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清末民初的通显_第1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清末民初的通显_第2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清末民初的通显_第3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清末民初的通显_第4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清末民初的通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清末民初的通显

《30种原始杂剧》的编纂是现代科学家面临的一项重大工程。在明清及近代,此籍虽然经过李开先、何煌、黄丕烈、罗振玉诸人之手,但他们都是收藏家,只是把它当作珍贵文献收藏的,虽然也做过一些校勘、排比的工作,但都是从收藏的角度去考虑的,像李开先、何煌、黄丕烈也都留下了一些笔墨,然而还谈不上是真正的对它的整理。《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真正整理是从覆刻和影印工作开始的。1914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覆刻《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目次与元刊本不同,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对此籍的整理,这次整理虽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却使流传久远的元刊本拥有了一个全新的文本,成倍地扩大了它的流传速度和阅读范围。1924年上海中国书店影印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覆刻《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使此古籍在中国国内拥有了覆刻本,这个覆刻本也曾被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收编过。1958年《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将元刊本影印收入,这才使更多的普通读者较为方便地亲眼目睹这部世所罕见的古籍的原貌。2000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再次影印元刊本,以《日本藏元刊本古今杂剧三十种》为名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续修四库全书》第1760册影印收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大正三年《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题《古今杂剧三十种》。由于这部古籍的特殊性,它还不能直接排印出版,只能覆刻和影印,因为直接排印会影响它的原始风貌和本来面目。对《元刊杂剧三十种》进行编辑并校订的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他在1912年和1915年分别撰写的《宋元戏曲史》与《元刊杂剧三十种叙录》是对它进行最初的介绍和整理的两部学术论著。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名称、次序、作者诸形态都是经过王国维整理后才确定的。除了这些成绩,他还撰成了《写定元本元杂剧》系列共4种,以及《元刊小张屠焚儿救母杂剧》、《元刊本霍光鬼谏》、《元剧曲文之佳者》等,都可以看作是对它的整理的一种体现。因此也可以说王国维是《元刊杂剧三十种》整理研究的开山祖师,他不仅是首位把《元刊杂剧三十种》存世的消息告示天下的学者,同时也是首位对它进行初步整理的学者。1935年卢前为上海杂志公司编印《元人杂剧全集》,收入了此籍为它本所无的11种杂剧,并进行了简单的校订,这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部分杂剧进行校勘的开始。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收入此籍为它本所无的14种杂剧,也就是所谓的14种海内孤本,并订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这实际上是对它的孤本的整理。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吴晓铃等编校的《关汉卿戏曲集》、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校的《关汉卿戏剧集》,这两种戏曲别集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关汉卿的3种杂剧进行了校订。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王玉章编《元人杂剧选》以及邵曾祺编《元人杂剧》对入选的元杂剧零折在校订时也参考了元刊本。王季思《诈妮子调风月写定本》是很独特的一种整理本,不仅补写了此剧的空缺,还撰有23种校语。这些都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部分杂剧进行编辑和校订的成果。对《元刊杂剧三十种》进行全面校刊的著作有5种。第1种是1962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郑骞的《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第2种是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徐沁君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第3种是1988年兰州大学出版的宁希元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第4种是日本佐贺大学教养部的学报从1987年起陆续刊载《新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在田中谦二教授指导下,由高桥繁树、井上泰山等一大批中青年汉学家参与校勘而完成的,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备的一部校刊本;第5种是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都收录了元刊本,并对它们作了全面的校订,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国内整理《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最高成就。