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大学_第1页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大学_第2页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大学_第3页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大学_第4页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ILENAME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大学.doc(2006级)PAGE1目录TOC\o"1-1"\h\z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8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1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4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2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4电工与电子技术II课程教学大纲 28力学C课程教学大纲 38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49测量学B课程教学大纲 53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56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4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71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77水泵、泵站与风机课程教学大纲 87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90环境水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95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98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02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10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17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大纲 127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32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8环境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141环境工程仿真与自控课程教学大纲 144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48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57水污染治理案例课程教学大纲 164环境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66清洁生产课程教学大纲 172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76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80工程设计CAD课程教学大纲 187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194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室内空气品质课程教学大纲 207土壤环境生物修复课程教学大纲 211环境管理和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216环境工程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23给水处理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28测量实习教学大纲 234金工实习教学大纲 235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237水泵、泵站与风机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38环境监测课程实习大纲 239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40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42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45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46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48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50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253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254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256PAGE1相交、平行、交叉、垂直。第四节平面的投影平面的表示法迹线表示法、几何元素表示法。二、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一般位置平面、投影面的平行面、投影面的垂直面的投影特性。三、平面上的点和直线平面上点和直线的几何特性及投影特性。四、平面上的特殊位置直线平面上的投影面平行线和平面上的最大斜度线。第五节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相对位置一、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特殊情况下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及一般情况下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交特殊情况下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交及一般情况下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特殊情况下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及一般情况下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第六节综合问题的分析及作图解题的一般步骤分析题意、确定解题方法和步骤、投影作图。二、解题方法综合分析法、轨迹法、辅助直线、平面法、问题换解法、反向推求法。第七节投影变换投影变换的方法换面法、旋转法、斜投影变换法。二、换面法的基本概念换面法的基本概念及换面的基本原则。三、点的投影变换点的一次变换、点的两次变换的投影规律。四、直线的投影变换一般位置的直线变换成投影面的平行线、投影面的平行线变换成投影面的垂直线、一般位置的直线变换成投影面的垂直线。平面的投影变换一般位置的平面变换成投影面的垂直面、投影面的垂直面变换成投影面的平行面、一般位置的平面变换成投影面的平行面。六、换面法的应用举例本章重点: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的基本理论和应用。难点:两点的相对位置的判别及重影点可见性、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倾角的求法、平面上的最大斜度线、线面及面面的平行、相交和垂直问题及六种基本变换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投影法的形成及分类、工程上常用的四种投影图及两一般位置平面相交求交线的方法;理解平行投影的基本性质、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掌握两点的相对位置及重影点的可见性的判别、直线上点的特性及求法、两直线的相对位置、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倾角的求法、平面的点和线的求法、平面上最大斜度线及其应用、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相对位置(平行、相交、垂直)的原理和方法、六种基本变换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三章曲面与基本体的投影(6学时)第一节曲面的概述介绍曲面的形成及其分类第二节回转面一、回转曲面的形成及分类二、回转面的特点三、常见的回转曲面的投影及表面上点、线的求法圆柱、圆锥、圆球的投影及表面上点、线的求法。第三节基本体的投影一、形体的分类及投影分析二、平面体的投影棱柱、棱锥、棱台的投影。三、平面体表面上取点、线棱柱、棱锥、棱台表面上点和线的求法。本章重点:回转曲面及其平面体的投影特性。难点:表面上点和线的求法。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曲面的形成及分类;理解回转曲面的形成及特点、平面体的分类及投影分析;掌握回转曲面及平面体的投影特性及表面上点和线的求法。第四章截交线和相贯线(6学时)第一节平面与立体相交一、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平面与棱柱、棱锥相交。二、平面与曲面立体相交平面与圆柱、圆锥、圆球相交。第二节两立体相交一、两平面立体相交二、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交三、两曲面立体相交本章重点: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性质、特征及作图方法。难点:截交线和相贯线的空间分析和投影分析。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性质及特征;掌握特殊位置截交线和相贯线的作图方法和步骤。第五章组合体的投影(10学时)第一节组合体视图的形成及画法一、组合体的形成及特性组合成的组成方式、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及组合体的投影特性(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二、组合体视图的画法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第二节组合体的尺寸注法一、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正确、完整、清晰和合理。