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伦塔诺论哲学的意向性主题
2006年6月,《学术月刊》发表了一篇关于“理性:现象与理论分析”的专题讨论。诸位先生分别在自己的学问专长现象学、分析哲学、海德格尔学和政治神学的背景中讨论了“意向性”问题,使人眼界大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这组讨论中没能看到关于现代哲学中“意向性”主题的始作俑者布伦塔诺的专论。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弥补这一缺憾。本文试图表明,“意向的”论题在布伦塔诺思想中远未主题化,它可被“对象的”主题所取代;布伦塔诺将“意向的内存在”引入现代哲学不仅是为了区分心识现象与物理现象,更是为了厘清“超越的存在”、“意向的存在”与“真实的存在”诸层次;“意向的”向“意向性”主题的转化表明哲学的多重退让。一、布伦塔诺的“对象”学说不少论者指出,布伦塔诺从未用过“意向性”(Intentionalitat)这个词,甚至没用过“意向”(Intention)这种名词形式,他所用的是其形容词形式“意向的”(intentionale),如“对象的意向的内存在”(intentionaleInexistenzeinesGegenstandes)、“意向的存在”(intentionaleExistenz)、“意向的关系”等。即便“意向的”这个形容词,在布伦塔诺已面世的文字中也寥寥可数。在其代表作《出自经验立场的心识学》初版中,布伦塔诺甚至没有对“意向的”进行任何专门解释。一方面,“意向的”出现在与“内存在”、“存在”等词语联接的短语中,随后的解释都是针对此短语而发,如把“对象的意向的内存在”解释为“指涉一种内容或对象”、“内在对象性”等;另一方面,在带有“意向的”短语中,布伦塔诺一般会提供与“意向的”相近的用语。例如在“对象的意向的内存在”中,他以“精神的(mentale)”作为“意向的”替代;在“意向的存在”中,他将“现象的(phnomenal)”与“意向的”相提并论。这表明,在布伦塔诺写作《心识学》时期,“意向的”含义并未固定,它在不同文脉中有不同的含义,同时它也是附带被提及而非专题被讨论的。1911年,布伦塔诺以《论心识现象的分类》为题重版《心识学》。不同之处只是加了一些附录和注释。极为显眼的是专门对“意向的”附加了较长的注,这个晚年所做的注释可被看作布伦塔诺对“意向的”定论。他说:“这个表述(指‘意向的’——引者)已经被误解了,因为一些人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意图(Absicht)和对一个目标的意求。鉴于此,最好的办法是完全避免使用这个表述。经院哲学家们常用‘对象的’(objektiv)这个表述取代‘意向的’这个表述。这是因为对于心识行为的主体而言,总是有作为对象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以某种方式呈现在他的意识中,不论只是想到它还是欲求或回避它等等。我之所以选用‘意向的’这个表述,是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我将思想的对象描述为‘对象地存在’,则会带来更大的(被误解的)危险,因为如今论者们一般用这个表述来指称与‘单纯主观现象’相对立的实际存在”(PES-E,p.180)。显然,直到晚年,布伦塔诺都认为“意向的”这个表述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也就是说它最终未取得术语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最合适词选是“对象的”。据此,我们的主题推进到对“对象的”剖析。“对象的”由名词“对象”派生。在布伦塔诺那里,Object(对象)与Gegenstand(对象)几乎不作区分。Gegenstand由两个词复合而得,Gegen的意思是“朝、向、对”,stand的意思是“站、立”,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对着……而立”。照常识看来,“对象”就是一个东西对着另一个东西而立,这两种东西都是实际存在的。在布伦塔诺的时代,普通哲学的观念已经趋近于常识,因而他才会说:“如今论者们一般用这个表述(指‘对象地存在’——引者)来指称与‘单纯主观现象’相对立的实际存在”。这种常识观点所认定的实际存在的对象从布伦塔诺的立场看属于“超越的存在”。科学和哲学的眼光注定不同于常识的眼光,虽然这三种眼光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经验”的——其实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经验”。