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文弘墓志所见昆丘道行军_第1页
唐华文弘墓志所见昆丘道行军_第2页
唐华文弘墓志所见昆丘道行军_第3页
唐华文弘墓志所见昆丘道行军_第4页
唐华文弘墓志所见昆丘道行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华文弘墓志所见昆丘道行军

近年来,当地不喜欢法律,大量墓志被发掘,及时编纂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资料。其中,涉及隋唐西域史事的墓志不少,有的已有研究成果,有的似乎尚未受到关注。本文现以已有研究成果的唐华文弘墓志为例,对其中有关征讨龟兹的昆丘道(或昆山道)(2)行军的资料进行考释,以就教于方家。唐华文弘墓志为1992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该市东郊幸福路西安华山机械制造厂变电所基建工地发掘出土。过了将近十年,张全民先生刊出简报,墓葬情况才得以披露。(1)又过了将近十年,张全民先生发表论文,墓志内容才为世人所知。(2)据张全民先生介绍:墓志首题为《大唐故朝散大夫使持节严州诸军事严州刺史上柱国华府君墓志铭》。志主华文弘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廿五日卒、神龙元年(705)八月廿五日葬。华文弘为平原人,出身世族,夫人为陈后主孙女。本人仕宦最大成就,就是曾经参加唐朝征伐高丽、征讨龟兹和平定牂牁、昆明等西南夷反叛等重要战事,为唐朝经略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征讨龟兹之役,即史籍所谓昆丘道行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墓志记载华文弘征讨龟兹之役,文字不多,据张全民先生的释文,为:(贞观)廿二年(648)充昆丘道右一军骑曹。昔陈汤矫诏以立功,傳介权宜以行事,终扫郅支之域,竟致楼兰之首。君之望古,彼独何人?其中“傳”为“傅”之误。“傅介”为“傅介子”的省称,就像下文“楼兰”为“楼兰王”的省称一样。傅介子为西汉昭帝时名将,《汉书》卷七○有传。该传与同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条均记傅介子于元凤四年(前77)奉大将军霍光命令,率敢死之士,远赴西域,刺杀楼兰王安归,悬首长安北阙。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和杜甫《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说的都是此事。应为人所熟知。笔者原以为将两历史典故先后顺序错置系手民之误。但及读下文解说:“(墓志)还引用了汉代大将陈汤矫诏出兵、长途奔袭康居、扫灭匈奴郅支单于的故事,抒发了华氏出征边关、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对“傅介”及“楼兰”一字未提,始知作者并不知道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安归,悬首长安北阙事。既然如此,作者对于这条记载,自然也就很难发掘其隐藏的内涵,捕获其披露的信息。因此,对于这条记载,还必须重新进行梳理和解说。按:古代诗文之引用典故,实为比附当事者的行为或心境,故而十分慎重,要在确凿不移,能够对号入座,不可能随便或泛泛引用。因此,这条记载引用陈汤矫诏斩杀郅支单于、傅介子奉命刺杀楼兰王两个典故,必然是有所确指。然则,它确指什么呢?或者说,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傅介子奉命刺杀楼兰王已见前述。陈汤矫诏斩杀郅支单于,《汉书·元帝纪》建昭二年(前37)条记载为:“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挢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单于。