二、基本几何体的尺寸标注平面体的尺寸标注(长、宽、高)、曲面体的尺寸标注(径向和轴向)、切割体的尺寸标注(基本体的尺寸和截平面的位置尺寸)。三、组合体的尺寸标注形体分析、标注基本体的定形尺寸、各个基本体相互间的定位尺寸、标注总体尺寸。第三节组合体视图的阅读一、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读图的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注意三个视图一起读。二、形体分析法分线框、对投影、想形体、合整体。三、线面分析法分线框、对投影、想面形、合整体。本章重点:用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画图、读图及尺寸注法。难点:线面分析法及工程形体的尺寸注法。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组合体的组成方式、一般工程形体的尺寸注法、组合体的构形设计;理解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掌握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画图和读图及简单工程形体的尺寸标注。第六章轴测图(4学时)第一节轴测图的基本知识一、轴测图的形成二、轴间角和轴向变形系数三、轴测图的分类按轴测投影方向S与轴测投影面R的不同分为:正轴测、斜轴测。按轴向变形系数的不同可分为:正(斜)等测图、正(斜)二测图、正(斜)三测图四、轴测图的投影特性平行性、定比性、真实性。第二节正等测图一、正等测的轴间角和轴向变形系数轴间角:∠XOY=∠XOZ=∠YOZ=120°,轴向变形系数:p=q=r=1。二、正等测图的画法坐标法、端面法、叠加法、切割法。第三节斜轴测图正面斜二测图轴间角:∠XOZ=90°,∠XOY=∠YOZ=135°,轴向变形系数:p=r=1,q=0.5。二、水平斜等测图轴间角:∠XOY=90°,∠XOZ=120°,∠YOZ=150°,轴向变形系数:p=q=r=1。本章重点:平面体、曲面体的正等测图和正面斜二测图及水平斜等测图的画法。难点:曲面体的轴测图的画法。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轴测图的形成及分类;理解轴测图的投影特性及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掌握平面体、曲面体的正等测、正面斜二测及水平斜等测的画法。第七章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6学时)第一节视图一、基本视图基本视图及其配置。二、辅助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镜像视图。第二节剖视图一、剖视图的形成假想的剖切面剖开机件,移走观察者和剖切平面之间的部分,将断面及后面的可见部分进行投影。二、剖视图的画法剖切位置、剖切符号和剖视图的名称、材料图例、同一物体各图形画法。三、常用的剖切方法单一的剖切面、几个平行的剖切面、几个相交的剖切面、局部剖切和分层剖切。第三节断面图一、断面图的形成假想的剖切面剖开机件,移走观察者和剖切平面之间的部分,将断面进行投影。二、断面图的种类及画法重合断面和称出断面及其画法。第四节简化画法对称图形的简化画法折断省略画法相同要素的省略画法连接省略画法本章重点:剖视图中全剖、半剖、阶梯剖的规定和画法,各种断面图的基本规定和画法。难点:复杂形体的剖视图与断面图的读图。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投影法和视图配置及简化画法;理解剖视图、断面图的形成、种类及区别;掌握工程形体的剖视图和断面图的选用及画法。教材:高旭主编《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魏海主编《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习题集》、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要参考书目:1、唐人卫主编《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朱育万主编《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何铭新主编《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执笔:孙怀林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InorganicChemistry课程编号:0812198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中学化学后续课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无机化学是环工、给排水、农资、环科等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当前化学的迅猛发展和近几年化学专业新生的特点,要求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课内容的阐述,又要适当介绍现代化学中的新的发展,以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不但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又适当了解现代化学的发展特点,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1.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化学平衡、氧化一还原、配位化合物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分析、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打下基础。2.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3.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方面的能力。4.使学生一般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趋势以及与各重要相关学科的联系等知识。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95第五章化学与材料62第二章溶液与胶体96第六章化学与环境保护33第三章电化学原理及应用97第七章化学与生命34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9第一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1.了解系统、环境和相的概念,了解气体分压定律。2.了解系统的状态、状态函数的意义,了解状态函数的特点。理解恒压热与焰变的关系、恒容热与热力学能变的关系。3.知道ΔGθ、ΔHθ、ΔSθ等的意义,并掌握它们的计算。能用ΔGθ和ΔG分别判断化学反应在标准状态和非标准状态下进行的方向。4.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与ΔGθ的关系,掌控有关计算。5.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的定量关系。了解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说明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二章溶液与胶体1.了解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蒸气压下降上升、凝固点下降及渗透压)。2.明确一元弱酸、弱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规律,熟悉多元弱酸分步解离的特点。并会利用K值计算弱电解质溶液的有关离子的浓度。3.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概念,能熟练计算缓冲溶液的pH值。4.掌握配离子基本概念(命名、组成、分类等)。掌握配离子解离乎衡特点及配离子解离平衡移动规律和实际应用。5.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掌握溶解度和溶度积的关系及有关计算。了解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6.了解胶体的基本性质及应用。第三章电化学原理及应用1.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学会利用能斯特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能用电极电势的概念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2.了解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与原电池电动势的关系;了解标准吉布斯函数变与氧化还原反应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并能进行有关计算。3.联系电极电势的概念,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掌握分解电压的有关计算,并了解电解在电镀、电铸、电解加工等工程技术中的应用。4.了解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及常见的防止腐蚀的方法。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1.联系原了核外屯子运动的特征(量子化、波粒二象性、统计规律),了解波函数、四个量子数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了解s,p,d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示意图。2.掌握周期系元素的原子及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长式周期表的关系,理解元素按s,p,d(或ds),f分区的情况。适当联系有效核电荷数和原子半径,理解元素的某些性质(如金属性和作金属性、电离性、电负性等)的一般递变情况。3.了解共价键的基本要点。了解键能、键角、键长和晶格能的概念。联系杂化轨道理论(sp型)和分子轨道理论说明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性质。4.理解电偶极矩的概念。在明确化学键和分子间力(以及氢键)的本质及特性基础上,理解典型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第五章化学与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的类型,合金材料的基本结构类型;了解重要合金材料及新型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及了解硅酸盐材料分类、主要性能及用途;了解半导体材料组成及性能;了解新型非金属材料分类、性能及用途;了解高分子材料结构特点及分类;了解复合材料性能及用途。第六章化学与环境保护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保护的意义;单据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及危害,了解其防治的方法;掌握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危害,了解其防治的方法。