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延长羁押期限”问题研究_第1页
刑事案件“延长羁押期限”问题研究_第2页
刑事案件“延长羁押期限”问题研究_第3页
刑事案件“延长羁押期限”问题研究_第4页
刑事案件“延长羁押期限”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案件“延长羁押期限”问题研究廖荣辉

摘要:我国现行的延长羁押制度对于成功地展开刑事追诉活动,防止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和审判,避免其毁灭证据、串供甚至威胁证人、被害人等,都是卓有成效的;在不断的延长羁押过程中,嫌疑人、被告人也丧失了再犯新罪、自杀以及危害社会的能力。但作为一种沉重的代价,延长羁押制度法治化水平也确实是不高的,无论是延长羁押法定、程序保障、比例性等实体性原则,还是权力监督、司法救济等程序性原则,都没能在我国延长羁押制度中得以确立。拟通过分析延长羁押制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完善现行延长羁押制度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刑事案件羁押延长

在中国刑事诉讼中,法定的强制措施共有五种,其中与羁押有关的强制措施主要是刑事拘留和逮捕。

无论是刑事拘留的期限,还是逮捕后的羁押期限,尽管在法律中有明确的限制,但都存在着一系列延长的情况。当前,我国作为羁押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延长羁押制度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人权建设、诉讼效率、社会公平的重要障碍。

一、刑事案件延长羁押期限的现状和问题

(一)拘留期限的延长存在的问题

刑诉法第69条①规定了刑事拘留的基本期限、延长期限及理由。基本期限为3日,延长拘留期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至4日;二是“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延长至30日。但司法实践中,拘留期限的延长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1.侦查机关(部门)对呈捕的犯罪嫌疑人延长拘留期限的比率相当高,几乎“每拘必延”

从立法的原意看,我国刑诉法是把3日的拘留期限作为常态,对延长1至4日的要求也不严格,而对30日的拘留期限则作了严格的规定。但据统计②,2007年第一季度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受理的审查(决定)逮捕案件中,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的有446人,其中未延长拘留期限的10人,占全部被拘留人数的2.24%;延长至七日的为37人,占全部被拘留人数的8.3%;延长至30日的为399人,占全部被被拘留人数的89.4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延长拘留期限几乎成了必经程序,不办理延长反而成了例外。

2.公安机关对延长拘留期限的理由未予严格执行

(1)“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适用不当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10条的解释“,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但在办案实践中,有许多作案次数为两次或一次的也以“多次作案”为拘留延长理由,显然是失当的。

关于“结伙作案”的含义,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10条的规定,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但在实践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在一起收购赃物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单独实施的收购赃物行为,却被认定为“结伙作案”并被延长拘留期限至30日。其中原因,到底是认为收赃者和盗窃者是结伙作案的逻辑,还是因为收赃者的问题查清有赖于盗窃行为的查清从而一起延长拘留期限,就不得而知了。

(2)“流窜作案”的适用存在泛化倾向,户籍地对延长拘留期限有较大影响

部分侦查人员认为,外省籍犯罪嫌疑人在本地作案即“流窜作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10条规定“,流窜作案”是指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可见“流窜作案”是指两个以上市、县均实施有犯罪行为。

3.延长拘留期限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1)内部制约机制流于形式

学者认为“,羁押权不能有某一机关单独集中行使,权利的过分集中而无制约必然会导致权利的滥施”[1]。延长拘留期限审批采取了内部审批的方式,在司法实践中,这种审批往往流于形式。

(2)外部监督、救济机制缺位

延长拘留期限决定的内部性导致的监督力度的阙如,能否通过外部监督、救济予以弥补呢?

