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高二(上)入学语文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乐其事,若水之趋下,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材料二: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回答历史之间和时代之间,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两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其中很多成果就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B.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C.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D.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C.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D.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雨中的猫(美)海明威【注】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真是个坏天气。”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您丢东西了吗,太太?”“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有只猫?”“对,一只猫。”“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就想要只猫咪。”“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总能有只猫吧。”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有删节)【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美国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是典型的当时美国新女性,但她却又是一个渴望回归传统的女性。B.小说中的“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表现了当时男性对女性传统角色的否定,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对新女性的否定。C.小说中的猫是当时女性的象征,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新女性内心的喜悦心情。D.小说巧妙运用花园等空间场景,展示出不同场景所蕴含的象征意象和深层话语内涵,把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开头借助大海、公园、广场等空间场景的象征意义,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把女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B.小说写妻子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C.小说的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D.“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海明威创作“冰山原则”的特点,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言简意赅。(3)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4)海明威关于写作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篇小说小说正是这种理论得很好体现。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三、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蚤:通“早”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素悍勇而轻齐劳苦而功高如此B.遂成竖子之名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其孰能讥之乎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四、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五、情景默写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孔子用“,则不复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论语•述而》)(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3),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4)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5)恨相见得迟,。(王实甫《长亭送别》)六、简答题组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青藏高原不仅是雪山王国,①_______,在地域辽阔的青藏高原,“错”是湖的意思,在西藏的许多地方都有带“错”字的湖,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聚合分不开。伴随着印度板块的一路“北漂”,远古时期的特提斯洋被一步步压缩,留下一个个相对低洼的大小盆地,蓄水后便有了“一错再错”的湖泊群。在青藏高原,③_______。在藏语中,“雍”是绿松石的意思,“雍错”即为碧玉似的湖。薏莫英雍错就是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的一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七、名著阅读7.鲁迅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欣赏的。他是这样评价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都是真的人物。”请从《红楼梦》选取一个符合鲁迅评价的人物,写出这个人物的“真”。字数不超过120字。八、材料作文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钱锺书学贯中西,学识渊博。他的记忆力被国外一些媒体誉为“照相机式记忆”,凡是他看过的东西就像照相一样记在大脑中。后来,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不仅读,还做笔记,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钱锺书的做法对我们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启发:既要坚持读书,也要做笔记,还要常常温习。请你就“读书、笔记、温习”这一主题,谈谈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公安三中高二(上)入学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乐其事,若水之趋下,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材料二: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回答历史之间和时代之间,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两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其中很多成果就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B.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C.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D.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C.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D.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各段大意,注意段落间的联系,再概括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B.“两种”错误,材料一原文是“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应该是“三种”。故选B。(2)C.“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故选C。(3)A.“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就会……”错误,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C.“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故选D。(4)根据第一段开头“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二是引前人的史论……”,阐述如何“史论结合”。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学术体系,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5)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认真研究,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据此可概括出: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启迪未来、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出:发挥史学传承文明,知古鉴今。依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出: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答案:(1)B(2)C(3)D(4)①首先,开门见山;②接着,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④最后,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5)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启迪未来、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3.归纳整合。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雨中的猫(美)海明威【注】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真是个坏天气。”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您丢东西了吗,太太?”“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有只猫?”“对,一只猫。”“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就想要只猫咪。”“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总能有只猫吧。”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有删节)【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中的“美国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是典型的当时美国新女性,但她却又是一个渴望回归传统的女性。B.小说中的“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表现了当时男性对女性传统角色的否定,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对新女性的否定。C.小说中的猫是当时女性的象征,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新女性内心的喜悦心情。D.小说巧妙运用花园等空间场景,展示出不同场景所蕴含的象征意象和深层话语内涵,把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的开头借助大海、公园、广场等空间场景的象征意义,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把女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B.小说写妻子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C.小说的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D.“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海明威创作“冰山原则”的特点,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言简意赅。(3)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4)海明威关于写作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篇小说小说正是这种理论得很好体现。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题干信息,结合原文相关信息,进而对比、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内容,进而具体分析。【解答】(1)C.“喜悦心情”的说法错误,小说只是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却只能充当被动接受者的新女性内心的苦闷。故选C。(2)B.“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说法错误。作者写妻子的这一系列动作、压抑和无奈的心情。故选B。