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客运站设计调研报告_第1页
长途客运站设计调研报告_第2页
长途客运站设计调研报告_第3页
长途客运站设计调研报告_第4页
长途客运站设计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途客运站设计调研报告调研地点:武汉市长途汽车客运站调研时间:指导老师: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摘要】通过查阅资料、调研武汉市内各种长途汽车站,结合客运站设计原理以及客运站实际情况分析客运站的设计是否合理;了解客运站的建筑空间以及流线组织,从而得到一些感性及理性的认识,学习其长处,指出其缺点,为本次课程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关键字】武汉站杨春湖换乘中心汉阳客运站傅家坡客运站【正文】读书报告部分客运站分成一、二、三、四等级,这次设计的是个二级站,重点关注了二级站的设计要点。客运站设计重点在于流线的组织,分清楚客人流线和工作流线,对于人流量较大的客运站,可以考虑立体分流,避免流线的交叉。一、二级站进出站口必须分别设置,汽车进出站口应与旅客主要出入口或行人通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有安全隔离措施。汽车进出站口应设置引道,以满足驾驶员的视线要求。看了很多实际方案,很多客运站的功能布局都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以下示意图:实际调研部分2-1基地分析基地位于武汉站东广场旁边,在白云路和和谐路交汇处。基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地形平坦。看到任务书会自然而然的以为这里作为交通交汇处,车流人流会很大,实际调研会发现由于武汉站这边离市区比较远,来这里的人并不多,基地主要的客流来自武汉站的转乘旅客。图表SEQ图表\*ARABIC1基地图表SEQ图表\*ARABIC2武汉站外立面2-2杨春湖换乘中心杨春湖换乘中心是在基地上已经建成的一座客运站,虽然没有到杨春湖换乘中心做实际的调研,但是从别人的报告中可以了解到,杨春湖换乘中心的售票厅设在了靠近武汉站一边,与主站房分开,只是通过廊道来连接。售票厅的位置方便从武汉站出站的从而进入换成中心的客流。而原设有的换乘中心的下客区荒废不用了,改设在了武汉站的站前广场,为前往武汉站的旅客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也就是说客车先在高铁站的站前广场下客,再从站前广场的停车场开进换乘中心的停车场,无疑,这是建筑投入使用后所作的人性化管理和使用上的变更,但这样做,就扩展了换乘中心的用地。从杨春湖换乘中心的建筑本身来看,主站房呈现弧线外壳的建筑体量,意图与武汉站的曲线顶棚相呼应。建筑垂直上设置了两层,设有电动手扶梯,却废置不用,更不向旅客开放。杨春湖换乘中心平面显示为“L”型,流线清晰简洁。附:杨春湖换乘中心平面图2-3汉阳客运中心图表SEQ图表\*ARABIC3汉阳客运中心总平面如上地图显示,汉阳客运站位处汉阳的郊区地带,从总平面看,汉阳客运中心呈长方形。建筑体块方面,柔和的s曲线、穿插的圆柱体略显活波。图表4汉阳客运中心立面图表5汉阳客运中心候车厅桁架汉阳客运中心平面布局和流线符合比较典型的客运站布局,有个大型的前广场供社会车辆停放,一层进门有个大的候车厅,然后直接到检票口,快捷方便。二层、三层是整个车站的办公区。如上图立面显示,建筑外表皮主要采用玻璃钢架结构,候车厅的大空间采用桁架结构。与杨春湖换乘中心情况相似,该客运站由于实际客流量远没有达到设计客流量,其初始设置的二层及三层的办公空间都基本简单用木隔断成若干个小区间,外租给旁边汽车城的服务商了。2-4傅家坡客运站傅家坡客运站位于武昌区黄金地段——武珞路,这里人流密集,车流量也很大。由于用地紧张,这里的功能布局比较紧凑。同时功能分区比较明确,人流车流便捷,运营方便。相对于汉阳客运中心和杨春湖换乘中心而言,傅家坡客运站的外形显得比较规整,采用钢筋混泥土柱网结构。图表SEQ图表\*ARABIC4傅家坡客运站地理位置客运站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分成三个候车厅,候车厅面积达4000平方米,同时可以容纳2万名旅客。里面设有15个售票窗口,24个检票口。第一候车厅还设有购物中心、小件寄存、货物托运等配套服务。第一候车厅就是综合大厅,第二和第三候车厅相对于二次候车厅。第一候车厅和第三候车厅通过一个廊道连接,第三候车厅还有个分流作用的楼梯,候车厅因此根据车流方向分成两边。由于这里地理位置的原因,发车位、停车位显得比较拥挤。调研心得及总结这次调研主要关注了客运站的流线、功能布局以及附属建筑的布置。很多客运站投入实际运营之后,都因为各种情况导致实际使用情况跟当初的设计意图不相符。汉阳客运中心和杨春湖换乘中心很显然因为旅客比较少,使得客运站很多空间都浪费不用,两个客运站设置的手扶式电梯都不再使用。与之相反的就是傅家坡客运站,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的人流呈现一种过饱和的状况,以至于它只有不断想办法扩大它的范围。由于旅客较多,加之这里地方有限,所以这里服务性的配套设置做得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医务室、邮政、母婴候车室显然是没有的。个人以为这是整个城市规划的问题,对于在市区的客运站,很显然规模应该扩大一些。这次调研还重点注意了一下候车厅大空间的结构处理以及建筑外表皮材料的运用。汉阳客运中候车厅采用的桁架结构,而傅家坡和宏基客运站使用的是混泥土框架结构。至于建筑外表皮,调研的每个客运站都使用玻璃作为外立面的材料以增加客运站里面的通透性,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站前广场是客运站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块,汉阳客运中心有个面积很大的站前广场,但是由于这里人流量比较小,所以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宏基和傅家坡类似,业务繁忙,用地紧张,站前广场看起来并没有给人广场的感觉,最多也就是一个建筑对于道路边线的退让而已。最后是关于绿化的问题,调研的客运中心绿化都做得不好,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对于这次的设计,个人认为功能流线这方面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只要明确划分车流、客流路线、停车区域、活动区域及服务办公区域就可以了,另外注意乘客流线要快捷方便。注意合理布置绿化,给人亲近自然的感觉。由于第一次设计大空间结构,所以这次设计我侧重于结构的合理布置和各种结构的合理运用,尽量做到合理、实用又经济美观。其次是整个建筑的节能减排这方面。作为大三的学生,我们不应该还满足于只关注使用功能和外形,我们应该关注高科技术的运用,把建筑设计成为气候适应性建筑。最大程度地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另附:武汉气候特点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端,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根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武汉属于夏热冬冷地区。据武汉市一百年来气候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6.8度,最冷为1954年的14.3度,最热为2003年的19.4度。一月平均温为4.4度,最冷为1969年的零下0.9度,最高为2000年的7.2度。七月平均为29.4度,最高为2003年31.6度,最低为1954年的25.4度。武汉市四季分明,3月9日入春,5月17日入夏,9月29日入秋;11月25日入冬。武汉市年降水量平均为1259.4毫米,最少仅680.5毫米;最多达2047.5毫米。雨季为每年的在3至6月。又因地处内陆、距海洋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