首先,直到侦查机关(部门)提请(移送)审查逮捕,外部机关检察机关(或审查逮捕部门)才介入并知情,并出现外部(外部门)监督的可能,而此时,延长后的拘留期限已基本被用完③。也就是说,外部监督根本不可能阻止延长拘留期限肯定被执行的结果。

那么,能否通过嫌疑人方的权利救济去对抗不正确的拘留期限的延长呢?我们注意到,延长拘留期限后,侦查机关(部门)会发出《延长拘留期限通知书》,而这份文件的收件人是已经在看守所内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尚受控制,他的救济途经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在延长拘留期限上,嫌疑人除了享有一个知情权外,其异议权、救济权名存实亡。

(二)捕后羁押期限的延长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法律语境内“,逮捕”的必然后果是“羁押”,如果要改变“羁押”的状态,必须要撤销逮捕,或者将逮捕这种强制措施予以变更。同拘留的羁押只能在侦查阶段实施不同,逮捕造成的羁押往往涵盖几个办案环节,包括侦查阶段的羁押、起诉阶段的羁押和审判阶段的羁押。当前,逮捕后羁押期限的延长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逮捕后的羁押期限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一般情况下,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但是,刑诉法第124、126、127条又规定在几种情形下可以分别延长一个月、两个月和两个月。除了这三种情形以外,刑事诉讼法还确立了三项特别的规则④,进一步增加了捕后侦查羁押期限的不确定性。

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又可对案件进行两次的退查,每次的补充侦查时间是一个月,而补充侦查后的重新审查起诉时间又至少为一个月,这对于犯罪嫌疑人又意味着可能延长4个月的羁押。

在审判阶段,第一审程序规定了一次延长审理期限、一种重新计算审理期限的情形⑤;第二审程序中,改变管辖、补充侦查、发回重审案件都要重新计算审理期限。再者,案件在办案机关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移送时间不计入办案期限,审判阶段到底要羁押犯罪嫌疑人多长时间,几乎是个“迷题”。

2.检察机关对侦查羁押期限的延长审查限于程序审查

在提请审批延长羁押期限时侦查机关(部门)提请的材料中,最有实质价值的就是作为提请延长羁押期限理由说明的单独材料,该材料概括了基本案情,对高度概括的延长羁押理由“案情复杂,取证困难”等予以较详细的说明。这份材料是侦查机关(部门)出具的,他们希望通过延长羁押期限争取办案时间、缓解办案压力,难免会有倾向性;而检察机关对实际情况并不知情,最后只得批准。据统计⑥,2006年度,广州市区县级侦查机关(部门)共提请审批第一次延长羁押期限998人、第二次延长羁押期限292人、第三次延长羁押期限71人,其中,不予批准延长的寥寥无几。从这样一个数据,就不难想象延长羁押期限的审查状态:下级检察机关程序性地审查一下材料是否齐备,延长羁押理由是否“面上过得去”,就提出同意延长的意见;上级检察机关再程序性地审查一下,即作出了同意延长的意见。

3.延长羁押期限已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刑诉法立法者确立了基本的侦查羁押期限,又设计了延长羁押制度,意在使大部分案件在基本侦查羁押期限内侦查终结的同时,保证小部分案情复杂、取证困难的重大、疑难案件能形;明确三种情形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严把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关的做法,被《检察日报》报道○11。笔者认为,还可以要求侦查机关(部门)在提请延长羁押期限时,除对新出现的侦查困难情况予以说明外,对检察机关(审查逮捕部门)批准(决定)逮捕时发出的《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等材料内列出的需补充侦查的各项,分别说明进展情况,未取得进展的要说明理由。

5.建立羁押期限告知制度

建议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办案机关应及时将羁押期限、审查起诉期限、法院审理期限及其延长情况告知当事人和相关司法机关,告知方式采用书面方式,告知时间可定为3日或5日。

6.改革审批体制,建立审查救济机制

根据我国的司法体制,笔者建议对延长羁押的批准和救济机制作如下修改:

(1)延长羁押期限的批准由检察机关的两级审批、三级审批,修改为由作出批准(决定)逮捕决定的检察机关批准,并向上级检察机关备案。

(2)上级检察机关承担对延长羁押期限的申诉和异议的审查回复。对于已经经司法机关作出延长羁押决定的,被羁押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其辩护人应当有权针对该决定向上一级司法机关进行申诉,请求上一级司法机关对该延长羁押的合法性、比例性进行司法审查,并作出最终裁决。

这样修改的好处是:

