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载《四心病源》论脾胃升降法_第1页
徐坤载《四心病源》论脾胃升降法_第2页
徐坤载《四心病源》论脾胃升降法_第3页
徐坤载《四心病源》论脾胃升降法_第4页
徐坤载《四心病源》论脾胃升降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坤载《四心病源》论脾胃升降法

脾胃升润法与宋代升降:胃宜升,胃宜降脾胃升降无伦,血气微流。关于脾胃升降,从广义而言,如黄坤载《四圣心源》所述,人体生命生理活动,有赖于脾升胃降的气化功能,“肝随脾升”于左,“胆随胃降”于右,五脏气化,升降不息,脾胃土脏,居肝、心、肺、肾四象之中,为升降之枢纽,在气而不在质。(详见“元御之论随咏”篇。拟载本刊2013年第11期———编者注。)狭义的升降,似指脾胃一脏一腑的生理功能。胃受水谷(外界各种营养物质如谷、肉、果、菜、水等),纳而磨化、腐熟,下入于十二指肠、小肠,经脾之运化,成为精微,充养全身。剩余之糟粕,经大肠的传导,排便于体外。这一过程,喻之为升降。叶桂归纳而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反之,升降一旦失常,即可导致各种病患。消化道始自口腔,经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大肠(包括“胴肠”,即直肠),最终至肛门。整个消化道的生理要求是:上下通畅,黏膜濡润,消运得宜,传动有序。升降既是脾胃的生理功能,也是患病后升降失常的治病大法。升法—【原文】升法治虚补中气,升术参芪当归身;升的生理功能,似指小肠的吸收,使水谷所化生的精微(包括津液)运行至全身,通过血脉的输送,供养脏腑躯体,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因重要的脏器如心、脑等均在人体上部,唯有“升”才能到达。升法的内涵,主要似指改善和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控制或减少肠腺的分泌,使肠管的蠕动有序、减缓,传送正常,并能改善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使其兴奋性有所增强。升法的具体运用,包括补气升阳和升阳举陷。脾虚易生内湿,适当配用“祛风胜湿”之法,基本上也可列入升法的范畴。徐师在临床上见有大便溏泄次多、腹痛不著、舌苔不腻、中无积滞而腹部坠胀、食少、体倦乏力等症,治以补气升阳,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升麻、茯苓、甘草等。若腹鸣而泻,佐以羌活、防风,祛风胜湿。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均为升法的经典处方。近代有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中虚气陷证的内脏(如胃、肾、子宫等)下垂疾患,也属升阳举陷之法。降气、胃降逆的兼疏肝理气以养肝降法是下行通降之意,降也是胃肠道正常运动传导的功能。如若降的功能有所异常,即可出现气机不畅,胃肠食滞,甚则湿浊、血瘀、虫积等等病理因素。其中常以气滞为先,气滞为主,因而表现为脘腹痞胀、疼痛,食后尤甚,大便干结难解等症状。若胃中气滞而上逆,轻则噫嗳频多、恶心、呃逆,重则引起呕吐。降法主要有降气与通腑二类。降气亦即是和降胃气。由于肝主疏泄,胃中气机之调畅与否,常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言降气者,常兼疏肝理气。若因气郁化火,气火上逆者,降气又须佐以降火;如夹湿浊、食滞等因素时,降气与化湿、祛饮、消导等法据证而配用。降气、理气的药物,一般能增强食管、胃肠的蠕动,使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增强,并通过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改善消化道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疾患,也能通过理气降逆的治法得到改善,控制食物反流、恶心呕吐等症,并能促进胃中气体的吸收或排出,使胃脘痞胀等症状得以缓解。