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审计的供求_第1页
第1章审计的供求_第2页
第1章审计的供求_第3页
第1章审计的供求_第4页
第1章审计的供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审计的供求分析计划4小时

1主要内容学习目的:了解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掌握不同的审计动因理论;熟悉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与责任;熟悉影响审计供求的因素。第一节为什么需要审计第二节审计的社会角色第三节审计供求关系与审计期望差距2

第一节为什么需要审计一、审计起源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1、奴隶社会:统治者授权各级官员管理国家事务,统治者为保持其统治地位,发展经济,防止官员腐败,设置了专门负责经济监督的审计官员。如中国西周时代的“宰夫”的出现,就是政府审计的起源。2、封建社会:审计组织逐步独立于财政部门。如我国的三国时期、隋唐设立的“比部”,独立于财计部门,户部的专职审计机构,对国家的财政收、支及公库系统的出纳进行审核。3、1862年,英国的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应依法进行年度审计,股东可请会计师对公司的会计记录和报表进行审查,向股东提交审查报告,这是社会审计的起源。4、20世纪40年代,跨国公司的出现,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层次快速分解,在美国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也逐步形成。启示:审计是社会环境尤其是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变迁的产物。3二、审计动因的经济学分析(一)信息理论信息理论的原始内容:1、关于体现信息本质概念的信息定义

我们理解,作为能够体现信息本质概念的信息定义应具有以下两个基本条件:(1)它应从哲学意义上明确回答: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究竟是什么?(2)它应该涵盖一切具体领域中各种有关信息定义和概念的内涵,即具有普适性。

据此,我们试用了以下定义来表述信息的本质概念:(1)“信息是客观事物普遍属性的表征”。(2)“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属性”。(3)“信息是在一事物属性中所反映的另一事物的属性”。(4)“信息是以一事物属性为形式所反映的另一事物的属性内容”。4以上几种信息定义表述的应是基本相同的信息本质概念,只是具体方式与程度不同。究竟如何更准确地表述能体现信息本质概念的信息定义,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为了揭示信息概念中的深刻内涵,我们着重分析了以下三个重要问题:(1)信息与属性的关系问题。(2)信息的传递和可传递性问题。(3)信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分析,也试图说明,所提出的能够反映信息本质概念的信息定义,无论在本体层次或认识层次的各个不同领域,都具有相当的普适性。52、信息概念的世界模型

信息概念的世界模型把世界划分为客观自然世界、主观认识世界和人造科技世界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用以概略地描述本体层次属性信息与认识层次知识信息的形成和相互关系,也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过程,它实际上也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信息系统模型,初步揭示了信息在增强人的智能、推动科技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系统的信息分析可参看参考资料10)。63、信息的基本分类

根据上述对信息本质概念的认识,我们这里对已知的众多信息定义的思路和问题也作一些归类和评述:(1)直接把信息简单定义为事物的属性或某种属性。如: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信息是个物质的普遍属性”;“信息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关于事物的结构、状态、关系及其变化的属性”;“信息是物质、能量在时空中分布的不均匀性”;“信息是系统的复杂性”;“信息是有序性的度量”;“信息是负熵”;这类定义,混淆了信息与属性的差别,没有反映出信息概念的本质,也无法使本体层次与认识层次的信息概念统一起来。7(2)把信息定义为事物某种具体属性的反映或表征,如:

“信息是被反映的特殊性”;“信息是被反映的差异”;“信息是事物组织性、有序性的表征”;“信息是事物相互作用过程的表征”;“信息是结构的表达”;这类定义,虽然明确了信息是属性的反映这一信息概念的本质,但局限于某种具体属性,缺乏定义的普适性,事物的普遍属性包括事物的多样性、有序性和互相联系特性等等。信息的概念应该是所有这些普遍属性的反映或表征。8(3)仅在与人有关的认识层次定义信息,如:

“信息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能动反映”;“信息是物质与意识的中介,是认识的中介”;“信息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交换的内容的名称”;“信息是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东西”;“信息是指人类共享的一切知识”;这类定义,虽然在认识层次上反映了信息概念的许多重要特性,但实际上否认了信息在人类社会以前和以外的客观存在,因而也割断了认识层次信息概念的本源。容易使人误解为:信息只是精神领域的概念。9(4)仅从通信领域或其他具体领域定义信息,如

