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祝福》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教学实录老师:同学们好,《祝福》读懂没读懂?学生:读懂了。学生:一半。老师:读懂了,一半,我请这位男同学说一下,你读懂了?你来给我们说一下整个故事好吗?用简洁的语言。老师:就是讲了一件关于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她不是鲁镇人,她到鲁镇来做临时工,她给四叔和四婶做短工,非常的能干,但是自从她被家乡的人抢走,然后让她嫁给别人,但是怎么说呢,非常不幸的事是,她的丈夫第二年死于伤寒,然后她的儿子被狼也给叼走了,因为这事对她打击很大,她的心情非常的沉痛,她回到鲁镇之后呢,像变了个人似的,非常的麻木了,然后镇上的人包括四叔和四婶都非常讨厌她,因为说她种种的不吉利,所以说祭祖的时候不让她动供品,然后也不让她参与祭祀的过程,她受到种种非议之后,痛苦地死去了,这个事情说明了鲁迅对当时旧社会的的一种指责,对于这个封建礼教的批评了。老师:我想问你一下,这个故事是谁来给我们讲的?学生:就是鲁迅他自己。老师:鲁迅他自己?学生:嗯。老师:鲁迅说今天我是鲁迅来讲个故事是这样的吗?学生:也不是。老师:那是什么?学生:他用了一个他回到鲁镇的事情。老师:是鲁迅回到鲁镇吗?学生:其中这个人就是这样。老师:这个人是谁啊?学生:这个人应该是想象的一个人。老师:小说肯定是虚构的了,这个想象的人在文中是谁?学生:鲁迅啊。老师:呵呵……,是鲁迅吗,他呈现出来的是谁?你看到的是谁?学生:看到的是一个……老师:叫什么?学生:他没说。老师:他没说,好,你请坐!这个男同学来说。学生:文中叙事是一个叙述者,他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然后讲述的这件事情。老师:是“我”?学生:对。老师:是“我”看到的,好,请坐!知道了吗,是不是我?对于这种叙事咱们不陌生,在哪儿见过?学生:小说。老师:小说,你学过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上有“我”?《风筝》,还有什么?学生:《社戏》。老师:哦,《社戏》。学生:《润土》。老师:你们说的《润土》是哪一篇小说上的?学生:《故乡》。老师:对,《故乡》,是“我”回到了故乡,要注意,小说中的“我”,不一定是鲁迅,可能鲁迅是他的原型,小说是虚构,刚才这位同学复述情节基本上是对的,这个故事基本上呈现出来了,我想再问一下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这篇小说吗?说实话,没关系,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哦,1、2、3、4,4位同学,不喜欢的同学举手?呵呵……,这么多同学,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你为什么不喜欢?学生:我感觉祥林嫂描写的太悲惨,让人很同情她,越读越……,读到后边就非常感伤,觉得她太悲惨了。然后有点不大想去多回忆,如果回忆太多的话,一遍一遍回忆她痛苦经历的话,我有点感到承受不起了。老师:不能承受其重啊,还有没有别的同学说?你和她的感觉不太一样,还有没有另外的感觉?好,你来。学生:我觉得通篇气氛非常阴沉的那种感觉,因为可能当时旧中国的社会太阴暗了,然后鲁迅就借着这种阴暗的社会,文章很凝重的语调,让人很压抑,看不到希望的那种感觉。所以我不大喜欢。老师:好,请坐!很压抑,好像看不到希望,有这种感受的同学举手?读鲁迅的小说很难受,我也是这样。我读鲁迅的文章就觉得特压抑。特别是他的小说,就是特压抑,但是有一点,压抑的东西、不愿读的东西未见得不好,我不知道同学们平时喝不喝茶。学生:喝。老师:喜欢喝什么茶?喜欢喝花茶,还是喜欢喝红茶,绿茶,苦丁茶?有些东西呢它未见得不好,有可能它更凝重,更浓缩,味道更浓,有些东西呢它可能更清新、清淡,我们可能喝起来更上口,但是,营养未见得比那一种苦涩的更高,我们拿到文学作品,首先要读进去,难的未见得不是好的,我记得有一个美学命题,难是什么?难就是美!有的时候,难就是美,所以我们今天,一起来品味这一篇《祝福》。我们欣赏一部小说,最重要的是欣赏小说的什么?学生:人物。老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人物,最重要的一个人物祥林嫂。你们来思考,分小组为祥林嫂添添前面的修饰语。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一下,你们自己为祥林嫂前面添上修饰语,然后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添修饰语,而要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充实你的修饰语。好,开始!(20分钟后)好,刚才我询问了各个组,大家基本讨论好了,这样我们就请小组派代表,一个同学说完,这个组当然还可以再补充,好不好?哪个组先说?女生先说?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看,跟着这位同学来翻课本看,要注意我们读文章一定要进到语言中来,不要架空,要从文中去找,去品味,来!学生:我觉得祥林嫂一开始没有被大家那么厌恶,在第三十段就写了四婶知道她的意思。