第七章化学与生命1.了解生命元素的概念及分类;2.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两性解离、等电点等的概念以及结构、性质3.了解核酸的组成,DNA的结构和核酸的生物功能4.了解关于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主要参考书目: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编《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申泮文:《无机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徐家宁:《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执笔:刘巍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22197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实验学分:1实验学时:32适应专业:环境工程实验名称与学时安排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分配1实验一、实验基本操作37实验七、电离平衡32实验二、粗食盐的提纯38实验八、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33实验三、化学反应的焓变29实验九、氧化还原和电化学34实验四、气体常数的测定210实验十、配位化合物35实验五、胶体311实验十一、硫酸亚铁铵的制备46实验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3实验一、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1、认领普通化学常规仪器。2、洗涤烧杯、试管等玻璃仪器。3、配制2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cm3。4、配制浓度约为6mol.dm-3的HCl100cm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皿。(2)学会玻璃器皿的洗涤以及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3)学会固、液试剂的取用方法。注意要点:洗涤玻璃仪器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划破手指。实验二、粗食盐的提纯实验性质:基本实验实验内容:1、氯化钠的提纯:将粗食盐溶于水中,分别除去硫酸根、钡、钙、镁离子、碳酸根和氢氧根,结晶得纯食盐。2、产品纯度检验:分别检测粗盐和精盐中各种离子。实验目的与要求:1.通过提纯NaCl,了解无机化合物的一般提纯方法2.练习称量、溶解、加热、过滤、沉淀、蒸发、浓缩、结晶、分离和干燥等基本操作注意要点:1.在加沉淀剂过程中,溶液煮沸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水分蒸发使NaCl晶体析出2.注意检验SO42-、Ca2+、Mg2+、Ba2+是否沉淀完全实验三、化学反应的焓变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1、测定反应焓变:称取锌粉、量取硫酸铜溶液,在量热器内反应,测定反应过程及反应完全后溶液温度的变化。2、数据的记录与处理:雷诺图法求反应前后温差,并计算出焓变。实验目的与要求:(1)学习托盘天平和量热器的使用。(2)掌握固态试样的取用方法。(3)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规范记录实验数据、并学会运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注意要点:温度计水银球高度要调节好,既要在液面下(能测得溶液的温度),又不能接触量热器底部(防止温度器和量热器损坏)。实验四、气体常数的测定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镁条与盐酸产生的氢气,收集在集气器中,根据镁条质量和气体体积的数据计算气体常数。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一种测定摩尔气体常数的方法。(2)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分压定律进行有关计算。(3)掌握量气管的安装及检漏方法。(4)了解福丁式气压计的使用方法。(5)学习书写实验报告和讨论实验误差来源。注意要点:镁条装入大试管过程中应避免与盐酸接触。实验五、胶体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1、凝聚法制备溶胶。2、溶胶的性质。3、溶胶的聚沉及保护。4、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实验目的与要求:(1)训练锥形瓶、试管、滴管、酒精灯的使用。(2)学习用烧杯加热、过滤分离等基本操作。(3)了解离心管、离心机的使用,初步学会离心分离技术。(4)了解制备溶胶的方法溶胶的保护及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5)熟悉测量溶胶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的装置。注意要点:使用电炉加热三氯化铁溶液时,防止被烫着,更要防止被电着。实验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实验性质:基本实验实验内容:1、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测定反应速率,计算反应级数。2、研究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双氧水分解速度。3、验证浓度温压强等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测定Fe3+与I-的反应级数的原理和方法(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七、电离平衡实验性质:基本实验实验内容:1、酸碱液的pH测定。2、酸度对有关反应的影响。3、同离子效应。4、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实验目的与要求:1、加深电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等理论的理解。2、熟悉酸度对有关反应的影响。3、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性质和计算。注意要点:1、pH试纸的使用,试剂名称、浓度不能混淆。2、配制的缓冲溶液要摇匀后才能测定pH。实验八水解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性质:提高实验实验内容1、盐类的水解:用pH试纸检测一些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并通过加热验证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2、沉淀的生成:通过不同浓度条件下,沉淀的生成,验证溶度积规则。3、分步沉淀。4、沉淀的溶解。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用试管直接加热和水浴加热的基本操作方法。(2)学会离心分离和测定溶液pH值。(3)加深理解盐类水解和影响水解的因素,以及溶度积规则的应用。注意要点:用硝酸溶液硫化银固体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防止有毒气体伤身体。实验九、氧化还原平衡和电化学实验性质:提高实验实验内容:1、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2、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3、浓度和介质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的影响。4、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平衡的各种因素。(2)学会正确使用盐桥和检验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注意要点:加热浓硫酸时,试管不能对着他人和自己。实验十、配位化合物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配离子简单离子配合平衡稳定常数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及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比较配离子的稳定性注意要点:小心使用氯化汞实验十一、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性质:提高实验实验内容:加热碱法去除铁屑的油污、倾析法、调节酸度、水浴浓缩蒸发、产品纯度检验、特性反应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复盐的一般特征和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方法2熟练掌握台秤的使用,水浴加热、蒸发、结晶、常压过滤、减压过滤、干燥等基本操作3学习并掌握用特效反应鉴定离子的方法注意要点:1、反应产生有毒H2S气体,实验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2、用Na2CO3在锥形瓶中清洗废Fe屑期间(水浴),随时用力摇动锥形瓶,以使Fe上大量的锈和油污除去3、用水浴加热并添加一些酸性水(制备过程中必须保持Fe2+盐为酸性)至20mL,以补充蒸发掉的水份,直至反应无(或少)气泡产生4、注意在蒸发浓缩过程中不准搅拌(若溶液由浅蓝绿色逐渐变为黄色,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浓硫酸以提高酸度,同时再加几只铁钉使Fe3+转变为Fe2+)实验教材:公共化学实验,自编教材。执笔:杨成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Organicchemistry课程编号:0812499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物理化学总学分:3学分(其中理论课2.5学分,实验课0.5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有机化学是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从事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本课程的要求是: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分离提纯方法;了解天然有机化合物,如糖、脂肪等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实事求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第一章绪论29第九章醛、酮、醌42第二章烷烃210第十章羧酸和取代酸43第三章不饱和烃411第十一章含氮有机化合物34第四章脂环烃112第十二章杂环化合物25第五章芳烃313第十三章糖类化合物36第六章卤代烃214第十四章脂类27第七章旋光异构315第十五章氨基酸、蛋白质28第八章醇、酚、醚3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三、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四、共价键的断裂——均裂与异裂五、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六、有机化合物的分类重点: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的性质。