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如今,各种“方言梗”在几大短视频平台上占据了半壁江山,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等方言段子大量涌入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它们乍一听艰涩奇怪,但在循环播放一两遍后,即使是从小生长在普通话环境里的人也会觉得亲切有趣。我们不禁要问,方言是“土气”的存在吗?“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聊到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一种方言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和土话等十大方言,内部差异巨大,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有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现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因为两者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教育、行政、传媒等公共场所中具有法定语言的地位;而方言则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当前,面向多语并存的社会生活环境,我国社会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不过,短时间内要让所有方言迅速恢复同等的语言活力或使用频率,既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保护传承最可行的办法是以利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而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青少年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适度使用方言。从这个角度看,“方言梗”频上热搜,是方言仍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有用总比无用强,无须过分担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里走红的那些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偏爱“土味”,似乎接地气,却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贴上“土”“烂”“俗”的标签。我们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多样化的方言开发应用,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近年来,海派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如《上海谣》,这首歌曲用吴侬软语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上海人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在新媒体平台上累计点击量破亿,颇受好评。其实,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共同语也从乡土语言生活中走来。可以说,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独特的作用。(摘编自饶高琦王莉宁《“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河南话、重庆话等的涌入,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被“方言梗”占了半壁江山。B.方言因难以适应全球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式微,但对它的传承与推广普通话同样重要。C.保护和传承方言,关键是要促进青少年们对方言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方言的热爱。D.一窝蜂地刻板复制方言,容易使其贴上“土”“烂”“俗”的标签,不利于其传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用两个问句收束,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方言的论述,并引发读者思考。B.文章阐述普通话与方言相异的使用空间和圈层,旨在论证我国社会环境多语并存。C.文章为了论证应该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举了林宝的例子。D.文章后三段都用转折词开头,使段落衔接紧密,结构严谨,意思在转折中递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方言种类繁多,不同方言区无法沟通交流,故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B.保护传承方言的最好方法是进行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以利用促使用。C.一些“方言梗”为了搞笑,故意矮化方言使用者并抛弃方言中的文化民俗和历史。D.保护传承方言,可以强化人们的乡土之情,还可以发展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明末的善会具有崭新的社会性格。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换句话说,进行道德说教是同善会聚会实施救助前的一个必要程序。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极为重视劝善功能,劝人为善历来是慈善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近代以来,人们依然行善与劝善并重,致力于教养兼施,物质帮助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两不偏废。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慈善文化,全面挖掘中国传统慈善的内涵,充分发挥传统慈善扶危济困、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功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摘编自王卫平《救济与劝善:“慈善”本义的历史考察》)材料二慈善是指民间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对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群众的一种物质救助与精神关怀,是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形式。慈善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动机上的“为人”与“无我”;二是行为上的民间性而非政府性;三是功能上的社会利益调节器与再分配形式。其中,慈善最本质的价值观是“利他性”。不过,这一概念界定仍有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一是慈善动机的层次问题;二是官办慈善的界定问题。显然,慈善动机是具有高低层次之分的。大致来说,有“利他性”和“利他亦利己性”两种动机。前者强调一种纯粹的人道精神与奉献行为,其理想状态便是达到“为人”与“无我”的境界,即只讲付出不图回报。后者则是一种功利性之举,施善者主观上或多或少都有利己意图,但客观上却能够达到利他效果。而后者往往是慈善事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动机。我们在考察、评价慈善事业时,不仅要看主观动机;更要看客观效果。只要是客观上达到社会救助效果,即便主观上存在一定的“利己性”动机,同样是慈善行为,值得肯定。至于现实世界是否存在“为人”与“无我”式理想境界的慈善行为,我们应持肯定态度。譬如晚年的熊希龄的经历就体现了这一点。熊希龄捐献之公债票、股票、房地契票,计“大洋二十七点五二七七一四万元,白银六点二万两”,全部充作社会慈善事业之用,后人及家属只能从捐献基金息金中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费用。可见,晚年熊希龄从事慈善,已然无半点功利成分,纯粹为一种人道奉献。对于官办慈善一说,其不仅存在于历史,更存在于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慈善曾一度停滞,但官办慈善却继续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慈善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但官办慈善仍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至于如何定义官办慈善,研究认为: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出面主办,以民间善款为主要资金的慈善事业,可称为官办慈善。反之,非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或是公务人员个人自发善举,则可称之为民间慈善。两者的区别在于政府部门是否起到主导或主办的作用。不过,这一概念多是针对现代慈善事业来说的,而在传统农耕社会,官办慈善实则被纳入朝廷仁政范畴,成为朝廷救荒活民的一种举措。概言之,慈善是一个历史变动中的概念,所含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完全一致。譬如古代慈善事业多系直接性物质救济,呈现出重养轻教的特征。但近代以来,愈发重视慈善教育的功能,强调教养并重。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更是朝着社会公益服务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不管如何变化,慈善的根本内涵没有改变,即民间社会各界秉持人道善心,救助、关怀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群众,这也是慈善本义内容所在。至于慈善的外延表现,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譬如慈善动机、慈善形式、慈善流程等。我们在讨论慈善概念的时候,应该对其内涵与外延予以区分,在此基础上考察慈善发展历史,便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摘编自周秋光《内涵与外延:慈善概念再思考》)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学界和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即为慈善,忽略了慈善劝人为善的功能。B.河南、江南两地同善会的章程有一则相同的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C.动机上的“为人”与“无我”是慈善的三个本质特征之一,也能够反映出慈善最本质的价值观一“利他性”。D.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发善举都可称为官办慈善,官办慈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事业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末清初是中国传统慈善史上的重要时期,明末的善会具有崭新的社会性格,其中的同善会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B.“利他性”慈善动机强调纯粹的人道精神与奉献行为,“利他亦利己性”慈善动机带有功利性,二者是相互对立的。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官办慈善继续存在,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官办慈善在慈善事业中仍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D.海外华侨华人捐助医疗物资、国外医务人员驰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这些大爱无私的善举,属于慈善的外延表现。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将救助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们“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B.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确立《义庄规矩》的同时,“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C.清朝慈善家潘曾沂曾撰写《劝济溺说》一文,规劝消除民间的溺婴之风,倡导官绅创建育婴堂,并身体力行。D.时人评价晚清慈善家余治:“君平生以劝善为主,手著劝世文字不下数千篇,凡化导愚顽之法,几于穷思极想,百出其奇。”7.两则材料在对“慈善”在这一概念的认识上,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文本二: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摘编自《澎湃新闻》)8.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分别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B.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10.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

