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图存的斗争+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救亡图存的斗争+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救亡图存的斗争+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救亡图存的斗争+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救亡图存的斗争+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救亡图存的斗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高考冲刺卷]在近代中国,林则徐提出“悉夷”就承受了巨大压力,及至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受到的抨击更为猛烈,“以夷变夏”“溃夷夏之防”“为倡乱之阶”。梁廷柟在评述鸦片战争的《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抗英称赞有加,却对“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表认可,甚至激烈批评。这些从整体上说明()A.顽固派势力阻碍近代社会的转型B.政治变革提上重要议程C.晚清国内士人对西学态度的差异D.“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2.[2023·广东省二模]魏源在1842年撰写的《海国图志》中,牵强地以中国传统的“三坟五典”为依据,论证外国人所说的亚欧非三洲应为一洲,即典籍中所说“南赡部洲”,然后又论证“南赡部洲”为诸洲之冠,中国当为“南赡部洲”的“东方人主”。魏源的做法意在()A.否定传统的夷夏差异B.提出近代主权国家观念C.论证器物变革合理性D.以历史来掩饰现实窘境3.[2023·泰安市高三四模]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从金田起义至定都天京进军示意图(局部)。由此推知,当时的清政府()A.存在严重内忧外患B.财政面临严重困难C.统治迅速土崩瓦解D.已经丧失革新能力4.[2023·德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太平军创兴之时,实行人无私财原则的圣库供给制度。定都天京后,把城市人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这一做法旨在()A.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B.保障太平军的供给C.满足民众生活的需求D.顺应历史发展趋势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制度规定:完全废除私有制,居民的财物全部没收归“圣库”,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男性青壮年除参加战斗外还要从事集体生产劳动,除按定额分配的吃、穿外别无报酬。这些规定体现出,太平天国()A.重视维护农民的利益B.具有主观空想的特征C.实行全民皆兵的体制D.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6.[2023·漳州市高三4月联考]1888年,湘潭地方绅士黎福昌等申设小轮船公司,计划集资5万两,购船5只。为了避免同轮船招商局发生利益冲突,声明只经营客运,不揽载货物。但轮船招商局仍要求附股或由局代管,公司申设终未成功。材料说明()A.近代航运业的官商竞争激烈B.民族资本无力创办轮船公司C.招商局管控民间航运业发展D.招商局垄断近代中国航运业7.[2023·日照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到:“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8.[2023·泉州市高三质量监测]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部分)简表类别类别年段学堂名称地点创办人外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奕1863上海广方言堂上海李鸿章军事学堂1887广州陆师学堂广州张之洞1890南洋水师学堂南京曾国荃技术学堂1867福州船政学堂福州左宗棠1887台湾西学堂台湾刘铭传据上表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A.取代了传统教育的地位B.得到了社会大众广泛支持C.坚守“西学中源”思想D.具备了近代职业教育特征9.19世纪8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为扩充企业增招资本,它们所发售的股票,当时在市场上往往以超过票面额的价格为社会所争购,从而促成私人资本竞相向新式企业投资。这表明该企业()A.经营管理规范成熟B.具有资本主义特征C.解决清廷财政危机D.初步达成“自强”目标10.[2023·安庆市高三4月联考]19世纪80年代以后,以茶叶、生丝等为大宗的中国传统国际贸易,接连受到打击,不少曾赖以发达的商人资本遭到重创,如“红顶商人”胡雪岩等。而新式商业,如五金业、洋油业、眼镜钟表业、颜料业、西药业等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江浙籍的富商巨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A.中国的外贸由出超变为入超B.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遭到遏制D.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受到世界市场影响11.[2023·南通市高三3月大联考]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彩(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12.[2023·“皖豫名校联盟体”高三第三次考试]1903~1911年,全国共成立商办铁路公司16家,集股达5977万元,兴筑铁路422公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铁路事业建设举步维艰B.新兴公司开始出现C.国人民族意识得到提升D.清末新政成效显著13.[2023·天津市南开区一模]某晚清人士曾说:“西人一天主,一耶稣,教会之名至盈千万……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此言论主要反映出该人士()A.维护传统,政治立场保守B.古今贯通,力主中西兼容C.救亡图存,完全排斥西学D.启迪民智,破除迂腐观念14.康有为在1898年的《日本变政考》中说到: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英、美各国是矣。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故学校未开,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这一言论表明康有为()A.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B.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C.批判维新变法的急于求成D.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15.[2023·包头市高三二模]义和团揭帖,大多以精于象纬之学,料事如神的预言家《刘伯温碑记》的形式出现。下图所示揭帖部分原文为:“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这体现了义和团()A.具有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B.利用揭帖广泛的发动人民C.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D.主张推翻腐朽的清政府16.[2023·北京市东城区一模]有学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时指出:国际形势演变,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内部派系之争,但根本点则是因为中国此前三十年所谓“自强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该学者意在表明()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B.