布伦塔诺将自己的“心识学”标示为“出自经验立场的”。这里的“经验”(Empirem)既可以是常识意义上的经验,比如平时所讲的“生活经验”、“历史经验”等;也可以是科学-哲学意义上的严格经验,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经验对象,比如看到的红(事物);其二是经验行为,比如“看”这种行为本身,这时“经验”是动词态。布伦塔诺主要是在动词态的意义上使用“经验”一词,“经验”又可分为“观察(Beobachtung)经验”和“内知觉(innereWahrmehmung)经验”,前者与经验对象有间隔,而后者与经验对象无间隔。所谓“间隔”无非两种:空间的与时间的。当以外感觉来经验时,经验者与对象具有空间间隔;当对感觉行为反思时,反思行为与被反思的感觉行为具有时间间隔。比如,我看到红(的东西),这种看到的对象和我之间存在着空间间隔;当我反思我刚才所进行的“看”这种行为时,我的“反思”行为与“看”的行为具有时间间隔。这种有间隔的情形都属于观察经验或反思经验,各种具体科学都以观察经验或反思经验所获得的材料为基础。内知觉经验与经验对象之间不但没有空间间隔,而且也是同时性的。例如,我在看的同时就会觉察到我在看,我在愤怒的同时就会觉察到我在愤怒。布伦塔诺也将这种内知觉经验称为“内意识”(inneresBewusstsein),它具有“直接的、不谬的明证性(Evidenz)”(PES-E,p.91)。内知觉经验与观察经验的另一个重大差异是经验对象不同。内知觉经验的对象是“心识现象”,而观察经验的对象是“物理现象”。前者包括表象行为、判断行为和爱恨行为等;而后者包括看到的颜色、形状,听到的声音,感触到的冷暖和气味等。这里可能出现的疑惑是,作为内省或反思对象的前序心识现象应属心识现象还是物理现象?比如上文提到的对“看”和“愤怒”行为的反思。进行中的看和愤怒行为无疑属于心识现象,如果它们被反思,看和愤怒就失却了其原本行为的性质,发生了性质变异。心识现象的这种性质变化是通过反思行为发生的。而在反思行为中,反思行为本身就成为现时进行的心识现象。如此,作为反思对象的前序心识现象与反思行为之间存在着时间间隔,反思行为是心识现象,作为反思对象的前序心识现象就是物理现象。这里出现了由心识现象向物理现象的转渡:当“看”或“愤怒”作为行为本身时,属于心识现象;当它们作为反思的对象时,属于物理现象。其根本差异在于心识现象是当下进行的,而物理现象在间隔中成为对象。在布伦塔诺看来,心识现象本身可以当下毫无变异地成为自身的对象。这是因为心识现象本身包含着一种“内意识”或“内知觉”,后者伴随心识行为始终。这种内意识的对象并非心识行为的外在(或间隔)对象,而是心识行为本身。它一方面可以对心识行为有一种直接的原本觉察,另一方面又不会给心识行为带来丝毫额外的损益。例如,在看的时候我会觉察到我在看,在愤怒的时候我会觉察到我在愤怒,如果不刻意反思这些行为,这时觉察到看和觉察到愤怒并不会影响进行中的看和愤怒的行为。“内意识”或“内知觉”是心识行为中最终的知觉形式,也就是说它不能、也没必要再被随后的意识所直接觉知。这种与对象无间隔的意识或知觉被布伦塔诺称为“内在对象性”的,这也是心识现象的题中应有之义。布伦塔诺说:“每种心识现象都被一种东西所标识,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称这种东西为关于一个对象的意向的(即精神的)内存在,我们也可以——虽然并非是一个完全明白无疑的表述——称之为关涉一种内容、指涉一个对象(这里不应被理解为一种实在[Realitt]),或者是一种内在对象性(immanenteGegenstndlichkeit)”(PES-E,p.88)。如此,出现了三种“对象性”:常识意义上的主客体间的“超越对象性”;心识现象与它所指向的物理现象构成的“外在对象性”;以及心识现象的内意识与心识行为本身构成的“内在对象性”。在严格的哲学分析中,常识意义上的对象性可暂且置而不论。而每种心识行为都包含着外在与内在两种对象性,因此,当布伦塔诺讲“每种心识现象在自身中都包含作为其对象的某种东西”时,这里的“对象”既包含外在对象,也包含内在对象。比如“看”,其外在对象是看到的颜色(东西),内在对象是看的行为本身。这里的“外在对象”与“物理现象”基本是一致的。布伦塔诺也称外在对象为一序对象”(primresObjekt),内在对象为“二序对象”(sekundresObjekt)。于是一序对象与二序对象之间也存在着一种转渡。直到晚年,布伦塔诺仍然持守这一主张。他写道:“所有指向我们自己心识经验的记忆或期待是把这些经验作为其一序对象的,而将其自身作为二序对象”(PES-E,p.278)。一般讲来,在发生的程序上,一序对象是基础,声音在听之前。