另外1998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徐征等主编的《全元曲》,虽可以算作是整理,但只有注释,没有留下校记。郑骞的《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底本是《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大体依据王国维序录的顺序,但也稍作了一些调整,补题了王国维序录空缺的作者。在30种杂剧后又附录了何煌据李开先抄本所校的《王粲登楼》,校勘记也附在全剧之后。每剧依照臧懋循整理校点《元曲选》之例进行了标明楔子、折数、宫调、用韵、区分宾白曲文等工作。他的校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校订文字,像正误、补缺、删衍共3500条;第二,校订曲律,像曲牌名称及格律,共140条;第三,依据它本增补全曲16支。这是《元刊杂剧三十种》发现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在《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整理中具有拓荒的意义,为它在以后趋向全面的整理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但由于此著是在台湾出版并发行的,所以自它出版以来,大陆读者几乎见不到它,即使近几年,在大陆也很少流传,这种状况使它的传播和影响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大陆学者在整理此著时虽也知道郑骞的校订,但始终没有办法获得,以作参考。这是使人引以为憾的事。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增多,才使大陆学者有机会阅览台湾学者的学术著作。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孤困台湾的窘迫局面也开始有了突破,从而出现了学术交流的新转机。徐沁君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分上下册,按照王国维序录的题目和顺序,用《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影印本为底本,以中国书店影印日本覆刻本以及属于元刊本系统的后出版本为校本,明刻、明抄以及其后出版的版本为参校本。参校本以有助于校订元刊本有关文字者为限,与元刊本无关之处,不作逐字逐句的校勘,明本多有加工润饰以及改动出入的情况,间作说明,写入校记元刊本原有无名氏校笔,亦用为校订资料。每剧前有“剧情说明”,主要说明版本、文本特征及剧情概要,还有本事来源;简要列出“剧中人物表”。每折后皆附校记。他的校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分出楔子和折数。第二,增补宫调名称,曲牌名称有讹误和脱落者,讹者正之,误者补之。第三,剧中脚色,一般改用全称,如正旦、正末、外旦、外末等,剧中脚色的唱、白、科其未写明者,皆为补写,如正旦唱、正末云、正旦某某科等。第四,校错理乱。凡属误字、漫漶、变形、残损、空缺、墨丁、脱漏、衍文、删节、倒错处,都作校记。第五,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标点。这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整理此籍的著作。徐沁君虽参考了现存的元杂剧的其他版本,但由于没有条件引用郑骞校订所取得的新的成果,所以,他实际上也是在做着拓荒的工作和开创的事业。然而,他对郑骞的整理却是早有所闻的,因此将书名定为“新校”以示区别。此著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海内具有广泛影响,当代研究《元刊杂剧三十种》者基本以此为参考书目,置于案头桌旁。宁希元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也分上下两册,题目是把元刊本剧终的题目正名改作全称,顺序亦依王国维的序录。也以《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影印元刊本为底本,参校的总集、曲选、曲谱共有13种。也采用了原本间的校改和何煌的校改,以及近世学人卢前、郑骞、隋树森、吴晓铃、徐沁君、王季思等人的校记。体例是题目之下标示作者和折次,紧接着是正文,正文后是校勘记,而校勘记先说明原本的特征及著录情况、剧情概要、本事来源以及所依据的校本,以下便是校勘。他的校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出楔子和折次。第二,补上脱落的宫调和曲牌。第三,校错正讹。第四,采用新式标点断句。第五,根据需要还有一定的注释。宁希元的校勘整理虽然后出,但在引用资料和最新成果以及校勘范围上却是多有发明和超越之处的。他既有自己的心得见解,又接受了王季思、吴小如等先生的意见和建议,还很幸运地看到了郑骞和徐沁君等前辈的整理成果,所以这部著作在当时来说应该算是比较臻善的一种。然而,因为宁希元在当时的学术界还没有所谓的知名度,所以出版社虽然已经答应出版这部著作,但在得知徐沁君的著作已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消息后,他们便不愿意再做这件事了,遂使它在出版社搁置了很长时间,直到1988年才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这些可笑的原因,这部校勘著作在流传和影响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少专门从事元杂剧研究的学者还没有见过这部书。这当然是令人很悲哀的事。宁希元先生曾经对我说,到现在还有人写信或打电话向他索要此书,这说明它的价值已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田中谦二主编的《新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今不易获知,故暂不评介。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把元刊本都作为重要版本收录,但只是在作为底本时才出校记,不是作为底本的元刊本,仅作为附录收存以资读者浏览并引用,以徐沁君和郑骞本参校后收录,没有另出校记。但从整理历史看,它最能全面反映此籍的最新研究成果,因为在校勘过程中,它参考了几乎能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和版本,尤其可贵的是,不少地方还引用了不被重视的宁希元先生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一种公正的治学态度和坦荡的学术襟怀。截止目前,《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研究尚没有出现一部学术专著。虽然有一些论文发表,但也是在整理的基础上写成的,多为介绍性或评述性的文字,以及对校订本的评论,专门的研究性的论文尚不多见。王国维《罗振玉藏〈元刊杂剧三十种〉》是较早对它进行介绍的文章,其中仍坚持认为“此编既为乙编,则尚有甲编”的观点。