老师:同学,你先说一下你们的祥林嫂,就是你们组为祥林嫂加的修饰语。是一个怎样的祥林嫂?学生:她是一个被当时封建社会所摧残的祥林嫂。老师:被封建社会所催残的祥林嫂是吧?学生:嗯。老师:表现在哪里?从文中分析,其他同学跟上啊!学生:就是在翻过来的第八段,对话开始,在对话里就可以看出,她被当时的社会所催残,她问“我”有没有地狱,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封建迷信很严重。老师:哦,就从她问有没有地狱开始,能表现祥林嫂被封建所催残了?学生:是。老师:嗯。学生:还有就是在第八十二段,她给大家讲述的事情就是被大家所厌烦唾弃的。老师:哦,厌烦和唾弃,哪里看出来呢?学生:就是第八十四段。老师:咱们一起来看啊。学生:她说了一句,“唉唉,我真傻”,再往后就是“祥林嫂你又来了。”就可以看出,她的事情被大家所厌弃了。老师:她讲的一个什么事情?学生:她讲述的是她的孩子在春天去门口剥豆子时候,被狼叼走,然后被狼吃了。老师:人们一开始是厌烦唾弃的吗?学生:一开始是对她有一种怜悯的心。老师:怜悯的心。从哪里能够看出?老师:请坐,谢谢!好,后面同学请补充?学生:能够从四婶听到她这些话之后,眼圈红了,人们有的都会流下眼泪,这里可以看出来其实刚开始是同情她的,但是因为一件事被反复说了很多遍,人们都会听得厌烦了。老师:人们一开始同情,是怎样的同情?大家来看一看鲁迅是怎样描写的?你们组请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谁来读?你来读好吗?从“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开始读。学生:“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眼神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坎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他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没有应,去一看,只见豆撒了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等出去以后果然没有,我急了,邀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到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他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窼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想,便叫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祥林嫂仿佛卸了一件重担似的,吁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的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带指引,自己驯熟地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老师:嗯,从这里能够看出。学生:四婶刚开始还在踌躇,然后听到她的遭遇以后,心软了,就把她留了下来。老师:还有吗,你们组还有没有?来,请坐!学生:我发现在七十二段,别人叫她的音调和先前的有不同,因为她当时是一直在讲述他孩子的这件事情,这时候已经被人们有一些厌烦了。老师:好,你来读你找出来的,其他同学跟着来啊!学生: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可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日夜不忘的故事。老师: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关于这个故事人们的反应?学生:在第七十四段。老师:嗯,好。学生: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多宽恕她似的,脸上立即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在街头没有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翻,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就是反复着向别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往往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就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老师:你从这里能看出什么?学生:镇上的人们对她重复说的话已经厌烦,即使是慈悲念佛的老太太也不会有一点泪的痕迹,就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对她说这件事情,感到没有任何的新鲜感。