晚清政局变化的突变性C.国家出路探索的复杂性D.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性二、非选择题17.[2023·北京市朝阳区一模](12分)开平煤矿与一位美国总统材料1878年,在直隶唐山开平镇,“开平矿务局”诞生。1882年产煤38000吨,1898年达730000吨,不仅能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一系列企业使用,还有富余产量可以销售到市场,总资产已近白银600万两。1899年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后当选为美国第31任总统,曾给自己取中文名“胡华”)被英国矿业投资公司毕威克—墨林公司派到中国工作,同时出任开平矿务局的技术顾问。1900年,英国人以“饲鸽传递消息,疑与拳匪相通”为由,抓捕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德国顾问德璀琳要求张翼任命自己为开平矿务局总代理,予以便利行事之权以便保全矿务局。随即,德璀琳以矿务局总代理身份同胡佛(墨林公司代表)签订了“租借”合约,签字时文本由“租”改为“卖”。内容为:开平矿务局所有之地产、码头、铁路、房屋、机器、货物,并所属、所受、执学或应享有之权利、利益,一并允准、转付、移交、过割与胡佛……胡佛有权将其由此约所得的一切权利、资料、利益,转付、移交与开平有限公司(该公司由英国财团东方辛迪加投资公司组建),中国的开平矿务局归英国企业家所有。在屡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清政府派人赴伦敦劳伦斯法庭打了一场国际官司。清政府胜诉,但判决书“无法强制执行”。——秦秀梅《“开平”被卖;晚清的国资流失大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开平煤矿的历史变迁。18.[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14分)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6分)(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研究“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8分)1.C据材料“林则徐提出‘悉夷’就承受了巨大压力,及至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受到的抨击更为猛烈”可知,晚清部分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遭到了猛烈的抨击,说明当时士人对西学态度不同,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士人对“师夷长技”的不同看法,没有涉及社会转型,且顽固派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出现,而非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排除A项;据所学,林则徐、魏源只是开眼看世界,并没有提出政治变革,戊戌变法时期才提出政治变革,排除B项;据所学,“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而材料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2.D根据材料可知,魏源用中国传统的“三坟五典”解析亚欧非三洲,牵强附会地把中国当为“南赡部洲”的“东方人主”,这是典型的天朝上国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已经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魏源的做法是以历史来掩饰现实窘境,D项正确;材料不是否定传统的夷夏差异,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近代主权国家观念的信息,此时清政府没有主权国家观念的意识,排除B项;洋务派论证了主张学习器物的合理性,排除C项。3.B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图所示可知,太平天国已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占据了大清半壁江山,而江浙地区是清朝主要财源地,这必然会对清廷财政收入造成严重冲击,故选B项;图中未显示列强侵略,故排除A项;清朝统治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故排除C项;19世纪60年代,清廷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使中国开始近代化,这场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故排除D项。4.B圣库制度有利于太平天国统一调配物资,满足太平天国,也包括太平军的物资需要,从而利于稳定政权,故选B项;“正常的”不合史实,圣库制度违背了历史潮流,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排除A项;圣库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极其低下基础上的空想制度,不能满足民众生活的需求,排除C项;“顺应”不合史实,应为“违背”,当时社会潮流为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5.B据材料“完全废除私有制……全部没收归‘圣库’……按定额分配的吃、穿外别无报酬”可知太平天国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不可能实现,故选B项;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损害了农民利益,排除A项;据材料“男性青壮年……参加战斗”可知没有全民皆兵,排除C项;太平天国建立政权与清朝对峙,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但材料主旨是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排除D项。6.C据材料“但轮船招商局仍要求附股或由局代管,公司申设终未成功”,可知近代中国民间航运业的发展受到招商局的管控,最终未能申办成功,故选C项;材料只强调民间轮船公司受轮船招商局的干涉,小轮船公司并不具备竞争的实力,排除A项;民间资本可以创办,只是受到轮船招商局的干涉,排除B项;材料轮船招商局主要经营的是货物,并不能说明垄断,排除D项。7.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又派遣留学生出国、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发展交通事业,这与题干内容中“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的内涵相一致,故选A项。8.D根据表格信息,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类别上主要包括了语言教育、军事教育和技术教育三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现了近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故选D项;洋务运动时期,传统科举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主要得到了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士大夫的响应和支持,传统知识分子依然坚持科举教育,排除B项;洋务运动坚持的是“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9.B根据材料“它们所发售的股票,当时在市场上往往以超过票面额的价格为社会所争购,从而促成私人资本竞相向新式企业投资”,可知洋务民用企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特征,故选B项;材料表述内容是民用企业扩充资本而不是经济管理方式,排除A项;洋务运动一定程度地抵御外来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不能解决清政府财政危机,排除C项;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是为了实现“求富”的目标,排除D项。