难点: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第二章烷烃(2学时)一、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二、烷烃的命名三、烷烃的结构四、烷烃的构象(透视式,Newman投影式)五、烷烃的物理性质六、烷烃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七、卤代反应历程重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烷基的类型,构象的表示方法。难点:游离基的稳定性,优势构象。第三章不饱和烃(4学时)第一节烯烃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异构现象(构造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三、烯烃的命名(顺反命名法和Z、E命名法)四、烯烃的物理性质五、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反应(与卤素加成、与卤化氢加成、与硫酸加成、与水加成);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α-氢的反应六、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马氏规则,诱导效应)第二节炔烃一、炔烃的结构和命名二、炔烃的物理性质三、炔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反应(与卤素加成、与卤化氢加成、与水加成);氧化反应;金属炔化物的生成第三节二烯烃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离域键、离域能)三、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π-π共轭、p-π共轭、σ-π共轭)四、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2-加成和1,4-加成重点:烯、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氧化反应,次序规则,马氏规则,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难点:亲电加成反应历程,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第四章脂环烃(1学时)一、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脂环烃的的物理性质三、脂环烃的的化学性质:环烷烃的反应──加成反应(加H2、加X2、加HX);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环烯烃和环二烯烃的反应四、环烷烃的结构和稳定性重点: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难点: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五章芳烃(3学时)第一节单环芳烃一、苯的分子结构二、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三、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四、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克反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历程五、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第二节稠环芳烃一、萘的结构和命名二、萘的性质三、蒽、菲的结构和命名第三节非苯芳烃一、休克尔规则二、非苯芳烃重点: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规律及其应用。难点:定位规律的解释,休克尔规则。第六章卤代烃(2学时)第一节卤代烷烃一、卤代烷的分类和命名二、卤代烷的物理性质三、卤代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水解、与醇钠作用、与氰化钠作用、与氨作用、与硝酸银作用);消除反应及查依采夫规则;生成格氏试剂的反应四、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SN2)及影响因素五、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六、重要化合物:卤甲烷、氟利昂第二节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一、分类和命名二、结构和化学性质三、重要化合物:聚四氟乙烯、有机氯农药重点: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历程,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竞争。难点:SN1和SN2反应历程,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竞争及影响因素。第七章旋光异构(3学时)一、旋光异构的基本概念:偏振光、旋光度、比旋光度、对称面、对称中心、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二、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对映体、外消旋体;旋光异构体的表示法(透视式,Fischer投影式);旋光异构体构型的命名法(D、L命名法和R、S命名法)三、含二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含二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含二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四、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五、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重点: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等概念,构型的表示方法和命名法。难点:构型的表示方法和命名法。第八章醇、酚、醚(3学时)第一节醇一、醇的分类和命名二、醇的物理性质三、醇的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HX的反应(Lucas试剂);与无机酰卤的反应;脱水反应(分子内与分子间脱水);氧化反应(氧化、脱氢)四、重要化合物: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第二节酚一、酚的分类和命名二、酚的物理性质三、酚的化学性质:酸性;与三氯化铁的反应;氧化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卤代、硝化、磺化)四、个别化合物:苯酚、甲苯酚、苯二酚第三节醚一、醚的分类和命名二、醚的物理性质三、醚的化学性质:生成羊盐;醚键的断裂;生成过氧化物重点:醇、酚、醚的化学性质,醇、酚、醚的鉴别方法,醇转变为其它类型化合物的意义。难点:醇、酚的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差异。第九章醛、酮、醌(4学时)第一节醛和酮一、醛、酮的分类和命名二、醛、酮的结构三、醛、酮的物理性质四、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加HCN、NaHSO3、H2O、ROH、格氏试剂、氨的衍生物等);亲核加成反应历程;α-氢的反应(羟醛缩合,卤代反应,卤仿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歧化反应)五、重要化合物: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第二节醌一、醌的结构和命名二、醌的性质:羰基的加成;双键的加成;还原反应三、重要化合物:四氯苯醌、泛醌、质醌、维生素K重点:羰基的结构,亲核加成反应及其历程,各种加成反应的实际意义,羟醛缩合反应在有机合成和生化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难点:化学结构及其它因素对亲核加成反应的影响。第十章羧酸和取代酸(4学时)第一节羧酸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系统命名和俗名)二、羧酸的物理性质三、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影响酸性的因素);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脱羧反应;α-氢的卤代;还原反应四、重要化合物: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α-萘乙酸、邻苯二甲酸第二节羧酸衍生物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二、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三、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酯的还原反应第三节羟基酸一、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二、羟基酸的性质:酸性;脱水反应;α-醇酸的氧化三、重要化合物:乳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第四节羰基酸一、羰基酸的分类和命名二、羰基酸的化学性质:脱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三、互变异构现象四、重要化合物:乙醛酸、丙酮酸重点: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天然羧酸的俗名,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特点,互变异构。