老师:好,请坐!同学们再想一想,人们从要听到最后的厌烦,中间还有没有别的情感,还是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几段?你能找到吗?一开始人们是怎么听的?来,那位同学。学生:老师,我觉得要听,感觉是拿别人的那种苦痛当作自己快乐的那种感觉,你看有一些地方说,没有听到这个故事的人也……老师:拿起课本,我们一起来看!你看鲁迅是怎样来写的?学生: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从这个“满足”地去了,我就感觉到特别的悲哀的那种感觉,别人这样悲惨的故事,你就是听一遍,竟然还能够感到满足,其实她们心里没有拿着祥林嫂的这种苦痛经历当回事,反而当成是自己的一种谈资,另外一种情感,是咀嚼玩味,而不是那种纯粹的怜悯。老师:除了满意、满足,还有吗?你就从这一小段中,你看看哪些字眼还特别刺眼,刺我们的心。学生:“鄙薄”我觉得。老师:改换了鄙薄的神气。学生:因为祥林嫂是经过了一个悲惨的经历又回到鲁镇的,但是他们还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她,我觉得显出了他们对她冷漠无情。老师:就是这一小段,咱们一起来咀嚼一下。学生:还有“那陪出去的眼睛”,因为你流眼泪是一种感情,是一种感情的流露,只有你跟她的心灵有一种重叠交集、共鸣的那种感觉,你才会流出眼泪来,但是你不流泪你硬要流,像是勉强自己流的那种感觉,她是陪出去的眼泪,说明人家本性是对这个事并不在乎。老师:是陪出眼泪,是作戏,这个同学说得漂亮。是作戏,是作秀,还有吗?请坐!咱就看看这一小段,还有哪个词刺人眼?嗯,这位男同学。学生:就是倒数第一行那个“满足”。老师:嗯。学生:因为祥林嫂这个事情实际是很悲惨的,但她们都很满足,说明她们将这个悲惨的事情化作一种乐趣了,这是心灵的扭曲。老师:对。是化成一种乐趣了,是鉴赏别人不幸的乐趣,人性的扭曲,来,这位同学继续说!学生:刚才他说到乐趣,然后在第一段又有一个词,就是“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我觉得碰到这样的事,不是没趣的走开,就是显现出铁石心肠的那种感觉,因为他如果说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说没趣的话,你敛起笑容走开去就行,是没趣的走开去,感觉对这种事也是毫不关心的感觉。老师:对,漠不关心。对别人的苦难甚至灾难漠不关心,没趣的走开,还有吗?来,最后那位同学。学生:就是说“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我觉得就是她们为了寻来,寻找祥林嫂是没有别的,因为她们在生活中没有什么开心的事,她们觉得祥林嫂是能让她们开心的,但是祥林嫂的故事恰恰是她真的悲惨,所以说我觉得她们有一种……老师:作为这些人生活的调剂。学生:调剂品。老师:好,很好,请坐!这位同学讲得很好,本来这些老女人生活可能也和祥林嫂一样,也是苦难的、无趣的,但是通过咀嚼祥林嫂的苦难,她们得到了某种满足,作为她们生活的一种调剂,这里就看出人们对别人痛苦的一种兴趣和敏感,这说明人们是怎么样的啊?这些来听故事的人。学生:凑热闹。老师:还有吗?学生:铁石心肠。老师:还有吗?学生:麻木。老师:还有吗?学生:我觉得她一开始,就是男人没趣的走开了,女人然后过来听,然后换上了鄙薄的神气,听完之后叹息一翻,然后满足的离去了,所以我觉得其实他们没有一点同情,完全出于猎奇的心理去听,看到冷漠无情。老师:好,请坐!看出了无情,不仅仅是冷漠、麻木,还有就是无情,也就是一种人性的惨忍,是不是人性的惨忍?到最后人们连听都不要听了,祥林嫂还在讲吗?还在讲,讲到最后呢?还在讲吗?不讲了,没有人听。俄国有位作家契诃夫,你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对,《变色龙》。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苦恼》,说的是一个马车夫叫姚那,是个老马车夫,他已经很老了,希望自己的儿子来接自己的班,结果突然发生了不幸,他的儿子死掉了,于是他在赶马车的时候,就特别希望来给别人倾诉这种痛苦,所以别人坐他的马车,他就要讲这个事,结果没有人愿意听,有的人甚至还要打他,晚上回到车房之后,他看到有一个人,车房里的一个人坐起来了,他以为要听他的故事,结果那个人喝了一点水又躺下了,他内心的这种愁苦,无法倾诉,他实在憋不住了,他就到了马房,到了外面马圈那里去,给小马讲,这个小马静静地听着,而且还来舔一舔他的手,这个故事讲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大家想一想,你从这个故事,是不是也能看出人性的那种冷漠和残忍,没有人把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人性的这种残忍,实际上作为一个小人物,他的要求是非常的非常的卑微的,什么样的要求?祥林嫂的要求是什么?希望有人听她来讲,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卑微的要求,但是没有能满足她。契诃夫呢,他是从人性的冷漠这个角度来说的,鲁迅是从哪个角度来讲啊?学生:我觉得他应该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人性的冷漠无情。