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老师:上课!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老师:口号不够响亮,显得无精打采啊!同学们,请坐。没有精神的课堂,肯定培养不出精神的人物。刚才就简单一句话,却一点气力都没有,还有一些同学跟着在里面附和,做南郭先生。另外,大家站起来的动作也是有气无力。老师:同学们,课堂是干什么的?你们都不知道课堂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学习的。老师:对!课堂是学习的,是成长的,是要用力的,是用激情来燃烧的。你们有没有这种激情?具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举手,没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站起来。怎么有的同学既不举手,又不站起来?这位同学,你有激情还是没激情?学生:有。老师: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呢?好,有激情的同学请举手!真好,全举手了,请放下。同学们,有激情就要全身投入,只有全身投入的课堂才是有收获的课堂,大家说对不对?学生:对。老师:有些同学成绩差,原因是什么?并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态度差。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进入学习的环境。谨记:课堂是学堂。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学习的环境——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老师:同学们好。整齐了,精神了,真好!请坐,一坐下来,我们就要像一个学生。同学们,课堂是学习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你们有没有带相应的资料过来呀?学生:带了。老师:什么东西呢?(学生拿出各自的学习用具)老师:噢,这个东西,知道了。你们今天学习的材料在哪呢?学生:在班主任那儿。老师:在我这儿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大家事先并不知道,很好。上课就应该有一点神秘感。现在谜底揭晓: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题目是……一起读两遍,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老师:好,再读两遍,看黑板,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老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现在读得没感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同学们,我们学习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目标,有任务,你们说是不是?学生:是。老师:课堂学习就是要达到目标,完成任务,促进自我成长的。我们今天通过《乡愁》这篇文章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出示学习目标)请看,预备读!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特色,把握诗歌情感。

老师:大声点,预备齐!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特色,把握诗歌情感。老师:朗诵诗歌最好的办法就是脱离诗歌,所以朗诵也就包括了背诵,内容和情感是必须要把握的,因为它是诗歌,那么今天我们怎么学呢?注意四个词,一起读,预备齐!学生:自读、思考、品味、研讨。老师:谁“自读、思考、品味”?学生:我们。老师:谁研讨呢?学生:是我们自己研讨。老师:很好,这就说明你们是课堂学习的……?学生:主人。老师:太对了。所以,我们的语文课,老师不读书,你们自己读书;老师不讲课,你们自己学。老师:(出示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独立、认真地阅读诗歌。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诗歌。”齐读一遍。学生:请同学们独立、认真地阅读诗歌。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诗歌。老师:同学们,读书的要求……,一……学生:独立。老师:二……学生:认真。老师:几分钟?学生2:三分钟。老师:全体起立!抓紧时间背诵,三分钟后我要检查。如果你中途会背了,你就可以坐下去,我看看谁是第一个会背的!(学生背诵……)老师:已经一分半钟,抓紧时间。有同学率先坐下去了,真棒!老师:还有半分钟,只剩几个同学站着,谁会最后一个坐下去呢?全部坐下去了,真会背诵了吗?