因而理气和胃降逆已成为常用和主要的治法之一。徐师治疗胃病的降气、理气药,常用者如枳壳或枳实、青皮或陈皮、佛手片或花、法半夏或姜半夏、刀豆壳等。痞胀较甚、嗳逆较著者,据证酌配檀香、降香或沉香;为加强降逆之力,酌加刀豆、竹茹、丁香、柿蒂或旋覆花、代赭石。此外,脘痛而气逆有热者可加入八月札,胃阴不足者加绿梅花。病因与情志不畅有关,胸闷不畅,肝郁不达者,配加制香附、广郁金开郁理气。“梗能主中”,苏梗微辛性平(紫苏、白苏之梗掺和),对脘宇、剑突下中线部位痞胀疼痛者,用之甚效。伴有胸痹闷胀,兼有痰浊者,酌用薤白;气郁而痛者,配用娑罗子;脘腹胀满,食后尤甚者,用莱菔英,下气消滞而不伤胃气。消积或导滞胆府随胃降精汁,反流之际佐蒿茵;“胆随胃降”,如因胆液反流入胃,引起或加重胃脘胀痛、口苦等症者,降胆、降胃,相辅相成,徐师在上述和胃降逆方药中加入青蒿或茵陈,与陈夏、刀豆壳、柿蒂、赭石相配,清胆利胆,以增其效。消积与导滞也属降法范畴。消积应有针对性,投以消谷食、肉食、瓜果、鱼蟹等药,随证而用。若无明确原因,而胃气不和,中有食滞者,常用药如炙鸡金、焦谷麦芽、焦山楂、神曲等。久病及血,久痛入络,食滞而兼气血瘀滞者,当用血药如三棱、莪术。导滞即含通导腑气之意,除上述枳壳(或枳实)外,徐师据证应用芒硝或(及)大黄。剂量必须恰当,不可太过以防伤正。莱菔子下气,瓜蒌润通,也可据证考虑选加。如属虚实兼夹之证,有时当升降相伍,升中有降,降中寓升,升降相须,以期提高治效。胃津充润,复胃以和胃润是湿润、滋润之意。润剂方药运用于脾胃阴虚之证,脾胃之阴液充润则胃纳脾运健旺。润剂也能改善由于脾胃阴液耗损而呈现燥热的病理因素。润法的内涵,似能保护濡润食管、胃、肠黏膜,促进腺体分泌,有利于改善或提高黏膜屏障功能,修复炎症、溃疡等病理变化,并使排便畅通。胃腑体阳用阴,胃津充润则胃用得宜,故凡胃阴不足者,常见口干、舌红少津、不饥少纳、胃脘痞胀、灼痛、烧心、嘈热、口干、口疮等症,脾阴不足者,兼见便燥、便难,坚或溏而难解。滋养胃阴的药物有麦冬、沙参、石斛、玉竹、百合、知母、白芍、芦根等,润养脾阴有山药、莲肉、扁豆、蜂蜜等。乌梅与白芍相伍,酸以敛阴,亦生胃津。叶桂主张以甘凉濡润之法,俾胃中津液来复,使之通降。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尝谓:“胃阴复则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也。”认为“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这些论述,对消化道疾病的阴虚证候,均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浓度和疗效的论食管古称“咽系”、“饷道”,食管尤需濡润。徐师常谓若有吞咽不利,胸骨后灼热、闷痛,舌红口干者,除药物润养以外,尚可服梨汁、蔗汁、乳汁、藕汁等甘润之品。藕粉加药汁调匀,文火煮成糊状,卧位吞服,藕其黏附之性,直达病所,可提高疗效,运用于食管炎症、溃疡、巴氏食管、癌症等疾患。阴虚不足者,可配加地黄、首乌、枸杞子等;夹瘀滞者当以当归、红花、桃仁、泽兰;阴虚郁热较著者,酌加知母、天花粉、玄参。便秘属于肠腑燥热失濡者,治宜润肠通腑,常用如麻子仁、郁李仁、瓜蒌仁、柏子仁、杏仁等,《世医得效方》五仁丸(上方去瓜蒌仁,加松子仁、陈皮)即为常用之方。郁李仁润燥滑肠、下气、利水,古方中以此为方名而治便秘、脚气喘满、水肿者有十余方,有煎剂、散剂及煮粥剂,但均须研细,方书所述“研如膏”、“研如杏酪”。《伤寒论》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杏仁,厚朴)也需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治肠腑燥热、津液不足之大便秘结,沿用至今。泻湿和湿浊、消滞脾主运化水谷而成精微,如脾的功能减退,运化功能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故脾土之性,喜燥而恶湿。