老师:嗯,很好,是从社会的角度,批判这个社会,鲁迅一直批判民族的劣根性。从社会这个角度去讲祥林嫂,当然,肯定也有人性的东西,人性脱离不开社会,刚才这个组的发言很好,其他同学的补充也特别的棒,你们发觉了吗?在我们读得最好的时候,都是在干什么呀?咀嚼语言,看出来了吗,这就是咀嚼语言,好的作品要通过叙述来给我们传递的,不是作者跳出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他要把他的情感渗透到叙述之中。老师:好,下一组了。刚才那一组是悲惨的祥林嫂,受社会催残的祥林嫂,你们组?学生:我们组认为是一个勤劳朴实的祥林嫂,从第三十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朴实的妇女形象。老师:典型的、农村的、朴实的妇女形象,好,请坐,非常好!来,那位同学补偿。学生:我认为不仅勤劳和善良,还有她的质朴和顽强,她的质朴,从她外貌描写可以看出来。老师:好,咱们同学一起跟着看外貌描写,来!学生:从第三十段,是卫老婆子初次带她来鲁家,然后它上面写着“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个地方是她的第一次外貌描写,是她穿着的描写,但是在后面……老师:穿着能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她的穿着打扮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多花哨的装饰,一个非常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形象。他脸也白胖了,很容易就满足了。老师:这正应了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灯下漫笔》中所言:中国人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做稳了奴隶,一种是欲做奴隶而不得。此时的祥林嫂是做稳了奴隶。再看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吗?学生:她扎着白头绳,说明她是一个寡妇了。老师:寡妇,身份出来了。学生:在后面第二次来四叔家,第六十二段上面仍写道“她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个地方跟前面那个外貌是一样的,说明她并不注重穿着打扮,说明她比较朴实。老师:她注重,能穿什么呀?这里是不是还有一点别的?学生:她对她死去的丈夫一种纪念吧。因为她一直扎着白头绳,没有违背自己作为一个寡妇应该守的贞节。刚才还提到“顽强”,我觉得她的顽强中还有一种倔强的,她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她很注重,她没有否认她自己的存在,她在为家人逼婚的时候,反应非常激烈,她没有顺从屈服他们,甚至把头上撞出一个大包,然后以血为代价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守节的女人,然后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她是一种更加,怎么说呢?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吧,顽强。老师:大家注意,她的自我意识是什么?学生:她无论如何也不想被家里人安排自己的婚姻,她想自己来选择,就……老师:她自己选择什么?学生:选择丈夫。老师:自己选择丈夫。学生:她不想被那两个壮汉抓上船。老师:她非自愿地走上去。学生:她要自己追求爱情,她不想让别人来插手这件事。老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她要自己去追求爱情,要找自己心仪中的白马王子是吗?而不是要让别人强迫着把自己抓上去,有好多同学都要说,谁来说?这位同学。学生:我感觉之前那位同学说得有些歪了,首先作为一个生长在穷山村里的一个朴实劳动妇女,她应该深受当时封建思想的禁锢,首先前提是结过一次婚了,作为一个寡妇守贞洁的话,就不能再嫁了。那个追求所谓的自由的爱情有点说不过去,而且她长年在山里,就算在鲁镇里也是一个封建的小镇,她也不会去接受进步思想,和什么追求自由的爱情扯不上边了,我觉得她应该是对于她贞洁的保护,她自己,她的精神,她的灵魂就是说属于她的丈夫了,她要守她作为一个女子、一个妻子的贞洁,她不想再嫁给第二个人,就是一女不嫁二夫那种感觉,所以她的反抗极为激烈,但是还是被迫就犯了。老师:这位同学啊,很内行,他说了在过去的时候,一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二鞍,是这样的。还有要说的,那位同学。学生:我觉得她应该是那种对封建,跟刚才那位同学差不多,也就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当时那个社会还是信奉礼学,文中也说了,四叔是个礼学的先生吗,当时的礼学是寡妇不能再嫁的,可以说越礼会被很多人批判的,但是那个卫老婆子让她又改嫁。老师:是卫老婆子让她改嫁吗?学生:她婆婆为了赚她儿子的彩礼钱,让她改嫁,本来说应该也是受批判的,当时也是受别人唾弃的,都没有批评她。老师:没有批评谁?学生:没有批评她婆婆。