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集安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吉林省集安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吉林省集安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吉林省集安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吉林省集安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1923年,鲁迅编辑了他最重的小说集《呐喊》;1924年,鲁迅开始创作《彷徨》。1923年是鲁迅创作的两个高峰期之间的一年。1923年,鲁迅几乎停止了写作,除了不间断地写日记。②1922年年底,鲁迅写了著名的《<呐喊>自序》。这篇著名的文章实际上是他对“呐喊”时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作为第一篇真诚揭示他内心的文章,对于读者了解他的早期生活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鲁迅在“呐喊”的叙述中添加了多少“彷徨”的色彩?又隐含了多少走进1923年时的心态密码呢?③《<呐喊>自序》以“梦”开始,旨在指出《呐喊》创作的“起源”,接下来,文章回顾了过去经历中的重要片段,包括父亲的疾病、在南京的学习、在日本仙台的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筹办《新生》及失败后的孤独,这是鲁迅首次以书面文字的形式集中披露他的经历。《<呐喊>自序》是以一种相当复杂的叙述形式进行的,虽然表面上相对平静和流畅,尽可能保持一种客观的语气,给人一种脱离过去的感觉,但平静的叙述背后有一种模糊的悲伤,这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克制和紧张。④《<呐喊>自序》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关键词“寂寞”“无聊”“悲哀”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绝望;二是鲁迅公开承认了他的“呐喊”是含蓄的,《呐喊》实际上不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当鲁迅在文章中描绘孤独时,他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状态中,表达的是寂寞、无聊、悲哀的荒原感,这给《呐喊》增添了“彷徨”的色彩。通过《<呐喊>自序》,我们可以理解鲁迅当时的绝望感受。孤独给了他内心前所未有的自由,并最终允许他自由地揭示创作《呐喊》的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呐喊>自序》以自我回顾的形式结束了过去,同时讲述了此刻的绝望。⑤鲁迅经历了人生的两个低谷,一个是S会馆时期,另一个是1923年。如果说S会馆时期仍对时代和社会抱有希望,那么,1923年的绝望则是致命的。周氏兄弟的分裂也恰好发生在1923年,这一年应该是鲁迅生命的最低点。⑥创作《彷徨》打破了鲁迅一年来的沉默,也记录了他绝望的旅程。鲁迅这一阶段的创作表现出与《呐喊》不同的创作意图,在《呐喊》中被压制的自我意识此时以各种方式凸显出来。鲁迅在介绍《彷徨》时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显然,“战斗的意气”指启蒙的原始动机,“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则是说创作不再受外部因素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⑦因此,《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小说不但比《呐喊》中多得多,而且作品中的“我”不是《呐喊》中的小说叙述者或事件的客观见证人,而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重要参与者和人格批评的对象,即便是那些没有出现第一人称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自我观照色彩。鲁迅通过《行程》,将自我情感置于绝望之中,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作品都将故事过程的叙述者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分开了,在这些小说的结尾,“我”从主人公的“沉重”中解放出来,向另一个方向走去。从这种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已经确立了一种告别旧我、超越自己的新意图。⑧经历了1923年艰难的自我转变后,鲁迅以更坚定、更冷静的态度进入了现实生活。他经历并最终平静下来的精神风暴,已经被内化为他非凡生活的一部分,并最终树立了“民族魂”的伟大形象。⑨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鲁迅,是在1923年之后才得以诞生的。(摘编自《如何阅读<呐喊><彷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呐喊>自序》是鲁迅对“呐喊”时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真诚地揭示了他的内心。B.《<呐喊>自序》采用一种相当复杂的叙述形式,回顾了鲁迅过去经历中的重要片段。C.《<呐喊>自序》中,鲁迅公开承认其“呐喊”是含蓄的,因为当时的他深深的绝望。D.《<呐喊>自序》以自我回顾的形式结束过去,是我们理解鲁迅当时绝望感受的重要途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23年是鲁迅创作的分水岭,文章据此论述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创作情况。B.文章以《<呐喊>自序》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创作时期的真实的内心状态。C.文章第⑥段运用引证法,通过引述鲁迅自己的话,起到了使文章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的作用。D.文章第⑦段主要采用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紧承第⑥段的论述,并与之构成层进式的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经历了1923年艰难的自我转变,并最终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加坚定、更加冷静的态度。B.《彷徨》记录了鲁迅绝望的旅程,凸显了自我意识,虽创作不再受外部因素的限制,但启蒙的原始动机却“冷得不少”。C.从《孔乙己》《祝福》《伤逝》三篇作品中的“我”的经历和形象塑造,都可以看出鲁迅告别旧我、超越自己的新意图。D.1923年是周氏兄弟关系分裂的一年,故而鲁迅在这一年的绝望是致命的,这年也就成为了鲁迅整个生命中的最低点。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一切烦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材料二: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当然,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在这方面,盛唐诗的经验值得借鉴。“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来的,首先是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希望诗歌明白易懂,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二者统一的可行性。康震: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一个优盘,那么它便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都聚合保存了起来。普通百姓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有困难,而读一些语言浅显、内涵深刻的诗词就容易些。诗词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佘江:诗词创作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脉络。