“信息是有用的消息”;“信息是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信息是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信息是通信传输的内容”这类定义多出于早期的比较权威的科学家或经典的词典条目,因为信息论和信息概念的研究正是从通信领域开始的,它们也确实揭示了信息可传递性及信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有关重要概念,但它们仍然是局限于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领域,没有涉及本体层次自然界中信息的传输以及认识层次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的信息传输问题,所以也难以从哲学高度揭示信息的本质。也不具有普适性。10(5)从信息的作用、功能、特性或度量方法等方面来定义,如:

“信息是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信息是能用来消除或减少信宿关于信源不确定的东西”;“信息是使概率分布发生变动的东西”;“信息是有序性的度量”;“信息是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东西”;信息的各种功能、作用能够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信息的许多重要概念和特性,但毕竟不能作为信息的定义,没有明确回答“信息究竟是什么?”。“东西”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词,容易被误解为某种物体或物的性质。114、科学体系结构新探

科学是人类共享知识的体系,也是认识层次知识信息内容的精华,科学体系应由具体领域的分类科学按一定结构关系组成的,试图揭示现代科学体系发展中的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提升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并列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通过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2)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客观事物存在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发展观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发展又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内涵。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仍需我们更多的从哲学高度上思考和分析问题。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与哲学之间也开始出现一些交叉学科,如系统辩证学、信息哲学、系统哲学等。12

(3)虽然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它们确实存在自然的哲学基础上的密切联系,具体应用上,也几乎是难以分割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信息联系或体现的,而信息的传递则是依靠各种系统的活动实现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一个巨型复杂信息系统。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如何进一步结合、融合与交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4)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具体科学领域中来,因而也必定推动许多新兴的交叉科学的发展,如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论、量子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和信息经济学、系统管理学等,它们也将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科学或学科的交叉,既是科学发展的创新点也往往是科学发展的难点,值得我们关注。

13信息理论的引申: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减少出现于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更具效率。问题: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1、事前信息不对称:如外部投资者在购买公司股票之前存在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的出现,造成了市场失灵。14逆向选择理论的创始人: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Akerlof)1940年生于美国的纽黑文,196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头衔,自1980年到现在,一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UCBerkeley)分校任经济学首席教授。乔治·阿克劳夫和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三名获奖者在20世纪70年代奠定了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15其中,阿克尔洛夫所作出的贡献在于阐述了这样一个市场现实,即卖方能向买方推销低质量商品等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市场双方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斯彭斯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们应如何利用其所掌握的更多信息来谋取更大收益方面的有关理论。斯蒂格利茨则阐述了有关掌握信息较少的市场一方如何进行市场调整的有关理论。阿克劳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分析理论用途广泛,既适用于对传统的农业市场的分析研究,也适用于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分析研究。同时,他们的理论还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的核心。16逆向选择模型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开创性文献。在美国俚语中,“柠檬”俗称“次品”,这篇研究次品市场的论文因为浅显先后被三、四杂志退稿。然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17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对称。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场。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一辆车都不成交。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18逆向选择模型案例分析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模型。我们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旧车有两种可能类型:(1)θ=6000(高质量)和θ=2000(低质量),每一种车的概率分别是1/2;(2)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

显然,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P=6000(高质量)或P=2000(低质量)。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E[θ]=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θ=6000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θ=6000的车。19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量车θ=2000的卖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退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果市场上是θ=6000到θ=2000的连续分布,尽管推理稍微复杂一些,但同样证明这一理论。这个例子尽管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1)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在上述模型中,有买主愿出高价购买好车,市场——“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车从卖主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是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卖双方的意愿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了。20(2)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传统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逆向选择模型的意义: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会加深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能改变很多被认为“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性理念又一次遭受重创。