我觉得它说的就是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用礼教来剥削普通的人。老师:用剥削好像不好,我们用一个什么词好一点?学生:压迫。老师:压迫。学生:束缚。学生:催残,老师:还有什么?学生:禁锢。老师:禁锢,这比剥削用到这里要好,请坐!说得不错。还有要补充的吗?学生:我觉得祥林嫂她更能体现出女人的那种尊严和她的那种基本的道德底线,作为女性的基本要求。老师:哪里能体现出来?学生:她那种倔强的性格,从第五十六自然段,“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炭,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从这里能看出来。老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这里更能体现祥林嫂作为女性的尊严,大家对这句话有想说的吗?你有什么思考吗?这位女同学吧,一会再让那位男同学说。学生:我觉得她其实不是体现了作为女性的尊严,她前面开始的时候就介绍了她很早之前就死了丈夫,她守寡,那时封建社会就是要求女人守寡,就是不能再嫁人,但是她的婆婆和她的小叔子要逼她嫁人,在当时是一件被大家所唾弃的事情。老师:嫁人,再嫁人是……学生:再嫁人是被人所唾弃的事情,她其实也是反对的,但是她拗不过他们,她想用自己的行为来表示对她的那种贞节的捍卫,但被强硬地和她那个新的丈夫锁在房间里,我觉得她不是体现了她作为女性的尊严,她是一个寡妇,她要遵守当时封建思想,所以她作出了反抗。老师:是为了尊重,这个词好像我们可以再换一个,是尊重封建礼教呢还是?学生:遵循、遵守。老师:遵守、遵循,对,这要比尊重要好是吗?好,还有要补充的吗?学生:我稍微地说一下,不是总结。我从别的地方看到,这种小说为了强烈,他要制造出一种很大的矛盾来,这个矛盾我觉得就是一个悲剧,祥林嫂的悲剧,我觉得这是她个人的矛盾,从整个社会从她那种强大的压力,她个人的那个思想,跟整个社会强大的压制然后产生了一个矛盾,所以就特别能显出她的顽强难能可贵来了。老师:你说这个矛盾是祥林嫂个人的矛盾?学生:祥林嫂想守女人的贞节,可是这个社会提出,后边注释写着这个礼学是存天礼灭人欲,他毁灭他压制人自由的欲望,不是不是,是自由的思想。老师:你说祥林嫂她的自由思想是什么?学生:就是前边两个同学说的,她守作为一个人的这个尊严,作为女性的贞节,但是这个社会不允许她这样做,然后就……老师:社会不允许她干嘛?学生:社会不允许她做第二个丈夫的妻子。老师:首先我想表扬一下这位同学,他能够很自觉地去寻找理论的书籍,这是好的呀。请想一想这个同学所说的还有没有可思考的地方。学生;我觉得错的不是祥林嫂还有那些人,错的是这个压抑的世界。老师:嗯嗯。学生: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所迫,她的婆婆也不会为了生计把她嫁到那个山沟里。

老师:你是说她的婆婆不是那么穷她就不会嫁祥林嫂?学生:对。老师:是这样吗?学生:是。老师:我觉得你读作品有一种悲悯的心态,这很好,请坐!我认为一位一流的、伟大的作家,他不仅要揭示人间的苦痛,他还应该有一种悲悯的关照是不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读者好像也应该怀有一种悲悯,这位同学就有这种悲悯,她看到婆婆是一种无奈,人是社会中的人。还有吗?就咱们这个话题咱们再来讨论一下好吗?到底是这个社会让祥林嫂嫁人呢还是不让,当然祥林嫂表现出来的是不要再嫁。到底让不让她嫁?学生:我觉得祥林嫂是旧社会的牺牲品,迫于压力,人们为了生存可以牺牲一切,也不再遵循什么封建社会的道德,限制祥林嫂,就是人们追寻自由的一种权利,被束缚。老师:你来详细说,这个追求自由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在哪里?或者在祥林嫂身上表现在哪里?学生:祥林嫂……老师:你不是说限制人们追求自由吗?人们追求的哪个自由?学生:她本来可以在鲁镇,在鲁四老爷家打工,好好生活,因为她家里的一些,家庭状况,她还要被迫做一些牺牲。老师:被迫做一些牺牲,你说的做一些牺牲指的是什么?其他同学有补充也可以?你觉得在这里在祥林嫂身上她要做出一些牺牲是指的什么?学生:就是解决她婆婆家里一些困难,面临一些比较多的问题。老师:祥林嫂出来她婆婆知道不知道?学生:不知道。老师:她还想回到她婆婆家吗?学生:不想。老师:那就不是解决她婆婆的问题。学生:嗯。老师:她出来了就不能帮她婆婆干活了,这不是解决她家里的困难。学生:对。老师:没想好?没关系,继续想,还有到底祥林嫂要追求什么样的自由?到底压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由?刚才咱们同学都会说是封建礼教压制了人们的自由,但是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是祥林嫂不愿再嫁的自由,还是别的自由啊?这是个问题,好,请后面的这个同学说。学生:其实我觉得也不是她再嫁的自由,应该是想要一种平稳的生活吧。就是说在没有别人的控制下,自由能够独自生活或者和喜欢的人一起生活。老师:和喜欢的人一起生活。学生:对。老师:你说祥林嫂她现在这样子,她不愿再嫁?是她的自由意志还是有别人控制她?学生:我觉得她是别人控制吧。老师:她自己是想嫁的?学生:我觉得从后面来看,她和柳妈的对话来看。老师:说,很好,大家翻书看。