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编自《古典诗词,如何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小说、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B.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C.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D.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在语言上有了很大发展;而新诗如果想完全舍弃“的”字,还很难做到。B.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但是新诗作者不能使用现成的语言。C.对普通百姓而言,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而一些古典诗词语言浅显、内涵深刻,容易被接受。D.《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的南山倏然映入眼帘,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青。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也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兴奋之情。D.“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7.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8.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深巷里的老墙梁衡①在婺源农村小住了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幅读不完的画。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单听它们的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了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别具韵味。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⑧在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它们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有删改)文本二: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9.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儿子“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是因为他敬畏岁月之笔技法高妙造诣精深。B.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丰富多样。C.第⑤段“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用拟人手法写花草老墙搭配和谐,相得益彰。D.第⑥⑦段写读一面老墙的经历,与前文读墙的感悟进行对比,彰显了老墙明丽的美。10.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增加了文章层次。B.文章间或用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感情,同时将读者引入情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C.文章引用贾岛和岳飞的诗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文采,增强了表现力。D.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11.文本一第①段中说“这墙就是一幅读不完的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文本二写到了梁衡散文创作的“三重美”,请你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沫水,乃职方氏①所书“浸曰沂、沫”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②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史馆检讨。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注]①职方氏:周代官名。掌天下地图与四方职贡。②日官:掌天象历数的官。(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B.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C.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D.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法象图器”的“图”与“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的“图”含义相同。B.文中“神宗称善”的“善”与“括博学善文”的“善”含义相同。C.文中“而轻绝好乎”的“绝”与《屈原列传》中“奈何绝秦欢”的“绝”含义相同。D.文中“为《使契丹图抄》上之”的“为”与《过秦论》中“为天下笑者”的“为”含义相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精通水利,为民造福。他在担任沭阳主簿期间,不仅疏浚了水流,而且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B.沈括精于改革,成效显著。他改革郊祭之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天文历法,一直沿用至今。C.沈括长于外交,有理有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他通过查阅档案,确认了边界,让契丹相感到理屈。D.沈括学问广博,著作丰富,天文、地理、方志、律历、音乐、医药、下算等,他没有不通晓的,有着作论述,都富有成就。16.把以下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7.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请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招吕望之使君①王安石潮沟②直上两牛鸣,十亩涟漪一草亭。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纷纷易变浮云白,落落谁钟老柏青?幸有使君共好恶,肯随秋水同扬舲?[注]①本诗作于作者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钟山时。招,招呼,以求人来。②潮沟,江宁城外所开引水道。18.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可以归为(

)A.山水田园类B.送别类C.咏物类D.咏怀类19.本诗没有用到的表现手法是(

)A.双关B.比喻C.对比D.托物言志20.结合全诗,简单概括作者的情感。

六、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互文手法,写蜀地生存环境恶劣,同时也暗示蜀地势力纷争不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写荒凉衰败。

(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不合理的制度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感伤自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而在《离骚》中,屈原也有相似的遭遇——“____________”,虽然屈原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运动对心血管是有益的,①______。如果存在潜在心血管病变,再进行超负荷运动,会使这种潜在的病变突显变化,导致心血管意外发生。在轻到中等量运动范围之内,心肌细胞进行有氧代谢,即在氧供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新陈代谢。但如果运动量过大,人体供氧能力不能跟上运动所需,人体会启动无氧酵解供能途径,即在缺氧情况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