不过情况也不尽然。在漆黑的夜晚,或是在万籁俱寂的处境中,虽然没有看到或听到任何外在对象(一序对象),但看和听的行为(二序对象)仍然能够存在;我们仍然可以反思这种没有外在对象的看和听,即它又可以转渡为一序对象。情态状况亦然。“无聊”的情态或对“无”的畏可以没有一序对象,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畏或无聊了;可是畏或无聊作为二序对象还是对象性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觉察到自己的畏或无聊情态了,这当然不是在反思中觉察,而是在伴随着畏或无聊的直接内意识或内知觉中觉察。二、心识现象的真实存布伦塔诺对内在对象与外在对象即对一序对象与二序对象的区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从意向的存在中厘析出真实的存在。他写道:“我们认为,心识现象就是唯独能被知觉——在这个词严格的意义上——的那些现象。因而可以说,只有心识现象在具有意向存在的同时具有真实的存在(wirklicheExistenz),认识、快乐和欲求真实存在。颜色、声音和温热只具有现象的和意向的存在”(PES-E,p.92)。所谓在“知觉”这个词的“严格的意义上”,是指“知觉”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真实”的意思。在德文里,“知觉”(Wahrnehmung)一词前半部分是“真实”(Wahr)的意思。布伦塔诺所讲的“内知觉”其实就是“知觉”。严格讲来,“外知觉”(aussereWahrnehmung)并非真正的知觉,因为它不仅缺乏直接明证性,而且即便“通过间接的推演,也无法获得真的和实在的现象”(PES-E,p.91)。根据上文布伦塔诺给出的以“对象的”置换“意向的”提示,物理现象的“意向的存在”就意味着颜色、声音和温热这些现象是作为“对象的存在”,即颜色是看的对象,声音是听的对象,温热是触的对象,这里的“对象”指的是心识行为的外在对象,也即一序对象。而认识、快乐和欲求这些心识现象是内在对象,因而它们首先也属意向的存在。与物理现象所不同的是,它们除了意向的存在,还具有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真实”由何而来?布伦塔诺说:“我们将心识现象界定为内知觉的专有对象;因而,只有这些现象才能被直接明证地知觉到。实际上,在知觉这个词的严格意义上,只有心识现象才能被知觉到。以此为基础,我们继续将心识现象界定为在拥有意向的存在之外且拥有真实存在的唯一现象”(PES-E,p.97)。显然,心识现象之所以拥有“真实存在”,是因为它“能被直接明证地知觉到”。这就开启了由认知推进到“存在”的全新通道。在布伦塔诺的思想中,“存在”主题奠基于判断行为领域。判断即断定一种对象存在或不存在。其所断定的对象既可以是内在对象(心识现象),也可以是外在对象(物理现象),甚至可以是超越对象(常识现象)。布伦塔诺所讲的“判断”并非如前人所主张,即将一偶性归附于一主词之上,如“我在看”、“此桌子是黄色的”(Thetableisyellow.)等。布伦塔诺称传统的命题为“范畴命题”,他认为要想深究判断的真假,必须将范畴命题全部转化为“存在命题”。前述两个命题可转化为“看着的我在”、“一个黄色的桌子存在”(Thereisayellowtable.)。从传统逻辑学的视角看,范畴命题有下述四类:特称肯定、全称否定、全称肯定和特称否定。在布伦塔诺看来,这四类范畴命题都可被意义不变地改写为存在命题。在每类命题中,布伦塔诺各举了一个例子来具体演示:“有人是病的”这个特称肯定命题可改写为存在命题“一个病人存在”;全称否定命题“没有石头是活的”可改写为存在命题“一块活的石头不存在”;全称肯定命题“所有的人都是有死的”可改写为存在命题“一个不死的人不存在”;特称否定命题“有些人是不学无术的”可改写为存在命题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存在”(PES-E,p.213)。显然,“布伦塔诺所举例句中判断的对象均为常识意义上的超越对象。这也表明,范畴命题转化为存在命题仅是句式上的改写,至于此判断究竟为真为假,以及所判断的对象究竟是明证的还是盲目的等问题,在命题的改写过程中是不需顾及的。将范畴命题改写为存在命题后,又如何断定一个存在命题的真与假呢?布伦塔诺发现:“如果一个判断断定一个对象是存在的,而这个对象又存在,那么这个判断是真的;如果一个判断断定一个对象是不存在的,而这个对象又不存在,那么这个判断也是真的”。(11)据此也可以推论:如果一个判断断定一个对象是存在的,而这个对象不存在,那么这个判断是假的;如果一个判断断定一个对象是不存在的,而这个对象存在,那么这个判断也是假的。