学生:就是说和柳妈对话来看,她自己想嫁,因为她是和第二任丈夫沟通以后,觉得人挺好,所以说就想要在一块。老师:哪里?给我们读一读,其他同学跟着找一找。学生:“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老师:从哪里能看出来祥林嫂觉得嫁了之后也挺好的呀?学生:就是说她自己肯了,就是推说他力气大。老师:什么?声音大点,推说老六同志力气大。学生:我觉得如果在自己不愿意的情况下,无论别人怎么逼迫她,她都是抱着一种不愿意的姿态去迎接。老师:是这样,还有吗?你从你刚才读的这一段再看一看,你还能从哪里看出祥林嫂嫁了之后……学生:她笑了。老师:啊,大家一起来看,祥林嫂是怎么笑的?来,你读一下那句话。学生:“你倒是自己试试看,她笑了。”老师:笑了之后,看到鲁迅描写她的眼光了吗?她看哪里了呢?学生:“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老师:你说看雪花的时候她会想到什么。学生:应该是想到和她那个第二任丈夫的回忆吧。老师:什么样的回忆?学生: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老师:生活中的什么样的点点滴滴?学生:快乐。老师:你怎么知道?学生:她如果是不快乐的话,那她就不会是一开始就笑。老师:嗯,很好,请坐!这位同学非常的敏感,有对语言的敏感,你看咱们整篇文章中,写祥林嫂笑的时候多不多?不多,基本上没有,从这一处你就能够看出来祥林嫂笑了,这个笑是什么样的笑?发自内心的一种笑,但是她在嫁贺老六之前,或在嫁贺老六的过程之中,她是持什么态度?学生:反抗。老师:反抗,宁死不嫁,这又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刚才有个同学说,祥林嫂坚守自己的意志,不要嫁,咱们同学想一想,祥林嫂如果作为一个人来讲的话,文学作品是人学啊,我们要时刻想着她是一个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和我们一样的人,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祥林嫂的反抗是基于什么去反抗?是基于她那种天然的本性吗?学生:我感觉她应该是,她这个反抗就是她内心的感觉应该遵守的礼教,她不应该再嫁第二个人,但是由于她后来,她首先已经被迫就犯了,她在就犯的情况下,然后被迫过这个生活,过着过着呢然后其实也挺好,后来就愿意了,我感觉是这种情况。老师:封建礼教压制的是她什么?学生:压制的是她的思想,心灵。老师:在这里压制的是她的思想、她的心灵、她的精神,这种精神自由,刚才咱们同学们都说自由,压制了她的自由,不是压制了她不想再嫁的自由,而是压制了她生命中的一种本能,追求幸福的本能对不对?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阐述的已经很好了。她那种强烈的反抗,反抗的是什么呀?反抗的是再嫁,而不是反抗的对她的一种束缚。能想通吗?没有想通的同学也可以举手,咱们再来讨论,没关系的,有没有?那位男同学想通了吗?学生:想通了。老师: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封建礼教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而不是说改变祥林嫂不再嫁的这个命运,要注意这一点,从这里你就能够看出,鲁迅的深刻,为什么说鲁迅深刻?刚才咱们同学已经说过,祥林嫂要守节,为谁守?学生:为上一任丈夫守。老师:为上一任丈夫来守节,我们过去有一个夫权。学生:三从四德。老师:哎,非常好,三从四德,女嫁随夫,丈夫死了,没有死掉的妻子,也就是说寡妇了,她就叫什么?她有个专有的名词,叫未亡人,也就是还没有死亡的人,丈夫的未亡人,这是当时的一种说法,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一女不嫁二夫是不是?如果一个女子嫁了一个丈夫,这个丈夫死掉了,你说对于人来讲,这个妻子有没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学生:没有。老师:你是说祥林嫂没有了,还是说人不应该有?学生:祥林嫂没有了。老师:哦,对,祥林嫂没有了。我们说作为人应该有没有?学生:有。老师:你同意?男同学都同意,非常好啊,说明启蒙没有白启蒙啊!这是遵从人性是吗?女同学更愿意。遵从人性,在五四的时候,产生了一大批小说,都是来反映女性解放的,一般都写到什么程度呢?写到女性想再嫁,但是社会不让她嫁,都是这种矛盾,你看鲁迅写的,这个女性怎么样?她想嫁不嫁?祥林嫂她本身就不想嫁,为什么不想嫁?被封建思想压抑了,这就是一层矛盾,就是她要守妇道,守妇节的话她就不要再嫁,不能再嫁,但是她婆婆家让她嫁不嫁?要把她卖出去,她婆婆要把她卖出去,这作为一个家庭来讲,这两个是什么的?学生:矛盾的。老师:对,矛盾的。再嫁的话,这就意味着祥林嫂要违背了丈夫的那一方,违背了夫权,不嫁又违背了婆婆这一方,违背了族权。你看这又形成一层矛盾,两重的矛盾。你看还有没有矛盾上再加矛盾,祥林嫂嫁出去了有了一段比较美好的生活,结果不幸又来了,夫亡子死,又回到了鲁镇,好,下面我就不说了,请同学们接着来讲。还有没有矛盾等一会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继续,你们组说完了吗?老师:好,下一组。