难点:互变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第十一章含氮有机化合物(3学时)第一节胺一、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二、胺的物理性质三、胺的化学性质:碱性;酰基化反应;烷基化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重氮化反应和偶合反应四、重要化合物:乙二胺、苯胺、胆胺、胆碱第二节酰胺一、酰胺的命名和结构二、酰胺的物理性质三、酰胺的化学性质:酸碱性;水解反应;脱水反应;霍夫曼降级反应四、碳酸的酰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尿素(水解反应、与亚硝酸反应、二缩脲反应)重点:胺的结构和性质,各类胺的碱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重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意义和应用实例。不同酰胺的酸碱性。难点:分子结构与碱性的关系。第十二章杂环化合物(2学时)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二、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及少数稠杂环的结构三、杂环化合物的性质:酸碱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四、重要化合物:呋喃及其衍生物──糠醛;吡咯及其衍生物──血红素、叶绿素;吡啶及其衍生物──维生素PP、吡哆素;嘧啶及其衍生物──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吲哚及其衍生物──β-吲哚乙酸;嘌呤及其衍生物──腺嘌呤、鸟嘌呤重点: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芳香性,几种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难点:C、T、U、A、G的结构及其互变异构。第十三章糖类化合物(3学时)第一节单糖一、单糖的构型:Fischer投影式二、单糖的环状结构:单糖的变旋现象;氧环式结构;Haworth式;构象式三、单糖的性质:异构化;氧化反应(碱性溶液中氧化,酸性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四、重要的单糖:D-核糖、D-2-脱氧核糖、D-葡萄糖、D-果糖第二节二糖一、还原性二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二、非还原性二糖:蔗糖重点:单糖分子的构型、环状结构和优势构象。单糖的变旋现象和化学性质。难点:单糖和二糖的结构。第十四章脂类(2学时)第一节油脂一、油脂的存在和用途二、油脂的组成、结构和命名三、油脂的性质:水解反应(皂化值);加成反应(加氢,加碘——碘值);油脂的酸败(酸值)干化作用第二节类脂一、磷脂(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二、蜡重点:油脂、磷脂和蜡的结构特点。难点:磷脂的结构。第十五章氨基酸、蛋白质(2学时)氨基酸的分类、命名和构型氨基酸的物理性质氨基酸的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重点:氨基酸的分类、构型,氨基酸的两性和等点电。难点:氨基酸的两性和等电点的关系。实验教学(见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汪世新主编《有机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主要参考书目:1、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2、徐伟亮主编《有机化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3、高鸿宾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汪小兰主编《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执笔:汪世新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499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学分:0.5实验学时:16适应专业:环境工程实验名称与学时安排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分配1实验一、苯甲酸的重结晶与熔点测定32实验二、工业乙醇蒸馏与分馏33实验三、乙酸乙酯的制备44实验四、35实验五、氨基酸的纸层析和性质3实验一、苯甲酸的重结晶与熔点测定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苯甲酸加热溶解,冷却,加活性炭,加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烘干,测熔点。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重结晶的原理,掌握重结晶提纯固体有机物及熔点测定的方法。注意要点:控制好溶剂用量,热过滤速度要快,滤纸的正确使用,熔点测定控制好升温速度。实验二、工业乙醇蒸馏与分馏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安装乙醇蒸馏装置,安装乙醇分馏装置。分馏操作,加沸石、通冷却水、加热、收集、测定乙醇密度。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工业乙醇蒸馏与分馏原理,掌握蒸馏、分馏装置安装,掌握蒸馏、分馏相对密度测定等基本操作。注意要点:蒸馏、分馏加沸石,先加沸石、通冷却水再加热。实验三、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乙醇、冰乙酸加浓硫酸,加热回流,蒸馏,洗涤,干燥,蒸馏。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乙酸乙酯制备的原理,了解回流、蒸馏、洗涤、干燥等基本操作。注意要点:浓硫酸应慢慢加入,回流、蒸馏加沸石,洗涤时应注意排气。实验四、醇、酚、醚、醛、酮的性质实验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醇与Na,卢卡斯试剂,K2Cr2O7/H+反应,酚与NaOH,FeCl3,Br2,K2Cr2O7/H+反应,醚与浓H2SO4作用,醛、酮与2,4-二硝基苯肼、费林试剂、托仑试剂作用,碘仿反应。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醇、酚、醚、醛、酮主要化学性质,了解叔醇、仲醇、伯醇化学性质的差别,掌握一般醇、酚、醛、酮的鉴别方法。注意要点:金属钠使用量不能太大,并正确使用。仲醇、伯醇与卢长斯试剂作要需加热,碘仿反应试液不易太多。实验五、氨基酸的纸层析和性质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点样、展开、烘干、显色,计算Rf值以及氨基酸、蛋白质的显色反应。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纸层析的原理,掌握纸层析的实验技术。比较氨基酸、蛋白质显氏反应。注意要点:纸层析:点样点要小,反复点样应点在同一位置,展开时展开槽应盖上盖子,喷显色剂要均匀,尽量少用手摸滤纸,不要对着滤纸讲话。实验教材:有机化学实验,自编教材。执笔:杨成根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AnalyticalChemistry课程编号:0812299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仪器分析总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能根据实际样品的含量、组成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各项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14重量分析法12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65吸光光度法53容量分析法19一.绪论(1学时)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掌握分析方法的分类。重点:建立分析化学“量”的概念。二.误差及数据处理(6学时)了解定量分析过程;掌握误差的分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随机误差的分布区间概率、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熟练掌握定量分析结果表示,准确度、精密度、误差、偏差的定义及其关系;重点:各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三.容量分析法(19学时)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分布系数的计算以及相关判断、不同酸度下弱酸(碱)的各种存在形式浓度的计算,质子平衡式、各种类型的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熟练掌握滴定曲线、pH突跃及其影响因素、计量点的确定、指示剂的选择、准确滴定的条件、分步和分别滴定的条件、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酸碱滴定法应用、分析结果的计算。重点:各类体系计算氢离子浓度的公式,会用最简式进行有关的计算。滴定曲线的意义和指示剂的选择及能否准确滴定和分步滴定的判断。难点:各种类型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2.了解络合物、络合滴定对反应的要求、氨羧络合剂、EDTA的特性及在水溶液中的平衡、络合平衡。掌握稳定常数、条件稳定常数、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计算,络合滴定基本原理、滴定曲线、影响突跃的因素、准确滴定的条件、金属指示剂及其选择,酸效应曲线、滴定时适宜酸度范围的确定、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途径、滴定方式及应用。重点:络合平衡及副反应的影响、掌握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计算、掌握滴定原理和准确滴定条件并会选择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应用、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简单的分析方案的设计。难点:副反应的判断及其相关计算,条件稳定常数计算以及准确滴定条件的判断和应用,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以及简单分析方案的设计。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掌握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计算及影响电位的因素、反应的完全程度、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滴定曲线、计量点电位、滴定条件、指示剂、滴定前的预处理、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结果计算。