21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的旧车市场模型具有普遍经济学分析价值。他讲的故事虽然是旧车市场,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也能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这些市场,是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隐藏了信息。逆向选择的理论也说明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遏止假冒产品,会使假冒伪劣泛滥,形成“劣币驱良币”的后果,甚至市场瘫痪。22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逆向选择使委托人在签订契约前不知道代理人的类型(道德是好还是坏,能力是强还是弱)。针对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的办法:委托人可通过调查经理以前所在公司的经营业绩来衡量经理的能力高低,取得有关代理人能力的更多信息,经理人也可主动向委托人提供自己从前良好的经营能力的证明信息。232、事后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问题,也造成市场失灵。事后信息不对称是指当契约签订以后,委托运费人无法观察到(或虽观察到但成本太高)代理人的行动时,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就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如外部投资者在购买公司股票时相信公司会有效率地使用资金,而实际上公司在资金到手后经理可能出现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害怕承担风险,或懒惰,甚至以权谋私,侵吞公司的资产等道德风险,但外部投资者并不知情。解决道德风险的方法:委托人设计一个最优的激励方案,诱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为,如将经理的薪酬与公司的盈利挂钩或购买股票期权,促使经理人努力工作,进而代理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尽量一致。243、信息理论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对审计动因的分析(1)审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投资者与债权人需要获取高质的信息,降低不对称信息带来的损失,但如果每个人均去对代理人提供的财务信息进行查实,其获取可靠信息的成本太高,因此聘请审计师为全体委托人对公司管理层进行审计可以大降低这一成本。(2)审计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可靠信息,代理人(经理层)也需要证明提供的信息可靠,因此审计师由于具备专业技能。可以为委托人与代理人提供这类信息,从而审计起到了缓解信息以不对称的作用,促使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3)现实经济生活与信息论的逻辑一致性。信息论的盛行与股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紧密相关.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降低信息风险,从而可以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25(二)代理理论1、原始的代理:代理关系的主体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本人)和第三人(相对人)。代理人是代替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被代理人是代理人替自己实施法律行为的人;第三人是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代理关系:(1)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权关系;(2)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实施法律行为的关系;(3)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承受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关系。代理的特征(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2)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3)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地为意思表示。(4)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262、代理理论的提出代理理论(agencyTheory)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costtheory)。契约成本理论假定: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273、代理理论涉及的范围及引申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著的差别。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的所说的代理问题。28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其中。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

代理理论还认为,代理人拥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并且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逆向影响委托人有效地监控代理人是否适当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它还假定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将利用签订代理契约的过程,最大化各自的财富。而代理人出于自我寻利的动机,将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增加自己的财富。其中,一些行为可能会损害到所有者的利益。例如,为自己修建豪华办公室、购置高级轿车,去著名旅游区做与企业经营联系不大的商务旅行等。29当在委托人(业主)和代理人(经理)之间的契约关系中,没有一方能以损害他人的财富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即达到“帕雷托最优化”状态。或者说,在有效的市场环境中,那些被市场证明采用机会行为损害他人利益的人或集团,最终要承担其行为的后果。比如,一个信用等级不高的借款者将难以借到款项或必须以更高的成本取得借款;一个声望不佳的经理。将很难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取得一个好的职位;在会计服务市场上,一家被中注协或中国证监会通报批评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丢失大量客户。为了保证在契约程序上最大化各自的利益,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会发生契约”成本。为了降低代理人“磨洋工”的风险。委托人将支付监督费用,如财务报表经过外部审计的成本。另一方面,代理人也会发生守约成本。30例如,为了向委托人(业主)证明他们有效、诚实地履行了代理职责。经理需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相应地就会发生内部审计费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让股东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行为,使股东对经理人员更加倍任,这可以帮助经理巩固他们在公司中的位置,从而维持他们现有的工资水平。西方的一些实证研究文献表明(转引自Adams,1991),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费用,体现在代理人所取得的工资薪水中。这些研究还表明,代理人出于自利的考虑,需要设置诸如内部审计之类的监督服务,让委托人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以降低委托人对管理报酬作出逆向调整的风险。

31为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使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的利益差距有限,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叫代理理成本,它是一种交易成本。代理成本包括三种:(1)委托人监督和激励代理人、使用权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尽力而发生的成本;(2)代理人为担保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支付的成本,或者对委托人遭受损害的补偿成本;(3)即便发生了监督和担保成本,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仍会有差异,由此造成的委托人的利益损失,称为“剩余损失”。324、代理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1)企业的股东与债权人和管理层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一致。股东仅对其投资能否产生货币收益感兴趣,而管理者不仅重视财富,而重视休闲、地位等,债权人关注如期收回本息。由于公司是有限责任制,股东选择风险较高报酬高的项目,而管理者与债权人则不会。公司由一群未持有公司股票却控制着公司财产和信息流的管理层管理。2、在利益有趣冲突时,为了自身利益,出资者可以通过监督方式使用权管理层与自己的目标趋于一致。如用有刺激的报酬合同加上对财务报告进行独立审计,就会使股东利益达到最大化。这是代理理论的运用。33