(3)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同意这种看法,小说以“猫”为线索展开情节:寻猫、送猫,未果失望而归。全文因猫而起,故事完整生动,这个孤独无助的美国少妇并非心血来潮爱上了猫,她和它都是一样的孤寂无援;同时。猫的柔顺弱小的形象,形象地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隐喻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结合注释“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思考,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海明威从女性的视角细腻地描绘出了她们内心的渴望和苦闷,传达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和渴望改变处境的强烈愿望,表达更加言简意赅,因惟有原题,并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4)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可见一斑。在《雨中的猫》讲述的故事中,心生怜悯而冒雨出门寻猫,对妻子的举动视而不见,向丈夫表达了她想要实现的简单的种种愿望。最后,旅店老板派人送来了一只大花斑猫,海明威在故事的描写中并不介入个人的评论来影响读者的感受,并在内心与他产生共鸣,但因作者巧妙安排的故事情节而起伏跌宕。作品中丈夫一直看书,以及最后给她送来了一只“替补”的猫。近乎白描式的记叙,却更凸显了小说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的形同陌路的恶劣关系和不平等地位,也更痛恨和鄙视她丈夫的独断专权。答案:(1)C(2)B(3)①不同意这种看法。②因为“雨中的猫”不仅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的映射,止于得猫。③孤独无助的美国太太是在这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们都孤寂无援。④用“雨中的猫”这个标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家庭。⑤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言简意赅。⑥而“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和“不幸的婚姻”都太直白,而且包含的内容太单薄。(4)①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雨中的猫》的情节安排上有很好体现。小说的情节简单明了,意味深长。②故事中省略了不少情节,比如,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小说也只寥寥几笔、虚伪的男子形象却跃然纸上,对话虽然十分简单、不再服从于男性然而却又极其矛盾地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当时美国新女性写得活灵活现。③小说对于急于逮猫的妻子、一直闲躺在床上看书的丈夫,这三个人物的简单描写,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蚤:通“早”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A.素悍勇而轻齐劳苦而功高如此B.遂成竖子之名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其孰能讥之乎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解答】(1)D.“期:希望”错误,“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的意思是“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故选:D。(2)A.两个“而”,都是连词。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翻译成“难道”。D.两个“以”,都是介词。故选:C。(3)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错误,皆道孙子十三篇,世多有,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可知,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有很多,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原文是说孙子,而不是“多有非议”。故选:B。答案:(1)D(2)C(3)B参考译文: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他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就假借罪名砍掉他两只脚,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中、下三等,我能让您取胜。等到临场比赛开始,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三场比赛完后,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之后魏国攻打赵国,求救于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坐着出谋划策,孙膑说:“现在梁国(魏国,因此也称梁)攻打赵国,而老弱残兵留在国内,控制魏国的交通道路,它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来自救。”田忌听从了建议,与齐军在桂陵交战。十三年后,韩国向齐国告急,径直进军大梁,率师撤离韩国回魏。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有可能折损上将军,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进入我国境才三天!”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马陵的道路狭窄,适合埋伏军队,露出白木。”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互不接应,败成定局,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把魏军彻底击溃。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太史公说: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这两部书,所以我不加论述。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可叹啊!【点评】实词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四、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赏析形象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找出形象的身份、特征,以“特征+身份”的形式概括;再结合诗句,抓住对事物的直接刻画和侧面烘托来具体分析。【解答】(1)C.“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应该是苦笋虽然口感苦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也不是作者,正是苦笋那苦涩的口感,就如魏征直言进谏一样。(2)“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一句,是因为“种性别”,坚守节操,敢于直言的人;“我见魏徵殊媚妩,可见,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却对人有很大的好处。答案:(1)C。(2)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点评】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五、情景默写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孔子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论语•述而》)(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5)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王实甫《长亭送别》)【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重点字:隅)(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重点字:僮)(3)扪参历井仰胁息(重点字:胁)(4)芳草萋萋鹦鹉洲(重点字:萋)(5)怨归去得疾(重点字:疾)【点评】《论语》中的名句辑录:(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六、简答题组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青藏高原不仅是雪山王国,①_______,在地域辽阔的青藏高原,“错”是湖的意思,在西藏的许多地方都有带“错”字的湖,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聚合分不开。伴随着印度板块的一路“北漂”,远古时期的特提斯洋被一步步压缩,留下一个个相对低洼的大小盆地,蓄水后便有了“一错再错”的湖泊群。在青藏高原,③_______。在藏语中,“雍”是绿松石的意思,“雍错”即为碧玉似的湖。薏莫英雍错就是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的一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和上下文连贯,且不能是病句。(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提取句子主干,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排序。【解答】(1)①和前面“不仅是”相搭配的连词是“更是”;根据后文“这里孕育着中国最为密集的湖泊群”分析可知,可填“更是湖泊世界”。②前面说青藏高原“孕育着中国最为密集的湖泊群”,根据后文“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聚合分不开”可知,可填“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③前面有“除了用……”可知这里应用“还用”照应,根据前文可知。而根据后文“在藏语中,因此,“雍错”也是指湖泊。(2)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找准长句的主干。本句话的主语为“普莫英雍错”,宾语中心语为“一个大型淡水湖”。然后将修饰成分“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的”分别变成独立的句子,可用“它”做主语。在变换的时候可以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①更是湖泊世界②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③还用“雍错”来指湖泊(2)普莫荬雍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个大型淡水湖,它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七、名著阅读7.鲁迅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欣赏的。他是这样评价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都是真的人物。”请从《红楼梦》选取一个符合鲁迅评价的人物,写出这个人物的“真”。字数不超过120字。【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解答】抓住鲁迅先生的评价分析,意思是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考生要从不同角度看一个人物。然后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即可。如选贾宝玉,结合他的生活环境,随心所欲,却又鄙弃功名富贵。如选林黛玉要结合其身世背景分析,极度自尊,端庄稳重。选王熙凤也要结合其身世,精明干练,善于逢迎,害了尤二姐,她还十分贪婪,还靠迟发公费月例放债谋利,人物性格复杂恰恰展现了“真”的一面。答案:薛宝钗,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识大体顾大局,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给当事人留足体面。但她也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她熟谙世故。人物形象丰富复杂。【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房地产抵押合同变更及合同履行期限协议6篇
- 2024版停车场充电桩安装与运营协议2篇
-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第1课时搭积木比赛课件
- 塑料在无人机飞行控制器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金属材料及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 孤残儿童教育权益保障考核试卷
-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辽宁省大连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保险公估在反保险欺诈中的作用考核试卷
- 简便计算题库600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课件
- 鼻炎的常见症状和药物治疗
- 起重机械的电气故障排除和维修技巧
-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件(共38张)
- 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期中期末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 了解世界各大宗教的信仰
- 一例缝线伤口延迟愈合患者的个案护理体会
- 自然资源数据平台建设需求
- (完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答辩题
- 电工高级工理论题库(带答案)
-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