重点:条件电位的含义,电极电位的计算方法,滴定曲线中计量点电位的计算、反应平衡常数计算、滴定反应对不同反应类型电位差的要求,各类型指示剂的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难点:三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计算。4.莫尔法、伏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应用条件,滴定对象、指示剂、银量法的应用,结果计算。重点:各种银量法的区别、指示剂、反应条件及作用范围。四.重量分析法(1学时)了解重量法的分类、特点、分析过程,掌握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酸效应,同离子效应),沉淀的形成,沉淀的沾污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换算因数。重点:沉淀的形成,沉淀的沾污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难点:换算因数计算。六.吸光光度法(5学时)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Lambert—beer定律、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吸光系数和吸收光谱),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了解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学性能与类型。熟练掌握标准曲线绘制,参比溶液的选择,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重点:Lambert—beer定律、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吸光系数和吸收光谱教材:1.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等.分析化学,第五版及后续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四版及后续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SkoogWestHoller,AnalyticalChemistry7thEdition主要参考书目:1.华中师大、东北师大等,分析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方禹之主编,分析科学与分析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执笔:嵇正平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22298课程名称:分析化学实验实验学分:1实验学时:32适应专业:环境工程实验名称与学时安排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分配1实验一、分析天平称量练习46实验六、亚铁测定(重铬酸钾法)42实验二、滴定操作练习37实验七、胆矾中铜测定33实验三、盐酸标定38实验八、氯电极测氯/pH的测定34实验四、氢氧化钠标定、食醋含量测定49实验九、邻菲罗啉法测亚铁35实验五、水的总硬度测定及钙镁含量的测定5实验一、分析天平的操作练习实验性质:操作训练实验内容:1、观察分析天平的结构2、检查天平的水平,圈码是否在零位,调整零点。3、正确称样。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半机械加码电光天平的构造和操作方法。2、学会直接法差减法的称量方法。注意要点:1、快速判断左右盘的轻重。2、放置待称物和砝码,要先休止天平。3、读数时天平两边门要关上,升降旋扭完全打开。4、正确读取和记录数据。实验二、滴定操作练习实验性质:操作训练实验内容:1、酸式滴定管的洗涤、检漏、活塞涂油。2、碱式滴定管的洗涤、检漏。3、酸、碱滴定管的润洗、装液、排气泡、正确读数。4、滴定管操作手式、锥形瓶悬摇手式。实验目的与要求: 1、初步掌握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和滴定基本操作。2、学会辨认和控制滴定终点。注意要点:1、滴定开始和终点前管尖溶液的处理。2、初读数要调整到零刻度附近。3、滴定管的操作应使管尖没有气泡。实验三、盐酸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性质:操作训练实验内容:1、基准物质无水碳酸钠的准备:180℃2、0.1mol.dm-3HCl溶液的配制。3、酸式滴定管的洗涤、检漏、润洗、装液、排气泡、正确读数。4、无水碳酸钠的称取:0.15~0.20g。5、选择指示剂:甲基橙。6、正确判断终点:黄色→橙色7、正确处理数据。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间接法配制酸标准溶液。2、学会用基准物质标定酸标准溶液。3、学会书写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注意要点:1、无水碳酸钠一定要作烘干处理。2、碳酸钠的称取量要在0.15~0.20g范围内。3、接近终点前锥形瓶要剧烈摇动,最好将溶液加热,以赶走CO2。实验四、氢氧化钠标定、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实验性质:操作训练实验内容:1、0.1mol.dm-3NaOH溶液的配制。2、碱式滴定管的洗涤、检漏、润洗、装液、排气泡、正确读数。3、称取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0.4~0.6g。4、正确选择指示剂:酚酞。5、正确判断终点:无色→淡粉红色6、准确计算NaOH溶液的浓度。7、用移液管准确移取待测食醋稀释液25.00ml。8、以酚酞作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食醋稀释液,终点由无色变为粉红色。9、根据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用量和浓度计算食醋中的总酸量。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配制碱标准溶液。。2、学会用基准物质标定碱的标准溶液。3、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4、掌握移液管的规范操作。注意要点:1、称取固体NaOH时动作要快,烧杯内预先加好水。2、终点的粉红色要尽可能的淡,30秒内不褪色。碱式滴定管的操作应使管尖没有气泡,要注意排气泡的手势、挤压玻璃珠的位置。5、移液管规范的操作实验五、水的总硬度及钙镁含量的测定实验性质:测定实验实验内容:1、准确移取水样50.0ml。2、加掩蔽剂三乙醇胺、pH=10氨性缓冲溶液。3、加适量指示剂。4、正确判断终点:酒红色→纯蓝色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EDTA法测定水的总硬度的原理方法。2、掌握铬黑T指示剂和钙指示剂的应用及指示终点的原理,了解金属指示剂的特点。注意要点:1、氨性缓冲溶液中氨的刺激性很强,注意通风。2、终点颜色一定是纯蓝色,指示剂的用量要适当。3、所用试剂不含钙镁,如果有要做空白试验。实验六、亚铁盐中铁的测定(重铬酸钾法)实验性质:测定实验实验内容:1、K2Cr2O7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K2Cr2O7,溶解,定量转移,摇匀。2、移取待测试样25.00ml。3、正确判断终点:绿色→紫色。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2、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Fe2+的原理和方法。注意要点:1、K2Cr2O7标准溶液的配制时容量瓶使用前认真检查。2、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的用量要大一些。3、实验结束残废液回收,统一处理。实验七、胆矾中铜的测定(间接碘量法)实验性质:测定实验实验内容:1、0.10mol.dm-3Na2S2O3的配制。2、0.10mol.dm-3的标定。3、准确称取胆矾0.5~0.8g。4、正确判断终点:蓝色→乳白色。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配制和标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2、掌握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的基本原理。注意要点:1、标定Na2S2O3时锥形瓶口加盖小表面皿2、溶解试样要加酸酸化。3、淀粉指示剂和硫氰化钾都要近终点时加入。实验八、土壤pH值的测定、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水中氯的含量(标准加入法)实验性质:测定实验实验内容:1、称取土样,加蒸馏水浸泡,时间长短视环境环境温度而定,一般15分钟为宜。2、接好电极,打开预热,用标准缓冲溶液定位后,测定土壤浸泡液的pH值。3、取两份相同体积的自来水样,其中一份加入微小体积高浓度氯标准液。4、氯离子选择电极、双液接饱和甘汞电极、酸度计正确连接,通电预热。5、分别测定所配溶液的电池电动势。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用pH玻璃电极测定土壤pH值的方法及原理。2、学会使用酸度计测定试液pH值。3、学习标准加入法测定水中含氯量的原理及操作方法。4、学会用酸度计测量电池电动势。注意要点:1、土壤取样要有代表性,风干、研细、过筛后保存在磨口瓶中。2、复合电极在使用前用蒸馏水活化24小时。3、经常使用的电极用后浸泡在蒸馏水中,长时间不用的电极用水清净后放入电极盒中保存。仪器定位后,面板上各旋扭不能再动。否则重新定位。双液接饱和甘汞电极内盐桥装饱和氯化钾溶液,外盐桥装0.1mol.dm-3KNO3。7、盐桥内不能有气泡,否则必须赶出。8、电极接口不能受潮。实验九、邻菲罗啉显色法测定亚铁的含量实验性质:测定实验实验内容:1、配制亚铁盐系列标准溶液。2、仪器预热,调节最大吸收波长510nm。3、测定标准溶液和未知溶液的吸光度。4、绘制标准工作曲线,从图上查出待测溶液的浓度。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量铁含量的原理和方法。2、学会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注意要点:1、长时间不用的仪器须预热三十分钟以上。2、比色皿盖须抓紧轻放。3、比色皿的拿放要手持磨沙玻璃面。实验教材:公共化学实验,自编教材。执笔:杨成根