显然,不论判断的结果为真还是为假,都必须回溯到所断定对象的存在与否。反之,也可以从一个为真的肯定判断推知所断定之物的存在:“当说一个肯定的判断为真时,所说的就是其对象是存在的”(12)。如此就将判断的真与判断对象的存在内在关联起来,布伦塔诺自己称这种“真理”为“存在意义上的真”(13)。当然,这里的“存在”既可以是超越的,也可以是意向的,更可以是真实的。与此相应,真在不同层面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和标准。那么,对于判断所及的不同种类的存在对象,所能确保的是其何种意义上的存在及何种意义上的真呢?上文提到,如果从严格的经验立场看,判断对象无非“超越对象”、“外在对象”和“内在对象”三类。超越对象属常识之列,其存在与否靠常识定夺。以之为对象的判断的真假也是在常识意义上而言的,这种“真”严格讲来属意见(δoζα)领域。从布伦塔诺的立场看,外在对象也就是物理现象,它只具有意向的存在,而不具有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物理现象不具有直接明证性,对其存在与否的判断源于一种存在信念。布伦塔诺称这种不具明证性,只靠信念来确定的判断为盲目判断。相应地,盲目判断得出的真假也是在信念意义上的真假。相反,内在对象即心识现象拥有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心识现象具有直接明证性,严格讲来,心识现象的真实存在是以其直接明证性为前提的。以心识现象为对象的判断就是明证判断。“真实的存在”与为真的明证肯定判断之对象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如果“我在看”这个明证肯定判断是真的,也就意味着看着的我真实存在。这种判断的真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αληθεlα),即它意味着一种真实存在。布伦塔诺虽然弱化了亚里士多德对“存在”在实体与偶性方面的多重含义的划分,但在常识现象、物理现象与心识现象的存在方面,布伦塔诺却作出了超越的存在、意向的存在与真实的存在这种严格的异质性区分。与之相应的是盲目的常识、信念之真与明证之真的区分。布伦塔诺的卓越探究表明,如今仍横加区隔的“存在论”与“认识论”原本是一体的。对超越的存在、意向的存在与真实的存在的区分须回溯到对常识、盲目信念与直接明证这种认知方式的区分。与此对应的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常识的、自然科学的与严格哲学的。三、心识行为的马立和胡塞尔意义上的“思”与“海》”布伦塔诺之后,不论在欧陆还是在英美哲学界,不约而同从他的思想中引发出“意向性”学说。出于本文的主题及容量所限,这里只能站在布伦塔诺的立场上扼要点评这两种“意向性”学说的进路。“意向的”之于布伦塔诺是非主题化的和可完全避免的。然而到了其弟子胡塞尔那里,却“把意向性作为无处不在的包括全部现象学结构的名称来探讨”(14)。布伦塔诺引入“意向的”原则是为了从根本上区分物理现象与心识现象,前者只有意向的存在,而后者具有真实的存在。这里所谓“真实的存在”是由内知觉的明证性对心识现象作出的判断。胡塞尔的意图显然不是区分物理现象与心识现象。他在《逻辑研究》中就已对布伦塔诺所持的基本区分进行了改造:“我可以怀疑,究竟是否有一个外在对象存在,一个与外在对象有关的知觉是否正确;但我不能怀疑被体验到的这个知觉的感性内容——当然,只要我对它进行‘反思’并且直观它本身所是。因此,我们有对‘物理’内容的明证知觉,同样也有对‘心识’内容的明证知觉”(15)。显然,胡塞尔所谓的“外在对象”是布伦塔诺所置而不论的“超越对象”,虽然前者草率地将后者的“物理现象”误识为他自己所讲的“外在对象”(16)。而布伦塔诺所讲的通过感觉呈现的“物理现象”却被胡塞尔转化为“知觉的感性内容”,这种内容在后者看来是被实项地体验到的。在胡塞尔看来,布伦塔诺所讲的心识现象也是被实项地体验到的。如此,物理现象与心识现象在胡塞尔这里就不再具有实质性区分,意向的存在与真实的存在之间所具有的盲目判断与明证判断这种根本区分也被轻易抹掉了。这种被实项地体验到的内容必须经过“反思”方能被明证地直观到,不论对物理现象或心识现象都是如此。因而“我们有对‘物理’内容的明证知觉,同样也有对‘心识’内容的明证知觉”。于是,在胡塞尔这里,内知觉中的当下明证性转化为在反思中直观的明证性。布伦塔诺所竭力克服的困难重又出现:间隔性的反思如何能确保原初的心识现象不失真?或许胡塞尔所关注的并非流变的心识现象本身,而是在反思的直观中对各种现象进行理解和重构,这就需要一种作为分析基础的稳定结构,而联通意识与对象的“意向(性)”正好可以充当这种理想的构架。