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控制多边gerbs曲线拐点的研究_第1页
关于控制多边gerbs曲线拐点的研究_第2页
关于控制多边gerbs曲线拐点的研究_第3页
关于控制多边gerbs曲线拐点的研究_第4页
关于控制多边gerbs曲线拐点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控制多边gerbs曲线拐点的研究

nurbs作为cal形式的基本工具,自出版以来,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对转折点的分析和计算。1992年,Manocha与Canny提出了利用曲率公式计算真参数化(ProperParametrization)参数曲线及有理参数曲线拐点的数值方法;1995年,Goodman等人研究了NURBS曲线变差缩减性质,得到曲线拐点个数与其控制多边形拐点个数之间的一般关系;1997年,Li与Robert利用代数曲线的切线与曲线交点的重数关系,研究了判定齐次坐标空间曲线拐点的方法,得到了计算有理参数曲线拐点的代数方程法;1999年,Sakai又借助于Mathematica,得到了利用端点斜率判定三次有理曲线段上拐点的方法;2001年,LiuChaoyang又对NURBS保凸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NURBS曲线的凸性定理。然而不难发现,为满足CAD工程实践的具体需求,尚需要对NURBS拐点的分析判断作更加深入的研究。CAD工程师主要通过交互调节曲线的控制顶点或者权因子来控制曲线的形状,经常需要判断所设计曲线的凸凹性。根据LiuChaoyang的凸性定理,凸的控制多边形将产生凸的NURBS曲线。但是实践表明,非凸的控制多边形也可以产生凸的NURBS曲线。将控制多边形(权因子)调节到什么程度曲线会出现拐点是交互设计中非常关心的问题。单凭设计者的经验来控制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需要研究拐点出现的条件以设计适合计算机处理的自动判断算法,这对于CAD工程十分重要。作者在文献通过引入转向矢量,给出了平面曲线拐点的一个数学定义,并演绎推导出曲线在拐点处的若干性质。本文在该文献基础上,首先从变形的观点出发,研究了一般平面参数曲线变形中的几何特征变化规律,得到了曲线形状变化过程中产生拐点的充分必要条件以及确定拐点的一个泛函方程;同时,结合NURBS的特殊要求,研究了非凸多边形NURBS曲线出现拐点的条件和判据。本文的结果可应用于调节与控制曲线形状的算法设计,也可指导CAD造型工程师的交互设计。1曲线变形及其几何特征的变化1.1平面正则曲线的深度定义1设有向平面π的单位法矢量为B,a、b是π上两个矢量。a在π上绕其起点按照π的定向法则正向转动到与b的方向相同时扫过的有向角为<a,b>,则a,b的矢量积(叉积)为:a×b=B|a||b|sin<a,b>容易验证,定义1是经典矢量积在平面上的归一化表示,它将经典平面矢量叉积的方向与数量关系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数学式中。定义2平面曲线的拐点、转向矢量。见文献。下面的引理1~3亦可由文献的相关理论直接推出。引理1设平面连续曲线r(t)具有分段C1连续的单位切矢量,K(t)是与r(t)对应的转向矢量;那么r(t)在某区间的拐点个数等于K(t)在该区间的方向改变次数。引理2如果两条同源平面正则曲线r1(t)、r2(t)的切矢、主法矢分别为T1(t)、T2(t)、N1(t)、N2(t)。若在t*点满足0≤(<T1(t*),T2(t*)>)<π,N2(t*)在N1(t*)上的投影与N1(t*)的方向相反,则r1(t)、r2(t)在t*点的回转方向是相反的。引理3假设平面正则曲线r(t)在起点与终点的K矢量有相同的方向,那么r(t)的拐点个数为偶数;若r(t)在起点与终点的K矢量有不同的方向,则r(t)的拐点个数为奇数。注意:引理1中r(t)具有分段C1连续的单位切矢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故在后文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假定所讨论的曲线满足该条件。1.2曲线变形与法矢、转向矢的变化参数曲线r1=r1(t)在变形位移(偏移量)r2=r2(t)的作用下,变形为r(t),其数学表示为:r(t)=r1(t)+r2(t)t∈[a,b](1)变形往往导致曲线的凸凹性、连续性等发生变化。