1928年陈光垚发表《介绍影印〈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是见于刊物的最早的关于1924年上海书店影印日本覆刻本《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报道。1941年青木正儿著、隋树森译《元人杂剧序说》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曲选》文字的比勘和校正,论述了它们的异同。1945年郑骞《介绍〈元刻杂剧三十种〉》,1962年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序》,1964年花庵《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1972年郑骞《从〈元曲选〉说到〈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章都是对它所作的基本的介绍,仍是从普及的角度去看待它的。1979年宁希元《〈元刊古今杂剧〉中形声字的省借和校读问题》,1980年李大珂《元刊杂剧的价值》,1981年隋树森《读〈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张增元《〈新校元刊三十种〉补》,1982年宁希元《〈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文字待勘符号的辨正》,徐沁君《元人杂剧的珍本———谈〈元杂剧三十种〉》,1983年徐沁君《〈元刊杂剧三十种〉校勘举例》,1988年王季思《〈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小记》等论文才带有研究的性质,但仍倾向于对新出版的校勘本中所存在问题的探讨和论证,只有李大珂《元刊杂剧的价值》是从文献的角度论述它的发现的意义的。到九十年代,对它的研究更趋沉寂,沉寂得几乎令人吃惊,因为竟没有一篇论文是专门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对象的。应该说,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而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是九十年代学术精神对传统治学方法的远离,没有哪个学者能再像郑骞、徐沁君、宁希元先生那样穷几十年之力知难而进去啃《元刊杂剧三十种》这样的硬骨头了。宁希元《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似乎已成为绝响。事实上,《元刊杂剧三十种》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即使整理方面也只注意校勘,而没有注释笺证,难说是尽善尽美,尤其是至今还没有一部以它为对象的研究专著问世。它虽没有专门的研究论著,但文学史和戏剧史中都还提到过。1926年吴梅著《中国戏曲概论》,其中有云“日本西京大学《覆刊杂剧三十种》内,有十七种为臧选本所未及。”1927年郑振铎著《文学大纲》在第十七章“中国戏曲的第一期”中虽提及它,却未作具体论述,后列参考书目云“《元刊杂剧三十种》,此书日本有影印本,最近上海朴社也把它影印了出来,此书中所载之杂剧有13种与《元曲选》同,有17种为《元曲选》所无。”观点跟吴梅一致。1931年王易著《词曲史》,在“启变第七”中云:“惟黄丕烈士礼居藏元刻《古今杂剧乙编》三十种,中有十七种为《元曲选》所无。”1932年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第三册第四十六章“杂剧的鼎盛”中也引用了它的剧本,却未作专门论述,在章末参考书目中说“《元刊杂剧三十种》,黄荛圃旧藏,日本帝国大学红印本,上海覆日本版石印本,此书本非一部书,系元刊诸单本杂剧的合订本,故各剧版式颇不一律,王国维氏以为系元季的一部合刊的杂剧集,当系误会的话。此书当是黄氏合此三十种订为一函的。在此三十种中,除有十七种出于《元曲选》外,其他十三种,字句间亦与臧刻面目大殊。我们欲见元刊元剧的本来面目,舍此书外,别无从知。”1938年徐慕云著《中国戏剧史》虽未论及它,却提到《宋元戏曲史》,他肯定注意到《元刊杂剧三十种》。1949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在论述元杂剧时也提到它,但只是作为材料引用,未作专门论述。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1963年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也只是在论述中参考了它,并没有作为专题来审视。1979年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只是在论述中提到它。1980年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不仅提到它,而且附录了元刊杂剧的4页书影。1981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1988年贺新辉主编《元曲鉴赏词典》、1989年袁世硕主编《元曲百科辞典》都专门设立了“元刊杂剧三十种”辞条。1992年马积高、黄钧著《中国文学史》也在论述中把它作为参考资料,没有专门介绍。1993年张月中主编《中国古代戏剧辞典》为它设立了辞条。1995年黄卉著《元代戏曲史稿》、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都把它作为重要的论述依据。1998年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史》只提到“《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在仅见的元刊选集,也是现存最早的元杂剧刊本,但其刻工粗疏,且无科白。”即使这样寥寥数语,在前列文学史和戏剧史中都难以找到。1997年齐森华等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列“元刊杂剧三十种”辞条。1999年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也只是在论述元杂剧时将它作为参考资料。2000年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曲发展史》也没有专门提到它。文学史和戏剧史是提到了《元刊杂剧三十种》,但却显得多么敷衍和轻视。虽然戏剧辞书也将它列目作为重要辞条,但多是一般介绍,缺乏学术的考辨和源流的探究。将近一个世纪出版的文学史和戏剧史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介绍、引用和评述加起来恐怕还没有郑振铎《文学大纲》和《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给它的篇幅多。所以在文学史家和戏剧史家眼里,《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何等的平凡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