电工与电子技术=2\*ROMANII课程教学大纲ElectricianandElectronicTechnique课程编号:252270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后续课程:大学物理总学分:4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为高等学校非电类专业设置的技术基础课,日益成为理、工、农、医、文等各专业本科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具备必要的实验技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继续学习、从事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本课程将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行较多的习题讨论,大量的习题作业训练,并配以相应的实验。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实现课程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讲授实验讲授实验1第一章直流电路518第八章半导体器件42第二章电路的瞬态分析39第九章基本放大电路713第三章交流电路7110第十章集成运算放大器414第四章供电与用电4111第十一章直流稳压电源25第五章变压器312第十二章组合逻辑电路56第六章电动机413第十三章时序逻辑电路617第七章电气自动控制4第一章直流电路(5学时)第一节电路的作用和组成(了解)电路的定义,作用与分类;研究电路的方法,电路分析的条件,任务和目标。电阻和电路元件、实际电路;电路的电路图模型及其数学模型。第二节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理解)电流实际方向的定义,电压实际极性的定义与约定。电功率的定义与单位;发出功率与吸收功率的确定。电能量的定义与单位;能量与功率的关系。电压、电流等常用电路物理量的SI制的单位、倍数与分数词头。第三节电路的状态(掌握)通路的定义和特点。开路的定义和特点。短路的定义和特点。。第四节电路中的参考方向(理解)设定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的必要性,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的假设及其三种表示方法,电压和电流的正、负与参考方向的结合判断它们的实际方向。关联的参考方向,电源惯例和负载惯例两种关联的参考方向。第五节理想电路元件(掌握)理想电阻元件的伏安关系――VCR,关联与非关联参考方向下欧姆定律,伏安特性曲线。电阻与电导之关系及其单位。理想电压源的伏安关系――VCR,伏安特性曲线。理想电流源的伏安关系――VCR,伏安特性曲线。第六节电压源和电流源(掌握)术语介绍――支路、结点、回路与网孔基尔霍夫结点电流定律—KCLKCL的表述及方程列写,KCL广义结点的推广,电流参考方向与方程各项的正、负号确定。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KVLKVL的表述及方程列写,KVL虚拟回路的推广,电压参考方向与方程各项的正、负号确定。应用KCL、KVL分析电路举例第七节支路电流法(掌握)支路电流法的独立变量数。支路电流法独立的KCL方程和KVL方程列写举例。第八节叠加定理(掌握)叠加原理的表述及通用公式。叠加原理、齐次定理的应用及注意说明。第九节等效电源定理(掌握)戴维南定理的表述及应用举例。诺顿定理及应用举例及注意事项。第二章电路的瞬态分析(3学时)第一节瞬态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稳态与瞬态的概念。激励与响应。第二节储能元件(理解)电容元件的库伏特性、动态特性、记忆特性。电感元件的韦安特性、动态特性、记忆特性。第三节换路定律(掌握)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的概念。利用换路定律计算电容电压、电感电流初始的方法。第四节RC电路的瞬态分析(理解)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RC电路的全响应。第五节RL电路的瞬态分析(理解)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RL电路的全响应。第六节一阶电路瞬态分析的三要素法(掌握)初始值、稳态值、时间常数的概念与计算。三要素快速公式的应用举例。第三章交流电路(7学时)第一节、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掌握)交流电的周期、频率和角频率。交流电的瞬时值、最大值和有效值。交流电的相位、初相位和相位差。第二节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掌握)相量表示正弦量的基本原理。相量的几种表示及其互换。第三节单一参数交流电路(掌握)纯电阻电路相量形式的VCR、数值与相位关系。纯电容电路相量形式的VCR、数值与相位关系。纯电感电路相量形式的VCR、数值与相位关系。第四节串联交流电路(掌握)R、L、C串联交流电路的计算。串联电路的复阻抗。第五节并联交流电路(掌握)R、L、C并联交流电路的计算。串联电路的复导纳。第六节交流电路的功率(掌握)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的概念。平均功率、有功与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计算。第七节交流电路的功率因素(掌握)交流电路的功率因素。有功与无功分量的计算。功率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第八节交流电路中的谐振(了解)串联谐振的特点与分析。并联谐振的特点与分析。第四章供电与用电(4学时)第一节三相电源(掌握)三相电源星形联接时的线量、相量及其关系。三相电源三角形联接时的线量、相量及其关系。三相对称电源星形――三角形联接时的等效变换。第二节三相负载(掌握)对称三相负载星形联接时的分析,及归结为单相计算方法。对称三相负载三角形联接时的分析,及归结为单相计算方法。。第三节三相功率(掌握)三相电路的有功、无功、视在功率、功率因素。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因素计算举例。第四节触电事故及触电防护(了解)触电事故的成因、类型,安全电压。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漏电开关及其防护原理。第五章变压器(3学时)第一节磁路(理解)磁场的基本物理量。物质的磁性能。磁路欧姆定律。第二节电磁铁(理解)直流电磁铁。交流电磁铁。第三节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电压变换与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同名端的标注。电流变换。阻抗变换。功率传递与变压器电路的等效变换。第四节变压器的基本结构(了解)主要部件。主要种类。第六章电动机(4学时)第一节电机概述(了解)电机的种类与用途概述。第二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旋转磁场的产生,及其转速和转向。转子旋转的工作原理,及其转速和转向。转矩与反转矩的平衡。功率的传递。第三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理解)定子及其主要部件。转子及其主要部件。第四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解读。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选择。第五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理解)固有特性的优点和不足。人为特性的改造方法。第六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理解)鼠笼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过程、最大转矩、平稳运行和自调节功能。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及起动特性改造方法。第七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了解)变频、变压、变极调速的概念。转子电路串联电阻调速的原理。第七章电气自动控制(4学时)第一节手动控制(理解)手动控制的常用电气设备及控制电路。第二节起停自动控制(理解)常用自动控制电器:按钮、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热继电器。常用自动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自动保护原理。第三节正反转控制(掌握)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自锁与联锁环节。第四节顺序联锁控制(掌握)顺序联锁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第五节行程控制(理解)行程开关的种类和工作原理。行程控制电路的解读。第六节时间控制(了解)时间继电器。时间控制电路的解读。第八章半导体器件(4学时)第一节半导体的基础知识(理解)本征半导体,P和N型半导体及其共价键结构。杂质半导体及其多数、少数载流子。PN结及其扩散与漂移运动的平衡。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掌握)二极管的主要结构。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的主要参数。二极管的主要应用:整流、隔离、限幅与钳位。第三节特殊二极管(理解)稳压二极管,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及其用途。光电耦合器及其用途。第四节双极型晶体管(理解)晶体三极管的基本结构:三区和两结。晶体三极管的工作状态:放大、饱和、截止。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及其解读。晶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第九章基本放大电路(7学时)第一节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各元件的功能及其不可或缺性。直流电压及电位的建立。交流、直流信号混迭、交流信号的输入和输出(提取)。第二节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掌握)静态工作点的计算确定。静态工作点的影响和调整方法。第三节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掌握)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第四节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掌握)共射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共集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共基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第五节多级放大电路(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第六节差分放大电路(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对称特点、工作原理。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方式,主要参数计算。第十章集成运算放大器(4学时)第一节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概念(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第二节反馈的基本概念(掌握)反馈的分类。反馈的判断。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第三第理想运算放大器(掌握)理想运算放大器的条件。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虚断和虚短处理。