3、代理理论的新问题。由于管理部门的报酬与其绩效挂钩,投资人可通过减少报酬的方式,允许管理人员有偏离投资人利益的范围和自由。如果接受监督的收益大于监督的成本,则管理层会要求审查他们受托的资产,以证明其付出的努力及其有效性。因此,在代理理论中,对审计的需求已不是财产所有者单方面的需求,而已成为财产所有者和财产经营者的共同需求。4、实证研究为代理理论提供了支持。1980年,巴拉契吉与勒黙克拉西用代理理论对审计实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审计是保持经理与股东利益最佳化的控制器,经理也希望通过外部审计师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其良好的经营绩效。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34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问卷测试,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35(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1982年,美国的会计学者曹(CHOW)运用代理理论,对1926年的审计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财务信息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的假设。曹(CHOW)假设公司接受外部审计的原因在于调解管理人员、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其结论是: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债务合约、报酬合约等因素都增加了公司自愿聘请外部审计的可能性,代理成本因素在聘请外部审计方面充当了重要角色。36(三)受托责任理论1、受托责任的原始理论:王光远,厦大的会计学教授,对受托责任的解释与运用。所谓受托责任是由委托关系的建立而发生的。从国企经营的角度看,这种委托关系通常可以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其代理机构的托付、聘请、任命和民选等方式建立。国企的经营者(厂长、经理)作为受托人,应以最大的善意、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最严格地按照当事人的意志完成委托人所托付的任务。而在经营者完成受托任务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企业组织机构形式和业务流程,把任务加以分解,形成经营者和其下属各个层级之间的内部受托责任链。建立在这种受托责任基础之上的国企经营体制,可以在委托与受托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控制与评价机制。受托责任可以细分为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37前者要求受托人尽一个最大善良管理人的责任,诚实经营,保护受托资财的安全性、完整性,同时要求其行动符合法律、道德、技术与社会的要求;后者要求受托人不仅要合法经营,而且应有效经营,公平经营,也就是说,受托人要按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来使用和管理受托资源。

这些内容都具有可计量性,因此而产生的计量指标既有财务指标,也有非财务指标;既有定量指标,也有非定量指标;既有经济指标,也有社会指标。受托人(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又可以由独立的审计活动加以鉴证,进而可以帮助委托人有效地进行受托责任解除抑或继续的决策。382、受托责任理论对审计动因的解释:在委托人将财产的经营权转移给受托人的情况下,必定形成一种受托责任。当受托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就存在委托人对受托人实行监督的需要。

由于受托责任复杂,使得委托人由于受到法律、时间、空间、自身能力以及成本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或无法亲自监督受托人的活动,这就需要具有相对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对受托人进行检查,这就是审计。著名审计学家钱伯斯(AndrewDChambers)的结论:“各种受托经济责任,包括社会的、道德的、技术的等等,只有在某种审计活动方式存在时才能存在。”393、受托责任理论下的审计关系图(见书P9)40(四)保险理论1、保险的原始理论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保险是最古老的风险管理方法之一。保险合约中,被保险人支付一个固定金额(保费)给保险人,前者获得保证:在指定时期内,后者对特定事件或事件组造成的任何损失给予一定补偿。保险属于经济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保险的属性,是保险的本质性的东西。

41

从本质上讲,保险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表现在:(1)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商品交换关系。(2)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关系。

从经济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损失分摊方法,以多数单位和个人缴纳保费建立保险基金,使少数成员的损失由全体被保险人分担。从法律意义上说,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即通过签订保险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被保险人以缴纳保费获取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保险人则有收受保费的权利和提供赔偿的义务。42由此可见,保险乃是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的统一。

保险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法律关系。保险源于海上借贷。到中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冒险借贷,冒险借贷的利息类似于今天的保险费,但因其高额利息被教会禁止而衰落。1384年,比萨出现世界上第一张保险单,现代保险制度从此诞生。保险首先是一种经济制度。保险是为了确保经济生活的安定,对特定危险事故或特定的事件的发生所导致的损失,运用多数单位的集体力量,根据合理的计算,共同建立基金。作为补偿或给付的经济制度构成保险应具备4个要件:43①保险必须有危险存在。建立保险制度的目的是对付特定危险事故的发生,无危险则无保险。②保险必须对危险事故造成的损失给以经济补偿。

所谓经济补偿是指这种补偿不是恢复已毁灭的原物,也不是赔偿实物,而是进行货币补偿。因此,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必须是在经济上能计算价值的。在人身保险中,人身本身是无法计算价值的,但人的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人的死亡和伤残,会导致劳动力的丧失,从而使个人或者其家庭的收入减少而开支增加,所以人身保险是用经济补偿或给付的办法来弥补这种经济上增加的负担,并非保证人们恢复已失去的劳动力或生命。44③保险必须有互助共济关系。