老师:真会背诵的同学举手,不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要么举手,要么站起来。老师:这几位同学很诚实,别担心,我们只要再花点时间,肯定能背诵,你们先坐下,再给所有同学一分钟的时间自背,然后就请同学到前边来背,好吗?老师:好,时间到了,你会背吗?学生3:会了。老师:真的吗?学生3:差不多。老师:你估计班上谁不会背啊?学生3:不确定。老师:你估计谁不会背?说说看?学生3:不大好说,应该都会了吧。老师:看来他想保护同学的自尊。那我们自己诚实些,会背的举手,不会背的站起来。很不错,都举手了。那我随便请一位同学来背。(老师邀请一位同学在教室前面背诵。学生背不出来,哭了。)老师:这位同学背不出来,哭了,这并不是坏事。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弱点,要经得起挫折,不允许虚假,才能奋起进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必须要真实地展现自己。老师:这位同学,你会背吗?学生4:会。老师:请到前面来。学生4:《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现在呵……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滩浅浅的海……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滩……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老师:挺不错,请坐!同学们,我们只用了四五分钟时间,就能基本背熟这首诗,真不简单。这说明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不要以为你不能,只要你用心了就能。老师:我们通过一节课学习之后,肯定会更加流畅地背诵。刚才这位同学背的过程中和大家背的过程中有一个字念错了,哪个字呢?知道的举手。(一同学在下面悄声说。)老师:你们听到他说什么?请你将“后来”这节再读一遍。学生4: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老师:哪位同学知道哪里读错了?来,你说,什么字?学生5:我怀疑是后来呵(hè)。老师:后来呵(hè),是吗?我们把字典拿出来查一查,哦,你们平时用字典吗?学生5:用。老师:什么情况下用?学生5:遇到不会的字就查。老师:好习惯,语文课不用字典、词典就不是语文课。但今天因为到这里上课大家没带字典,所以老师就暂时充当字典的作用吧!这个字比较复杂,一般说有两个音,一个音是hē,一个音念a,没有hè音,当它念hē的时候,是呵斥,呵护;当它在句首,表语气的时候,请注意念a。不过,有ā惊叹,á追问。ǎ惊疑,à明白、赞叹四种读音。在句末,是一般念轻声a,文中念什么?预备齐!学生:后来呵(a)。老师:也有点别扭。呵(a),会与前面字的韵母或韵尾进行连读。如果前面是ɑ、e、i、o、ü,念“呀”;如果前面是u、ɑo、ou,念“哇”;如果前面是n,念“哪”;如果前面是ng,念“nga”。后来“lái”,把后来的a与“i”连起来,连读成后来呀,后来呀,预备读!学生:后来呀。老师:对,“后来呀”,齐。学生:“后来呀”。老师:读得很整齐了。刚才大家通过朗读、背诵,知道这首诗写什么了吧?学生:知道。老师:下面我们来剖析本文究竟写了什么,看自学指导(2)。

请同学们再次独立阅读诗歌,并对诗歌进行品析。四分钟后,比谁能出色完成下面三题:

1.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所表达内容。

2.全诗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为什么?

3.试用自己品析、理解的诗歌情感来朗读诗歌,比谁能朗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老师:这项任务需要几分钟?学生6:四分钟。老师:好,立刻抓紧时间,不能有一点马虎,开始!(学生自学,老师巡视)老师:有些同学到现在一个字都没有写,只是看着。请注意,课堂是来学习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何况动动笔会有助思维。我会请不动笔墨的同学到前面来回答哦!老师:好,都动笔写了,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抓紧时间,还有2分钟,好几位女生写得不错,有个别男生到现在却只写几个字,得加油!老师: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分钟了。写好的同学就自己读,用你所剖析的思想情感读文章。老师:全体起立,下面请你用自己剖析的情感读诗歌,读完之后你就可以坐下去,开始!(学生自由读诗歌)老师:读完就请坐。听得出,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情感,有了自己阅读的标准。请这位同学到前面为我们有感情朗读,加油。首先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要进入诗歌的角色。好,开始!学生7: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老师:你自我感觉如何?