冬,斩其首,传诣京师,县蛮夷邸门。”颜师古注曰:“挢与矫同。矫,托也。实不奉诏,诈以上命发兵,故言矫发也。”根据汉制:西域官长未经中央批准,无权调动戊己校尉屯田吏士。(3)故同书卷七○《陈汤传》说:甘延寿原不欲矫诏,是陈汤以事情紧急,按剑威逼,才不得不同意矫诏。后世均将此次矫诏置于陈汤名下,即是因此之故。从事情结果看,陈汤斩杀郅支单于,傅介子刺杀楼兰王,都曾将首级送回长安,悬挂示众,没有太大不同。从时间次序看,傅介子在前,陈汤在后,二者相距四十年,有先后之别。然而,墓志却将后面的陈汤放在前面,前面的傅介子放在后面。据此推测,这条记载首先要强调的是陈汤的矫诏,其次才是陈汤、傅介子的诛杀西域胡王,并将首级送回长安。在中国古代,擅自发兵本属重罪,矫诏发兵罪行应该更重。《唐律》有“擅发兵”条,规定擅发千人“绞”;又有“诈为制书”条,规定也是“绞”。不过还有一条权宜规定:“其收捕谋叛以上,不容先闻而矫制,有功者奏裁,无功者流二千里。”(1)然而,尽管可以权宜处置,这种行为仍为当时所不容。《汉书》卷七○《陈汤传》记甘延寿与陈汤胜利凯旋,因“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不替他们说话,途中曾遭到司隶校尉移书按验。而“既至,论功,石显、匡衡以为‘延寿、汤擅兴师矫制,幸得不诛,如复加爵土,则后奉使者争欲乘危徼幸,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渐不可开’。”因此,华文弘绝无“渴望”通过“矫诏”去“建功立业”的道理。可以断定:此次昆丘道行军,必然发生过大将矫诏诛杀西域胡王,并将首级送回长安之事。还可以断定:华文弘当时官位不高,远远不够大将级别,矫诏一定另有其人,华文弘应该为其部属,并曾参预其事。此次昆丘道行军,够得上大将级别的,只有大总管和副大总管。《旧唐书·太宗纪下》贞观二十一年(647)十二月戊寅条说:“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龟兹。”这条记载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杨弘礼四人都称为大总管,没有区分正、副,有点笼统。《册府元龟》卷九八五外臣部征讨四载此次讨伐龟兹诏书说“可遣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副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清河郡公杨弘礼”等讨伐龟兹,可知此次昆丘道行军,阿史那社尔是大总管,契苾何力、郭孝恪、杨弘礼是副大总管。他们四人,从道理上讲,都有矫诏的权力。然则,谁最有可能是那位矫诏诛杀西域胡王,并将首级送回长安的大将呢?关于贞观廿二年(648)昆丘道行军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吴玉贵先生曾经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2)他认为:“指挥这次战役的主帅是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副帅为副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一为原东突厥首领,一为铁勒契苾部首领;参战的军队有‘铁勒兵牧十有三部,突厥王侯十余万骑’,此外还有‘吐蕃君长’和‘步摇(吐谷浑)酋渠’,参战的汉兵似乎主要限于沙州、伊州、西州等西北地区的军队(原注:‘除了安西都护郭孝恪外,参战者还有沙州刺史苏海政、伊州刺史韩威等’)。无论是主帅还是参战部队,都是以游牧民族武装为主。”他这样说,并不是想有意将杨弘礼忽略,而是他认为当时西域龟兹等国臣属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此次“对龟兹用兵,实际就是向乙毗射匮可汗宣战”(3),故而参战部队也应以突厥、铁勒等蕃兵为主。