保险制度是采取将损失分散到众多单位分担的办法,减少遭灾单位的损失。通过保险,投保人共同交纳保险费,建立保险补偿基金,共同取得保障。

④保险的分担金必须合理。

保险的补偿基金是由参加保险的人分担的,为使各人负担公平合理,就必须科学地计算分担金。保险是一种法律关系。保险是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承担支付保险费的义务,换取另一方对其因意外事故或特定事件的出现所导致的损失负责经济补偿或给付的权利的法律关系。45其特点是:①保险是一种合同法律关系;②保险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③保险合同中所约定的事故或事件是否发生必须是不确定的,即具有偶然性;④事故的发生是保险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被保险人无法控制的;⑤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承担给付金钱或其他类似的补偿;⑥保险应通过保险单的形式经营。

商业保险

大致可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津贴型保险.海上保险。462、保险理论的经济应用保险理论的立论依托于信息风险的存在。信息风险是指制定经营风险决策所依赖的信息不正确的可能性。产生信息风险的原因:(1)信息的距离信息一旦被他人提供,被有意或无意错报的可能性会增大。(2)信息提供者的偏见和动机信息由目标不同决策者的人提供,就有可能出现有利于提供者的偏差,可能对未来盲目乐观,或有间以某种方式对信息使用者施加影响,都可能导致错报。(3)信息量过大业务量大,可能增加记录不当信息的可能性,而不当的信息可能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47(4)复杂的交易业务业务日趋复杂,从而加大了正确记录的困难。降低信息风险的方式:(1)报表使用者自行查证信息;(2)报表使用者与管理者分担信息风险;(3)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483、保险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保险理论对审计动因的解释是建立在风险转移论基础上的。保险理论认为:保险费用是风险决策者愿意从自己将要得到的收入中支付出去的、实现分担风险目的费用。这一理论下,审计的本质被看作是一种保险行为,可减轻投资者和其他关联人的风险压力。审计费用的发生是风险分担原则的运用。保险理论认为:凡是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的管理者,者有可能出于私利来欺骗远离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保险费用(审计费用)的支付,将这种可能的损失转稼到审计师,因而在这一理论下,审计的作用是被看做是一种保险行为,可减轻投资者的压力。

结论:审计是分担社会风仔的过程,审计目的就是将风险降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下。49(五)冲突理论1、原始的冲突理论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50(1)科瑟尔的冲突理论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科瑟尔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51(2)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他认为,社会组织不是寻求均衡的社会系统,而是强制性协调联合体。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权威和权力。社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统治和被统治两大彼此对立的准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52但权威的再分配同时也是新的统治和被统治角色的制度化过程。和谐中潜伏着冲突的危机,一旦时机成熟,社会成员就会重新组织起来,进入另一轮争夺权力的冲突。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而“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乃是历史的推动力”。(3)赖克斯的冲突理论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1961)中,赖克斯描述了“统治阶段的情境”:统治集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运用强制性权力迫使社会整合。在这种情形中,经济分配体系向不同群体分发一定量的物质生活资源;政治权力体系分配权力以“防范任何破坏经济分配体系的行为发生”;终极价值体系确认“这种政治权力体系的合法性”;宗教仪式则具有“促使人们遵从终极价值体系的功效”。53他认为,这种货币→权力→价值→仪式的一体化社会结构,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必然造成被统治阶级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促使其成员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下而结成集体行动者。一旦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权力对比发生变化,社会就会由“统治阶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运动,最终导致统治阶级的倒台。冲突的双方即使认识到激烈的冲突比适度的让步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彼此作出妥协,但这种“休战情境”也是极不稳定的。冲突双方继续寻找能够满足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这种手段,权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冲突随即重新取代暂时的和平。54(4)柯林斯的冲突理论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55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2、冲突理论的影响及在审计中的应用

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它很快渗透到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冲突理论认为:审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利害冲突,就是因为财务报表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他们之间存在实际与潜在的利害冲突,正是因为存在利害冲突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不实报告的可能性,而审计是在协调冲突的活动。审计的本质在于通过独立的合理保证业务来维护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56利益冲突的分析:(1)财务报表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债权人(一般为银行)对于公司的资产,会采取较稳健的做法;而公司对前途具乐观的信心。两者存在利益冲突,管理层提供的报表可能被粉饰,而报表使用者期望外部独立审计师对报表实施客观、独立、公正的鉴证,并发表意见,以合理地保证财务报表不受利害冲突的影响。(2)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之间可能存在利害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如公司股东可能期望得到丰厚的现金股利,而债权人则倾向于不发放股息。因此,基于这一考虑,要求有独立于利害关系各方的审计师对财务资料予以鉴证,以维护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57(六)免疫理论1、免疫系统理论的原始内容

