨的情人面前撒了慌,对库尔茨的情人说库尔茨的最后一句话是她的名字。马洛永远得放弃了理想的真实,把可怕的真实禁锢在无尽的黑暗之心,选择了永远的孤独。即使是很多年以后,他深情地诉说这永远的孤独,他依然像“一尊正在默想的菩萨”,马洛踏下了那岌岌可危的“愚人船”,但他的心灵却在上面永远驻留,与孤独为伴。2.孤独的存在—库尔茨魑魅魍魉般的孤独。库尔茨是马洛追寻的对象,也是他孤独的肇事者。他是整个欧洲的象征,是欧洲文明的标志,他带着崇高、伟大的理想到非洲,但在非洲,他却失去了欧洲传统的基督教信仰,他有的只是一颗贪婪的心和孤独的心灵。库尔茨只身在非洲,无疑他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悲伤和快乐,他处于“一片孤独中——绝对孤独……在一片寂静中——完全寂静”。实际上,他恐惧孤独,为了驱逐这种可怕的心病,库尔茨拼命工作,他要做出一番不菲的成就以证明自己存在价值和真实性,由此产生了库尔茨狂热的一面。他拼命想得到更多的象牙,他通过收集、交换、骗取、偷窃或者抢劫搞到的象牙,相当于其他各站的总和,由此,库尔茨被称为“天才的库尔茨”。在某种程度上,攫取象牙的成功使得库尔茨获得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的‘自我意识’同时兼具‘为己’(FOR-IT-SELF)与‘在己’(IN-ITSELF)两大特征。作为表现生命之‘为己’存在,自我意识则要靠他者肯定,承认自己恰是生命之表现。故而,‘自我意识’会不断自我撕裂,活在自我复制品之‘他我’意识之中,却又时常滋生消灭‘他我’之要求。然而‘他我’被消灭之后,‘自我意识’却亦在丧失‘他我’的肯定状态下自我毁灭。”(P.63)库尔茨通过获得大量的象牙获得人们的尊敬,赢得了白人他者的肯定,这促使库尔茨更加变本加厉的掠夺象牙,同时库尔茨的“雷与电”受到当地人的崇拜,成为部落的酋长,从而得到当地人他者的肯定。但库尔茨为保护自我,又有消灭他者的要求,这也正是他既想回到欧洲,中途又折返回非洲森林,既想教化当地野人又叫嚣着“把这些畜生统统消灭掉”的原因,库尔茨的“自我意识”消失在这种矛盾心态中。象牙是库尔茨所孜孜追求的,也是船上旅行者“顶礼膜拜”的对象,但它却不能挽救库尔茨孤独的、病态的心灵。库尔茨就是在这样一种孤独中,“世上没有东西在他之上,也没有东西在他之下,这一点我很清楚。他早已一脚将自己从地球上瞪开了。……他把这个地球都已经踢得粉碎。他已经是孑然一身,站在他面前的我此刻也不知道自己是站在地上还是飘在空中。”库尔茨知道“我的未婚妻,我的象牙,我的贸易站,我的河流,我的——,一切都属于我的”,但他却不知道他属于谁的,他属于那无尽的黑暗和孤独。他选择了贪欲,他选择了丛林,他选择了做“魑魅魍魉”的伴侣,他成为吃人的恶魔,“我看见他张开大嘴——显露出一幅极其古怪的贪婪神态,好像要把整个天空、整个大地和他面前所有的人全部吞掉”,由此他也就选择了永远的孤独。二、孤独的康拉德—康拉德孤独在自己的“黑暗之心”康拉德出生在波兰,成长在海上,虽然在80年代加入了英国国籍,但他对自己作为流放者的边缘地位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意识。可以说,他“不是一个被完全吸收、彻底同化的英国人”,(P.252)在作品中时时表现出一种忧郁的孤独。《黑暗的心脏》取材于康拉德1890年在尚未开发的比属刚果殖民地率船探险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由于康拉德赋予了马洛船长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马洛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康拉德的困惑。马洛的孤独就是康拉德的孤独。”(P.252)康拉德就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奔走在人类荒芜的精神家园里。虽然孤独,但康拉德并不自闭,他把自己的孤独诉诸笔端,饯行自己的文学主张:“我要竭力完成的任务是借助语言的力量使你们听到感觉到,尤其重要的是使你们看到。”(P.222)其实,康拉德所探讨的孤独主题在文学创造中有普遍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普遍的意义,“正如泰晤士河连接着刚果河、连接着全世界所有的江河与水流那样,马洛、库尔茨以及《黑暗的心脏》的其他人物也连接着世界上所有的人,换句话说,世界上所有的人在本质上与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相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