(4)如果此说能够成立,则华文弘出身既非蕃族,仕宦也与西北沙、伊、西三州无关,他就不可能是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的部属,而只可能是杨弘礼的部属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华文弘如果确实是杨弘礼的部属,那么,前文所说的那位矫诏诛杀西域胡王,并将首级送回长安的大将,也就只可能是杨弘礼了。但为了慎重,还须作进一步的考证。我们知道:此次征讨龟兹,并非华文弘首次参与朝廷事务。在此之前,他还经历过从门荫到起家获得任职资格这一较长阶段。据墓志记载:始以门荫选国子学生。……属神尧晏驾,龙櫕启途。凡厥引绋之士,允属贵门之冑。君以选充挽郎,从班例也。调补左虞候率府录事参军。华文弘出身较为贵显,在唐代属于“高品子”,故可以门荫入仕,但要经过国子、弘文、崇文等学生和斋郎、挽郎等环节,从左右卫府和左右率府的亲、勋、翊三卫起家,才能授予正式职官。(1)墓志记载华文弘初以门荫为国子学生,然后以选充挽郎,最后调补左虞候率府录事参军,符合唐制规定的门荫入仕程序。这一点很重要,决定了华文弘早期的任职走向。我们还知道:此次征讨龟兹,也并非华文弘首次参加征行工作。在此之前,他还参加过辽东道行军。据墓志记载:贞观十八年(644),文武皇帝亲御东征,……选充辽东道右二军骑曹,……历驻驆、辽东、盖牟、白崖四阵,并建殊勋,功参第一。华文弘此次(辽东道)所充右二军,与后来(昆丘道)所充右一军,都属于行军编制。《李靖兵法》对右一军、右二军都有过简单介绍,但没有说明二者对于人员资质有何要求。我怀疑右二军主要为新人,右一军主要为旧人,这样比较容易解释华文弘贞观十八年属右二军,贞观廿二年进右一军。当然,这纯属猜测,缺乏根据,可以不用讨论。这条记载披露很多信息,值得进行梳理和研究。如所周知,行军古已有之。唐长孺先生对唐代行军曾作如此概括:“唐初与这些边境诸族(指东部朝鲜、奚、契丹,北部北突厥、铁勒,西部西突厥、吐蕃等)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征行将士,战争胜利结束,往往留兵驻屯要地,成为军镇(军及守捉),而行军大总管府随即撤销。”(2)因此,行军与驻军不同,属战时出征制度,采用的是野战军的组织形式。华文弘两次参加行军,均任骑曹。骑曹原属天子十二卫府、东宫十率府、亲王府的僚佐。华文弘先任录事参军的左虞候率府为东宫十率府之一。《旧唐书·职官志三》“左右卫”条注明录事参军为正八品上,骑曹参军为正六品下。华文弘先任录事参军,后任骑曹参军,符合升迁程序。因而此骑曹与左虞候率府是什么关系值得探讨。唐代行军的统兵机构一般分为上下二级:上级为行军统帅的总管府,又称军司;下级为行军下属军将的指挥机构,又称营司。军司僚佐与天子十二卫府、东宫十率府及亲王府僚佐区别不大,故其中也有骑曹。营司僚佐中没有骑曹,只有司骑,司骑即骑曹。可见行军中的骑曹为军司僚佐,直接为行军统帅服务,地位远较营司僚佐中的司骑为高。唐代行军的编成及编制,主要为中军和前后左右四军及左右虞候二军共七军。唐代天子禁卫军从不独立出征,仅是行军多种兵源之一种。东宫十率府情况大致相同。行军僚佐多数来源于行军统帅的辟署,少数来源于朝廷的任命。(3)因而我怀疑:华文弘两次参加的行军的右军,其兵源应该包括了东宫十率府特别是其中左右虞候率府的将士。不仅如此,华文弘两次参加的行军的右军,其长官也有可能是同一人。前揭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副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杨弘礼四人,除郭孝恪没有参加过辽东道行军外,其余都参加过辽东道行军。此次由太宗皇帝亲自主持并参加的辽东道行军,依次经过了盖牟、辽东、白崖、驻跸四场战役。(1)史籍明确记载全程参加这四场战役者,只有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一人。如《旧唐书》卷六七《李勣传》云:“十八年,太宗将亲征高丽,授勣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攻破盖牟、辽东、白崖等数城,又从太宗摧殄驻跸阵。”而华文弘亦全程参加这四场战役,说明他所在的右二军,隶属级别很高,既有可能隶属行军统帅的总管府,也有可能隶属太宗的行在所。