在人体内部,有一套奇妙的保护机制,这就是免疫系统。它专门用于抵御数百万计的细菌、微生物、病毒、毒素和寄生虫,使您的身体免遭侵袭。要了解免疫系统的强大功能,您只需看看一旦失去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这听上去让人恶心,但这样的确能向您展示免疫系统的重要性。生物死亡后,免疫系统(及其他一切)都会终止活动。几个小时后,生物躯体就会被各种细菌、微生物、寄生虫等侵入。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时,它们一个都进不来,但此时系统停工,因而躯体门户洞开。死亡后,只需几个星期,这些生物体就能完全瓦解您的躯体,将其瓜分,直到只剩下一具骨架为止。显然,在您活着时,免疫系统发挥着惊人的作用,阻止了所有这些分解行为的发生582、免疫系统理论在审计中的运用(1)、对审计“免疫系统”中“疫”的认识

免疫系统首先讲的是免疫。那么,免什么“疫”?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疫指的是疾病或病毒。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是指什么呢?刘家义审计长(2008)指出:“审计不仅可以使某一具体的委托受托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受托关系之间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从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起到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根据这段话,笔者的理解是: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指的就是“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经济社会运行中,都必然会出现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就好比人生在世,必然会生病一样。59既然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必然存在,那么,消除这些“障碍、矛盾和风险”也就成为必须要做的事。国家必须有一种制度安排,让这些“障碍、矛盾和风险”可以自动消除或实施一些手段后得以化解。

关于什么是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王立彦(2008)认为,“从制度角度看,当前最严重的‘疫’就是‘屡查屡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被审计机关查出了经济问题或财务问题,审计机关并没有根治的职能,因此,只能做到查“疫”,而不能做到“治疫”。其实,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中的“障碍”和“矛盾”。60(2)对审计“免疫系统”中“免疫”的认识

从人的角度看,所谓“免疫”就是免除疾病或病毒对人体的侵害。人的免疫能力,既有先天性的即人体固有的,也有获得性的即通过注射疫苗或治好某种疾病后而产生的“抗体”。所以,一个人免疫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父母的遗传以及以后个人有意识地获得一些免疫能力。一个国家在其诞生以及以后的运行中,与人一样,也会遭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这些“疾病”,简而言之,就是影响国家体制正常运行的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矛盾。国家必须通过调整国家管理机制,来获得一种合理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从而抵制这些“疾病”对国家体制的侵害。由此可见,国家体制本身也存在先天性的“免疫”能力(创立时就要考虑的)和获得性的“免疫”能力(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的)。61经济发展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经济涉及到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因此,在经济运行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或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十分尖锐。国家不能等到矛盾和问题十分尖锐或不可调解时才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而需要有一种机制,可以在矛盾和问题出现之初或在出现之前就加以解决,而最理想的情况则是能够通过一种机制自动化解矛盾和问题。这种化解能力就是国家在经济运行方面需要的一种“免疫”能力。人体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获得一种免疫能力,而国家则可以通过设立一种机制来获得“免疫”能力。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这种机制,就是审计。这里的审计是指广义的审计,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至于审计是否能够自动化解“矛盾和问题”,从而发挥免疫系统中最好的作用,则需要通过一些制度性建设来达到,这在后面加以讨论。

62

(3)对免疫系统中“系统”的认识

所谓系统,是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对于审计免疫系统中“系统”二字的含义,个人认为,可以从国家、审计、经济实体等三个方面去加以认识。

①国家是一个系统

国家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由此可见,国家是一个很大的系统。严格地讲,国家设立这些机构,既有本身各自的功能作用,同时也具有相互制衡的作用。这种相互制衡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内生性(或先天性)的“免疫系统”。

63②审计行业是一个系统

国家机构开展活动,都需要资金。同时,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本身就掌管着资金分配与使用的权力。这些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安全保险,关系到国家利益。因此,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监督和保障。这个机构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国家这个系统有多大,国家审计机关就要有相应的配置。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审计机关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但国家的经济运行包括了国家机关和各个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各个经济实体是国家系统的组成细胞,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监督或鉴证,这就促成了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诞生。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计系统。64③每个经济实体是一个系统

实体是指社会上独立的组织,有的实体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如企业),有的实体虽不直接从事经济活动,但要发生资金的收支(如机关、社团组织等)。无论如何,每个实体都与经济密切相关,因此,通常将实体称为经济实体。所有经济实体的共性都是要开展经济活动,开展经济活动的实体,无论大小,都必须实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个经济实体都可以称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在经济活动中运行得如何,是否合法、合理、安全,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监督和鉴证,这些专门的机构就是组成审计的三大部分: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内部审计机构。