于是在胡塞尔那里,意向(性)的含义从“瞄向”扩展到“射中”,又扩展到“构造”。每一次扩展都意味着“意向性”在胡塞尔思想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以至于最终成为“一个对于现象学开端来说完全不可缺少的起始的和基本的概念”(17)。在胡塞尔的思想过渡到先验现象学之后,意向性主题落实到对“思”(Noesis)与“所思”(Noema)的分析,在反思中呈现出的作为本质的所思之物重又构成了形式的和实质的存在论主题。布伦塔诺运用“意向的”是想区分出且明证地投入到当下真实存在的心识行为中,胡塞尔却将其扩展和固化为“意向性”,并以此构造出另一个“本质”的世界。如此,胡塞尔悬置了“超越的”(transzendent)对象,复又发明出“先验的”(transzendental)对象。这就不难理解,布伦塔诺为何批评其弟子沉迷于理论反思而不顾实践(18)。舍勒的“意向”概念显然源于胡塞尔而非布伦塔诺。当他说:“感受行为与它的价值相关项的关系恰恰就等同于‘表象’与它的‘对象’的关系——恰恰就是那种意向关系”(19)的时候,他所讲的“对象”就是胡塞尔所讲的作为“本质”的“所思”,只不过在他这里感受行为的相关项是作为“本质”的价值。在布伦塔诺看来,无论是作为本质的对象还是作为本质的价值都是玄虚无据的赘物。它们应被直接明证的心识行为这把锋利的剃刀毫不犹豫地剔除。海德格尔早期的思想意图在于指引一种对实际生活的投入态度,因而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其师理论化倾向的现象学,同时也认为胡塞尔所依傍的意向性不过是理论化倾向的表现而已。也就是说意向性不是原本现象,而是需要被奠基的现象。在《存在与时间》时期,他认为意向性应当奠基于此在的超越性上(20)。这种“此在的超越性”与布伦塔诺和胡塞尔一开始就置而不论的常识意义上的“超越的存在”在明证性方面又难以划界,而“超越的存在”正是由于缺乏严格性和明证性才被置而不论的。对于“现象”,海德格尔从一开始就区分出“内容”、“关系”和“实行”三重意义,而他自己早期依傍的“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所着重的是“实行意义”(21)。这颇似布伦塔诺所强调的对心识行为的当下投入态度。所不同的是,海德格尔还是想把握生存的基本结构和意义,而布伦塔诺则试图在明证性中当下正确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心识行为中。英语哲学界对布伦塔诺思想的引介与发挥影响最大者当推齐硕姆,也正是在齐硕姆那里,布伦塔诺有关“意向”的思想遭到有意或无意地歪曲。他写道:“最能清晰地表明‘意向的内存在’概念的是有时称作心理态度(attitudes)的现象;例如欲求、希望、渴望、企图、相信及假定等。当布伦塔诺说这些态度‘在其自身意向地包含一个对象’的时候,他所指谓的是下述事实:这些态度可以说能够真实地‘具有对象’,即使这种态度中被当作具有的对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使不存在任何一位诚实人,第欧根尼也可以去意求一位诚实人……然而,根据布伦塔诺的主旨,物理(或非心识)现象因而就不能‘在其自身意向地包含一个对象’。例如,第欧根尼想要住在他的木桶里,那就必须有一个木桶来供他住”(22)。如果把齐硕姆这种解释与布伦塔诺的相关思想比照的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影制作合同
- 租赁房产合同
- 水果冷库租赁合同
- 多人交通事故私了协议书
-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用户体验设计与优化指南
- 美容美发行业美业门店经营管理与服务升级方案
- 商业地产认筹协议书
- 环保产业绿色能源项目开发与运营方案
- 康复医学与心理健康作业指导书
- 曼娜回忆录完整版三篇
- 青岛市平度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 抖音小店客服管理制度及考核机制
-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医保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范文
- 售后响应时间保障措施
- 《工业数据采集技术》课程标准
- 智慧农业的无人机与遥感技术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循证护理在骨科中的护理
- 心肺复苏应急演练脚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