学生7:还行。老师:你对她朗读有何评价?学生8:挺有感情的。老师:你为什么觉得挺有感情?学生8:就是……老师:你觉得她把余光中的乡愁读出来了,是这个意思吗?学生8:是的。老师:你觉得读得很好了?学生8:是的。老师:这位同学确实不简单,好,我们就顺着她的思路读吧!我想请教这位同学,你是怎么表达这种感情的?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感情的?你说第一节写了什么情感?用四个字概括。学生9:写的母子之情。老师:母子之情,第二节呢?学生9:第二节写的是诗人思慕爱人。老师:大点声,可以吗?学生9:思慕爱人。老师:思慕爱人,啊,就是夫妻之情,对吧?学生9:对。老师:思慕爱人,不错,我用“夫妻之情”四个字概括,夫妻之间彼此深爱着对方,对方是一个什么人,告诉我?学生9:女人。老师:太笼统了。学生9:新娘。老师:对了,新婚的夫妻相思之情更为炽热。继续!学生9:第三节应该写的是怀念母亲。老师:为什么怀念?学生9:因为他说矮矮的坟墓,说明他母亲已经去世了。老师:她到哪儿去了?学生9:她到——老师:另一个世界,她到坟墓里去了,从此阴阳两隔。老师:我认为“怀念母亲”感情嫌轻,哪四个字更好一点呢?你说。学生10:思亲之愁,行吗?老师:思亲之愁?我认为这个时候作者的怀念母亲与我们现在的想念母亲是不一样的。因为亲爱的母亲过世了,至亲的人过世了,我心里非常痛苦,假如我用四个字概括,我想用“丧母之痛”,你觉得是不是更好啊?学生10:我觉得丧母之痛更好。老师:请坐。这位同学,请继续!学生9:想念大陆。老师:想念大陆,怎么知道想念大陆的?学生9:诗中说我在这头,而大陆在地头。老师:什么意思?学生9:就是说我跟大陆是分隔的。老师:分隔的,这句话说的很好,台湾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我说思念祖国,行不行啊?学生9:行。老师:同学们,思念祖国和思念大陆,哪个更好?一起说!学生:思念祖国。老师:为什么?学生11:因为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老师:同学们一起大声回答我:台湾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学生:是。老师:但是现在我在这边,她在那边,中间一个海峡隔开我和她了,不能来往是不是?因为被分割,被分离了,所以这样更加痛苦!我们也用四个字概括,叫分离之苦。老师:其实这还只是老师的一些见解,有一些同学写的比老师还要好。这个男生,你说说看你的答案,好吗?学生12:第一段乡愁是信,第二段乡愁是妻,第三段乡愁是母,第四段乡愁是国。老师:乡愁是母是什么意思?呵呵,这话说得有些不通俗,所以要推敲。其他同学也都有自己答案,恐怕离不开情、爱、痛、苦,是不是?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情,把这种爱,把这种痛,把这种苦读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乡愁,是不是?学生:是。老师:这种乡愁,表达了对家、对爱人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对海峡两岸分割的痛苦,对祖国的思念。老师:这种乡愁,表达了对家、对爱人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对海峡两岸分割的痛苦,对祖国的思念。那么,这几种感情里面,你们以为哪一种感情是最主要的呢?(学生回答很混乱)老师:最主要是哪一种感情?举手回答!竟然没有一人举手?同桌讨论,抓紧时间,要争取剖析出结果来。老师:好,时间到了,还没有讨论出结果的请举手。真好,你们都讨论出结果了。老师: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讲讲,其余同学用心听他分析的有没有道理。学生13: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四段。老师:讲讲看?学生13:因为第四段说的是分离之苦,台湾与大陆海峡分离。还有题目是“乡愁”,“乡”的意思是故乡,就是台湾与故乡分离的痛苦。学生14:这几种情感是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写的,应该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学生15:是由自己的故乡到祖国这个大故乡的。老师:第一,以它在诗歌最后,卒章显志,是不是啊?第二,前面还讲了小的家,后面才是大家,对吧?以小家铺垫、衬托对大家庭的情感,是不是?学生:是。老师:这些同学分析的有没有道理啊?学生:有。老师:看来大家合作学习,真是好啊!这个乡,仅仅是指自己小的家乡吗?哪个乡最大?学生:祖国。老师:祖国,国家,所以前面三节是思家,后面一节才是根本的一节。爱国,由思家到爱国的情感升华,但作者有一个字很鲜明地表明了我的乡愁,重点就是分离之苦,爱国之情,哪一个字?学生16:而。老师:为什么?学生16:因为这个“而”是转折。老师:是转折吗?肯定是转折?“而现在”,“而现在”……过去,很爱自己母亲,我离家在外,想母亲。你出门在外,想不想自己的母亲啊?学生16:想。老师:我是一位父亲,我吃醋了。