65

结论:国家、审计、经济实体三大系统,各自有独立的功能,各自成为一个体系在运转,但同时,它们相互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国家由所有的经济实体构成;国家对所有的经济实体要实施控制,控制的方式之一就是审计。因此,国家、审计、经济实体三个独立的系统,又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要正常进行,要能够不出现“疾病”和不受“病毒”侵害,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的监控功能发挥好,整个大的系统就能够正常运行,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这样,审计的“免疫”功能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了。

(4)对审计“免疫”功能发挥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广义的审计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审计的“免疫”功能,严格地讲,应当包括这三种审计的“免疫”功能,或者说,这三种类型的审计,共同构成了整个审计“免疫系统”。三种审计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免疫”的功能,但这种免疫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或发挥作用的大小,又需要从各自的特点来加以探讨。66①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问题

在我国,国家审计又被称为政府审计,个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在现行体制下,国家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各级审计部门又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所以,审计部门始终是在各级政府的管辖之下。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审计对政府组成部门的审计,是一种对平行级别部门的审计;国家审计对政府的审计,则是对“领导者”的审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国家审计都只具有审计监督的职能,而没有处治的职能。67而一个部门的权威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经济权力和处治权力。在目前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处治权力具备不充分或发挥不够,这自然会影响到国家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如果国家审计机关能够超越政府的管辖范围,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审计机关”,而不是“政府审计机关”,那么,国家审计作为国家这个大系统的“免疫系统”功能将会大大发挥。当然,这涉及到国家和政府体制的改造,工程比较浩大,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的提出,至少为这种改造提供了一点理论上的支撑。68②社会审计的收费问题与“免疫”功能的发挥

社会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这种审计的关键点在于“独立”二字。社会审计主要是对经济实体进行独立的审计(当然也可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委托从事一些国家审计的工作,但这已不是独立审计了)。独立审计主要是对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等进行审计监督和鉴证,因此,理论上也应具有“免疫”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审计的收费问题。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需要从委托方收取费用,委托方与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天生的经济利益关系。69大量事实证明,只要在经济利益上存在关系,就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尤其是在社会审计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关系就更能影响到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如果社会审计在独立性方面打了“折扣”,它本身所具有的“免疫”功能也就会大打折扣或荡然无存。所以,当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提出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社会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特别是由于审计收费所带来的对独立性的影响问题。

70③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是增强审计“免疫”功能的基础工作

内部审计是审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认为,内部审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内部审计是指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审计;广义的内部审计则已经摆脱了财务领域的局限,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如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产品推销(包括广告促销效果)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领域。由此可见,从空间来看,内部审计已经从单一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企业或单位的各个领域;从时间来看,已经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从工作手段来看,已经从单一的审计手段发展成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手段。以上都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些特点和变化。71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内部制衡,也就是一个单位内部各部门在职能上相互牵制或制衡,这种相互牵制或制衡,实际上就是一种天然的“免疫系统”。

由此可见,在企业或单位中,强化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强化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企业或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细胞,各个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了,自然整个国家的免疫功能也就增强了。所以,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是增强审计“免疫”功能的基础工作。

(七)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比较表72审计动因理论主要的观点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信息理论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减少出现于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更具效率。审计旨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程度。代理理论审计是企业的股东与债权人和管理层之间,为减少代理关系下的代理成本,监督委托代理双方签订一系列契约条款实施的外部独立第三方。具有良好声誉的独立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既代表委托人的利益,也代表代理人的利益.审计在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层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受托责任理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当受托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就存在授权委托人对受托人实行监督的需要。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73审计动因理论主要的观点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保险理论审计是降低风险的活动,即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的过程,甚至于认为审计是分担风险的一项服务。审计是风险的分担。冲突理论审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存在的利害冲突。财务报表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这种实际或潜在的利害冲突导致财务报表存在不实报告的可能性,而审计是协调冲突的活动。审计是通过独立的合理保证业务来维护各个利益集团利益的方式免疫系统理论审计不仅可以使某一具体的委托受托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受托关系之间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从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起到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国家审计作为国家这个大系统的“免疫系统”功能将会大大发挥。社会审计收费所带来的对独立性的影响问题。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是增强审计“免疫”功能的基础工作。74三、现代审计动因的进一步考察按审计动因的衡量标准探寻审计产生的基础,将有助于得出恰当的审计动因结论。1、审计动因衡量标准体系