依据上节分析,不难得到以下结论:定理1设平面凸曲线r的两个端点位置固定不变,r上一点P变形前后的切矢与主法矢分别为T1、T2与N1、N2;如果T1、T2满足0≤(<T1,T2>)<π,而N2在N1上的投影与N1的方向相反,则变形后r失去原有凸性(出现拐点或者没有拐点但改变原有回转方向)。证明r的两个端点固定意味着曲线不能有整体转动,这就避免了变形过程中r绕一个端点刚性旋转而导致<N1,N2>大于π的情形。将变形前与变形后r的两种状态看成是两条同源曲线,根据引理2知,在P点附近变形前后的转向矢量方向是相反的。此时若r上另外一点Q变形前后的转向矢量方向不变,则根据引理1知r变形后出现拐点;若r上所有点变形后的转向矢量方向都不同于变形前,则曲线整体转向发生改变。故定理成立。[证毕]上述基于法矢方向变化的方法,只能定性地分析曲线变形前后凸凹性的变化,无法与位移量之间建立数学上解析的关系。下面进一步研究变形与位移之间的直接联系。这里只考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情形:平面光滑凸曲线r在固定方向位移u作用下的压变形(u指向r弯曲一侧)。记˜r为r变形后的曲线,为方便,采用r的弧长为参数来研究问题。设S为r的弧长,那么˜r(s)、r(s)、u(s)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达:˜r(s)=r(s)+u(s)‚u(s)=Vϕ(s)0≤s≤S(2)这里,ϕ(s)≥0,ϕ(s)是[0,S]上的有界连续函数,表示r(s)在s点的变形数量;V是u的单位矢量。若k(s)是r(s)的(绝对)曲率,α(s)=<r′,V>,ϕ(s)处处至少二阶连续;那么,可由(2)知˜r具有分段C1连续的单位切矢量,故其转向矢量˜r′טr″=r′×r″+r′×Vϕ″+V×r″ϕ′+V×Vϕ′ϕ″由于r是平面曲线,s是r的弧长参数,上式可改为:˜r′טr″=˙rרr+˙r×Vϕ″+Vרrϕ′(3)r是凸曲线,故r上所有点的副法矢量都具有相同方向;记该方向的单位为B并约定B为r所在平面的正方向,则由V的定义知:˙r×V=Bsinα由˙r,¨r,V的位置关系知<¨r‚V>=α(s)-π/2。据此及Frenet公式可将(3)式写为:˜r′טr″=kB+ϕ′kcosαB+ϕ″sinαB令g(s)=k(s)+ϕ′(s)k(s)cosα(s)+ϕ″(s)sinα(s)(4)得˜r′טr″=gB(5)定理2设r(s)是(绝对)曲率为k(s)的平面凸曲线且具有分段C1连续的单位切矢量,r(s)、˜r(s)、ϕ(s)满足(3)式且ϕ(s)处处至少二阶连续,α(s)=<r′,V>,g(s)由(4)式定义;那么,˜r(s)出现拐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s)存在零点s*,并且在s*的左右去心邻域g(s)具有不同的(正负)符号。不难发现,对于方向固定的位移u,g(s)实际上是ϕ(s)的泛函:g[ϕ(s)]=k(s)+ϕ′(s)k(s)cosα(s)+ϕ″(s)sinα(s)0≤s≤S这样,变形失稳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对泛函g[ϕ(s)]零点曲线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不作深入研究。这里只根据后文需要作简单讨论。为此先给出以下引理。引理4设f(x)是定义在区间I上的Cn(n>1)类实函数,当k>1时f(k)(x)在I上有界,在f(x)的极值点x0处f?″(x0)≠0;那么,若f(x0)极大,则f?″(x0)<0,若f(x0)极小,则f?″(x0)>0。定理3设ϕ(s),g(s),α(s)分别由(2)、(4)式定义,ϕ∈Cn(n>1);如果:(1)ϕ(k)(k>1)在定义区间[0,S]有界且在ϕ(s)的极大值处ϕ″≠0;(2)在ϕ(s)的极大值附近0≤α(s)≤π;(3)存在惟一区间(s1,s2)⊂[0,S]使得s∈(s1,s2)时g(s)<0,s∉(s1,s2)时g(s)>0。那么,ϕ(s)的极大值(峰值)必在区间[s1,s2]出现。证明:任取充分小的η>0,考虑g(s)在ϕ(s)极大点s*附近的小区间[s*-η,s*+η]上的定积分∫s*+ηs*-ηg(s)ds。由α(s)的定义及微分几何理论,易知α(s)是单调不增的,故dα(s)/ds=-k(s),从而有:∫s*+ηs*-ηg(s)ds=∫s*+ηs*-ηk(s)ds+∫s*+ηs*-ηk(s)ϕ′(s)cos(α(s))ds+∫s*+ηs*-ηϕ″sin(α(s))ds=∫s*+ηs*-ηk(s)ds+2∫s*+ηs*-ηϕ″sin(α(s))ds-∫s*+ηs*-ηd(ϕ′(s)sin(α(s)))=α(s)|s*+ηs*-η+2∫s*+ηs*-ηϕ″(s)sin(α(s))ds-(ϕ′(s)sin(α(s)))|s*+ηs*-η依据Taylor公式ϕ′(s)=ϕ′(s*)+ϕ″(s*)(s-s*)+o((s-s*)2)及ϕ′(s*)=0,可将上式写成∫s*-ηs*+ηg(s)ds=α(s)|s*+ηs*-η-{[ϕ″(s*)(s-s*)+o((s-s*)2)]sin(α(s))}|s*+ηs*-η+2∫s*-ηs*+ηϕ″(s)sin(α(s))ds依据条件(1),当η充分小时,{[ϕ″(s*)(s-s*)+o((s-s*)2)]sin(α(s))}|s*+ηs*-η是一个无穷小量。