(1)提高了延长羁押审批机关的责任意识。现行法律规定,把延长羁押的最终审批权交给了上级检察机关,本级检察机关出于还有上级检察机关把关和负责的想法,往往予以形式审查即提出同意延长羁押期限的意见;而真正有审批权的上级检察机关,因为不了解批捕时的细节事实和证据情况,往往会同意其下级检察机关的意见。而笔者提出的这种做法避免了“多头负责,到头来谁也不负责”情况的出现,责任清晰,羁押审批机关的责任意识自然也就加强了。有学者也认识到“,完善延押制度⋯⋯不应侧重于具有审批权的检察机关对报延机关的控制,而应侧重与报延机关同级的检察机关对报延机关的控制”[2]。

(2)提高了延长羁押的审批质量。批准(决定)逮捕的检察机关对延长羁押期限的案情和证据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对案件是否的确存在一系列侦查、取证困难在判断上更具优势。而且,由于不用多极审批,经办人可以从容、细致地分析案情和证据情况,进行实质审查。

(3)有利于开展侦查活动监督,有效减少消极侦查的出现。责任意识的增强,时间上的充裕,审查上的细致,给开展侦查活动监督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有效减少了公安机关消极侦查,并以笼统理由搪塞检察机关的情况。

(4)有利于节约时间和司法资源。公安机关需要延长羁押期限的,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7日向检察机关提出,这一规定是考虑到多级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实践中,由于市级检察院与省级检察院相隔较远,往往在途时间需要更长,往往要求公安机关提前10天至半月就提出。公安机关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还可以做大量的侦查工作,但这个时间,往往因为已提出了延长羁押,而被荒废了。笔者提出的这种做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5)有利于开展延长羁押期限救济

由于上级检察机关未参与延长羁押期限的审批,其在对延长羁押期限的申诉和异议审查和回复时,更具有中立性,同时也更有说服力。而且,由于不像之前那样嫌疑人的羁押期限已经临近届满,没有了急于作出批准还是不批准的顾虑,上级检察机关可以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审查和监督,从而更高质量更客观地作出对申诉和异议审查和回复。

结语

本文尚存在不少缺憾,比如,在办案期限与羁押期限的分离上,在通过缩减办案期限缩短羁押期限上,研究者尚未找到成熟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值得欣慰的是,不仅是理论界,实践界也越来越关注此问题,并且已经开始制定、实施有效的局部改革措施○12。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延长羁押期限制度会不断得到完善更有效地保障人权、彰显效率与公平。注释:

①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

②根据广州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办案系统数据、收发案登记及批捕监督卷资料统计。

③实践中,也存在检察机关(审查逮捕部门)在案件呈捕(移送审查逮捕)前提前介入侦查的情况。但此类案件,往往案情重大、复杂,取证困难,社会影响大,一般符合延长拘留的条件。

④根据刑诉法第128条的规定,在侦查期间“发现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公安机关可以不经检察机关批准,而自行决定“自发现之日起重新计算羁押期限”。刑诉法第128条还规定,“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根据刑诉法第125条的规定,“因为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延长羁押期限。

⑤根据刑诉法第16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本法第126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⑥根据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的统计。

⑦同注释⑥。

⑧这种情况较多地出现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中,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⑨换言之,不论诉讼活动继续进行还是暂时中止,抑或是从审判、审查起诉阶段分别倒退回审查起诉、侦查阶段,对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都会自动地加以顺延。

⑩一般看守所都设在比较偏远的地区,路程上要花费较多时间;审讯时既要与犯罪嫌疑人斗志斗勇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还要制作讯问笔录;有些案件还要聘请外语、手语、地方语翻译。

○11“案情复杂”的五种情形为:“涉案犯罪嫌疑人在3人以上或同案犯在逃的共同犯罪;1名犯罪嫌疑人涉嫌多起犯罪或多个罪名;案件定形争议大,在适用法律上确有疑难,需要协调;取证涉及的种类多或需要境外取证;与其他重大要案牵连,且影响重大的要案处理,重大要案尚未侦查终结。”参见沈义的文章:《重庆:严把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关》,载于检察日报2006年6月16日。

○12例如,江苏省、重庆市等地检察院2006年之前就已试行轻型案件快速处理机制。2006年,广州市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