(1)能回答审计源于并满足了何种社会需求。审计起源能回答审计源于何种社会需求,研究其发展须解决审计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该种需求。(2)解释审计产生的原因,且解释审计发展的推动力。审计动因理论能解释审计产生的原因,且能解释审计发展的推动力。(3)能由该种理论推导出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目的和审计责任。审计动因能追根问源,有助于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4)解释从各个角度划分的所有类型的审计。动因理论能回答不同审计评估本的存在原因,说明不同审计对象需要审计的理由。75

(5)解释对审计进行管制的合理性。审计动因理论能对其进行管制作出合理的解释。(6)说明审计为什么需要保持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活动的最本质属性,动因理论能回答审计为什么需要保持独立性。(7)解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审计理论假设前提的完备程度,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

2、运用多因决定论思维框架探求现代审计动因

推动审计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1)权力分散的结果。权力分散使得财产所有者与有关管理人员在获取信息时可能面临风险,因此需要监督检查。(2)客观条件的约束。股东不能直接参与管理,且无权亲自检查公司财务报表,需有人代表股东验证财务报表,这种限制是通过法律约的。因此这种约束促使审计的产生。76(3)复杂技术约束。经济发展需多样信息,对信息的鉴证需多样知识,一个决策者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些专业知识,需利用独立专家对信息质量进行鉴证。

(4)趋利动机的存在。趋利动机总存在,信息使用者为避免决策失误要求对信息进行鉴证,同时有些信息提供者为证明自己并未由于趋利动机而使信息发生歪曲也要求对信息鉴证。双方需由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完成才更公正,产生了对独立审计的需要。(5)调和矛盾的需要。股东、债权人与管理层的冲突存在,客观上要求独立审计对他们在此类利润分配等问题上的矛盾予以调节。(6)降低风险的需要。企业面临经营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可能丰厚回报无望。为降低信息风险,就要审计师对信息进行审核,并提供评价,依赖审计。77

第二节审计的社会角色一、社会审计角色的转度1、审计发展初期,审计师被赋予“警犬”的功能.2、20世纪30年代,审计师开始定位于“看门人”。3、20世纪后期,审计师承担“信息风险的降低与分摊者”的责任。二、资本市场与现代审计(一)资本市场的形态1、弱态市场效率:在这类资本市场中,所有包含在过去证券价格变动的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资料和信息都已经完全反映在证券的现行市价中;证券价格的过去变化和未来变化不相关。投资者不可能从价格的历史分析中获得趋超额经济利润。即弱态市场效率下,证券价格所反映的是过去的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的历史资料。782、半强态市场效率:意味着公开信息迅速地反映在现时的证券市场价格中。在新的信息披露之前,证券价格处于均衡状态,一旦新的信息出现,证券价格会立即随之调整,于是证券价格就不仅包含了过去价格的信息,也包含了已公开的其他信息,投资人无法再获取新信息带来的利益。半强态市场效率下,证券价格所反映的是所有公开信息。3、强势市场效率:意味着资本市场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有关公司的任何为市场交易参与者所知晓的全部信息,包括所有可利用的公共和私人信息。在强态市场效率下,证券价格所反映的是所有公开信息和内部私人信息。79(二)现代审计

资本市场的三种形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会严重降低资本市场效率,甚至造成市场交易中断。而审计是维护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手段。美国的《证券法》、《证券交易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接受审计师的审计,定期披露重大事项的信息。现代审计和资本市场存在密切的联系,审计是使资本市场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三、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与责任1、信息风险降低论

由于受审计证据的性质和舞弊事项的特征的影响,审计师只能为查出错报取得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高昂的审计成本将使审计行为在经济上不可行,信息风险的复杂性决定了审计师只能是降低信息风险,而无法完全分担这种信息风险。802、信息风险分摊论信息风险分摊论认为审计师要对欺诈和错误行为承担足够的责任,审计行为被视为分担社会风险的过程。这类似于保险人,不分享成功决策的利益而分担损失。按保险理论,如果发生了损失,审计师必须赔偿,但如果没有损失,审计师的利润就是其得到的审计费用。因为信息风险分摊论将审计师视为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信息风险的“信息分担者”,合独审计师的社会责任压力过大,从而使这种审计期望无法实现。结论:审计师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信息风险降低者”的角色,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81

第三节审计供求关系与审计期望差距一、审计信息需求分析审计服务的需求量由许多因素决定。审计服务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审计服务价格与需求量呈负相关状态。审计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反之也是。相关服务的价格:审计师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审计服务的有用性将会被替代。在资本市场中,审计师除了提供有助于增进财务信息价值的服务,不和其他信息提供者(订证服务公司、财务份析性、媒体)竞争。如具有替代性质的相关服务的价格上升,就会引起审计服务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