而据同书卷一○九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二传:阿史那社尔当时率领的是北门左屯营禁军,仅参加过驻跸战役;契苾何力率领的是南衙右骁卫军队,为前军总管,仅参加过白崖战役。此二人所率军队及行军编制与右二军不同系统,又没有全程参加这四场战役,自然不可能是华文弘的长官。这样,华文弘所属右二军的长官也确实只能是杨弘礼了。按:杨弘礼出身名门,为隋朝宰相杨素之弟杨岳之子。唐朝始建,袭封清河郡公。贞观中,历任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机要之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担任过西河道行军大总管府长史,有着较为丰富的行军经验。《旧唐书》卷七七《杨纂附族子弘礼传》记此次辽东道行军云:太宗有事辽东,以弘礼有文武材,擢拜兵部侍郎,专典兵机之务。弘礼每入参谋议,出则统众攻战。驻跸之阵,领马步二十四军,出其不意以击之,所向摧破。太宗自山下见弘礼所统之众,人皆尽力,杀获居多,甚壮之,谓许敬宗等曰:“越公(杨素)儿郎,故有家风矣。”时诸宰相并在定州留辅皇太子,唯有褚遂良、许敬宗及弘礼在行所,掌知机务。据此可知:杨弘礼是以兵部侍郎身份参加辽东道行军的。他一直在太宗的行所也就是行在所,内典兵机,外主攻战,职务之机要,权力之重大,似乎犹在大总管李勣之上。华文弘所属右二军,由东宫十率府特别是其中左右虞候率府将士组成,也只有隶属杨弘礼和太宗的行在所,才符合典制和情理。据此,前文所说那位矫诏诛杀西域胡王,并将首级送回长安的大将,也就非杨弘礼莫属了。我们知道:贞观廿二年的昆丘道行军,确实诛杀过一位西域胡王———焉耆王薛婆阿那支。两《唐书·焉耆传》分别记诛杀经过如下:阿史那社尔之讨龟兹,阿那支大惧,遂奔龟兹,保其东城,以御官军,社尔击擒之,数其罪而斩焉。(2)阿史那社尔讨龟兹,阿那支奔之,壁东境抗王师,为社尔所禽,数其罪,斩以徇。(3)这二传的记载有些问题。唐军征讨龟兹,必须途经焉耆,因而如果有战阵,与焉耆之战自应属于首战。但实际上,唐军未到,焉耆王已弃城而逃,与焉耆并未发生战争。焉耆王逃到龟兹,说是保其东城、壁其东境,以御官军、抗王师,但旋即被擒,也应该没有发生战争。既然如此,何来“数其罪”?至于说阿史那社尔最后将焉耆王斩以徇,似应更属张冠李戴。两《唐书·龟兹传》记载与《焉耆传》明显不同:(阿史那)社尔既破西蕃处月、处密,乃进师趋其北境,出其不意,西突厥所署焉耆王弃城而遁,社尔遣轻骑追擒之。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而走。(1)(阿史那)社尔分五军掠其北,执焉耆王阿那支,龟兹大恐,酋长皆弃城走。(2)都只说阿史那社尔擒执焉耆王,并未说诛杀焉耆王。这一点很重要。(3)因为诛杀焉耆王实际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昆丘道行军副大总管杨弘礼。两《唐书·杨弘礼传》记杨弘礼参加昆丘道行军全过程如下:(贞观二十一年)迁司农卿,兼充昆丘道副大总管,诸道军将咸受节度。于是破处月,降处密,杀焉耆王,降馺(sà)支部,获龟兹、于阗王。凯旋,未及行赏,太宗晏驾。弘礼颇忤大臣之旨,由是出为泾州刺史。永徽初,论昆丘之功,改授胜州都督。(4)(贞观二十一年)迁司农卿。为昆丘道副大总管,破处密,杀焉耆王,降馺(sà)支部,获龟兹、于阗王。凯旋,会帝崩。大臣疾之,下迁泾州刺史。永徽初,追论其功,迁胜州都督。(5)这二传的记载值得关注之处不少,下文会有分析,这里暂且不谈。都只说杨弘礼“杀焉耆王”,没有提到杨弘礼擒执焉耆王,似乎暗示擒执焉耆王另有其人。这一点可以与前揭两《唐书·龟兹传》相印证。总之,是杨弘礼杀了焉耆王,应该没有疑问。至于杨弘礼仅为昆丘道行军排名最末的副大总管,为什么要越职杀焉耆王?又有什么权力杀焉耆王?这还得从头分析解说。按:此次昆丘道行军,又称征讨龟兹之役,自应将龟兹作为首恶。但由于当时龟兹臣于西突厥,龟兹与唐关系破裂,西突厥才是罪魁祸首,(6)唐对龟兹实际是网开一面的。吴玉贵先生注意到前揭讨伐龟兹诏书“甚至只字没有提到龟兹”(7)。