10.D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前期社会经济。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以茶叶、生丝等为大宗的中国传统国际贸易,接连受到打击”“不少曾赖以发达的商人资本遭到重创”“新式商业,如五金业、洋油业、眼镜钟表业、颜料业、西药业等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江浙籍的富商巨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受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外贸由出超变为入超,排除A项;材料中的“新式商业”不一定就是洋务企业,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可排除。11.D“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彩(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这些信息说明各地在清末新政时对文化的追求,故选D项;1902年开始的改革是清末新政,不是维新变法,排除A项;“《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彩(多)’”它报道的是民间卖书的实际情况,不是宣传新书的思想,无法启蒙人的思想,排除B项;“各书店‘销场固旺’”只能说明买书的人多,但无法判断其买书的目的是什么,与救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12.C根据所学可知,1895~1904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竞相争夺和共同攫取在中国铺设铁路和开采矿藏的权益,面对这种屈辱,1905年前后全国兴起收回利权运动,材料中的时间段与此历史事件刚好吻合,因而可知当时铁路行业的大发展与人民受到民族意识感召兴筑铁路密切相关,故选C项;材料可见该时间段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较为迅速,排除A项;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交通方式,铁路公司在当时不属于新兴公司,排除B项;材料“商办”可知并非政府行为,排除D项。13.A“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对康有为的这种改革的做法的,属于一种保守的立场,故选A项;“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欲删定六经”认为康有为是想学习路德,而更改中国传统,他是不赞成的,排除B项;“西人一天主,一耶稣,教会之名至盈千万”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方的文化并没有排斥,也承认其传承的久远,排除C项;“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是说康有为居心不良,想以夷变夏,这是当时国人所反对的,也是保守的观念,排除D项。14.A康有为以英美为例,说明开启民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启民智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现君主立宪和议会政治的必要条件,表明康有为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故选A项;康有为提出对发展教育的看法,无关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B项;《日本变政考》写于百日维新之前,并没有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排除C项;积极发展教育,并非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排除D项。15.A“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表明义和团认为清政府发展到当时的困境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入侵,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带有强烈爱国的情感,但是其“义和团揭帖,大多以精于象纬之学,料事如神的预言家《刘伯温碑记》的形式出现”又表明其具有封建落后的色彩,故选A项。16.C学者对于晚清困局的原因分析时提出国际形势演变、甲午战争失败、派系斗争、洋务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晚清时期国家出路探索具有复杂性,C项正确;材料不是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旨在分析晚清面临诸多困难,而非政局变化的突变性,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17.答案:面对外来侵略与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兴起。为解决军工企业资金、燃料等困难所创办的开平煤矿,是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之一,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以涉嫌参与义和团运动为借口,英商违背契约规则,巧取豪夺中国企业;中国的合法权益亦未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6分)开平煤矿的历史变迁,反映着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折射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曲折;暴露了西方列强所宣扬的契约精神、法治精神在与侵略利益冲突时奉行的双重标准。(6分)解析:根据基础知识,首先概括开平煤矿兴办的原因,即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可得出面对外来侵略与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兴起。再考虑到具体的因素以及影响,可得出为解决军工企业资金、燃料等困难所创办的开平煤矿,是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之一,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据材料“1900年,英国人以……为由,抓捕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可知,以涉嫌参与义和团运动为借口,英商违背契约规则,巧取豪夺中国企业;据材料“随即,德璀琳以矿务局总代理身份同胡佛……合约……”可知,中国的合法权益亦未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据材料“在屡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清政府派人赴伦敦劳伦斯法庭打了一场国际官司”并结合近代的背景可知,开平煤矿的历史变迁,反映着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折射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曲折;暴露了西方列强所宣扬的契约精神、法治精神在与侵略利益冲突时奉行的双重标准。18.答案:(1)不同:材料一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材料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4分)初步结论: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是否有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上书一事存疑。(2分)(2)史料类型角度: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