第四第基本运算电路(掌握)比例运算电路。加法和减法运算电路。微分和积分运算电路。第五节电压比较器(了解)单限电压比较器。第十一章直流稳压电源(2学时)第一节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环节。第二节整流电路(理解)不可控整流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不可控整流电路器件参数的确定。第三节滤波电路(理解)电容滤波电路的原理和参数。第四节稳压电路(理解)稳压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参数确定。集成稳压电路基器件选择。第十二章组合逻辑电路(5学时)第一节集成基本门电路(掌握)或门电路及其逻辑表达式、真值表、运算规则,应用举例。与门电路及其逻辑表达式、真值表、运算规则,应用举例。非门电路及其逻辑表达式、真值表、运算规则,应用举例。第二节集成复合门电路(掌握)或非门电路及其逻辑表达式、真值表。与非门电路及其逻辑表达式、真值表。三态与非门电路及其逻辑功能。第三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理解)组合逻辑电路分析的一般步骤及举例。逻辑代数运算法则及其化简。第四节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了解)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步骤。半加器。全加器。第五节编码器(理解)普通编码器:二进制,二――十进制编码器电路的解读。优先编码器的概念。第六节译码器(理解)译码器的概念,二进制译码器电路解读。显示译码器:数码显示器,显示译码器的工作原理。第十三章时序逻辑电路(6学时)第一节基本双稳态触发器(理解)输入为低电平有效的基本RS触发器,工作原理、真值表。输入为高电平有效的基本RS触发器,工作原理、真值表。第二节钟控双稳态触发器(掌握)RS触发器的电路结构、逻辑功能及其真值表,触发方式、波形分析。JK触发器的电路结构、逻辑功能及其真值表,触发方式、波形分析。D触发器的电路结构、逻辑功能及其真值表,触发方式、波形分析。T触发器的电路结构、逻辑功能及其真值表,触发方式。第三节寄存器(理解)数码寄存器电路及其工作过程。移位寄存器电路及其工作过程。第四节计数器(理解)二进制计数器电路、工作过程、状态表及波形分析。十进制计数器电路、工作过程、状态表及波形分析。第五节集成定时器(了解)555集成定时器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外引线排列。555集成定时器应用举例。教材:唐介主编.《电工学(少学时》(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主要参考书目:1、唐介主编.《电工学(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3、秦曾煌主编.《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4、秦曾煌主编.《电工学下册电子技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5、张南主编.《电工学(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王鸿明编.《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执笔:孙贵根

电工与电子技术=2\*ROMANII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工与电子技术=2\*ROMANII实验室名称: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课程编号:2522701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设实验项目数:6个实验对象研究生实验要求必修√实验总学时12本科生√选修学分0.5专科生一、实验教学目标与要求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殊的作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队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得到电路分析、测量的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树立实践观点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实现上述实验教学目的,通过6个学时的课堂讲授,介绍常用仪器仪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电工电子测量技术和实验技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常用仪器仪表,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减少测量误差,能够正确的读取、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提高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验证理论和分析总结。二、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1、GDDS-2C型电路、电工技术实验装置35套2、电子技术实验装置35套三、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1、网络定理的测试2学时2、功率因数的提高2学时3、三相电路的研究2学时4、单级低频电压放大器2学时5、集成运放的应用2学时6、计数、译码、显示电路设计2学时四、实验教科书、参考书1、教科书《电工学实验》.钮霞自编.扬州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2006.82、参考书《电工测试基础》.李崇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4《电工学实验》.唐介主编.【电工学(少学时)下篇】.高等教育出版.2005.1执笔人:孙贵根力学C课程教学大纲MechanicsC课程编号:1312505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后续课程:工程流体力学、环境水力学学分:4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材料力学三部分,它是学习工程流体力学、环境水力学等课程的基础,并在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静力学部分的任务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力系的分类、简化和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运动学部分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点的复合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材料力学部分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以及必备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第一章静力学基础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49第九章材料力学基本概念22第二章汇交力系210第十章轴向拉伸与压缩63第三章一般力系的简化611第十一章剪切和联结的实用计算24第四章一般力系的平衡812第十二章扭转45第五章点的运动学213第十三章梁的内力66第六章刚体的基本运动214第十四章梁的应力67第七章点的复合运动315第十五章梁的变形48第八章刚体的平面运动316第十六章压杆稳定4第一章静力学基础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4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力的概念刚体的概念平衡的概念力系的概念第二节静力学公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二力平衡公理加减平衡力系公理推论第三节约束和约束反力自由体与非自由体约束和约束反力常见的几种约束第四节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受力分析举例本章重点:力和刚体的概念;平衡的概念;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难点: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第二章汇交力系(2学时)第一节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合成的几何法平衡的几何条件第二节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投影与分力的比较第三节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合成的解析法平衡方程本章重点: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投影与分力的比较;合成的解析法;平衡方程。难点: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合成的解析法;平衡方程。第三章一般力系的简化(6学时)第一节力对点的矩平面力系中力对点的矩空间力系中力对点的矩汇交力系合力矩定理第二节力对轴的矩力对轴的矩的概念力对直角坐标轴的矩的解析表达式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的关系第三节力偶及其性质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力偶及力偶矩矢力偶的性质力偶系的合成力偶系的平衡第四节力向一点平移力的平移定理应用举例第五节空间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空间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合力矩定理第六节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简化结果分析第七节物体的重心重心分割法和负面积法本章重点: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的概念;力对直角坐标轴的矩的解析表达式;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的关系;力偶矩矢;力偶的性质;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力的平移定理;主矢和主矩;合力矩定理;力系向一点简化及其结果分析;分割法和负面积法。难点:空间力系中力对点的矩;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的关系;力偶的性质;力的平移定理;主矢和主矩;分割法和负面积法。第四章一般力系的平衡(8学时)第一节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