依α(s)的单调不增性得α(s)|s*+ηs*-η≤0;再依据条件1、2、引理4及定积分基本性质知,∫s*-ηs*+ηϕ″(s)sin(α(s))ds<0,从而∫s*-ηs*+ηg(s)ds<0。故[s*-η,s*+η]与g(s)的惟一负值区间(s1,s2)之交集[s*-η,s*+η]∩(s1,s2)非空。此时有三种情形:(1)s1<s*-η,s*+η<s2;(2)s*-η<s1<s*+η;(3)s*-η<s2<s*+η。在情形(1)下,定理显然成立。情形(2)、(3)可用反证法证明,以下证明情形(2)。假设定理不成立,即s*∉[s1,s2],依情形(2)不妨假设s*<s1。根据实数的稠密性质,总有ρ>0使s*+ρ<s1。考虑到η的任意性,取η=ρ即得到矛盾,故定理成立。同理可证明情形(3)。[证毕]2g的形状分析对于给定控制点列Pi(i=0,1,…,n),权因子序列ωi(i=0,1,…,n)与节点矢量U=[u0,u1,…,un+p+1]的p次NURBS曲线可以表示为:Γ:R(u)=∑i=0nΡiRi,p(u)up≤u≤un+1如果控制多边形不是凸的,怎样分析G的形状?本小节给出一种基于变形理论的分析方法:假定多边形P0P1P2…Pn是由某个凸多边形P*0P*1P*2…P*n调节而来,那么G的形状就是调节的终止状态。例如,将控制顶点P*k调节为Pk其他点不变,在数学上表现为:Γ1:∑i=0nΡi*Ri,p(u)⇒Γ2:∑i=0‚i≠knΡi*Ri,p(u)+ΡkRk,p(u)⇒∑i=0nΡi*Ri,p(u)+(Ρk-Ρk*)Rk,p(u)上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2)一致。故可以利用上节结论来研究曲线形状的变化规律。考虑到CAD应用的实际情况,这里假定所讨论的曲线在端点具有p+1重节点,并且控制多边形是正则的。此时不难推导出R′(up)×R″(up)=ω1ω2ω02×pup+1-u1×pup+1-u2×p-1up+2-u2×(Ρ1-Ρ0)×(Ρ2-Ρ0)(6)2.1形态变形有一个控制点简单单拐多边形是只有一个拐点且边向量不自交的多边形。定理4在端点具有p+1重节点的p次NURBS曲线的控制多边形P0P1P2…Pn只有一个拐点P1(P1与P3,…,Pn在矢量Ρ0Ρ2→的同侧,叉积Ρ1Ρ2→×Ρ2Ρ3→,Ρ2Ρ3→×Ρ3Ρ4→,⋯,Ρn-2Ρn-1→×Ρn-1Ρn→具有相同的方向),则该NURBS曲线一定有且只有一个拐点。证明任取P*1使P0P*1P2…Pn构成凸多边形,则依据凸性定理,r1(t)=∑i=0‚i≠1nΡiRi,p(t)+Ρ1*R1,p(t)t∈[up,un+1]是凸的。取r2(t)=(P1-P*1)R1,p(t)t∈[up,un+1]则r(t)=r1(t)+r2(t)t∈[up,un+1]即r(t)是r1(t)发生位移r2(t)变形后的形状。由于在端点具有p+1重节点,故依据局部支集性质知,曲线在端点不发生变形,此类变形属于端点固定的情形。依据NURBS曲线的凸包性质及端点切矢性质,曲线变形前后端点切矢之间的夹角小于π。在定理假定的条件下,依据(6)知变形后在左端点的转向矢量的方向与变形前相反,而在右端点保持不变。根据引理3及定理1知变形后的曲线有拐点。另外根据Goodman定理,单拐多边形NURBS曲线的拐点数不超过1,故定理成立。[证毕]图1是定理4的直观描述。应用引理3及Goodman定理,还可以证明更一般的情况。定理4*在端点具有p+1重节点的p次NURBS曲线的控制多边形是正则的且只有一个拐点Pk(0<k<n),则该NURBS曲线一定有且只有一个拐点。2.2m结果的计算平面上五个点Pi(i=0,1,2,3,4),其四个顶点P0,P1,P3,P4构成凸三边形,另一个顶点P2在射线P1P0、P3P4所张的区域里(不包括P1P0、P3P4及其延长线),形状像英文字母M。M多边形是最简单的双拐多边形,其NURBS曲线可以表示为:r(t)=∑i=04ΡiRi,4(t)=Ρ0R0,4(t)+Ρ1R1,4(t)+Ρ2*R2,4(t)+Ρ3R3,4(t)+Ρ4R4,4(t)+ΔΡ2R2,4(t)ΔΡ2=Ρ2-Ρ2*,Ρ2*=(Ρ1+Ρ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