11.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元八年秋,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石欲不战以老秦师。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韵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B.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C.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D.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石有庙堂之量”的“庙堂”指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的“庙堂”含义相同。B.左衽,为古代少数民族的服式,文中借指晋国将被少数民族统治。C.“但引兵少却”的“引”指率领,与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含义相同。D.什,指集体单位,户籍十家为“什”;又指十等分。文中取后者义。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秦军队重兵压境,东晋京城里的人,包括谢玄,都感到震惊恐惧。因此,棋术一直胜过谢安的谢玄在对弈中却未能获胜。B.面对紧急的军情,谢安仍畅游山水,尽情玩乐。恒冲对此深表不安,认为谢安如不耽于闲适生活,将会更显得有谋略。C.寿阳之战正式交战前,谢石想通过不交战来拖垮前秦军队,但谢玄采用不同策略,选派精兵迅速出击,局势发生转变。D.眼见前秦军队慌乱后撤,苻融急忙骑马巡视,不料战马倒地,苻融也为晋兵所杀。失去主将的前秦士兵顿时溃不成军。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

(2)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16.前秦军队众不敌寡,其作战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战局有一定影响。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欲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写梦游江南,“烟水路”三字写出了江南景物的特征,使梦境显得更优美。B.“江南”一词前后重叠,写出梦境之广;“消魂”一词前后重叠,写出梦境之悲。C.词中的“沉鱼”写出女子的无奈,与“沉鱼落雁”中的“沉鱼”表意完全相同。D.词人用“缓弦”“移破秦筝柱”这样的动作描写来表达难写的幽怀,笔力不俗。18.有人论此词的离情,认为“节节递进,沉挚有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来说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童年最难忘的记忆,是故乡的那条河。最早的记忆,是跟随母亲去河边洗衣。长大一些,这条河便成了小伙伴们玩耍的天堂。那个年代,物质极其匮乏,孩子们所能追逐的,就是青山绿水,蛙声蝉鸣,鱼虾泥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编织着的

童年。夏天,大家在河中尽情嬉戏。时而鱼翔浅底,时而蛟龙出海,你追我赶,常常

,哪里还顾得上家长的训斥和老师的告诫。故乡情是一种奇妙的情结。我常想,人们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为什么会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怀,为什么会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慨叹?这是因为,在我们最初睁开好奇的双眼,去认识、理解和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故乡给了我们滋养、欢乐、希望和信念。特别是当我们饱尝人世的甘苦与冷暖,带着难言的伤痛与疲惫,去寻觅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港湾,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的日子,会不由自主地思念滋养我们的故土、给予我们力量的生命庄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