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跨文化分析(09年4月25日修改版单波)_第1页
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跨文化分析(09年4月25日修改版单波)_第2页
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跨文化分析(09年4月25日修改版单波)_第3页
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跨文化分析(09年4月25日修改版单波)_第4页
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跨文化分析(09年4月25日修改版单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跨文化分析单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西方媒体的汶川地震报道与拉萨骚乱事件报道相比,减少了完全的负面报道,增加了平衡呈现的策略,但在整个话语结构上依然呈现着群体间话语偏见。中国主流媒体把西方媒体的报道“转述”成正面报道,显然是剥离了语境的选择性解读,这种选择性解读呈现了群体间话语偏见的另一种面相,即在表达内群体时,总是选择与自我群体认同一致的他者话语以维护群体的面子。问题西方媒体的话语偏见是如何生产的?面对他者的偏见,如何在对话中维护自我群体的面子?一、分析路径

群体间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理论群体间语言偏见(linguisticintergroupbias):在群体间交往的语境下,当遇到与关涉内-外群体的预设观念不一致的信息时,语言的使用体现着刻板印象的痕迹。当描述一个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或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时,人们往往使用更为抽象的语言;而当提起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或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时,人们则使用更加具体的语言。描述性行为动词(DAVs)解释性行为动词(IAVs)状态动词

(SVs)抽象的形容词

(Adjs)甲打乙甲将乙打伤甲憎恨乙甲有攻击性动机机制强化或保护人们的社会认同认知机制描述与自己期待一致的行为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抽象的语言群体间语言偏见群体间语言偏见群体间话语偏见人们有时也会使用抽象语言表达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都不是抽象的、固定的,而是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上下文结构、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之中人们还会突出或放大他者对“我们”的行为的积极表述,模糊或遮蔽他者对“我们”的行为的消极表述,从而形成维护内群体形象的话语与他者话语的竞争关系丁允珠(S.Ting-Toomey)面子协商面子协商理论的缺陷过于简化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而忽略了东西方文化的丰富性和变化性;过于强调东西方文化面子观的二元对立(群体价值导向和个体价值导向),而没能注意两种面子观的相互交叉与相互借用,以及由此可能形成的共同面子和新的面子;偏重定型化的面子,而忽视了语境化的面子协商,这样就难以动态地、全面地理解多样化的面子协商。面子协商是在关系中展开的,随着面子观的相互交叉和相互借用,自我认同会发生多样性的变化,某些变化会形成新的面子和主体间的共同面子,我们可以以此反思旧有的群体间话语偏见。当媒介在内外群体关系范畴内表达新闻事件时,代表不同群体的媒介间的互动就会演绎出群体间话语偏见和面子协商,而且具有典型的反思意义。二、西方传媒汶川地震报道