想父亲,也一样的吧?母亲是代表了?学生16:家庭。老师:对,后来成了家,想哪个?学生16:想妻子。老师:想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再后来,母亲过世了,还是想家里呀,对呀,常回家看看。但这些还只是小家,最后作者升华到大家、国家这个层面。所以,而现在,我到中年了,这个时候,我的情感更加丰富,我考虑的不仅仅是小家了,更多的是中国这个大家庭,所以“而”应该做递进关系理解更好,范围由小到大,内涵由实而虚,由具体而抽象!如果是转折的话,就是往相反的方向走了。事实是更深一层了。老师:台湾和大陆,现在什么情况?学生17:分离。老师:分离状况?现在是2015年,大陆跟台湾是什么状况?学生18:不是分离。老师:不是分离,已经?学生18:合为一体。学生19:不是合为一体,是可以互相通往。老师:噢,很好,过去不能“三通”,通航、通商、通邮,现在可以这么做了对不对?已经跨出一大步了,但是现在还有没有合为一体?学生19:没有。老师:还没有统一。那你说能不能统一啊?学生19:以后能。学生20:肯定能。老师:肯定能统一,肯定能够走到一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尽管是乡愁,但里面还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说得很有道理,请坐!老师:既然如此,我们学习的重点应当放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后面一节。老师:放在后面。前面愁是对家乡的,后面愁是对国家的,愁要深入一点,同时也看到无限的希望。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再将这首诗读一遍,读出这种哀愁,同时把这种分离之痛和迫切地希望祖国统一之情也读出来。开始,读慢一点,自我朗读,开始。(学生轻声读……)老师:好,全体起立!《乡愁》,余光中,小时候,预备读——(学生齐读《乡愁》全诗)老师:读得应该是进步多了吧?(学生纷纷点头)老师:请坐,我们能不能读得更好呢?(出示投影)大家看一段文字——“和诗人面对面”——余光中回忆说:我的祖籍是福建泉州。我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就随同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我是22岁(1950年)时离开香港去的台湾,而《乡愁》这首诗创作于1971年,当时,我已经43岁了。20多年来,我没有回过大陆。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但是,这种思乡之情在内心已蕴藏了20多年。写完这首诗后,我已是热泪盈眶,沉吟了很久。那时,大陆还处于“文革”期间,还乡比较难,直到1992年,我才回到大陆。当时,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很苦闷的。不过,这首诗本身倒不是那么悲愤,只是带一点哀愁。”老师:余光中先生说过一段话:我的祖籍是福建泉州,1928年我出生在江苏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我就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离开香港去台湾。22岁到了台湾,1950年左右,而乡愁创作于1971年,他已经多大了?学生:43岁。老师:已经多少年没有回过大陆了?学生:21年。老师:他的家在大陆,但没有能够回来,因为不允许通航、通商、通邮,因为封锁海峡。老师:他说: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所以这段情感完全在这个字面流露出来,写完这首诗之后,我也是热泪盈眶,沉吟了很久。那时大陆还处于“文革”期间,还乡比较难,直到1992年,我才回到大陆。所以他后来说了,他说我写的时候是苦闷的,但是那首诗的情感倒不是那么悲愤,只是带一点哀愁,但是最后哀愁可能深一点,所以我们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啊?学生:哀愁的。老师:对,用哀愁的语调去读。好了,我们已经清楚诗歌写什么,情感是什么。我们读诗歌还要搞清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这种思想。老师:(出示自学指导)下面大家用三分钟时间考虑问题,请再次品析诗歌,你认为诗歌用哪些方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剖析,三分钟之后能发言踊跃,品析富有道理。争取至少要讲出两个习作特色,开始!(学生自学、思考,老师巡视)老师:记得要动笔写下来。这位同学已经写了两点,不错。这位同学写了四点,是更好了!可是有的同学只写了一点,太少了。大部分同学能写出三四点,不错!老师:时间到了,我发现这个同学写得不错,来,请你到前面,说说用了哪些方法。……面对着大家,不要怕。学生21:我写的是……老师:你写得很棒,与大家分享一下,不要怕。学生21:用了打比方的手法。老师:打比方?学生22:不是打比方,那是说明方法。