凡属温中焦之阳、化脾胃湿浊(包括痰饮)之方药,均属燥剂范畴。燥法的内涵,可使过快的胃肠蠕动得以减缓而复正常,减少胃肠液的过度分泌,纠正有余的液体病理因素,促进胃肠道的水分及营养物质的吸收。燥脾湿,脾运不力,则湿浊内生,湿胜易致泄泻,故泄泻不论久、暴,都有不同程度的湿浊。徐师治泻常配用燥药,如姜(生姜,干姜,炮姜)、藿香、木香、苍术、白术等。祛风以胜湿的防风、羌活,亦属燥剂;胃中有湿浊、痰饮,所用陈皮、半夏、厚朴、桂枝等药物亦属燥剂;尤以胃寒所致脘痛、畏寒、流涎、舌白之症,所用良姜、香附、荜拨、甘松、山奈、檀香等品,均具温燥之性。胃主纳,需温暖方得腐熟水谷,一旦有外寒或内寒,寒凝气滞则脘痛不已。胃酸过多,所用吴萸、乌贼骨,亦具温性。总以辨证为主,不可泥于“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之说。舌苔白腻,胃纳呆滞,脘腹痞胀,神倦乏力,湿困脾运之证,四季均有,但以长夏初秋为多见。湿为阴邪,氤氲难祛,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加半夏、藿香)为常用有效之方。如湿重难以骤化,当可加入草豆蔻、砂仁、薏苡仁。燥剂以除脾胃湿证,为徐师临床所常用,确属中医药独到治法之一。和和气芳香、清气和消阴蚤《金匮》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胃有痰饮,辘辘有声,恶心欲吐,头目昏眩,“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用之得当,常获良效。泽泻汤以泽泻为君药,用量较大,与白术之比为5∶2,如白术用10g,泽泻当用25g。祛风胜湿以治泻利,前已简述,前人喻之为“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水泻、洞泻等病,配用风药,一般如防风、羌活,重者尚可加白芷、藁本。白芷,《本经》异名芳草,其气芳香,辛温,入肺、脾、胃经,功擅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且能辟秽解毒。《百一选方》用治肠风,《十便良方》用治“大便风秘”。徐师临证,对脐腹冷痛或腹鸣下利而便下不爽,舌白,证属寒、湿者,配用白芷适量,效甚显著。藁本辛温,散风寒湿邪,治风寒头巅顶痛、寒湿腹痛、泄泻,《本草汇言》谓其“升阳而发散风湿,上通巅顶,下达肠胃之药也,其气辛香雄烈,能清上焦之邪,辟雾露之气,利下焦之湿,消阴瘴之气……兼治腹中急疾,及老人风客于胃,久利不止。”脾胃寒湿顽证,据证短时配用,常有意外之效。上述用润用燥,各有相宜,然而有时对同一患者需要润燥兼顾,例如常见的脾胃阴虚夹湿证候,需用滋养润剂与化湿相配,润中有燥。升降、润燥为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治法,尚有清化、消补等法,各有适应,又相互关联。能善于运用各法,分清主次,注重配伍,使七冲门上下通达,黏膜濡润,传动正常,邪去正安,维持脾胃与有关脏腑的功能正常,则人体健康,精气神充旺,籍登寿域。【注】(1)檀降沉:檀香,降香,沉香。(2)枳茹刀柿丁:枳壳(实),竹茹,刀豆子,柿蒂,丁香。(3)蒿茵:青蒿,茵陈。(4)沙麦、玉:沙参,麦冬,玉竹。(5)乌杞:首乌,枸杞子。(6)归:当归。(7)郁李、军:郁李仁,大黄。(8)平胃草蔻不换金:平胃散,草豆蔻,不换金正气散。(9)陈夏苓术砂薏仁:陈皮,半夏,茯苓,苍术,白术,砂仁,薏苡仁。脾胃升润法的纠正传动有序消运健,上下通畅黏膜润。[解释]升阳益胃东垣方,风药羌防俱上行。青陈军现代茶、竹丁等5个品种降法下行主在胃,降气行气是基本;青陈佛手檀降沉,半夏枳茹刀柿丁;旋覆代赭八月梅,解郁香附与郁金;梗能主中紫白苏,薤白娑罗莱菔英。[解释]消积导滞亦属降,腑气通畅保康宁。屏障功能的修复滋涵濡养是为润,胃用得充益脾阴;屏障功能得修复,防生溃疡与炎症;沙麦石斛玉芦根,山药扁豆莲肉分;饷道脏腑清浊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