学生: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可悲值得同情的祥林嫂。老师:可悲,值得同情的祥林嫂。学生:因为这篇文章是倒叙手法,他先是讲述了祥林嫂的结果,最后她成为了一个乞丐,就是说明她对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环境已经绝望了。在文中第十段第十五段,她和那个文中的“我”几句对话,祥林嫂问文中的“我”,就是说有没有什么地狱之类的,然后下了地狱死掉了一家人,能不能见面之类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受封建迷信影响很深的妇女形象,从她问文中的“我”死掉一家人能不能见面,说明她内心已经到了一种很绝望很孤独的境地,而且她问文中的“我”,能不能见面,说明她想和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孩子都能团聚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文中的“我”回答她,说不清楚,含含糊糊的回答她,说明文中的“我”对她有一种同情的态度,既是突出了祥林嫂的心情也突出了“我”虽然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但还是不能为祥林嫂做出一些什么事情来,不能改变也不能帮助她,说明祥林嫂是一个可悲可同情的人。老师:你刚才说的这一段,大家一起来看,文中的这个“我”,一开始是说不清吗?大家一起来看,看一看,祥林嫂问他的时候,他一开始是说不清吗?学生:一开始说“也许有吧。”老师:有的是什么?学生:就是说有没有灵魂?老师:哦,说有,为什么又说“说不清”了呢?学生:说不清,就是文中的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就是有一种善良的一面为她着想。老师:说有,就不善良了吗?学生:是为她现在的处境着想。老师:为她什么样的处境着想?学生:就是想要寻死,对社会没有抱多大希望。老师:是吗?请坐!再来想,那位同学,你们小组的那位同学来补充。学生:结果她又问有没有地狱?鲁迅写的人物这时候就吱唔了,因为下面说“我”害怕她有危险,就是大约在别人祝福的时候,她感到自身寂寞。就是说明她那个时候对社会有一种绝望,就没有人陪她,她的家人什么的就已经不和她来往了。老师:她还有什么家人?学生:她婆婆。老师:她的婆婆,哪一个婆婆?学生:就是那个嫁给……老师:逼她嫁给贺老六的那个。学生:对老师:她婆婆是吗?学生:对。老师:把她嫁出去了,她们之间的确就没有关系了。好,请坐!她为什么说到有没有地狱的时候,“我”改变了回答?一开始说有没有灵魂?说有,为什么问到有没有地狱的时候,“我”就说不清了呢?刚才那位同学说同情祥林嫂,我觉得这个事没有什么问题,但为什么说不清?学生:我觉得是因为文中的“我”想给祥林嫂一种希望吧,当她说地狱的时候,如果“我”说有的话,她可能就受那种封建的思想,觉得自己会入地狱什么的,如果说没有的话,可能会给祥林嫂一种希望,希望她以后的生活不会受到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老师:入地狱怎么可怕了,祥林嫂?学生:她那种封建思想就可能觉得入地狱之后会受到很多惩罚。老师:什么样的惩罚?学生:被分成两半什么的。老师:为什么被分成两半?学生:因为她改嫁了两次,不是不是。改嫁了一次。老师:好,请坐!对,这样就讲清楚了,她为什么害怕入地狱,是因为要被锯为两半。她怎么知道会被锯成两半?那位同学来说。学生:后文那个柳妈给她说的,柳妈说她改嫁了一次到地狱里去,把她锯成两半,分给她的两个丈夫,她的那一套理论,给祥林嫂很大的恐惧感,“我”在这个地方是想给祥林嫂留一个生存下去的希望,就是不让她彻底的绝望,彻底地觉得这个世界是非常的黑暗,自己没有活头,给她留一个活路,所以说他没有肯定地狱是有的,用了一个这样的回答。老师:“我”没有说有地狱,是给祥林嫂留一个活路是吗?学生:是,我感觉这个时候“我”在文中的角色实际上是一种,就是说他在这个对话短时间内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在前面他感觉就是说,之所以问他有没有地狱,他回答也许有吧,他是想给祥林嫂说一种在绝望之中生一种希望,给她活下去的希望,但是到了后面的时候,当祥林嫂问到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时候文章中的“我”才幡然醒悟,自己想的和祥林嫂想的是完全不同的,他也许无意之中把祥林嫂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思想上,祥林嫂想问的就是如果她入了地狱,如果她们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话,那么在这个悲哀的世界上,她就不用留着,还不如过跟家人快乐地见个面的生活,这个时候作者就开始为了想让祥林嫂别相信这个鬼神,所谓的鬼神之说,想让她活下来,然后他决定翻过先前的话来,然后说实在说不清。老师:嗯。学生:我感觉这个地方呢,他是否暗藏了一种对比,“我”在文中是一个进步的,有着先进的文化思想。老师:你怎么知道?学生:前面不是说四叔说他是一个新党。老师:四叔说“我”是一个新党。