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的呈现纽约时报(NewYorkTimes)新闻34条、评论2篇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Tribune)新闻40条、评论1篇泰晤士报(Times)新闻38条卫报(Guardian)新闻34条、评论9篇新闻146条评论12篇5月13日——6月13日四家报纸所呈现的报道框架强震肆虐中国,中国人的奋力救援在与缅甸风暴灾难的对比中展开评价中国地震期间的开放和积极有效救灾是为奥运会营造良好氛围、缓和国际关系的临时策略把地震灾害表达为社会主义制度终结的意象质疑开放和负责是否意味着政治制度的改变,是否将是一个长期的转变1.灾难的惨烈与中国人的奋力救援地震发生之后第二天(13日),四家报纸在初次报道的12条新闻中,大部分着力于灾情与救灾报道:强震肆虐中国,数千人死亡。地震肆虐中国:数千人死亡,建筑垮塌埋住儿童;毁损物阻碍救援。地震袭击中国,数千人死亡。中国地震数千人死亡。后续的报道中,新闻内容涉及余震和堰塞湖的威胁、幸存者所经历的痛苦、灾民的生活状况等方面。核心话语包括:救援人员今早奋力(struggleto)前往救助灾民。数千救援人员整夜在烂泥和滑坡体中徒步跋涉,全力挺进群山里的震中。所有的道路都被毁或者受损严重。履带挖掘机(treadedtank)被用来穿过那些艰险的地带。直升机因为坏天气而返航。在有些地方,没有充足的电力来保存尸体。除了快速埋葬,别无选择。在体育场,赶来的灾民领到食物和毛毯,并接受基本的医疗服务。但是周三中午,人群膨胀得太庞大,在体育馆前门拿着扩音喇叭的官员不得不阻止新到灾民的进入。表达救灾行为的积极意义的语言(effort、tryto、rushto、struggleto)是限定在具体的灾情(massivedamage、devastated、trapped、knockingdown、kill)之中的,很自然地将非典型的积极行为与对于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区分开来,而又不影响刻板印象的一致性,也不影响转向消极意义的表达。2.在与缅甸风暴灾难的对比中展开评价灾情和救灾报道最初所呈现的语境常常是缅甸风暴灾难,因而形成积极评价。相对活跃的信息流动和最高领导层的快速反应与中国在唐山地震中的表现完全不同,也与缅甸处理气旋灾难完全不同。中国与缅甸政府面对灾难的“顽固反应完全不一样”,“中国政府快速有效的反应应得到赞扬。就官方反应来说,看上去官方表现不错,不象缅甸。他们已经说了,他们的首要目标是救人,而且已经呼吁国际援助。从这个层面开始,积极意义被限定在具体的背景之中。3.中国地震期间的开放和积极有效救灾是为奥运会营造良好氛围、缓和国际关系的临时策略中国为准备奥运会而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因此会尽力避免像缅甸那样冷酷拒绝外援所激起的国际上的批评;中国的领导人知道,北京奥运会只剩下不到90天,它不再能承受对国际或者国内声望的再次打击中国把灾难救助视为促进与邻国关系的策略和在8月的北京奥运之前缓解其国际形象的策略中国政府全力准备8月的北京奥运,已经疲于应付西部藏区普遍出现的骚乱。因此地震快速反应的压力特别强烈。此时,积极意义开始向消极意义转化。4.把地震灾害表达为社会主义制度终结的意象《芝加哥论坛报》甚至直接把标题写成:“对中国(政治)基础的震动”。报道首先说,如果是在中国的古代,“中国的人民会问,这些惊人的灾难,特别是一场可能造成五万人死亡的地震,是否可能昭示着共产党(政权)失去了古代中国所称的“天命”——更高权力的政治授权。《纽约时报》5月14日的新闻认为,“如果中国应对一场大的自然灾难比美国应对卡特拉飓风更加成功,这个成就就可能证明了北京的观点:它的非意识形态的新威权主义可以在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形成好的统治。”那么政府的救灾和开放是因为,“可能政府已经意识到开放和责任可以加强它的正当性并浇灭腐败、通货膨胀和贫富悬殊所激起的日益强烈的愤怒。表述已转向高度抽象的政治话语,积极意义丧失殆尽。5.质疑开放和负责是否意味着政治制度的改变,是否将是一个长期的转变5月24日《泰晤士报》:“中国的新貌、开放能否持续到浩大的救灾之后?”它是否是一种“根本性改变的信号”。5月14日《纽约时报》:“一个短暂的开放和负责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朝向西方式的民主发展。”5月17日《泰晤士报》:“中国政府仍然保持独裁、完全不民主。”这些怀疑与判断把西方媒体的民主政治叙述框架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出来。中国的正面进步之所以受到西方媒体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因为中国的做法是在向西方民主靠拢。西方媒体的民主政治框架还通过两个事件的报道得以呈现,第一是校舍倒塌造成大量学生死亡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家长抗议事件,第二是志愿者和全民捐助所体现的市民社会的发展。中国政府在地震初期对新闻报道的开放姿态让西方记者吃了一惊。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信息开放又转向怀疑。上述话语框架所呈现出的基本意义层面可以归纳为:强震肆虐中国,带来毁灭性破坏;中国人习惯性地依靠政府,是长期政治训练的结果,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并非消极地等待,而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期待政府的救援;救援工作积极而艰难,相对活跃的信息流动和最高领导层的快速反应与中国在唐山地震中的表现完全不同,也与缅甸处理气旋灾难完全不同,同时,中国声势浩大的救灾行动表明,中国仍基本是政府主导和控制的社会;中国地震期间的开放和积极有效救灾是为即将召开的奥运会营造良好氛围、缓和国际关系的临时策略;地震灾害是社会主义制度终结的意象,中国领导人清晰地把他们救灾的努力与政权的稳固联系到一起,并已意识到开放和责任可以加强它的正当性并浇灭腐败、通货膨胀和贫富悬殊所激起的日益强烈的愤怒;一个短暂的开放和负责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朝向西方式的民主发展,而温家宝等领导人亲临灾区指导救灾、亲民爱民的举动像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治家;中国政府在地震初期对新闻报道的开放姿态令人吃惊,但中国面对媒体的信息开放不是持久的而是前松后紧,三天全国哀悼日的最后一天,中国退回形象控制状态,转向了更加正面的报道。三、中国面子(形象)被贬抑的话语逻辑西方既存的对中国的偏见致使话语框架形成消极意义的偏向,这个话语框架又进一步维系着既存的偏见,贬抑着中国的面子(形象)。“看门狗”(watchdog)原则:一种辩护?《卫报》驻京首席记者华衷(JonathanWatts)在接受访谈时便说:“媒体有很多功能,而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做一个‘看门狗’,努力发现社会中出现的错误,显示这些错误,并希望有人能改变它”,因此,“当我写报道时,我不是来写游记的,不是来说中国有多美好的。当我们写报道时,我们往往会去讲问题。我们更多的时候会写到中国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还有很多我们认为社会应该关注、应该改变的问题。”西方媒体把四川地震报道纳入西方话语体系来表述,作为正面肯定的变化大多用“驯化”(domestication)的原则来报道,而作为负面否定的不变则用“异端”(heterodoxy)的原则加以评述。驯化:用西方的认知框架把难以认知的中国事件转换为意义载体,在中国的客观现实与西方的主观现实之间取得平衡。一个短暂的开放和负责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朝向西方式的民主发展,而温家宝等领导人亲临灾区指导救灾、亲民爱民的举动像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治家。异端:把中国视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邪恶的“他者”、视为相异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某种异端,以较大的主观性进行批判性报道,包括选择符合某种意识需要的侧面进行报道,甚至使负面报道中国成为一种“政治正确”。震灾害是社会主义制度终结的意象,中国领导人清晰地把他们救灾的努力与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