老师:那在诗歌赏析中叫什么?学生22:比喻修辞。老师:你认为他纠正得对吗?学生21:对的。老师:用比喻修辞,将什么比作什么?学生21:将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老师:还有吗?继续!学生21:将乡愁比作一张船票,比作一方坟墓、一湾海峡。老师:很全面了,邮票、船票、坟墓。有了邮票可以跟谁相见啊?学生21:跟母亲相见。老师:有了船票可以跟谁相见?学生21:可以跟新娘相见。老师:而现在,我想念母亲的话,只能到哪儿去?学生21:坟墓前。老师:到那儿去,似乎可以看到母亲的音容笑貌,可以听到母亲的谆谆教诲。还有海峡,你看,海峡是隔不断我们的爱国之情。好的,这些就是比喻修辞。老师:作者将乡愁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物体上,诗歌中这些具体形象的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体叫做什么呢?请记住两个字,叫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很重要。今天老师不具体讲,你们课后可以查字典,了解什么是意象。以后学诗歌,可以接触到很具有深刻内涵的意象。老师:好的,你继续,还有吗?学生21:没有。老师:他虽然就考虑一点,但也不简单,坐下后可以继续思考。还有哪些同学来补充?除了比喻修辞还有什么方法?来,请你说!学生22:我感觉还有个衬托的作用,因为第一个是表达母子之情的,然后第二个是怀念……是夫妻之爱,然后第三个是丧母之痛,由这三种感情,最后衬托出来对祖国的分离之苦。老师:前面为后面奠定基础,这就是衬托对不对?学生22:对。老师:很好。也就是说想表达深厚的感情,我可以先写细小的感情,然后慢慢地加深,情感不断地推进,是吧?这种手法叫做衬托,不是衬托的作用。你分析得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22:我还有一个,他整首诗还用了排比的手法。老师:你讲讲看。学生22:就是说每一小分段的最后两句,都是说“在这头”“在那头”,然后呢,他整篇文章最后两小句,形式相同,根据这个手法,可以判断为排比。老师:用排比的手法,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注意到了?在诗歌中,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吟唱,抒发情感,渲染氛围,增强音乐性,这叫重章叠句,这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诗经》中很多的诗歌就是这种手法。你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学生,还有吗?学生22:没有了。老师:没了?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个细节是不是很值得研究。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你说?学生23:我觉得他应该以化虚为实的手法。老师:讲讲看?学生23:乡愁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然后他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这些真实存在的东西。老师:好,你还是讲的还是意象,我刚重点突出的几个词你们听清楚了吗?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来,你说?学生24:我认为这是对比。首先乡愁抒发了诗人想回大陆的这个情感,而这个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描写,都是不起眼的,所以这是一处对比,浓浓的乡愁用这些微小的东西进行对比。老师:哎哟,他注意到小小的、浅浅的、矮矮的,浅浅的,诗人就是用这种不起眼的东西表达了他的思乡爱国之情,是不是?老师:分析得有道理。在赏析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有注意诗歌的用词,其中的叠词,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我问大家,海峡浅不浅?学生:不浅。老师:不浅,很不浅,很深的,但是作者眼里浅还是不浅?学生:浅浅的。老师:本来很浅的东西,最后却越不过去,是不是?这是人为的因素,所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一种期盼,期望海峡真的很浅,希望台湾和大陆真的能够融合统一,是不是这样啊老师:运用叠词,可以使描绘的景物或者人更加形象,可以使表达的情感更充沛,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更加音律和谐,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巧妙运用叠词。老师:由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里面用了多种方法,仅是这几种方法吗?……不是,还有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