不仅如此,讨伐龟兹诏书还强调:“倒戈必宥,事表于前经;舆榇不诛,理昭于往诰。其有去危投款,悔祸求哀:毳幕酋豪,宜锡长缨之宠;韦韝种落,惠以饮喙之娱。”即使另一昆丘道行军副大总管郭孝恪与其子待诏同在龟兹城中战死,唐军俘获龟兹君臣,也没有采取报复性仇杀行动。《新唐书·龟兹传》说:“(阿史那)社尔执(龟兹王)诃黎布失毕、(龟兹国相)那利、(龟兹大将)羯猎颠献太庙,帝受俘紫微殿。帝责谓,君臣皆顿首伏,诏赦罪,改馆鸿胪寺,拜布失毕左武卫中郎将。”后来,太宗死,昭陵立十四蕃臣石像,其中还有龟兹王诃梨布失毕。(1)因此,以太宗之讲仁爱、通理义,首恶宽宥,协从严诛,这样的事,是断然不可能做的。据此推测,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当另有取死之道。据《旧唐书·焉耆传》记载:太宗初继位,焉耆虽常役属西突厥,但也常首鼠两端。贞观六年,其王突骑支遣使经高昌贡方物,请开大碛路以便往来,太宗许之。自隋末罹乱,大碛路遂闭,西域朝贡者皆路由高昌。及开大碛路,高昌大怒,遂与焉耆结怨,常遣兵袭掠焉耆。最严重的一次,是贞观十二年,高昌与处月、处密联合,攻陷焉耆五城,掠男女一千五百人,焚其庐舍而去。十四年,侯君集讨高昌,焉耆积极为声援。及破高昌,突骑支特诣军门称谒,侯君集亦将先为高昌所虏之焉耆人悉归之。但就在稍后,突骑支与西突厥重臣屈利啜联姻,结为唇齿,就未再向唐朝贡。十六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经太宗同意,以突骑支弟栗婆准为向导,攻破焉耆,虏突骑支,首虏千余级。以栗婆准导军有功,留摄国事;锁突骑支并其妻子送行在所,诏宥之。据《新唐书·焉耆传》记载:西突厥屈利啜至焉耆,囚栗婆准,而令其吐屯摄王,遣使朝贡。太宗数之曰:“焉耆我所下,尔乃王之邪?”吐屯惧,不敢王。焉耆欲立栗婆准,而栗婆准从兄薛婆阿那支自立为王,执栗婆准送龟兹杀之。阿那支自立为王已属窃名擅命,杀唐委摄国事更属犯上作乱,自知罪孽深重,因而阿史那社尔未至,就先弃城而逃。《通鉴》卷一九九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十月癸丑条记阿史那社尔追擒阿那支而斩之,胡三省注云:“(贞观)十六年,郭孝恪破焉耆,立栗婆准为王,而阿那支杀之,今也罪人斯得。”断言阿那支所以为阿史那社尔诛杀,是因为他杀了郭孝恪立的栗婆准,罪有应得。这个结论应该是不错的。只不过,联系前文,真实情况应该是:阿史那社尔擒住阿那支,将他移交给了杨弘礼;杨弘礼知道太宗深恨此人,(2)故数其旧罪而矫诏诛杀之。这里说阿史那社尔将阿那支移交杨弘礼,杨弘礼矫诏将阿那支诛杀之,可供佐证的材料不少。按:此次昆丘道行军,杨弘礼是以司农卿为副大总管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所周知,司农卿职掌邦国仓储委积和官吏禄给常料,可以推测,杨弘礼为副大总管,主要工作是为此次昆丘道行军提供后勤保障。而华文弘任右一军骑曹,据《旧唐书·职官志一》记武德四年,太宗平洛阳之后,又置天策上将府官员,其中有“骑曹参军事二人,掌马驴杂畜簿帐及牧养支料草粟等事”,职掌也正可与之印证。此外,司农卿还有一项职掌值得关注,这就是接受战俘。《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兵部”条说:“凡俘馘,酬以绢,入钞之俘,归于司农。”司农卿接受战俘,应该是没为官奴婢。(1)因此,阿史那社尔将阿那支移交杨弘礼,是符合唐代典制的。但杨弘礼为昆丘道行军副大总管,职掌并不止此。此次昆丘道行军,如前揭吴玉贵先生所说,实际是以阿史那社尔为主帅、契苾何力为副帅。此二人尽管对太宗忠心耿耿,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朝廷不可能完全不作防范。据两《唐书》及《通典》记载:国家武德、贞观已来,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忠孝有才略,亦不专委大将之任,多以重臣领使以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