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PPT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PPT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PPT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PPT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章知人论世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论语》简介《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论语》简介《论语》命名由来仑

古字

——

——甲骨文从亼(表聚集),从册(编竹简),会集合简牍编排次序之意。《论语》——装订成册的言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55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西汉)刘向《战国策》

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春秋战国背景第二章研读文本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论语》十二章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论语》十二章研读第一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动词,吃饭求:追求安:安逸敏:勤勉

而:表并列就:接近、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而:表顺承正:匡正,端正已:通“矣”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研读第一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君子君:国君以及统治者阶级的后代“尹”:手握权杖,表示治事(令尹)“口”:表示发布命令子:最初指居于上位的统治阶级君子有位之人(居上位者)有德之人研读第一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好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敏于事而慎于言”: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就有道而正焉”: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排除干扰重在时间锻炼重在虚心请教研读第二章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研读第二章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思考:请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文化常识:“佾”指古时乐舞的行列。古时一佾八人,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用八佾,诸侯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则只能用二佾。季孙氏为鲁国正卿。研读第二章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思考:请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补充: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崩乐坏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礼记》研读第二章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思考:请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明确: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礼”“乐”都是制度文明的体现,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研读第三章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道:道理、真理。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思考:这句话体现孔子对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明确: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研读第四章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研读第四章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思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明确: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是公心;“利”是私欲。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补充: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研读第五章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省:反省,检查。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研读第五章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思考:这句话反映孔子什么观点?明确: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补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研读第六章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研读第六章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思考: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明确:质:先天的、朴实无华、质朴本性。文:后天的、经过后天获得的。(例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君子要处理好“质”、“文”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表现。研读第七章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弘:广、大,志向远大毅:坚强,意志坚强已:停止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研读第七章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思考: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明确: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原因原因原因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终生不倦研读第八章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譬如:比如、好比篑:盛土的竹筐平地:填平洼地虽:虽然。覆:倾倒。进:前进。指继续堆土。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研读第八章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思考:这句话蕴含了哪些道理?明确: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堆土成山未成一篑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比喻填平洼地虽覆一篑(其咎在己)(进益在己)研读第九章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通“智”,智慧。者:……的人译文:子曰:“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研读第九章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思考: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畏惧。研读第十章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约束。

一日:一旦归:称赞,赞许

由:依靠。目:条目,细则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事:实践,从事斯:这研读第十章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了。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研读第十章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解读: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研读第十章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仁克己复礼由己视听言动合乎礼对内对外研读第十一章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言:字行:奉行,实践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研读第十一章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明确: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思考: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研读第十一章1.“恕”:诗人的实践原则;2.儒家仁学体系①仁之至:自爱(子曰:“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知之至也”)②仁之纲:忠恕(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③仁之体:礼。(“礼”所阐释的道德要求真实质朴,是从真情挚感中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将抽象的道德伦理具象为日常的行为举止方式,“礼”中所包含的道德意蕴,是个人精神道德,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研读第十二章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迩:近译文: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研读第十二章①《诗》可以兴——激发人们的情感(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②《诗》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③《诗》可以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④《诗》可以怨——讽刺朝政(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思考1: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研读第十二章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②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孔子的目的是“事文”“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思考2: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的“兴观群怨”?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