学生:第一段,说的虽然是康有为,但是可以说当时应该暗示“我”是康有为这种,被康有为的新党思想所支配,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就是说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所以说后来“我”觉得四叔骂祥林嫂谬种,也有骂他的成分,所以我觉得他有一种进步的思想在里边。老师:你从四叔与“我”的对话能看出我有一些进步。学生:对,进步的思想。老师:但四叔没有骂他是新党吧?学生:四叔骂他了,骂他了,借骂他来骂康有为。老师:指桑骂槐。学生:对。但是连着顺带也一块骂了。老师:连他也一块骂了。学生:我觉得既然他代表着一种进步的思想,然后他对待祥嫂的这种态度,就是纯粹的,她在文中第十段,以及后边纯粹想要帮祥林嫂,与后面写的祥林嫂一生的回忆之中写到的,受封建压迫的鲁镇人,还有那些压迫祥林嫂的人,还有四叔和四婶对待祥林嫂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一个对比,而且我感觉他有一种先进的自由的思想,和老旧思想的那种对立,我也不大清楚。老师:你是在讨论“我”的进步了。学生:我觉得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了,其实她不是想要一家人团聚,然后开心在一起,她死了下地狱,她的两个丈夫就都在地狱里等着她了,柳妈就说阎王只有把你锯开分给他了,其实这句话她是在担心,她到底会不会被锯开分给他们,而不是她向往和他们幸福的生活。老师:好,请坐!大家看一看,她害怕入地狱,是害怕被锯开,这个思想是谁给她的?学生:是柳妈。老师:是柳妈给她的,这对祥林嫂的影响是什么?学生:给祥林嫂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我觉得我可以解答刚才那个男同学提出的问题,就是我是这么想的,我查了查课外资料,《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叫《彷徨》,他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我觉得他这个彷徨是不是一种他怀着这种启蒙思想到社会中,想拯救人民群众,但人们受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他是彷徨于这种启蒙的思想,能不能把他们从这种苦痛中解救出来?我觉得虽然有对立,但鲁迅也不知道能不能来消除这种矛盾。老师:鲁迅自己也有一些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他也处在彷徨之中。在这里我还想给同学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一定要去好好地读作品,必须自己渗到作品中去,用自己切实的体验去读它。有很多的解说的东西,可能是悬挂在我们头上的一个紧箍咒,它可能还真的帮不了我们,所以同学们的自身感受是最重要的,有些东西是要通过自己去悟的,你自己去悟,慢慢地化开了。比如说,刚才好像是那位同学,说人们咀嚼祥林嫂失掉儿子的那种痛苦,是不是从字里行间去咀嚼它,这才是你们真正的收获,就是作为一种文学的鉴赏,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审美,有时候你读了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它反而成了一种禁锢了,要注意这一点啊。咱们同学注意,刚才说柳妈给了祥林嫂更大的压力,这个柳妈是干嘛的?也是个下人,她给祥林嫂支的这个招,内心是想帮助祥林嫂,结果怎么样了?反而害了祥林嫂,让祥林嫂进入了一种更深的痛苦,什么样的痛苦啊?欲死不敢,欲活不能,进退两难的地步,想活活不了,想死不敢死。这是为什么?是神在控制,这就是鲁迅的一种深刻,什么样的深刻?她把这种矛盾反复地来给您展开,一层一层地加码,你要再嫁,就违背夫权;你要守节,但是她婆婆要把她嫁出去,这是违背族权?祥林嫂怎么做都是错。嫁了之后这层矛盾鲁迅还不过瘾,他还要让祥林嫂再惨下去,就是你嫁了之后,你也有罪了,有了灾难。神还不会饶恕你,还要把你一锯两半,是不是又是一层痛苦?这样看祥林嫂的确是一个悲剧啊!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对祥林嫂?那位同学。学生:就是通过刚才各位同学所说的,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大的应该是祥林嫂的迷信,然后再通过刚才那个说法,就是说给祥林嫂提建议,提的建议是让她捐门坎,而根据之前的一段话,门坎的价钱是大钱十二千,而祥林嫂的工钱是一千二百七十五吗?大约也是这么多钱,而祥林嫂没有这么多钱,去捐门坎,就说明迷信思想在她心中的根深蒂固,捐过门坎也就是到地狱过得安稳,说明一方面迷信思想压迫着她,而另一方面迷信思想又救她,因为有这迷信思想她才会去捐门坎。老师:到最后救了她了吗?学生:没有。老师:好,请坐!这说明祥林嫂到最后迷信思想禁锢着她,她并没有摆脱,她为什么抗争再嫁,那是用封建礼教来去抵抗封建,大家再想一想,祥林嫂到最后死了,她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杀她的凶手是谁?学生:社会。老师:社会?社会是谁?学生:我认为害死祥林嫂的是文章中所有的人,都可以是,都可以不是。老师:为什么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